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廣石鐵路(廣州樞紐東北貨車外繞線)正式開通運營。該線路起自江村站北端接入京廣線,終至石灘站連接廣深線,繞開城市核心區,釋放廣深線的客運運力,也拉開了廣州「高鐵進城」建設的序幕。
高鐵等軌道交通往往帶來更多的資源和流量,同樣意味著更大的發展機遇。城市與城市之間藉助高鐵實現中心城區「點對點」到達,促進地區之間的經濟往來合作,帶來與之匹配的高質量要素,為城區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推動「高鐵進城」,無疑是凸顯國家中心城市能級、釋放輻射力的重要途徑。陸港、海港、空港匯聚,交通四通八達讓廣州擁有廣袤的經濟腹地,一面聯通國內,一面朝向國際,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挖掘國內國際兩大市場。
「高鐵進城」不僅帶動灣區城市群開放型經濟上水平,更是在「雙循環」新格局下的廣州作為。
南方日報記者 周甫琦 朱偉良
流量入城
為老城區注入新活力
商業是廣州的底蘊和基因。
作為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廣州是千年不衰的通商港口城市。一直擁抱著以商業文明為代表的海洋文化,從漢代就有了海上貿易,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是通達波斯灣和東非等國。沿海上絲綢之路遠來的商舶與海風相伴,為這座城市帶來商貿文化的滋養。
無論是對外一口通商,還是「一展看中國」的廣交會,背靠大山,中有珠江,面朝大海的廣州,憑藉優良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網絡,成為人們南來北往的門戶。流量賦予了這座城市商貿的基因,歷經千年而不衰。
白馬服裝市場坐落在流花商圈,依託廣州火車站、客運站龐大的資金、信息、人才流量,這座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建立的專業批發市場在傳統商貿盛行的時代迅速崛起,先後孕育了凱撒、哥弟、歌莉婭、朵以等一大批優秀的服裝品牌,成為全國服裝行業的風向標。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高鐵等軌道交通逐步取代傳統火車站,成為現代交通網絡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背後流動的高質量資源要素,更為城市提供不斷發展動力來源。
「從目前廣州高鐵樞紐的格局來看,南站距離越秀天河還有30—40分鐘車程,對於城市中心的帶動能力較弱,而且南站周邊商務配套發展也比較緩慢,樞紐的功能釋放不明顯。」暨南大學教授、規劃專家胡剛說,把流量引進城裡,引導到跟產業相配套的地方,流量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按照規劃,廣州東站、廣州站將是廣州「一心五向」15個高鐵站的「中心樞紐群」,將打造成為集鐵路客運、城際軌道、高鐵、地鐵、公共運輸等「零換乘、一體化」的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老城區往往給人人口老化、活力不足的刻板印象。」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智庫學術委員董小麟看來,將高鐵引進廣州中心城區,不僅對商務、會展、消費等相關產業能起到推動作用,還能為老城區實現新活力注入源頭活水。
數據顯示,廣州南站是全亞洲最繁忙的高鐵站之一,客流量日均50萬人次,高峰期日均突破60萬人次,日均客流量相當於每天運走一個中等縣城人口。「未來,這些龐大的流量將加快火車站周邊批發市場、商貿零售等業態的升級,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區域性的會展經濟、總部經濟。」胡剛說。
伴隨著「高鐵進城」拉開序幕,「老廣交」流花展館將被打造成集品牌服務、孵化、提升、展示四大功能為一體的「智慧財產權一站式」政府服務中心,功能輻射粵港澳大灣區,園區規劃產值超千億元。
董小麟認為,進一步而言,對於一個具有超強大輻射力的國際大都市,「高鐵進城」產生的效應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還有文化的資源分享、區位的層級擴散、科技的相互借鑑以及空間的重新布局。
讓老城區在有效地向區域居民提供完善的行政、醫療福利及商業等方面服務的同時,通過各區域之間的緊湊互動,使得區域整體確保一定程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口和信息的高密度交流,形成能夠掀起技術革新的區域結構。這或許是實現老城區新活力的借鑑之道。
凸顯能級
擴大國家中心城市輻射能力
在中國城市化率已經跨越了60%的重要節點之際,資源集聚力輻射力突出的超大型城市與特大型城市已愈益顯著地成為引領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在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的背景下,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廣州被寄予厚望。
