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篇名作,說理談玄,超然達觀

2020-12-20 品詩賞詞

蘇軾在黃州時雖然仕途失意、生活艱苦,卻能任運隨緣,不僅結交了很多朋友,而且創作了一些不朽的詩文。比如最著名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一首氣壯山河、寄慨萬端的詞作。下面介紹蘇軾的一篇名作,說理談玄,超然達觀。

《前赤壁賦》(節選)

宋代:蘇軾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在黃州時處境極為不利,心情也非常苦悶。在一次赤壁之遊中,作者懷古傷今,力圖用老莊的聽任自然、隨緣自適,以及超然達觀的處世哲學,來解脫自己的痛苦。

開篇就描寫了月夜泛舟大江的美好景色、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以及「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短短的幾句話,作者就為我們烘託出一幅月白風清、天水相連的秋夜景色。

「縱一葦之所入,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泛舟江上,聽任葦葉似的小舟,掠過茫茫無際的江面,浩浩蕩蕩,好像駕著風、凌空飛去;又仿佛飄然要脫離人世,飛升仙境。其中既抒發了月夜泛舟的舒暢心情,又給人以渺茫的虛幻感覺,為後面的議論作好了鋪墊。

接下來作者又通過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洞簫聲,很自然地引出了關於人生意義的辯論。主客的對話都是作者的獨白,是他陷於苦悶、又力求擺脫的矛盾心情的表露。

作者通過客人之口說,當年的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浪淘盡幹古風流人物,像這祥不可世的英雄,都被時間的流水洗盡了舊跡,何況自己已經「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還能在歷史上留下什麼陳跡呢?

作者不禁發出一聲長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如此渺小短促,「奮厲有當世志」的蘇軾,深感壯志難酬。作者既不願悲觀頹喪,卻又找不到出路,只好搬出老莊的處世哲學來自我安慰。

不過人生固然短促和渺小,但「萬物與我皆無盡也」。功名富貴既非我所有,就只好莫取;但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卻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可以盡情享受而又與世無爭。即使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但蘇軾在極端失意時能處以達觀,能看到人生無盡的一面,仍有其積極意義。

縱觀這篇文章,作者從泛舟大江、享受羽化登仙之樂,轉入「侶魚蝦而友麇鹿」的現實苦悶,最後又以清風、明月之樂作自我安慰,顯得波瀾起伏、曲折多姿。全文不僅形象生動、文筆精煉,而且說理談玄、議論風生。最後以主客狂飲、酣睡達旦作結,嘎然而止,餘味無窮。

