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神機妙算」諸葛亮給劉備的五個餿主意

2021-02-07 最歷史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 | 南京大屠殺兇手40%是朝鮮人 | 紅衛兵現在都去哪兒了 | 古人拉完屎如何擦屁股 | 古人如何避孕 |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 | 皇帝三宮六院,一晚上要睡幾位美女 | 古代美眉真的不穿內褲? | 一個古帝國養多少軍隊才夠正常打仗用的?


諸葛亮家族在東吳從顯赫一時到族滅全過程。劉備拿下了東川,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功業升到了他平生的頂峰。第一次北伐就大獲全勝,跟孫權的兩次北伐一比,就知道劉備集團的強大。孫權鬥曹操,損兵折將,吃虧的總是孫權,劉備打曹操,沒費太大力氣,損兵折將的卻是曹操,折掉的夏侯淵是曹操肱股。這麼一看,似乎劉備是老大了!的確,此時的劉備,文有諸葛亮、法正、馬良,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劉封、孟達、嚴顏、霍峻,又有老百姓的支持,整個大西南如雲、貴、川、渝都屬於他,還有漢中、荊洲這兩大進可攻退可守的糧倉,還佔有甘肅南湖北西一些地方,實力確實大,如果他勵精圖治,是會很有一番作為的,但諸葛亮卻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

諸葛亮說:「你現在可以順天應人,即皇帝位!」劉備當然不幹,諸葛亮卻說:「四海有才有德者,捨死忘生事上者,皆欲攀龍附鳳,你不即位,冷了將士的心,於您不利。」並大力吹捧,其他人也跟著吹噓,讓本來就沾沾自喜的劉備動了心,最後劉備稱了漢中王。


在中國,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當時,袁術最先稱帝,所以最先死。此時,劉備的實力根本不及曹操,曹操的重點不在西部,劉備之勝只是局部的勝利,算不了什麼,本應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隱忍不發,就像幾百年後的朱元璋一樣,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一定會成功,可諸葛亮卻讓他走上了一條相反的路,失敗也在情理之中,巧的是,朱元璋當時也是三強之一,最後他成功了,蜀國卻最先滅亡了。

果然,在外邊,魏吳聯合起來了,這次聯合有實質內容,就是達成了合力解決荊洲的協議。

稱王后,要建宮殿,要納妃,要配置太監,要分封官僚,這些都要花錢,不利於練兵積粟。果然,劉備稱王后,建宮殿,置館舍,從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處館舍郵亭,劉備準備享受人生,料想大臣們也不會閒著,勞民傷財,苦的是百姓。

劉備稱王后,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封諸葛亮為軍師,法正為尚書令,魏延為漢中太守。這時的諸葛亮,雖不如五虎大將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但有了一定的軍權,有資料說封的是軍師將軍,不再是單純的謀士了,而他在中央,離王近,信息靈通,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好處。

這時,諸葛亮的心思可能在搞建設,根本沒想到荊洲、益洲,遠隔千裡,況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旦戰火大開,如何相互救援?當細作將魏吳即將聯合攻打荊洲的消息報到成都時,劉備問計於諸葛亮,倉促間,諸葛亮出了一個更餿的主意。

得知孫曹聯合的消息,諸葛亮給劉備出主意說:「你讓關羽先起兵攻打襄陽,一打,敵人就怕了,自然聯合不起來了。」這明顯是個餿主意,他們也太不把孫權、曹操當幹部了,那孫權、曹操都身經百戰,手下戰將如雲,他們一聯合,就是劉備傾巢而出,他們也不怕,而關羽只有三郡之地,即使全民皆兵,又能把他們怎樣?現在的人們把他當神,可活著的時候分明是個常人,與他打交道的人很多,了解他的大有人在。當年他們不按一對一的遊戲規則,而是同張飛一起圍攻呂布,還是稍落下風,最後劉備也上了,呂布才走。可呂布照樣被曹操所殺。

