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民公社?

2020-12-15 中國網

人民公社(俗稱吃大鍋飯)在社會主義國家為過往的社會制度,在中國大陸屬於一種「政社合一」組織,分為「農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而以前者最為著名。農村人民公社屬於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即農村計劃經濟時代。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普遍存在的時期為1958年至1984年,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而解體,全部被鄉或鎮取代。這一段時期(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改善。人民公社也為「三面紅旗」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大躍進」及「總路線」。1958年7月1日,《紅旗》首次提出「人民公社」的名稱。

名稱由來:1958年8月上旬,毛澤東到河北、河南與山東等地視察,與當地的負責人談到「小社」並「大社」的問題。毛澤東說道:「看來『人民公社』是一個好名字,包括工農兵學商,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眾喜歡的名字。」毛澤東還總結「人民公社」的特點,「一曰大,二曰公」。在山東時,當地負責人請示「大社」叫什麼名稱時,毛澤東說:「還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於領導。」這些消息見報後,全國各地紛紛效仿,四處響起「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萬歲!」等的口號,而「人民公社好」被人民網評為中共黨史上的80句口號之一。

1958年6月底7月初,譚震林在鄭州主持召開冀、魯、豫、陝和北京市農業協作會議,他在會議的總結中,講到了農業合作社的變革問題。他說:「像遂平縣衛星社已經不是農業合作社,而是共產主義公社。」 信陽的同志回去傳達後,地委根據《紅旗》雜誌兩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關於辦大公社的指示和譚震林談話的精神,進行了討論和研究,認為合併後的大社,實際上已構成人民公社的雛形。由地委秘書長趙光帶領工作組,首先在遂平縣衛星集體農莊試點,在原21個農業社的基礎上,又併入6個社,共27個農業社、9360戶參加。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樣,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河南誕生了。7月中旬,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和《紅旗》雜誌常務 人民公社編輯李友久、信陽地委書記路憲文專程到嵖岈山公社,和地委工作組一起,召開社隊幹部座談會,併到各隊調查,在總結群眾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公社研究了一些規章制度,初步制定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章程(草稿)》。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公共財產轉為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分配實行工資制和口糧供給制相結合;總結了青年隊集體吃食堂的好處,推廣了公共食堂;同時成立了託兒所、幼兒園、敬老院、縫紉組;公社設立了農業、林業、畜牧、工交、糧食、供銷、衛生、武裝保衛等若干部或委員會,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鬥化、生活集體化。

8月4日、5日,毛主席視察了河北省的徐水、安國縣的農村後,於5日晚11時,來到河南的新鄉。 7日凌晨,史向生在專列上向毛主席匯報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的情況。當談到嵖岈山公社試行簡章時,毛主席聚精會神,邊聽邊問,他說:「這是個好東西,給我!」毛主席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他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曰大,二曰公。」毛主席視察三省和「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很快在報上發表。各地立即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

8月底,毛主席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經過討論,正式通過了《關於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要求各地在秋收前後,先把公社的架子搭起來。中央報刊相繼發表了「迎接人民公社化的高潮」等社論。這樣,把建立人民公社的運動很快推向高潮。

人民公社產生了社隊企業,也就是中國鄉鎮企業的前身。當時的模式是國有的大型企業滿足國家計劃之外,多餘生產的產品就近銷售到附近企業,其中包括社隊企業,包括如電子產品、工具機、鋼鐵等。透過小型社隊企業自行組裝及研製可適應當地的型號,在70年代農業機械化時期,同一型拖拉機在全國範圍內共有上百種適用於不同地形的型號。社會企業還搞「五小」企業,自製各類輕工,土洋結合。