相關焦點

  • 蘇軾:處世要超然,坦蕩而達觀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蘇軾將城西北角一廢舊之臺修葺一新,政事之餘,邀請同僚登臺遠眺,談詩論文,抒發胸臆。其弟蘇轍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為此臺命名「超然」,並作《超然臺賦》予以贊詠,引發蘇軾《超然臺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賞蘇軾的《超然臺記》,領略其「超然」精神。
  • 蘇軾最達觀的十首「淡定詞」: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最達觀的十首「淡定詞」:此心安處是吾鄉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簡評:這是蘇軾最淡定的作品之一。面對旅途中一場突然的風雨,唱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絕妙人生感悟。這是蘇軾瀟灑曠達的襟懷,也是無數人嚮往的人生境界。(3)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蘇軾作為我國宋代的大文豪,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年少時就已經出名。在進京趕考時,一篇應試策論,更加是徵服了那時候的考官歐陽修,令他不住的讚嘆道:「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不但是在詩詞上頗有造詣,蘇軾能夠說是1個文學上的全才。
  • 宋人筆下的七夕,這3首宋詞告訴你,或悲涼,或達觀,或超然!
    宋人筆下的七夕,這3首宋詞告訴你,或悲涼,或達觀,或超然!1、《西江月·新秋寫興》宋·劉辰翁天上低昂仰舊,人間兒女成狂。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
  • 酒:寄情於酒,心之達觀
    酒屬於物質範疇的一種,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說是與人類文化史攜手同行的,故被稱之為歷史的見證者。酒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不僅是一種食物還具有獨特的精神文化價值。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古時候的文人墨客正式通過酒來抒發自己內心深處渴望逃離世俗羈絆,進入身心自由精神境界的美好意願。超然脫俗「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三五好友相聚於此,不談官場逐利,不說他人是非,悠悠酒香,淡淡微醺。這是一份清雅的陶醉,心神的釋放。
  • 蘇軾的這句詞看似高大上,但其意思就是不要慫,趁著年輕上就是
    在宋詞的發展史上,蘇軾可為了裡程碑式的人物。這個詞人獨闢蹊徑,開闢了豪放詞的路子,被譽為一大詞宗。蘇軾在蘇軾的很多詞作當中,都在告訴我們,如何達觀的生活下去。比如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比如他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比如他的「天涯何處無芳草」等。
  • 《望江南·超然臺作》的姊妹篇,欣賞蘇軾筆下的密州晚春圖
    望江南·暮春宋代:蘇軾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紵羅輕。酣詠樂昇平。微雨過,何處不催耕。背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暮春三月作此詞,與詩人另一首名作《望江南·超然臺作》稱為姊妹篇,超然臺作稍前,暮春作稍後。兩首望江南,刻畫出熙寧九年的密州,兩種不同的春景。
  • 蘇軾半夜醉後回家,被關在門外,寫下一首詞卻成千古名作
    蘇軾是我最喜歡的詞人,他這一生屢遭貶謫,卻從不灰心喪志。他將別人眼中的苟且,活出了自己的瀟灑。這份豁達和超然,令人不服都不行。他曾在半夜醉酒回家,被書童關在門外,卻寫下了一首千古名作,讀後發人深省。在他返回臨皋亭時,卻被書童關在了門外,於是便有了這首千古名作,讀後發人深省。詞的上半闋寫的是作者夜醉的情景。前兩句便點出了時間和地點,「醒復醉」三字說明當時的蘇軾頗有一種借酒消愁意味。
  • 蘇軾晚年病中的一首詩,只有4句話,盡顯他的幽默達觀
    當你在感慨歲月無情時,不妨讀讀蘇軾老病時寫的這首詩,他幽默達觀的態度,也許能給你一些幫助。縱筆三首(其一)蘇軾(宋)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老病纏身的蘇軾,深知此去的艱險,已準備將海南作為人生的最後一站了。在路途中,他給弟弟蘇轍寫了一首詩,其中說:「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裡真吾鄉。」但是,來到海南的蘇軾,卻再次展現了他隨遇而安的樂觀主義精神。朝廷禁止蘇軾在當地吃官糧住官舍,他就與民同吃同住,指導他們耕田修路,並教他們學習文化知識。
  • 「詩酒趁年華」——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精析
    如何理解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要讀懂蘇軾這首詞不難,要理解也簡單,搞清楚標題中幾個要義,了解他寫這首詞的背景,就清楚了。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首先是「望江南」這個詞牌名,又稱作「憶江南」、「江南好」等。
  • 蘇軾兩次犯傻成兩名作,一次以為歐陽修近視,一次說王安石沒常識
    能做美食家、能當釀酒師、能引領北宋文人的穿戴風尚、能做二品大員的蘇軾,也有犯傻的時候?沒錯!歷史上蘇軾犯過兩次傻,一次以為歐陽修近視,一次說王安石沒常識,但卻成就了兩首名作。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圍觀一下。
  • 蘇軾歷經生死,醒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10字成馬雲經典臺詞
    很多人都說蘇軾是那個5000年來活的最精彩的人,因為他總能在現實的挫折生活當中尋求到哲理知識,尋求到更加曠達自由的內心生活。他的生活境界是今天的我們很多人所嚮往的。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當中,對於生活的壓力只能感覺到分外的沉重。
  • 生僻卻很美的古詩詞|臨江仙·送錢穆父|古詩詞|超然臺|蘇軾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 ] 蘇軾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望江南·超然臺作[ 宋 ] 蘇軾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 高三語文文言文閱讀:從《超然臺記》看蘇子超然曠達的人生態度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選自蘇軾《超然臺記》)【注釋】:【1】膠西:即密州。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為新黨所不容,被排擠出朝廷,先任開封府推官,繼任杭州通判,後改任密州太守。【2】師尚父:呂尚,即姜太公。
  • 蘇軾一生歷經坎坷,大徹大悟後寫下宋詞,雖僅有7字,但寓意深刻
    蘇軾借道中遇雨這件生活小事,寫他的頓悟之境,寫他的人生哲理,展示他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雨中,他吟嘯自若,毫不在意——「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一種不懼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現在,他已經不只是達觀,而是有了一種超然的曠達。在風雨中,吟出一首千古絕唱——《定風波》,道盡人生大智慧,解開了很多人的心結。而這首《定風波》堪稱《宋詞三百首》裡最灑脫的一首詞,通篇都是經典,讀完豁然開朗。
  •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蘇軾不僅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 其實,蘇軾類似的作品很多,下面我就帶大家欣賞,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忍不住一讀再讀。 看到這,很多人都會問,普通的詩怎麼說成是千古名作呢?是不是有語病呢?沒錯,就該這麼寫。對別人來說,憋出一個千古名作,確實需要費很大力氣。
  • 蘇軾《定風波》賞析:瞭然人生的況味
    瞭然人生的況味:讀蘇軾《定風波》作者 葉嘉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蘇軾於「烏臺詩案」倖免於難後被貶黃州時所作。詞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裡所云「沙湖」在黃州東南30裡。
  • 儒釋道成就蘇軾的灑脫與詩詞的曠達
    蘇洵還說:「吾嘗有志茲世。今老矣,二子其尚成吾志乎?」蘇軾母親程夫人對二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視,常以古人名節勵志。蘇軾10歲時,母親給他講《後漢書 範滂傳》,蘇軾聽後激動不已,欲效東漢反對宦官專權誤國、「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名士範滂為直道殉節,並問:「軾若為滂,母許之乎?」程氏回答,「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
  • 銅琵琶鐵綽板,三起三落嘆一番世事無常,瀟灑達觀詠一句大江東去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於四川眉山,1101年死於江蘇常州,終年65歲。蘇軾生於富庶的大家庭,大家都熟知的三蘇,即蘇軾、蘇洵、蘇轍。初出茅廬的他,有幾分的桀驁不馴,有幾分的驕傲放縱,像諸多文人墨客一般,埋下了忠君報國的種子。
  • 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超然臺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詞。賞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