劉備稱王后,身邊是女人、太監,以及一批阿諛奉迎之徒,也有點糊塗了,居然採納了諸葛亮的這一建議,那關羽本是一介武夫,又被諸葛亮吹捧,更加自高自大、趾高氣揚,真的就孤軍戰群雄了,他離開經營多年的荊洲,往北打去,離西川越來越遠,離曹操越來越近,但他也害怕荊洲被襲,學古人,沿路築起峰火臺,準備一有風吹草動,荊洲方向就會白天舉煙,夜裡舉火,這樣他會趕緊回老巢,但這種辦法明顯是不靠譜的,一者吳魏可突然襲擊,致使信息傳達不出,二者戰爭機器人一發動。不是那麼容易操控和掌握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大意失荊洲,實際上應該是自大失荊洲,關羽走了麥城,被孫權所殺。

其實,此時應該是守城待援,也可在外面截殺一陣。張遼守合肥,殺得江南無人不怕,連小孩夜晚都不敢哭。荊洲城十分堅固,那時又沒有炸藥,攻破它是很難很難的。這還是下策。

中策是關羽往上攻,劉備往下攻,拿下巴陵郡、彝陵城,將荊洲、益洲連成一片,集中力量打孫權的這兩個孤城。這些地方遠離江東大本營,當年沒打,是因為孫劉聯合,現在撕破了臉,正好拿下這個肉中刺,就像荊洲是周瑜的眼中釘一樣,何況打孫權比打曹操容易。

上策當然是通過外交手段,瓦解孫曹聯合,繼續孫劉聯合,這可是諸葛亮的強項,不知他怎麼沒想到這一著,也許是劉備稱王后,工作千頭萬緒,或許還有反對派,他焦頭爛額,顧不上外圍了,但這也是劉備稱王惹的禍。

可以說,從這個主意一出,關羽便踏上了不歸路,他只看到劉備北伐成功,沒看到孫權兩次北伐的失敗,何況現在人家是孫曹聯合,而自己只區區幾萬人馬。

當然,在他北伐之初,也打過一些勝仗,如拿下了襄陽城,只是沒拿下隔著漢江的樊城,還通過決堤放水,徹底打垮了于禁的部隊,就是所謂水淹七軍。但那是有原因的,一者魏將沒想到他敢孤軍深入,剛開始放鬆了警惕,二者他利用了大水,北方兵不習水戰,三者主帥于禁與先鋒龐德有矛盾,四者主帥于禁多年屯田,沒有打仗的經驗,但關羽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重傷也不下戰場,他太剛愎自用了,徐晃明明攻破了他的不少小寨,他還不當 回事,認為他的大寨安全,認為徐晃奈何不了他,直到一交手,他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也知道了自己幾斤幾兩了,但悔之晚矣,直到不歸之路的到來。這裡,諸葛亮是出了個下下策的主意。現在也有人看出了這個問題,說也許是他們故意讓關羽死,害怕他不好駕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我覺得不對,關羽總比不上周瑜,周瑜是大都督,也沒翻出幾朵浪花,關羽在西川沒有勢力,怎麼會尾大去不掉?何況西蜀並不是只損失了一個關羽,還白白損失了幾萬精兵,又丟失了兵家必爭之地——荊洲,那可是進攻中原最好的跳板啊!

因為廖化到上庸搬過救兵,孟達分析了各種形勢,勸劉封不出兵,上庸沒出兵,在諸葛亮那裡,就成了關羽之死的主因。

其實,關羽被圍時,只有五六百人了,且多數都帶了傷,那麥城又小得可憐,攻破它不會費太大力,東吳是攻破過皖城的,當時甘寧爬上城牆,一鐵鏈打死太守朱光,之所以沒攻麥城,是放關羽出逃,然後在路上解決,這樣更不費力。呂蒙就對孫權說過:「現在關羽就算有沖天之翅,也飛不出我們的天羅地網了!」

