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唐文斌:我們要打更多實戰證明自己

2020-12-20 同花順財經

採訪整理|唐煜

編輯|趙豔秋

人工智慧正在從一種輔助技術,逐步進入行業應用的深水區。這個過程的難度之高,時間之長,可以想像。它需要證明人工智慧的可量化價值,更需要行業人士與人工智慧人士相向而行,共同創新。

2019年1月,曠視科技推出機器人網絡協同大腦「河圖(Hetu)」,攜人工智慧進入供應鏈市場。這是在個人物聯網和城市物聯網業務之外,這家成立8年的AI公司對產業的新布局。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對AI財經社坦言,相比人臉識別,做供應鏈AI是在進入行業深水區,難度更高,需要的時間更長,創造的價值也會更大。作為一家以算法見長,但行業經驗欠缺的公司,團隊也在這期間經歷了很多挫折和挑戰。

唐文斌說,曠視最終想成為一個更普惠的平臺,但不是現在,要先努力成為這個供應鏈行業裡所有人都信任的玩家,這還需要更多的實戰來驗證。

AI財經社=AI

唐文斌=TWB

有些東西,時間是不可壓縮的

AI:不久前阿里王堅博士當選院士,他是民企院士第一人,你跟他很熟,有評論說這是民企科研創新嶄露頭角,你怎麼看?

TWB:現在很多科技創新發生在企業裡,尤其是AI時代,很多就是發生在企業界,因為企業界有更多數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和信號。

AI:你有這個目標嗎?

TWB:孫劍(曠視首席科學家)可能更靠近這個目標一點,我是一個產品經理,產品經理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AI:今年見到你還是在河圖發布,曠視進入了供應鏈物聯網市場,現在怎麼樣?

TWB:河圖剛發布的時候,只有一個雛形,現在它有相對清晰的骨架,我們一直在往裡面填東西,版本也在迭代中。它之前經歷了很多次小考,比如我們有連接天貓超市幾百臺機器人一起跑的案例,未來它經歷大考,可能會有三個複雜性高,規模很大的項目。

AI:海康威視和京東也在做河圖類似的事情,你們的區別是什麼?

TWB:所謂的河圖系統,就是我們用一些AI技術、機器人技術,也就是所謂AI+IoT,讓物流環節變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這個系統可以分為三個角色:傳感器、決策器、執行器。傳感器像視覺、聽覺一系列的東西,把物理世界數位化;執行器是一些機器人、自動化設備還有人,曠視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硬體;但我們與友商相比,更多是當決策器,指揮所有的設備協同工作。坦白講曠視並不是一個擅長供應鏈和生產製造的公司,我們是一個以算法和軟體見長的公司。

AI:這些不同廠家的設備都能連上嗎?

TWB:我認為一定是可以的,設備的類型其實沒有那麼多種。像倉庫裡物料搬運,無非就是幾種不同的對象,從小的單件商品,大一點的中轉箱,再到託盤,這是一個有限集,是可以被標準化和抽象化的。它的無限性在於方案是複雜化的,有很多的組合邏輯,把這些模塊組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倉庫或者物料搬運的大模塊,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AI:形成這個大模塊需要多長時間?

TWB:這是一套非常複雜的體系。把所有設備連接起來,對它們的小腦進行控制是第一步;設備之間自己跟自己玩,形成一個子區域是第二步,這個叫中腦;第三步有個大腦要來控制所有子區域。小腦、中腦和大腦從下至上搭建一個技術體系,我覺得要小几年的時間,也需要更多的實戰來驗證。

AI:你剛才說未來的幾個大項目,銷售額是什麼數量級?

TWB:AI對工業場景的價值很容易計算,你幫助客戶提升效率多掙了多少錢,省了多少成本,客戶是願意跟你分享。

AI:有和客戶籤對賭協議嗎?玩砸了怎麼辦?

TWB:這是我最近的一個感想,曠視這個業務正在進入一些應用深水區。之前的一些應用場景其實是偏輔助系統,比如身份驗證,不會只靠人臉識別,也會靠密碼和大數據,最終形成一套綜合服務。但我們現在進到工業,慢慢進入了主幹系統,是不能玩砸的,生產線停線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大的。

有一個汽車客戶,需要我們幫它在生產製造過程做一些物料搬運自動化,客戶就提出一個要求,如果導致生產線停歇一分鐘,曠視要賠償多少錢。我認為曠視在進入一個對成功率、可靠性、穩定性要求更高的場景,它的難度更大,同時價值也會更大。這個經歷也讓我想到自動駕駛很難在短期內成熟。

AI:我看曠視沒有做自動駕駛也沒做醫療?

