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匯|「案-件比」:實現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有機統一

2020-12-23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20年4月26日,最高檢發布《檢察機關案件質量主要評價指標》,構建以「案-件比」為核心的案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案-件比」是指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案」,與「案」進入司法程序後所經歷的有關訴訟環節統計出來的「件」相比,形成的一組對比關係。圍繞這一概念構建案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最高檢落實司法體制改革,踐行新時代司法理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舉措和努力。

從法理上看,「案-件比」力圖要做到的是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之間的平衡,確保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過程中,司法活動始終能夠保持高度自覺。

對於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關係而言,主要包括三種情形:實體正義優先,程序正義優先,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兼顧。實體正義優先,即首先關注案件處理的結果是否公正,具體指公正的法律得以實現,該得到賠償的人得到賠償、該遭受處罰的人遭受處罰。然而,不顧手段,盲目追求結果的正確,可能適得其反。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在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中,程序正義,程序獨立價值得到大力倡導。我們強調「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看得見的方式」就是指程序公正。因為程序是否公正,包括訴訟參與者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夠耳聞目睹、感同身受。程序公正較之實體正義的一個最大的優點是它的可把握性,只要司法權運行正常,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實體正義得到實現,也就可以儘可能地避免因單純追求實體正義而出現的無序或混亂狀態。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程序正義的盡善盡美,而將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係無限期地延長,即使最終獲得了實體正義,這種不能及時恢復社會關係和受害人不能及時得到救濟的狀況,將可能迫使受害人放棄「公力救濟」而採用「私立救濟」來尋求正義,這將直接違背法律的目的——維護社會秩序和安全,將對社會秩序的穩定造成很大的威脅。其實,案件的發生意味著正常的社會關係遭到破壞,司法的目的就是正義地處理糾紛和矛盾,最終恢復遭到破壞的社會關係。單方面追求實體,單方面強調程序都無法實現上述目的,只有整體上實現實體與程序之間的動態平衡才能保證案件處理的質量、效率和效果。

「案-件比」關注「案」,這意味著「辦案是第一位的」,「抓檢察事業、謀檢察工作,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履職辦案上。離開辦案,法律監督、檢察監督、司法監督都是空的。」只有立足「辦案」,嚴把案件質量關,促進個案的公平正義,類案質量提升,引領司法工作進步、社會進步,最終才能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案-件比」也關注「件」,強調案件辦理的流程和環節。對「件」的關注,要求梳理辦案環節,把不必要的辦案環節擠掉,同時把必要環節的工作做到極致,這也才是真正的落實程序要求,保證程序正義的實現。

「案-件比」更關注「比」,注重辦案與程序之間的動態關係。辦案很重要,環節很關鍵,但這都只是內部視角。或者說,適用法律、遵照程序,是檢察官的事。然而,案件的辦理結果卻必須面對案件當事人、面對人民群眾,這就要求「跳出檢察看檢察」,以人民群眾、案件當事人的視角為著眼點,以人民群眾、案件當事人的感受為基礎,從質量、效率、效果上綜合考量檢察辦案成效。這說明,在案件質量評價中,不能只關注案件實體上對不對、程序上是否違法,還應該將當事人實際經歷的訴訟流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案件質量的考評體系。在具體辦案活動中,「案-件比」中「件」數越高,說明該「案」經歷的訴訟環節越多,辦案時間越長;此類辦案活動,往往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司法資源,而當事人的感受和評價卻往往會較差。案件辦理是否公正,公正實現是否高效,是人民群眾、案件當事人衡量司法機關辦案活動的兩把尺子。「遲來的正義非正義」,人們所能接受的正義應該是建立在效率基礎上的正義。

效率包括辦案過程中的投入成本和辦案速度。提高效率意味著,一方面,節約司法投入,提高司法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解決社會矛盾,減少不穩定狀態持續的時間,最終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新時期,由於經濟關係日益複雜,社會糾紛不斷變化,而且範圍越來越廣,數量越來越多,在司法資源一定的情況下,有效處理這些量上日益增多和質上日益複雜的案件,提高辦案效率顯得至關重要。

可以說,只有在「案-件比」所引入的「效率」這個概念基礎上,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才能真正地實現平衡,才能做到不顧此失彼。在辦案過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程序正義,可能增加許多不必要的環節,這些環節可能導致在個案中投入大量的司法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這樣做,雖然可以在個案中最大限度地實現程序正義,但代價必然是巨大訴訟資源的耗費和過多訴訟時間的浪費,其結果必然是實體正義和整個社會的程序正義的延誤。當下,社會紛繁複雜,糾紛不斷增多,在司法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提高辦案效率十分重要。當然,在提高辦案效率的過程中,片面追求效率,會使程序過分簡化,辦案質量降低,最終導致程序正義的實現困難,甚至導致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全部喪失。