快速連通的高鐵,無疑是凸顯國家中心城市能級、釋放集聚力和輻射力的重要途徑。
基於建設成本、環保等因素考慮,此前我國大部分高鐵站採用「站城分離」建設模式,選址遠離市區。因而加大了人們接駁高鐵的交通成本,在高鐵的方便快捷之外又造成了不便。現在從全國範圍看,「高鐵進城」成為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趨勢,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經有很多嘗試,北京西站、上海虹橋火車站、深圳福田站等都是全國有名的城市中心的高鐵站。
此前,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住建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推進高鐵站周邊區域合理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新建鐵路選線應儘量減少對城市的分割,新建車站選址儘可能在中心城區或靠近城市建成區,確保人民群眾乘坐高鐵出行便利。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去年對《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作出解讀時指出,「高鐵進城」是廣州加強與灣區城市互聯互通的重要舉措。在已有廣深港高鐵的基礎上,延伸廣深港高鐵至廣州站,規劃新增廣深第二高鐵進入廣州東站,強化對珠江東岸軸帶的支撐;在西岸規劃新增廣中珠澳高鐵,主線經廣州東站至珠海橫琴,支線延伸至知識城,設聯絡線與琶洲銜接。這幾條高鐵建成後,可實現廣州中心城區與香港、澳門、深圳城市中心區1小時軌道直達。
「高鐵進城」是把城市中心和高鐵相結合作為城市發展的一種重要戰略,是在尊重城市中心高質量發展框架下推進的發展模式。
「雙區」建設熱火朝天,城市中心與城市中心之間的直接聯繫將更趨緊密,推動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資源的加快流動。在大灣區裡,廣深除了既有廣深港高鐵、穗深城際以外,外界也一直期待能實現珠江新城和福田區直線聯繫的廣深第二高鐵。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早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廣深距離超過100公裡,實際上是兩個大都市區的概念,伴隨雙城聯動深入,兩地快速交通互聯必然更加迫切,實現珠江新城和福田南山中心的快速通達非常有必要。
依託「高鐵進城」,充分發揮綜合性門戶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國際商貿中心等功能,全面構建高質量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這不僅是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是在國家加快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作出廣州擔當、廣州作為的具體實踐。
樞紐功能,是廣州過去的紮實基礎,亦昭示著未來的重大機遇。
■他山之石
國外高鐵站
紛紛進入城市中心
「高鐵進城」在國外大城市已不是新鮮事。
東京站、巴黎北站、法蘭克福中央火車站……歷數國外著名的高鐵站,修建在市中心的高鐵站是歐洲和日本高鐵的主流。它可以作為城市交通樞紐,促進辦公、消費產業的聚集,其選址之便捷和無縫換乘令人印象深刻。
東京站具有首都中央車站的地位,不但是日本全國新幹線路網最重要的列車始發站,同時也是東海道本線、中央本線、東北本線等日本主要在來線(傳統鐵路)幹線的起點站,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鐵路總站之一。
從位置來看,東京站位於東京市繁華地帶,周邊有皇居、銀座、東京塔等地標性景色。通過對站內和周邊地區進行綜合開發,今日的東京車站,不僅是交通樞紐,還是城市的商務、文化、社交中心。
巴黎北站則位居巴黎市區核心地帶,是遊覽巴黎主要景點如香榭大道、羅浮宮、聖母院以及美食餐廳與時尚精品店的最佳起點。這裡不僅擁有大區列車(RER)、遠郊鐵路(Transilien)、省際列車(TER),法國高鐵(TGV)和歐洲之星等高鐵線路也在此投入運營,是歐洲最繁忙的鐵路車站。
法蘭克福是世界著名的國際博覽會所在地,每年舉行十多次世界消費品和投資交易會以及數不勝數的地區性展銷會,國際書展、國際汽車展、國際紡織品展等全球著名。
董小麟調研發現,法蘭克福中央火車站是德國的鐵路交通最大的火車站。日客運量在德國排名第二,它位於法蘭克福城市中心,站外不遠處就是國際貿易交易會會址和金融區。
高鐵因城而興。英國城市規劃學者彼得·霍爾的研究表明,目前歐洲的高鐵網絡中,依託郊區新高鐵站點發展城市新商區的成功實例極少。成功的高鐵站商區,更多是基於本就發達的區域經濟和地理區位,而非高鐵帶來的商機。
基於此,如今在英國倫敦修建的橫貫鐵路,將串聯大倫敦郊區新城、國際機場、火車站及其他重點發展地區,強化與中心城區的快速銜接,帶動區域發展。新高鐵建成後預計將帶動周邊價值至少420億英鎊的經濟,全線運營後每年將載客2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