TWB:對。我們其實做了很多自動駕駛的技術儲備,只是沒有應用。因為出錯代價是一條甚至很多條人命,代價太高了。

整個AI應用的過程,其實也是從偏輔助的系統,往最核心的主幹系統一步一步演進的過程。比如用人臉識別來做門禁,如果沒識別出來,就是用戶體驗不好。自動駕駛一旦出錯完全不可接受。生產恰好是中間環節,雖然也對技術可靠性要求很高,但沒有自動駕駛那麼高。有時,生產環節機器有問題要報警,有人工介入,來確保整個運營是相對穩定可靠。

AI:做工業案例,有沒有遇到一些讓你比較沮喪的問題?

TWB: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不太能沮喪,但我們今年經受了一些挫折,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本客戶,對方非常信任我們,覺得我們在軟體和算法方面非常好,但是因為我們很多行業問題不懂,行業專家也不夠多,在工程上有的地方客戶有些不滿意,甚至考慮要找個Plan B。但我們根據客戶的批評在快速做調整,也請了很多人進來,最後客戶還是很堅定地要跟我們籤合作。這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鍛鍊人的過程。今年算是曠視創立以來我熬夜熬得最多的一年。

一個公司最好別過早喊平臺

AI:曠視供應鏈物聯網是在一個立標杆的過程?

TWB:也不完全是,我們也有一些可複製的項目在進行著,只是我們在不斷接受更大的挑戰、更大的場景、更大的倉庫、更大的投資,讓這個東西的吞吐量變得更大,這是不斷迭代的過程,不單單是在立標杆的過程。

AI:這些案例做成後,曠視會抽象成一個平臺去提供SaaS服務嗎?阿里雲的工業服務就是先立了8個行業標杆,然後開始做平臺。

TWB:我認為一個公司不要過早喊平臺,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會以平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但不是現在。因為當你要做一個平臺的時候,必須要身先士卒,成為這個行業裡實力最強、所有客戶都信任的玩家,成熟之後再退回來做平臺。不然光做一個標杆,別人怎麼能信你?未來3年,我要面向最終客戶去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沒有人一上來說我要做一個平臺,也沒有哪個平臺是這麼成功的。

AI:你看到供應鏈物聯網市場目前誰走得比較靠前?

TWB:如果是一個成熟行業,格局已定,我們很難獲得機會。曠視在這個時間點來做這件事,一定是因為有變量出現。電商發達,有很多柔性化設備出現,現在有了一大堆自主移動的設備之後,調動變得複雜,對算法的需求變得很強烈,所以這個時間點我們才能進行業跟前輩做一些事情。

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尊重行業,不要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能了解這個東西,時間是不可壓縮的。第二點,我要用我的AI去賦能它,把我們強一點的算法與它有機結合,我們才跟傳統玩家不一樣,這也是客戶為什麼選擇我們的一個核心原因。

AI:有做工業數位化的人士說「相向而行」,講的就是尊重行業。

TWB:我覺得這是很對的。技術有它的局限性,很多東西要在裡面定那個trade-off,這個trade-off是很藝術的一件事,不是說他提需求我幫他實現就好了,一定是以共同設計這樣的方式,這件事情其實是很關鍵的。當這兩邊能被有機結合的時候,這個業務才有可能成功。

我們在之前幾個板塊裡,其實都有相應的一些實踐,我們叫聰明而謙卑的人,這個是蠻重要的,我們能夠去學習行業,跟行業的人相向而行,真正把兩邊結合到一起。

AI:有人說讓一個做AI的科學家跑到工廠去,不太現實。

TWB:這個問題很犀利,現在做算法的人很貴,讓他們去幹一件不見得那麼大的事,ROI不成正比,有可能企業會吃不消。我們有幾種解法,第一是你有沒有一種通用化的方式來做,讓技術在行業和多個客戶之間具備可複製性;第二是要讓算法的門檻沒那麼高,這就需要一套普惠的系統,比如我們在做的Brain++算法平臺;第三要讓行業的人和做算法的人有一個科學的分工,後臺、中臺、前臺有機搭配,才能有更合理的成本和產出比。

我也不認為行業的人就便宜,一個人或者一個公司貴或不貴,取決於它的稀缺性和供需關係,我認為未來真正懂行業又有創新意識的人會是最稀缺的人,這些人不會便宜。

AI:行業分工確實要有邊界,據說現在大家都在爭搶增值服務開發商?

