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聯年度推介論文|機器人「辦案」難以實現實質正義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12月18日,上海市社聯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上頒布了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獎。「年度推介論文」活動由上海市社聯2013年組織發起並連續多年推出。該活動是對近一年(2020年度從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以來,上海學者發表於國內學術期刊、引起學界高度關注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作出推薦,旨在探索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成果推介制度,把優秀研究成果真正評出來、推廣開。與目前大多數評獎活動不同,年度推介論文活動無需作者自行申報,主要依託各學科權威專家學者、學術期刊主編、資深學術編輯等開展多輪評審推薦,最終產生不超過10篇的推介論文。

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欄目摘編了上海市社聯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之一:司法人工智慧的重塑效應及其限度,以饗讀者。
 

人工智慧技術融入司法是數字時代的必然趨勢,其發展前景無需質疑,但「要想讓算法更好地服務於人類,我們必須承認算法不是全能的」。智慧司法建設並不是一項司法革新的完美規劃,它對司法機制及其運行的重塑效應也是有限的。 

一、客觀性上的悖論

從全球範圍的實踐來看,算法決策和司法大數據的客觀性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易得,其也存在被主觀因素侵入的風險。 

1、算法決策的複雜性

人工智慧在商業交易、公共政策的制定、司法過程、交通出行等日常生活中深度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多,它們不僅僅進行預測和推薦,很多時候也在作定性判斷,如人臉識別、資格審查、屏蔽封號、自動執法等。「這些自動化系統已經由簡單的行政管理工具變成了主要的 『決策者』」,形成了一種替代人腦決策的裁斷權力,並在資源配置和行為控制上對相對人產生重要影響。就智能輔助辦案系統而言,它所進行的證據標準和規則指引、逮捕條件審查、證據鏈和全案證據審查判斷、社會危險性評估、言詞證據審查、減刑假釋案件辦理、裁判偏離度提示、辦案程序監督等等,也都是在行使算法裁斷權力。這種算法決策,並非簡單的計算公式和無意識的程序運行,而是從一開始就被「教導」了法律知識與邏輯,輸入了主觀的定性判斷基準。

儘管它需經司法裁判者最終確認,才能產生實際的司法效力,但仍不可否認其權力屬性。

其次,算法權力也會受價值偏好影響。

設計者「可以建造、構築、編制網絡空間,使之保護我們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同樣地,設計者「也可以建造、構築、編制網絡空間,使這些價值理念喪失殆盡」。代碼是被製造而非發掘出來的。基於相同的數據信息、技術條件、求解方案,分別由兩組各自封閉的程式設計師來設計算法,最後的輸出結果很可能不一樣。

例如,上海「206系統」工程龐大複雜,只能採取全國法院的「眾籌」模式來完成證據知識圖譜的繪製。這些法律適用規則的整理,其實就是對刑法知識的一次精加工,「編輯者的邏輯編排、要旨提煉、觀點選擇,體現了個人的價值取向、學術判斷、政策立場」。這些知識圖譜經由程式設計師的代碼編寫和算法建模,自然又會或多或少地滲入一些人為因素。儘管代碼的執行是無偏差的,但「偏差」會被編碼到系統中。

再次,算法背後隱藏著算法黑箱與「算法霸權」。

「用戶們無法看清其中的規則,無法提出不同意見,也不能參與決策過程,只能接受最終的結果。」這就形成了一個算法決策的閉合迴路,除非自我更新和改善,否則它將持續運行,不受外界因素的幹擾和影響。一旦算法決策出現偏見、不公乃至有意的「暗算」,就會誘發嚴重的社會危機。它不予公開、不接受質詢、不提供解釋、不進行救濟,難免會有演化為「算法霸權」 的風險。於是,中國的智慧司法建設也應著力消除算法黑箱和算法霸權的隱患。