相關焦點

  • 「人民公社」
    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修改後的《憲法》規定:改變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設立鄉政府。到1985年6月,全國共有56000多個人民公社的牌子被摘掉。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們黨在五十年代後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
  • 鄧小平對人民公社的歷史思考
    毛澤東稱讚:「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結合在一起,便於領導。」8月17日,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將人民公社問題列為會議的議題。毛澤東在會上廣泛地談到了對有關人民公社問題的看法。8月23日,在討論農村工作時,中央其他領導同志也就人民公社問題發言,同意在農村辦人民公社。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對毛澤東的看法也極表贊同,對人民公社也懷有極大的熱情。
  • 「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怎麼興起的
    1958年二三月間,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紅旗》雜誌總編輯陳伯達談過一次話,說鄉社合一,將來就是共產主義雛型,什麼都管,工農商學兵。第一次在黨中央的刊物上出現了「人民公社」四個醒目的字。陳伯達的文章,對人民公社體制的普遍實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毛澤東對新鮮事物從來就投以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因此,人民公社的出現,自然是一百個高興,一百個支持。8月4日,他走出京門,來到河北徐水縣視察,稱讚人民公社成立後達到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
  • 遼陽縣吉洞峪鄉塔子人民公社舊址:遼陽保存最完好的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對於我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很多人都會有印象,這個我國經濟社會特定時期的產物,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見證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歷史。不過時過境遷,人民公社已經沉寂了下去,而隨著中國社會的迅速發展,絕大部分公社都被拆除了,只有少部分有幸保存了下來,讓我們可以繼續回憶其身上記錄了往事。
  • ②人民公社化運動驟然興起
    隨後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人多,地大,生產規模大,各種事業大,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就是共產主義。自留地取消,雞、鴨還有房前屋後的小樹還是自己的,這些到將來也不存在了。大概十年,我們就可以從吃飯、穿衣、住房上實行共產主義。學校、工廠、街道都可以搞人民公社。不到幾年工夫,就把大家組成大公社。」
  • 50年前今天:全國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要求全國各地儘快地將小社並大社,轉為人民公社。主要內容是:一、確定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兵學商相結合。二、強調小社並大社的方法,首先由原來的各小社聯合選出大社的管理委員會,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來。
  • 全國唯一倖存的人民公社
    近些年來,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和新華網相繼報導周家莊,曾題為《「最後的人民公社」……》引發人們熱議。周家莊為何成了「最後的人民公社」,或「全國倖存的人民公社」?  一、「老堅決」雷金河「堅決」成功了「最後的人民社」  原來,周家莊1949年就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年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合作社,1956年建立了由6個自然村組成的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 中國成建制保留的人民公社
    堅持人民公社60年,取得重大成就,人居收入全國領先,成最美村鎮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晏殊《訴衷情》一、最後的人民公社 今年,周家莊鄉又一次出現在了報紙上。說到周家莊鄉,它有個十分有名的名頭——最後的人民公社。
  • 人民公社大食堂--紅色主題餐廳
  • 我國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周家莊鄉「最後的人民公社」
    它位於河北省晉州市中部,石家莊市以西50公裡處,是中國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鄉鎮,被稱為「最後的人民公社」。1949年,周家莊鎮成立互助小組,1952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工農業合作社。
  • 河南遂平, 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發源地
    人民公社,可能90後,00後不太了解,而80後,70後,尤其是60後50後對其印象最為深刻。人民公社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時代產物。至今還有華西,南街這樣的村子,繼承了公社的一些特徵和遺產。1958年,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立。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曾經因「2.9畝小麥試驗田,畝產小麥3530斤」,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位置。
  • 毛澤東:人民公社是群眾自己搞的不是我的發明
    隨後,全國農村迅速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全國的數十萬個農業合作社合併成兩萬多個人民公社。萬馬奔騰景象的鼓舞 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橋。」這就清楚不過地表明了人民公社與共產主義的內在聯繫。
  • 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4月,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作出《關於人民公社十八個問題》會議紀要提出 「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的號召,5縣人民公社共組建了社隊企業3.71萬家,從業人員11萬人,佔農村總勞力的13%,實現企業生產值4100萬元,佔農村總產值的7%。
  • 打撈舊事——楓涇古鎮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舊址位於和平街85號,這是楓涇古鎮裡一個特別的景點,也是上海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從1958年到1984年,前後26年時間,這裡一直是當時楓圍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前院是當時楓圍人民公社的五間辦公室,後院還有3000多枚像章組成的毛澤東像章珍藏館,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各類票證,還可以看到一架米格15飛機和85高射炮。
  • 「上海人民公社」由生到死的十八天
    張特別強調說:「現在對市委不必再抱什麼幻想了,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把要害部門都控制起來,包括海港、鐵路、電廠、水廠、煤氣、電話等。」   以徐景賢為頭的「機聯站」和以王洪文為頭的「工總司」等造反組織,在1967年1月6日召開了約有百萬人參加的「打倒上海市委」大會,大會的文件和發言都由張春橋、姚文元審查過;大會召開時,張、姚在他們秘密住處收視實況轉播。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集體主義經濟,村裡一切都免費共用!
    據說我們國家土地遼闊,景點非常多,每個省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象都很多,眾所周知,我國有人民公社化,有實施集體經濟的時期,那個時期大家團結起來發展經濟,是村鎮單位,但隨著我國的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逐漸被淘汰,我國最後實施人民公社的地方 今天的小編會帶你去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
  • 回顧經典:人民公社大食堂 瘋狂的年代 瘋狂的吃喝
    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樣,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河南誕生了。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在專列上向毛主席匯報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情況。當談到嵖岈山公社試行簡章時, 毛主席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他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曰大,二曰公。」毛主席視察三省和「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很快在報上發表。各地立即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
  • 我國「最後的人民公社」:女孩不願外嫁,外村男孩卻願倒插門
    在發展的所有手段當中,我國曾經推出過一種新型的體制,那就是人民公社。與傳統的農村不同,人民公社讓農村的人聯繫更加緊密。在人民公社的初期,也確實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 難以忘卻的歲月: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思想大肆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的生活變得困難。大煉鋼鐵,全國建起無數小高爐,結果煉出一堆堆鐵渣!稻子長勢喜人,一層蓋一層。難道是眼瞎還是沒見過水稻咋生長。
  • 周家莊鄉: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向社會展示純粹的共產主義
    我國唯一現存的人民公社,地球人類的天然氧吧。人民公社的發展政策對於現階段的大多數人來說,它是距離遙遠的歷史過往。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人都處於一個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的狀態。為了改善此種狀態,就決定在農村裡施行人民公社的制度。面對國民們的困難,國家根據國情提出了農村人民公社的理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