「案-件比」為核心的指標評價體系,力圖將實體正義、程序正義和辦案效率放到一個整體中來考慮,力圖在效率的基礎上實現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之間的平衡,確保司法機關在以司法活動追求公平正義的過程中保持對各種正義追求的高度理性自覺,必將為進一步的司法體制改革提供更為客觀的指引。

(檢察日報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監察法學院副院長 胡興建)

相關焦點

  • 人民法院報:讓程序正義之光消融實體正義堅冰
    在現代社會,人們所期待和嚮往的司法正義不僅包含實體正義,還有程序正義,前者強調個案結果的公正性,後者則強調司法過程的正當性。在刑事司法領域,人們既追求「有罪必罰,罰當其罪」以及「罰必有罪」的實體正義,也要求實現包括正當程序、無罪推定、證據裁判等原則在內的程序正義。
  • 淺論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
    正如西方著名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所示,在英美訴訟法中,尤為強調程序正義的獨立價值。如果沒有程序正義作後盾,法本身所追求的公正、人權等價值就難以得到實現。堅持程序正義的獨立性有利於更好地實現實體正義。
  • 淺議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價值均衡
    去年施行的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主要聚焦於兩點: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從原有制度設計中的形式上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二者並重實質上偏重於實體公正的價值選擇,逐步導向在追求實體真實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程序正當性的價值;二是通過可操作的程序制度設計,將對偵查權不當行使的限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等價值目標,變成具體細緻的程序操作規範,確保實現控辯雙方地位對等的客觀化。
  • 法律概念科普第九彈: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
    程序正義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的正義。即「看得見的正義」,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一種法律文化傳統和觀念。程序正義更強調的是執法、司法過程中行為的合法性,而不能單獨追求所謂「政治正確」的正義結果而犧牲過程,英美傳統法律理論認為不具有程序正義的「正義」結果是「毒樹之果」,是不會被法庭採信的。相反,實體正義又稱「實質正義」,它是刑事訴訟法的專有名詞,它是指通過刑事訴訟過程而實現的結果上的實體公正和結果正義。
  • 程序正義的價值初探——以訴訟程序為中心
    探討程序正義的價值時,需要先探討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係,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實質是對程序正義是否具有獨立價值的探討。對於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係,筆者有以下四點意見:第一,程序的設置在很大程序上是為實體服務的,程序正義的實現是確保實體正義實現的前提,從這個層面講,程序正義可以視為實體正義的工具。第二,在實現實體正義時,程序正義不同於一般情況下實體正義對各方利益的均等保護,更多地強調側重保護。
  • 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誰更重要?
    在法律界一直有這樣一條法律諺語:程序正義比實體正義更加重要。這句諺語正好能夠說明這一問題,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所謂的實體正義,即根據客觀發生的事實真相來依法裁判。我國從古至今、包括近現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堅持實體正義,追求將所有壞人一網打盡的司法目標。但是,如果過分堅持實體正義,就難免會突破一些法律程序,以達到將罪有應得之人繩之以法。當然,一旦突破法律程序去辦理案件,就難免會造成「寧枉勿縱」的司法觀念,從而釀造難以救濟的冤假錯案。比如著名的「佘祥林」案件。
  • 高考移民案敗訴是程序正義的勝利
    :40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劉勳   2008年8月,就讀於烏魯木齊某中學的徐某通過高考,被武漢某大學法學專業錄取
  • 谷口安平的程序正義論及其對我國的現實意義
    ,但長期以來程序的價值被視為實體法實現的工具,居於絕對地位的是程序工具主義,谷口安平程序正義的提出給我們展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他提出訴訟是實體之母,強調訴訟法的獨立價值,本文試從谷口安平的程序正義論的內容為基點,探討其對我國社會的現實意義。
  • 行進中的程序正義
    行進中的程序正義   ——以《刑事訴訟法》對證據制度的完善為視角   一、刑事證據價值觀的嬗變:由「實體真實」向「程序正義」的漸進   「訴訟的藝術無非是證據的藝術」 [1]。第三,通過構建和遵循公正且權利制約的程序,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就「刑事訴訟而言,正義的結果莫過於發現案件的事實真相,使有罪者罰當其罪,還無罪者一身清白,然而訴訟認識的局限性決定了這種正義結果出現的非必然性。」[3]因此,建構正義的證據收集、提出、審查、判斷程序,並在裁判過程中忠誠遵循,對公眾對裁判結果的信服以及強化司法權威,均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實現程序正義的基本標準