假若上庸兵來,也會被一一解決,因為上庸兵少,到荊洲方向要經過不少偏僻小路,到處都可以埋伏,魏吳準備充分,決不是吃乾飯的,反觀西蜀方面,上庸都沒有準備,其他地方更不會準備了。所以說,不論救不救,關羽都得死。當然,救是應該救的,救不了是能力問題,不救是態度問題。現在,上庸沒出兵,被諸葛亮看成是關羽之死的主要原因,總不能將責任算到自己或劉備身上吧。於是,採用嚴刑峻法的諸葛亮,找到了名正言順的替罪羊,他給劉備出主意說:「先將劉封與孟達調開,再一個一個殺掉。」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孟達的一個姓彭的朋友得到了這個消息,準備聯絡馬超造反,他同時也是馬超的朋友,哪知馬超一生經歷了太多坎坷,此時已隨遇而安,不敢有非份之想,他出賣了姓彭的,姓彭的被殺了,十分聰明的孟達就感覺到了危險,後來,調劉封守綿竹的命令一下達,孟達就知道大事不好,不出他之所料,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帶著五十餘騎,投降了魏國新主曹丕。


因為孟達是文武全才,曹丕對他很好,經常同他一起吟詩作畫,後來孟達被封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守襄陽,兼任新城太守,其地位之高,讓不少魏國的元老重臣都嫉妒不已。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孟達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當孟達投降曹丕的消息傳到劉備處時,劉備大怒,諸葛亮給劉備出主意說:「你讓劉封攻打孟達,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殺死孟達,除了一害,殺不死,必來成都,再殺劉封不遲。」這不僅是一個餿主意,還是一個臭主意,因為最後結果是:除白白損失了五萬蜀兵外,上庸也被魏國奪去了。

劉封不得不執行劉備的命令,帶著綿竹、上庸的五萬騎兵,深入敵境,到襄陽攻打孟達,此時的諸葛亮,將打仗當兒戲,當初沒接應關羽,現在更不會接應劉封。兩軍交戰前,孟達對劉封說:「你義父稱王后,不是以前的劉備了,他有點昏庸,諸葛亮又冷酷無情,你回去後決沒有好果子吃,不如投降曹魏。」劉封大罵孟達不止,斬了來使,帶著氣憤,猛攻孟達,孟達打不過,但這裡畢竟是人家的地盤,在徐晃、夏侯尚的支持下,劉封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回上庸,哪知上庸守將已降魏了,又來夾攻劉封,劉封只剩下百餘騎,灰溜溜的到了成都,哭著見了漢中王。早就聽信了諸葛亮的漢中王,並不劉封其解釋,殺了劉封,後來他聽說劉封毀書斬使,又後悔不已。

稱王后的劉備,接連打了兩個敗仗,先丟了荊洲,現在又丟了上庸,只有兩川之地了,走上了下坡路,也走下了神壇,為了鼓舞士氣,諸葛亮又給劉備出了一個餿主意。

第五個餿主意是讓劉備稱皇帝。劉備不幹,諸葛亮就裝病,劉備出身於貧苦階層,兒子一個叫封,一個叫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內心何嘗不想稱帝呢,於是,他假裝拗不過眾大臣,當了皇帝。封諸葛亮為丞相。由於皇帝常居內宮,這時的諸葛亮,常代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地位更高了,已在趙雲等之上。

這也是一個餿主意:當了皇帝,眾人山呼萬歲,派頭更足,排場更大,處在歌舞昇平之地,溫柔富貴之鄉,歌功頌德、吹牛拍馬、阿諛奉承的人更多,因此更難聽到真話,更難作出正確的判斷。

果然,當蜀國練兵積粟有了一點效果後,劉備回想到當初,他能獨立戰勝曹操,吞併漢中這一豐功偉績,頭腦發熱了,認為自己是真命天子,便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準備吞併東吳。由於有張飛的支持下,趙雲等苦諫也不聽,劉備還拿出了皇帝的威風,眾大臣不得不閉口。諸葛亮不是敢於力諫的人,他嘆息著說:「要是法正活著就好了,法正的話,皇帝一定聽得進去!」