TWB:集成商其實是不需要爭取的,但集成商利益這件事有幾點蠻關鍵:你的產品好不好,集成商能不能用產品掙到錢,而不是說我們要分一部分利給他。像SAP這樣的公司,它的產品對於最終客戶有足夠強的價值,集成商都賺到了錢。我們其實最終想做平臺,但現在我們會跟集成商一起去做交付,有些項目也會直接做交付,如果不直接到達用戶,很有可能是閉門造車。

2B市場砸錢這件事,要辯證地看

AI:我們看到AI公司都在硬體化,從以前純算法授權開始做軟硬體一體的解決方案。

TWB:我們從3年前就開始這麼做了,我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我從來不覺得一家算法公司能走多遠,一直在做全棧式解決方案。因為你最後還是要去交付客戶價值,算法只是其中一環,把它給到集成商,集成商很難做完這件事,相向而行的過程沒有完成,必須能形成包括軟體、硬體、解決方案這樣的一套東西。

AI:你們在走軟硬體一體這條路,讓我想到30年前的通信熱潮中,華為也是這樣起來的,在如今AI時代,你覺得曠視會和華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TWB:我反倒覺得很多東西是一樣的。雖然技術和場景不一樣,但是華為核心的三句話: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以價值為綱,曠視內部也在貫徹這樣的邏輯,大道至簡。

我們目前還學習,怎麼樣讓一個2000人的團隊依然保持非常高效率的狀態,我們需要形成做事的一種體系。

AI:華為的管理也不完全適應新時代的公司,你認為哪些需要做出調整?

TWB:我看到一個笑話,說00後為什麼離職——老闆不聽話我就離職。我覺得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要有更不一樣的方式去激勵,其實更多是讓他們意識到對社會的價值,帶來自我的成長,自我的成就感。曠視的人員結構不一樣,需要形成我們自己的體系,任何一個學習都不是生搬硬套,沒有哪個東西套上去就能成功。

AI:怎麼看在2B市場裡有些人用網際網路模式砸錢、賠錢的模式?

TWB:我們不太存在,但我們看到行業裡面其實還是有人這麼玩。2B市場所謂的砸錢搞法,到底對還是不對?我覺得要辯證地看。曠視不是這麼做的,我們只在前期產品驗證階段加大投入,因為我們對行業所形成的判斷,必須要走出去做驗證,這個驗證過程是要捨得投入的。網際網路模式是更加主動地去做這個驗證。

如果是通過持續地砸錢去拉客戶,我認為是不成立的。2B和2C的決策是不一樣的,2B的決策很理性,如果搞補貼,反而會摧毀這個行業,其實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會把固有利潤弄沒了,最後誰也掙不到錢。這其實是不對的,不應該那麼做。

AI:曠視會投晶片嗎?曠視畢竟有晶片和算法,優勢會更突出。

TWB:做不做晶片其實要看,這不是一個絕對的話題。現在不能告訴你做還是不做,只能講我不會做跟別人一樣的東西。我只有在這件事上通過硬體、軟體的綜合差異化,能夠跟別人不一樣,而且是能拉開一個gap的時候,我才會做這個東西。