未來在程序設計環節實現立法者、專家學者、律師和社會人士的開放性參與,打造可公開、可解釋、可救濟的智能系統,對於防範算法黑箱和算法霸權之風險,大有必要。 

2、司法大數據中的主觀性因素

首先,數據採集的「全樣本」是一種主觀界定。

算法和算力仰賴於「數據餵養」,數據量越大、越全、越真,算法決策就越客觀精準,人工智慧也才越「聰明」。司法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定 分止爭機制,涉及人財物、時間地點、主客觀狀態、行為方式、涉案工具等等,僅一個案件就會產生大量的司法數據。如果想就某一類型或某一類案由的案件進行算法建模,就需要採集海量的數據。若要做到「全樣本」則難上加難,僅在什麼時間、空間、範圍上來界定這個「全樣本」,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從上海 「206系統」(編註:由科大訊飛與上海市公檢法機關共同研發的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2018年3月,206系統在上海全面推廣應用。)的研發過程來看,命案被劃分為現場目擊型、現場留痕型、認罪供述得到印證型和拒不認罪型四大類,這四類命案「證據標準指引」的建模算法,主要是基於上海市2012年至2016年間審結的591起命案數據。71個常涉刑事案件罪名的 「證據標準指引」,則是基於近三年全國102個常涉罪名刑事案件的數據制定的。可以發現,這些數據樣本都是三五年內的。同樣,上海民事、行政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從467個民商事案由、61個行政案由中首選了六大類8個案由,雖然標註電子卷宗達5800餘份,標註點數量達12 萬個,但上海市2016年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一個案由收案量就達51312件。

可見,研發智能輔助辦案系統所憑藉的,暫時還只能是有限時間段內、有限範圍內的 「樣本」。 

其次,數據標註是一種主觀選擇。

數據標註是司法知識圖譜構建的重要基礎,上海「206系統」的研發採取了人工標註和自動標註兩種形式,人工的數據清洗和標註自不待言,機器的自動標註也需要經過程序設計人員的確認。同樣,圖像識別、手寫體識別、插圖籤章、塗抹塊檢測、插入檢測等準確率雖然可達92% —98%,但它仍需人工審查校正,這些無疑也都是主觀選擇的過程。

再次,司法數據的闡釋理解是一種主觀判斷。

標定數據對機器學習和建模算法的效果具有很大影響。由於中文語詞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地方性,對於相同或者相似的文本知識和數據,不同的標註人員會形成不同的闡釋理解,導致數據標註結果可能因人而異。雖然可以通過構建多層級數據標註體系來消除語義分歧和增進標註的可解釋性,但仍有一定的主觀作用空間。這也正是「投入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的原因所在。

由上可見,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或治理能力足以防範相關風險之前,算法決策的客觀性與中立性都只能是有限的。更嚴重的是,算法決策往往以 「科學」 面目呈現,一旦算法決策變為一種被灌輸的、給定的 「客觀」,造成 「假為真時真亦假」 的反向替代,司法也就異化成為它的反面了。這是二者最深層的區別,也是我們必須警醒的地方。  

二、正義判斷上的困境

司法人工智慧讓人們看到了 「可視正義」 和 「數字正義」 的希望,但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可視正義」 也好,「數字正義」 也罷,雖然近在咫尺,但也不會來得那麼容易。

其一,難以對正義進行建模計算。

首先,正義價值是普遍的,卻沒有統一標準。

對待正義問題,只能通過謀求最大公約數和重疊共識方式來獲得認同。我們很難針對正義進行共識性的要素抽取和建立通用的知識圖譜,「其價值難以用數字體現」,也就很難進行建模計算。

其次,正義沒有價值位階,裁判需要權宜平衡。

因此,比例原則、法益衡量等一直在司法裁判中佔據重要位置。力圖解決一切、無所不能的「終極算法」還不存在。司法裁判中法官的權宜平衡一時還難以用算法來替代。

再次,實現正義依靠的是實質判斷,而不是體現相關性的概率計算。

美國曾研究測試,人工智慧在584個案件中有79%的案件審理結果與歐洲人權法院的審判專家組判決結果相同。英國 「機器律師」與倫敦100名律師在保險合同案件的法律判斷比賽中,「機器律師」 以86.6%的準確率領先於律師的66.3%。

這些事例似乎表明,算法決策比人腦決策更優越。但實際情況是,「計算機並不是 『思考』,而是依據邏輯算法處理數據」。它主要是基於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對於複雜的疑難案件來說,僅有數量、概率和相關性邏輯還遠遠不夠,正義的司法裁判需要通過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的實質性判斷來實現。

其二,難以窮盡 「正義」 的樣本。

擁有了司法正義的 「全樣本」,才可能實現精準的算法正義。理論上講,這個司法知識圖譜應該是法律法規、司法文件、法院判例、證據規則和案件事實的動態集合,其數據採集是可以做到的。但實際上,大量的司法活動難以被完全數據化,且各機關或機構的數據處理標準常常不一致,數據交換也有障礙。

