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果敢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一樣,「佤邦聯合軍」也是緬共分裂後留存下來的一支「民地武」。某種意義上說,存在至今的這股力氣是現已消亡二十多年的緬甸共產黨的最終餘緒。
「佤族」(自稱「巴饒克」、「阿佤」等) 源於古代的「百濮",是歸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民族,跨居中、緬、泰三個國家。佤族是緬甸最原始的民族之一,很早就居住在以公明山 (又稱為 「阿佤山",今緬甸佤邦勐冒縣內)為中心的區域。今日的佤邦坐落世人所稱的「金三角」區域,由南、北兩個區域組成。佤邦北部區域坐落緬甸東北部,面積約為1.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30萬,佤族佔人口總數的 70%以上;其東北面與我國雲南省接壤,這段鴻溝線長近500公裡。佤邦南部區域坐落緬甸的東南部,與泰國、寮國接壤。南部區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5萬。
1968年緬甸共產黨因為作戰需要在緬甸北部與東北部建立了根據地,創建了四大軍區,中部軍區即如今佤邦區域。1973年4月和1978年7 月,緬共人民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與緬甸共產黨中央總部相繼遷到佤邦首府邦康。緬甸共產黨在佤山區域為了貫徹落實 「贏得戰役,攫取政權」的政策道路,先後三次揮師「西伐」,渡過薩爾溫江到緬甸中部與緬軍作戰,前後歷時18 年,戰果均不明顯,薩爾溫江也因而被稱為緬甸共產黨的 「斷魂江」,這種狀況一向繼續到1988年。
佤邦聯合軍
1989年3月,彭家聲率部脫離緬共後敏捷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佤邦領導人趙尼來、鮑有祥在4月17日正式脫離緬甸共產黨的領導,樹立「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和「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後改名「佤邦聯合黨」)。趙尼來任聯合黨總書記,鮑有祥任聯合軍總司令。隨後仿效果敢與政府籤訂了平和協議,被編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自認為佤邦與撣邦是同級政府。
作為脫胎於緬共的政治實體,佤邦的各方面依然留有母體的痕跡。佤邦聯合黨黨章是: 佤邦聯合黨是由緬甸第二特區(佤邦)各族公民的優秀兒女組成的先鋒隊安排,是領導緬甸第二特區(佤邦)革命運動、公民團體、武裝部隊、公民政權的中心力氣、黨的安排原則是民主集中制。佤邦具有邦徽,它是公明山在金色麥穗的盤繞下伴著一顆光芒四射的赤色五角星。佤邦聯合軍也沿用了緬共公民軍的建軍辦法,在部隊設有政委、指導員一職,也有黨委和黨支部。政委、指導員、黨委書記、支部書記均由佤邦聯合黨黨員擔任。
1996年,通過6年苦戰,佤邦聯合軍給予臭名遠揚的大毒梟坤沙集團毀滅性衝擊,取得南佤區域,使佤邦聯合軍實踐操控面積擴展了將近一倍,顯現了自己強壯的戰鬥力。2009年4月17日,聲稱擁兵4萬的佤邦聯合軍更是舉行了 「慶祝佤邦平和建造二十周年慶典」, 展現了他們所裝備的部分重型兵器,包含迫擊炮、無後坐力炮、小口徑榴彈炮、重型運兵坦克車、警用坦克車等。所謂唯自助者天助之,緬甸政府對佤邦的軍事實力較為忌憚,至今未對佤邦大動幹戈。
不過,調和之中仍有隱憂。最傑出的問題是,佤邦聯合軍上層領導大都身體狀況都不達觀,年邁逝世也相繼發作。2009 年9月8 日,原佤邦聯合黨總書記、佤邦政府名譽主席趙尼來病逝。現任佤邦聯合軍總司令鮑有祥,緬政府針對佤邦的小動作不斷,大力扶持佤民主黨,支撐該黨在歸於佤邦自治州的霍班鎮區樹立親政府的佤族地方政府,並支撐該黨組成民兵,把佤族自治州的首府從邦康改為霍班,以到達形成在邦康的佤聯軍歸於非法安排,逐步讓親政府的佤族民兵替代佤聯軍的意圖。
實踐上,1989年今後上臺的緬甸軍政府從未拋棄「大緬族主義」的態度,一個極具象徵性的動作就是將國名從Burma改為Myamnar。自從緬甸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由阿奴律陀國王於1044年樹立以來,Myamnar一向代表緬族,並與釋教交錯在一起。如諺語所說:成為緬甸人就是成為釋教徒。因而,Myamnar一詞自身不包含後來籤署「彬龍協議」而成為聯邦成員的少數民族。
在這種情況下,緬北「民地武」對政府要求放下兵器的要求的態度可想而知,克欽邦當地社區現在對平和談判持懷疑態度,克欽邦當地一非政府安排的代表說:「如果我們現在來通知克欽人我們致力於平和工作,他們會說我們是反克欽族的,並會把我們視為叛徒」,而一名克欽青年首領乃至表明,「如果僅有停火,沒有少數民族權利,還不如沒有停火!」所以,戰役還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