蘇軾在黃州時雖然仕途失意、生活艱苦,卻能任運隨緣,不僅結交了很多朋友,而且創作了一些不朽的詩文。比如最著名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一首氣壯山河、寄慨萬端的詞作。下面介紹蘇軾的一篇名作,說理談玄,超然達觀。
《前赤壁賦》(節選)
宋代:蘇軾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在黃州時處境極為不利,心情也非常苦悶。在一次赤壁之遊中,作者懷古傷今,力圖用老莊的聽任自然、隨緣自適,以及超然達觀的處世哲學,來解脫自己的痛苦。
開篇就描寫了月夜泛舟大江的美好景色、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以及「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短短的幾句話,作者就為我們烘託出一幅月白風清、天水相連的秋夜景色。
「縱一葦之所入,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泛舟江上,聽任葦葉似的小舟,掠過茫茫無際的江面,浩浩蕩蕩,好像駕著風、凌空飛去;又仿佛飄然要脫離人世,飛升仙境。其中既抒發了月夜泛舟的舒暢心情,又給人以渺茫的虛幻感覺,為後面的議論作好了鋪墊。
接下來作者又通過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洞簫聲,很自然地引出了關於人生意義的辯論。主客的對話都是作者的獨白,是他陷於苦悶、又力求擺脫的矛盾心情的表露。
作者通過客人之口說,當年的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浪淘盡幹古風流人物,像這祥不可世的英雄,都被時間的流水洗盡了舊跡,何況自己已經「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還能在歷史上留下什麼陳跡呢?
作者不禁發出一聲長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如此渺小短促,「奮厲有當世志」的蘇軾,深感壯志難酬。作者既不願悲觀頹喪,卻又找不到出路,只好搬出老莊的處世哲學來自我安慰。
不過人生固然短促和渺小,但「萬物與我皆無盡也」。功名富貴既非我所有,就只好莫取;但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卻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可以盡情享受而又與世無爭。即使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但蘇軾在極端失意時能處以達觀,能看到人生無盡的一面,仍有其積極意義。
縱觀這篇文章,作者從泛舟大江、享受羽化登仙之樂,轉入「侶魚蝦而友麇鹿」的現實苦悶,最後又以清風、明月之樂作自我安慰,顯得波瀾起伏、曲折多姿。全文不僅形象生動、文筆精煉,而且說理談玄、議論風生。最後以主客狂飲、酣睡達旦作結,嘎然而止,餘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