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為何到最後卻勞累致死?
    第二、事必親躬,不願放權諸葛亮對於劉備是忠貞不二的,劉備駕崩之後諸葛亮大權在握,可是也沒有必要啥事都自己做,要知道一味的去做事,那就缺少想的時間了。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很多方面就不能看得那麼透徹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充分說明了諸葛亮由於忙於小事,而疏忽了對於身邊人才的甄別,街亭的丟失使蜀漢受到重創,在諸葛亮死後都沒能恢復元氣,假如諸葛亮當時能夠識別馬謖的紙上談兵,街亭肯定會另外委任別人去守,作為管理者天天在為雞毛蒜皮的事忙個不休,不肯適當放權讓其他也能做主,那是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去做一番事業的,更沒有時間去調整方向和制定戰略性規劃
  •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
    而三國時期的能人異士中,諸葛亮是謀士中的翹楚,而作為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謀士的龐統,為何卻英年早逝身死落鳳坡?接下來,便跟隨小編的腳步,來深入的探索一下,為何龐統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名揚天下,深受尊敬,而龐統卻英年早逝,青史不留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三國裡面的「臥龍鳳雛」?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對筆者來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自己的啟蒙讀物了,粗略算下來,少說也來回翻閱了八九十遍了。無論是魏武揮鞭,豪氣凌雲的曹孟德,還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都是筆者喜愛的人物。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時間,英雄輩出,然而同時也有著許多人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 漢代的反盜墓手段眾多,諸葛亮是否在劉備的墓中布下「機關」?
    三人當中,除劉備外,曹操和孫權都曾盜掘過大量的古墓葬,知道一旦墓葬被盜掘後,不僅陪葬之物蕩然無存,就連屍骨或許也會慘遭破壞。 曹操和孫權生前曾盜過墓,算是深有體會。而劉備雖然沒有參與,耳濡目染下多少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因此,秘密下葬就成了防禦盜墓賊的第一道「機關」。漢代厚葬成風,雖然漢文帝也提倡薄葬,但也只是曇花一現般,在當時算得上是個「另類」。
  • 蜀國滅亡後,鄧艾在劉禪房發現一個東西,諸葛亮:十個我也救不了
    三國紛爭時期,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來沒得及好好享受,屁股都沒坐熱,就駕鶴西去了,剩下第二代蜀國君主劉禪在那兒搖頭晃腦。世人對劉禪的概括,大抵離不開這倆字:無能。或是這兩字:懦弱。蜀國在他手上,很快就完蛋了。這時應該想到諸葛亮呀。孔明先生神機妙算,為何救不了蜀國?
  •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為何這麼做
    公元223年,在經歷失去荊州、關羽張飛被殺和夷陵大敗近五萬蜀軍精銳全軍覆沒的多重打擊之下,已經63歲的劉備再也撐不下去了,在他臨死前,劉備決定託孤於諸葛亮、李嚴兩人,於是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招來,賦予諸葛亮託孤首席重臣的身份,同時劉備對諸葛亮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白帝城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試探諸葛亮
    有些人認為這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真的流露出有意取代劉禪的意思,那麼劉備就會把諸葛亮殺了。這個想法未免有些太幼稚。首先,這種試探手法有些太低級,一般人根本不會上當。不要說諸葛亮是真心想輔佐劉禪,就是他真的有異心,以他的智商和情商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流露出來。
  • 《全戰三國》人物,神機妙算諸葛亮,龍睛羽扇操勝券
    諸葛亮的技能有三個,一個是能夠在規定時間內獲得全圖視野的主動技能龍睛,雖然是規定時間但是時間非常長,雙方只要不逃跑打完這場仗時間都只會過去不到60%,為此可以說是永久的了,不過因為只能使用1次緣故經常被和郭嘉以及現在「南蠻入侵」版本新傳奇武將荀攸的永久全圖作比較。這也是體現了對面有這3人,基本你就和類似甘寧奇襲的戰術說拜拜了,為此諸葛亮可是個高費武將。
  • 白帝城託孤,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
    白帝城託孤可以看出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相信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朋友對白帝城託孤這個影視橋段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詞被後人大家讚賞,而劉備與諸葛亮二人的關係更是被後世之人皆奉為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東漢末年的劉皇叔,劉備是怎麼想的