    如何認定一個社會的法律或者司法符合了程序正義,應該有一些基本的標準。筆者從程序正義的起源及發展出發,結合我國的法治實踐,簡要地將程序合理、民眾認同、法官權威歸結為我國實現程序正義的基本標準或者說基本標誌,以期明確奮鬥的方向。
  • 《控方證人》:程序正義才是實體正義之基
    讓人思考法律追求的到底是程序正義還是實質正義,過度強調程序正義,很可能會讓本應伏法的犯罪分子逃脫法律的制裁。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去挑選或跳躍性的適用現有的法律制度,程序正義都是應當放在首要位置堅持的。或許程序正義會導致個別案件無法給兇手定罪,但如果沒有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會大面積失守,程序正義是保障普遍實體正義的唯一方法。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制度的正義性
    一、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並重  人民法院堅持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相統一,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依照法定程序審理各類案件,做到嚴格公正司法,確保裁判公平正義。  所謂實體正義,就是指裁判結果公正,即人民法院運用正確的法律,在準確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對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與義務作出準確認定與公正裁決。
  • Read一周丨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張玉環之後,程序正義應該深入人心
    27年後冤案昭雪,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張玉環案讓我們又重提一個詞:程序正義。北京大學教授、訴訟法專家陳瑞華2000年寫的《看得見的正義》一書,對民眾普及法律理念。這本書中,他說所謂看得見的正義,實質上就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義。
  • 「檢測助手是建築工」:這是要用程序正義的矛戳實質正義的盾嗎
    青鋒沸沸揚揚已久的孫楊「抗檢」案,在有關聽證結束沒有多久的2019年11月19日即曝出,案中涉及的三名IDTM測試人員中,有一位不是受過培訓的興奮劑檢測助手(DCA),而是一名建築工人。新華社的這一報導發出後,據說,很快就上了熱搜。
  • 沒有程序正義 哪來實體正義
    原標題:沒有程序正義 哪來實體正義  ■科技觀察家   如果有人在村頭大喇叭廣播:「王二麻,你搞破鞋當小三喪盡天良!我掌握了材料ABCD,如此這般……鐵證如山!」我們是否應該支持這種言論自由?   很多圍觀者支持,他們幫助搜集和公開材料,喊道:「王二麻,有理你回應啊!你不說話就是心虛,是欺世盜名。」
  • 長江日報:突破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困境
    然而,這裡隱去了程序正義的默認前提,即程序的合理正當,且暢通可行。 房地產檔案館工作人員通過不合法的途徑與手段公布了信息,這是一種程序不正義,那麼,有沒有可以行走的正義通道呢?通過合法途徑向紀委舉報被認為是可行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人要堅持以程序不正義的方式來追求正義?事實上,這才是程序之爭的核心。 在此之前,廣州相關部門有沒有收到對「房叔」的舉報,外界很難知曉。
  • 處警,無論「程序正義」還是「實體正義」,在炒作面前都不堪一擊
    「程序正義」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但可能很多人並不太理解,只是覺得專家說的都對,「程序」錯了,一切就都錯了。那什麼是程序正義,六哥結合派出所的出警給你解讀一下。面對這樣一個警情,現在被要求「程序正義」的警察會怎麼處理呢?一起來看下:男方報警後,接警臺不會按照「非公安機關管轄的警情」將此情推掉,而是遵照「轉警即無責」的標準將此類警情以「發生糾紛」的名義轉派給轄區派出所。
  • 論程序正義
    [關鍵詞] 程序正義 基本要求 價值  一、程序正義觀念的起源與程序正義理論  在西方思想史上,自從亞里斯多德以來,有關正義的學說可謂學派紛立,但這些觀念基本上屬於「實質正義」或「實體正義」的範疇,因為它們重視的是各種活動結果的正當性,而不是活動過程的正當性。  程序正義作為一種觀念,出現在13世紀。
  • 論我國立法過程中應遵行的正義程序
    立法正義是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集合,二者又通過民主的程序和設定科學合理的權利義務來分配正義,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踐行人民權利。  最後,立法正義在現階段的法治建設中尤為重要。任何法律規範都是在一定製度的控制下才能夠得到實效,目前我國的立法現狀促使我們必須重新定位,選擇正確的價值目標,以化解當前矛盾。
  • 以正當程序保障行政實質正義
    日本一橋大學法學博士楊帆介紹,日本《行政不服審查法》引入審理員制度,明確了裁決機關製作審理員名簿的義務、指定審理員的除斥要件,來尋求審理主持人的職能分離,構建並完善三者審理構造,提高審理的公正性;提供更加有效的口頭意見陳述環境,適當擴大申請人與第三人的閱覽請求權,並對審查廳課以在標準審理期間內作出裁決的義務,在提高審理公正性的同時兼顧其效率性;引入行政不服審查委員會制度,配合審理員制度保障審理和裁決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