我不知道其他人,也許一個風口比較熱,很多人都願意往上湊,但我們還是要做好產品經理最基本的工作,要回答做這個東西的價值有多大、邏輯合不合理。

來源: AI財經社

相關焦點

  • 揭秘曠視C計劃
    物流市場需要的是一個依託軟體+硬體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在這個方案裡,先進的算法是底層生產力,這也是曠視的核心優勢之一。曠視當前重心在於通過服務好一個個客戶,不斷沉澱能力儲備和行業理解,為此後的指數級規模化複製打地基。2015年冬天,因為一個項目,創始人印奇和唐文斌來到了一個位於天津的大型倉庫。
  • 曠視科技穿越「死亡之谷」了嗎?
    雖然二人都是偏技術的背景,但印奇更善於商業和管理,而唐文斌更擅長創新型工作。 唐文斌便覺得自己是一個Quick Learner(快速學習者),而印奇是一個Deep Learner(深度學習者),在學習速度上,印奇可能沒有他快,但是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印奇要想得更深入,這也是二者互補的地方。
  • 億陽紡織與曠視、中國移動達成合作,共建紡織工業智能製造標杆
    圖: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與億陽紡織集團董事長劉諸輝籤署合作協議對此,億陽紡織集團董事長劉諸輝表示,「傳統生產作業及倉儲物流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企業未來發展訴求,為此億陽紡織決定將江西新建基地打造為全國首家紡織行業的5G+智慧工廠,以實現企業『做新紡織工業未來20年排頭兵』的發展戰略。
  • 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
    視頻資料顯示,李開復的原話是:「曠視科技是我們在8年前投資的一個企業,今天是一個很快就有希望IPO的巨頭了,它的發展路徑很獨特的,是一群技術人,沒有任何產品和行業經驗,靠著自己獨特的技術能力來創業。我們早期幫助他們尋找了合作夥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數據,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
  • 雲鑫創投、聯想之星紛紛出質曠視科技股權
    快訊 | 詳情 雲鑫創投、聯想之星紛紛出質曠視科技股權 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5月15日新增7條股權出質信息,出質人分為別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李開復任董事長)、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由螞蟻金服百分百持股)、天津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諮詢有限公司以及公司的三位持股人
  • 徐福記與曠視籤署合作協議,建設全方位智慧園區
    圖: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左)與徐福記營運總經理虞湛(右)籤署合作協議 基於此前成功合作的基礎,曠視智慧物流解決方案提升了徐福記在物流方面的運作效率,讓我們切身感受到技術帶來的轉變,對於徐福記在未來規劃智慧物流、智慧園區方面提供了堅實的技術能力支持。
  • 曠視CEO印奇:AI企業進入死亡之谷,穿越周期18-24個月
    但實戰往往比方法論更骨感。在行業中,AI公司遇到的友商並不是另一家AI公司,往往是這個行業裡的傳統玩家。比如在安防領域,海康、大華在客戶關係、市場渠道和供應鏈已沉澱多年。一位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稱,這些傳統公司對場景的理解相比AI公司更為透徹。
  • 25臺機器人=18名搬運工,我在徐福記工廠圍觀曠視河圖落地
    我們來到了東莞的徐福記五廠,親眼看到了這樣的過程。它的技術提供商,正是大名鼎鼎的AI獨角獸曠視。現在,可以為大家展示to B的AI技術,究竟是怎樣落地並創造價值的了。而近幾個月,這裡全部換由曠視的河圖系統來運輸,系統自動接受工單,自動調度,自動規劃路線,指揮著25臺機器人的行動。它們是AGV搬運機器人,可以自動規劃路線行進,藉助地上的二維碼確定自己的位置。
  • 曠視科技香港上市臨近? AI業務商業化落地受關注
    此外,聯想控股全資持有的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曠視聯合創始人楊沐、唐文斌均持有曠視科技7.5%的股份。  曠視科技作為一家成長型的初創公司,對於該公司的發展業內褒貶不一,GPLP犀牛財經也難以評說。但是,從曠視科技的官網介紹來看,目前主攻的業務除了發家業務Face++外,還包括了Face ID、AI等,且最具關注度的AI業務也已經向下滲透到了AI+IOT中。
  • 揭秘曠視COCO十冠背後的技術
    從2017年至2019年,曠視連續三年參戰COCO,取得了三連冠的輝煌戰績,共計斬獲10項冠軍,成為這一挑戰賽的最大贏家,究其根本原因,與曠視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算法平臺Brain++密不可分。曠視Brain++始於2014年,可以端到端實現訓練與部署的一體化,不僅高效率賦能算法生產的規模化,還能把這種能力投射到AI產品之中,快速推進AI行業落地;同時又可以兼顧介於算法與產品之間的AI競賽,是曠視拿下COCO十冠的利器和法寶。正是這種卓絕的工程性努力,Brain++算法輸出能力有效而高效,助力曠視在COCO的舞臺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啟動試點工作 曠視等公司參與