其三,正義難以零和博弈。

從根本上說,「算法就是把輸入轉換成輸出的計算步驟的一個序列」。算法的開發設計者需要把知識系統轉化為數字系統,把法律邏輯轉化為數理邏輯,進而把複雜的司法活動簡化為一種「無須滿足任何更多條件即可生成『是』與『否』的二元選項」 的代碼執行和機器運算。這固然提高了司法效率和裁判一致性,但不容否認的是,「法律世界包羅萬象、複雜混沌,常常沒有明確的對錯之分」,尤其是司法正義,更不可能簡化為一個是與否的零和博弈。

其四,正義難以忽略人性。

從古到今,司法活動都不是一個冰冷的、機械的規則適用過程,而是帶有鮮明的人文關懷。司法人工智慧不會計算情感,不能與人進行心靈互動,自然也不可能有人文關懷,難以根據具體場景靈活地、創造性地維護正義價值。而越來越多的機器執法和裁斷,越來越少的人際互動和交流,有把公民變成 「馴服的身體」的危險。

可見,司法人工智慧只能帶來有條件的 「可視正義」 和 「數字正義」,即使法律人工智慧已廣泛投入運用,在追求司法正義的過程中,法律人的「情懷」 和「匠心」 仍然無法被複製和替代。

三、政治因素的遮蔽

現代法治的核心特徵之一是司法中立,然而,司法畢竟是一種制度體系中的構架,它不可能做到隔絕政治。例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可以通過重新定義某些規則條款和標準,「來滿足大法官不斷變化的政策偏好,從而在集權與分權、保守與自由之間做出最有利於大法官的選擇」,但 「布希訴戈爾案」 之類的司法裁決仍不是一種單純的司法行為,而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考量。基於中國的制度屬性和歷史傳統,政治性因素對司法的影響也比較明顯。比如,「民憤極大」 就曾是一種從政治上、道義上來考慮的從重處罰情節, 「領導批示」 也會對案件的定性和裁判具有重要 「指導」作用。這些影響因素很難進入算法決策的考量範圍。

四、精準性上的障礙

人工智慧之所以被廣泛應用於生活領域,原因之一就是它具備遠超人腦的精準計算和超強預測能力。但在實際運行中,算法決策未必能完全做到精準,甚至還有一些風險需要加以防範。

一是算法錯誤。

人工智慧雖然都有 「先發制人」 和 「完美預防」 的預設,但無缺點的自動化系統並不存在,需要容忍不可避免的系統錯誤和故障。

二是算法自主。

隨著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在分析、預測和判斷上的某些能力已經超過了人類。有時還會出現算法超出設計預期的運算方式和輸出結果,令設計者難以理解的情況,即算法自主或者算法異化現象。

三是算法不能。

其實從圖靈開始,人們就已經意識到,雖然在很多情況下算法執行的任務是人類無法完成的,但算法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不少刑事案件中犯罪者的動機和目的。

四是算法差異。

在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中,相同的任務或應用可以採用不同的算法來完成,但這些不同算法的正確性、容錯性和效率性存在優劣之別。從審級上說,從基層人民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究竟是使用一套算法還是四套算法?如果使用一套算法,就會導致四個審級的智能裁判結果完全一致,不同審級之間的監督功能就會喪失; 如果使用四套算法,那又如何保證它們的計算品質相同? 從地域上說,全國如果使用一套算法,要如何解決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地域差異問題? 如果使用多套算法,如何保證全國的司法統一性? 可見,儘管算法決策是基於客觀的數據分析和理性計算作出的,但面對重大疑難案件和大國的司法運行,有很多複雜因素難以用建模算法來回應。

算法只能延續和提煉人類知識,但很難開拓和創造人類知識。算法決策能夠通過程序性、公式化計算來優化訴訟程序和處理簡單案件,卻難以處理重大的複雜疑難案件; 它能夠促進形式正義,卻很難實現實質正義。算法有可能勝任法庭上的多項工作,但無法勝任判決工作,包括證據標準指引、條件審查、校驗糾錯、裁判偏離度提示等,都只能是人腦決策的輔助工具。關鍵之時還需要人來做決定,由人來擔任最終決策者。