    文/心花小說講解/圖/網絡三國時期群雄涿鹿,出現了一群能人異士,是個不折不扣的戰亂時代。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除此之外還出現了許多,神機妙算、算無遺策、料事如神的謀士。正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一句一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諸葛亮的身份不一樣,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因為家族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我們都知道劉備是從最底層一步步打拼,才有後來的成就,而且在劉備中年以前,打過很多仗都屢戰屢敗,直到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劉備的發展才越來越好,但是劉備一開始的軍師徐庶,徐庶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看破了曹仁軍隊當時所擺的陣型,並且將它攻破,但是後來曹操抓住了徐庶的軟肋
  • 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之親密,用劉備自己的話形容說乃是「猶魚之有水也」。不過劉備、諸葛亮君臣之間還有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先主之疑,蓋終身而不釋」以及諸葛亮由此而做出的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反應。明知與東吳結盟的重要性,諸葛亮為何僅僅略微勸阻,劉備不聽後立刻閉嘴保持緘默呢?或許因為諸葛亮有難言之隱吧?史載「(亮)在蜀漢,兄弟分在魏、吳,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他還與吳主孫權、權臣張昭結了親。族弟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正因為有如此複雜的社會關係,劉備對諸葛亮的猜疑也就難以避免了。
  • 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暗藏著諸葛亮人脈資本的強大力量
    於是,這位名叫劉備的使君與諸葛先生一席長談,終於打動了諸葛亮出山,成就了其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江山。這次訪賢之旅,後人稱之為「三顧茅廬」。然而,掩卷長思,在三國時代,劉備身為一方豪雄多次拜訪一個普通的布衣百姓似乎總有些不合情理,那麼是否諸葛亮這位布衣百姓有不尋常的地方呢?
  • 白帝城託孤,「君自取之」,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都錯怪劉備了
    這句話最重要的是「人皆可取」四個字。這到底是劉備的真心話,還是劉備以退為進在試探諸葛亮?或者,正如無數人猜測的那樣,「五百刀斧埋伏於兩側」。只要諸葛亮有任何不聽話的地方,劉備就會下達指令,瞬間殺死諸葛亮?。嘴巴再好,也要看行動。
  • 諸葛亮,偽造的「完美」託孤大臣,憑什麼讓人尊崇至今?
    諸葛亮,可稱得上中國古代最受熱捧崇拜,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小說《三國演義》將他描繪成一個未卜先知,神機妙算的智慧神人。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否符合這一形象?如果是後人杜撰,這個追捧者在中國古代傳統政法文化中意味著什麼?人們為什麼要刻意的去塑造這樣的完美人物?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劉備為什麼不重用趙雲?
    5.趙雲兩救阿鬥,阻 狗獾兀蝗苑噸鬩運得髕淙爍襠鮮侵倚墓移返賂呱小 6.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基於三國志的基礎之上,其中美化了三個人,關羽,趙雲和諸葛亮。把關羽刻畫成忠肝義膽的形象,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形象而趙雲則是完美的形象。為什麼是這三個人的這三種形象呢?顯然不是臆想,而是升華,是基於這三個人的自身特點。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劉備賜死劉封?諸葛亮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劉封作為劉備的養子,在劉備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隨著一件事情的發生,也直接斷送了劉封的命運和前途。可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劉備賜死劉封呢?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又是什麼?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劉封被賜死的直接原因雖然有關劉封的記載並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當中,對於劉封的成長也可以做一番對應的了解和探尋。
  • 龐統臨終前說了8個字,讓諸葛亮物傷其類,劉備淚溼衣襟
    水鏡先生在三國裡面最大的貢獻就是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那就是諸葛亮和龐統。水鏡先生當時說的話很吸引人,只要得到臥龍和鳳雛其中的隨便一個就可以得到天下,劉備不心動才怪呢。不過,這也是水鏡先生在吹噓自己的學生罷了,畢竟劉備就算是得到了兩人,依然只是一個鼎立的局面。
  • 龐統臨死前的一句話,暗示出劉備不可能一統天下,只有諸葛亮明白
    這「臥龍鳳雛」說的便是諸葛亮和龐統。巧合的是他們還都是水鏡先生的徒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兩位徒弟都如此厲害,那水鏡先生的實力可想而知。但這都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大家都明白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軍師,一開始便得到了劉備的信任。而龐統是自己到劉備面前毛遂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