    北京商報訊(記者 魏蔚)11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曠視獲悉,《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以下簡稱「《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工作已經啟動,曠視等企業是試點單位之一。同時,要提高標準試點的參與度、關注度,建議企業要增加資金投入,要做好頂層規劃、分步實施,充分落實標準要求,逐步深入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流程和環節。此外,專家組建議試點企業關注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動向,使用好標準這個工具,做好合規建設,協調好安全和發展的平衡關係。
  • 李開復口誤風波: 螞蟻曠視否認 引發數據隱私擔憂
    「我們早期幫助他們(曠視科技)尋找了合作夥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  這是9月12日,李開復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的一段話。本意無非是「秀」一下曠視科技獨特的發展路徑和強大的技術,同時展示出幫助曠視科技找到了有價值的商業化方向的能力。
  • AI寒冬、巨頭擠壓,曠視科技能走出「死亡谷」嗎?
    包括曠視科技在內的AI獨角獸們在一級市場融不到資,又要大量燒錢,不得不紛紛啟動或宣布上市。遺憾的是,曠視科技在苦等一年多後,港股上市依然失敗。 巨頭擠壓,曠視科技不得不更改賽道 AI產業前景美好、不斷壯大,必然吸引BAT等網際網路巨頭。
  • 停課不停學|曠視×北大《深度學習實踐》課程全面開放!
    曠視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機器學習實驗室開設的《深度學習實踐》全套課程(視頻+PPT,共計28課時)今日正式全面上線,讓你足不出戶也能享有高水平的教學資源。「與其疫情宅家玩遊戲,不如家裡蹲大學把課上。」
  • AQUOS夏普曠視S60評測
    智能電視發展到現在,有時候以內容為賣點,有時候主打外觀工藝,不過更多的應該還是顯示技術,也就是俗稱的「買電視就是買屏」。現在很多智能電視都是直接代工產生,別說核心的液晶顯示技術了,就連選材工藝上都多有閹割。電視屬於家庭級別消費品,畢竟跟手機不同,再加上使用壽命的特殊性,買臺好電視是一勞永逸的。夏普作為「液晶之父」,在電視液晶顯示技術方面擁有百年技術積澱,電視屏就有了保障。
  • AQUOS夏普曠視S60評測
    在與AQUOS夏普曠視S60相處的一段時間裡不禁由衷感嘆道。全球3C代工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集團與「液晶界的鼻祖」終於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在富士康戰略注資9個多月後,夏普攜匠心力作來襲。AQUOS夏普曠視系列電視是富士康賦能加碼夏普後,雙方共同開拓、努力創新,歷經了一年時間磨合的結晶。
  • AI加速「走出去」:曠視Koala走進阿聯、巴西、泰國等地
    作為人工智慧行業的領導者,曠視也正加緊推進先進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布局。目前,包含自研Koala人臉通行平臺在內的曠視AI解決方案已經在阿聯、巴西、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落地,讓世界共享中國科技的力量。據了解,曠視Koala人臉通行平臺依託計算機視覺算法打造,具備多種規格的產品形態,軟體功能可開發,能夠滿足不同企業用戶在門禁、考勤等輕應用場景的個性化需求。
  • 超窄邊框+極致畫質 AQUOS夏普曠視S60電視詳細評測
    由於底部要預留安裝的螺孔,因此電視最底部的寬度要稍微略寬於機身的整體厚度。在把支架安裝完畢後,我們就可以將電視擺放起來了,怎麼樣,是不是有一種薄如蟬翼的感覺?AQUOS夏普曠視具有兩個版本,一體式的S60和分體式的S60U,我們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S60,由於是一體式的設計,因此其在安裝上更加便捷。相比於其他品牌的同等級機型,即使是一體式設計的S60依然稱得上非常纖薄。
  • ECCV 2018 | 10篇論文+5項世界第一,記曠視科技ECCV之旅
    曠視科技作為全球人工智慧獨角獸代表,是計算機視覺三大 「C 位」會議的積極參與者,ICCV 2017 曠視科技打破谷歌、微軟壟斷,成為第一個問鼎 COCO 冠軍的中國公司;CVPR 2018 曠視科技全面進擊,論文、Demo、挑戰賽、酒會,一個不少,掀起一股產學研交流熱潮。這次的 ECCV 2018,曠視科技同樣保持著較高的參與度並收穫頗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