也許,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升級,算法決策替代人腦決策的空間會更大、質量也更高,但它依然是司法助手、工作夥伴,而不是獨立裁判的 「法官」。即便是 「強人工智慧」時代的 「奇點」到來,人類也會重新規劃自身主體地位的發展藍圖。

(作者馬長山系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首發於《法學研究》2020年第4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社聯年度推介論文|中西部地區新城緣何淪為「空城」
    【編者按】12月18日,上海市社聯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上頒布了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獎。「年度推介論文」活動由上海市社聯2013年組織發起並連續多年推出。該活動是對近一年(2020年度從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以來,上海學者發表於國內學術期刊、引起學界高度關注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作出推薦,旨在探索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成果推介制度,把優秀研究成果真正評出來、推廣開。
  • 上海社聯年度推介論文|成體系的本科職業教育路在何方
    【編者按】12月18日,上海市社聯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上頒布了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獎。「年度推介論文」活動由上海市社聯2013年組織發起並連續多年推出。該活動是對近一年(2020年度從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以來,上海學者發表於國內學術期刊、引起學界高度關注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作出推薦,旨在探索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成果推介制度,把優秀研究成果真正評出來、推廣開。
  • 人文學院兩位教授論文入選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0年度十大...
    人文學院兩論文入選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作者分別為劉日明、馮俊 來源:人文學院   時間:2020-12-21
  • 上海市社聯學術年會大會召開,發布「十四五」十大選題
    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致開幕辭。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秘書長解超宣讀本屆學術年會優秀組織單位、優秀工作者及優秀論文名單,並發布上海市社聯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陳麟輝發布上海市社聯「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大選題。
  • 上海市社聯學術年會大會召開,發布「十四五」十大選題_文化課_澎湃...
    12月18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大會在上海社會科學會堂召開。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致開幕辭。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秘書長解超宣讀本屆學術年會優秀組織單位、優秀工作者及優秀論文名單,並發布上海市社聯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上海市社聯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陳麟輝發布上海市社聯「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大選題。
  • 上海社科界「五路大軍」齊聚這場年度盛會,「十四五」將關注這十大...
    智能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範式的轉換;特大城市「以人民為中心」的風險治理與應急管理;新時代上海高質量發展以及區域一體化;數位化轉型視野下的國際數字之都建設。 會議宣布了本屆學術年會優秀組織單位、優秀工作者和優秀論文名單,並發布上海市社聯2020年度十大推介論文。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馮俊作大會主旨演講。圓桌論壇環節,阮青、吳曉明、王振、陸銘、吳冠軍等專家學者圍繞「十四五」發展開展了深入研討交流。
  • 確立實質正義的司法價值取向
    按科學發展觀要求  確立司法價值取向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必須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其首要的價值取向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並且,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應該是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結合、是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實現,在二者難以統一的情況下,我們更應注重實質正義的實現。
  • 構建和諧社會更需注重實質正義
    【摘要】社會正義的實現狀況不僅關係到中國改革開放前途與命運,而且又直接關係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基礎。通過對西方正義思想的梳理,認為要實現社會的正義,既需要做到程序正義,即起點公平與過程公平,同時更需要注重結果公平和實質正義。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和諧。
  • 解讀許霆案: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存在衝突
    解讀許霆案: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存在衝突  陳遠樹  如果沒有2006年4月21日的那個夜晚。  如果沒有ATM機的「引誘」。  如果沒有一念之間在內心升騰的貪慾。  一石激起千層浪,「許霆案」經媒體報導後迅速升溫,並被有關媒體評為「2007年度十大影響性訴訟」,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引發了包括法學學者、律師、眾多網友在內的「全民大討論」。  為什麼是「許霆案」?  「許霆案」所引發的討論與爭議是多方面的:(1)罪與非罪,是一般民法違法行為、構成不當得利,還是刑事犯罪?
  • 法學匯|「案-件比」: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有機統一
    其實,案件的發生意味著正常的社會關係遭到破壞,司法的目的就是正義地處理糾紛和矛盾,最終恢復遭到破壞的社會關係。單方面追求實體,單方面強調程序都無法實現上述目的,只有整體上實現實體與程序之間的動態平衡才能保證案件處理的質量、效率和效果。「案-件比」關注「案」,這意味著「辦案是第一位的」,「抓檢察事業、謀檢察工作,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履職辦案上。
  • 「檢測助手是建築工」:這是要用程序正義的矛戳實質正義的盾嗎
    看到這一消息,青鋒第一時間認為,這是否是要用程序正義的矛,去戳實質正義的盾?不僅在美國,即便是在中國,大家都熟知的辛普森殺人案,據說當年宣判後,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辛普森有重大殺人嫌疑,但是,在一年的審理中,該案始終缺少謀殺現場的證人,以及謀殺的兇器,尤其是警方提供的一個證據存在瑕疵,最終,辛普森被判無罪。實質上就是程序正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以正當程序保障行政實質正義
    無論行政法規定得多麼詳細、精到,都會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而有自由裁量空間,就有一定餘地,有餘地就可能被濫用,以權力制約權力這種事後的點對點的制約,在全面鋪開的時候就難以發揮作用,所以,為了保障實質正義,正當程序理念的堅持,應當是制約權力、規範權力以及支援權力的首要選項,是整個行政法中最首選的價值。針對當前行政複議法修改問題,與會人員從正當程序角度展開討論。
  • 「形式正義」不應當優先於「實質正義」
    他認為,在研究生招生中,當「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二者不可兼得時,形式正義優先。」(6月21日《中國青年報》《沒有形式公正,「合理」從何談起》)對此我仍有不同看法。  我在《從「教授洩題」事件看研招中教授的權力》一文中提出了一個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設想,即希望改革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能夠授予有資格招生的教授以自由選擇研究生的權力,同時剝奪教授對他的研究生的畢業決定權。
  • 重大決策要聽證 更須實質正義
    毫無疑問,中山市此次通過明確制定重大事項聽證目錄的方式,為有關重大決策的審慎、科學制定,拴上了一道不能逾越的「緊箍咒」,以實現重大決策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序正義,值得肯定。問題是,就最終要科學、合理決策的目的看,還需要在聽證事項組織的實質程序正義等方面下更多的工夫和努力。比如去年青島市物價局召開地鐵票價聽證會。因為一名聽證代表連續三次被抽中當地鐵價格聽證代表而被質疑。
  • 淺議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價值均衡
    去年施行的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主要聚焦於兩點: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從原有制度設計中的形式上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二者並重實質上偏重於實體公正的價值選擇,逐步導向在追求實體真實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程序正當性的價值;二是通過可操作的程序制度設計,將對偵查權不當行使的限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等價值目標,變成具體細緻的程序操作規範,確保實現控辯雙方地位對等的客觀化。
  • 推介!什麼是全流程無紙化網上辦案系統?
    推介!什麼是全流程無紙化網上辦案系統? 2020年,為推動全省法院智慧法院建設、建設現代化數字法院,山東省高院自主集成研發全流程無紙化網上辦案系統
  • 《檢察方的罪人》: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兩難選擇下的法律困境!
    沒有從來不說謊的人,也沒有從來只說真話的人,所以並不存在百分之百的正義!——《檢察方的罪人》原創 | 書影君壹有時候,我總愛思考一個問題:正義,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為了伸張正義,是否可以繞開法律而直接懲罰對方?這道兩難選擇題,其實涉及一個法律界由來已久的辯論議題:當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發生衝突時,該如何取捨?2018年新上映的日本影片《檢察方的罪人》,就深刻地探討了這個令人糾結兩難的問題。
  • 翁鳴江:中國法治的程序正義如何為實質正義護航?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翁鳴江】 二、正當的程序 如果說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主張的是實質正義;那麼,法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則是程序正義。社會主義的法治中具體的權利本位的要求,都需要正當的程序(due process of law)來實現。 更進一步說,法治注重「程序先於權利」。
  • 法律概念科普第九彈: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
    程序正義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的正義。即「看得見的正義」,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一種法律文化傳統和觀念。程序正義更強調的是執法、司法過程中行為的合法性,而不能單獨追求所謂「政治正確」的正義結果而犧牲過程,英美傳統法律理論認為不具有程序正義的「正義」結果是「毒樹之果」,是不會被法庭採信的。相反,實體正義又稱「實質正義」,它是刑事訴訟法的專有名詞,它是指通過刑事訴訟過程而實現的結果上的實體公正和結果正義。
  • 合同解釋應兼顧契約自由和實質正義 | 案例精選
    上海一中院在履行司法審判職能的同時,歷來高度重視精品案例工作,以總結司法裁判經驗,著力提升司法裁判品質。在全國法院系統2019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活動中,上海一中院獲先進組織單位獎,共18篇案例獲獎,獲獎數量居全國法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