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400年刻下的神秘壁畫,被大英博物館移到雨傘上成為獨特的裝飾圖案;產於清代康熙年間的郎窯紅釉觀音尊,釉色紅豔,是故宮口紅的靈感來源,這種紅在今天被人們稱作「郎窯紅」;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把名畫中人物所戴的項鍊變成當代女性的時髦飾品;北宋畫家王希孟唯一的傳世之作《千裡江山圖》,在1000多年後出現在現代人的書桌上,化身桌墊、滑鼠墊發揮著作用。
法老成了年輕人手機殼上的潮流元素、梵谷畫中的鳶尾花變成珠寶耳墜在耳畔搖曳、明清帝後化身書籤藏於書墨之間、蒙娜麗莎被印上T恤、清宮太和殿前的仙鶴飛進了筆記本……古老的歷史文化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回歸現代生活。
進化史:從「少數人散步的空間」到「生活美學中心」
過去幾十年中,各種類型的現代博物館蓬勃興起,以經典形態示人的傳統博物館反而被遮蔽了。對於博物館產業而言,傳統博物館的改造與革新是比建造一個新型博物館更難的命題。即將到來的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亦延續了這一思考:今年的博物館日以「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為主題,聚焦博物館在社區中作為活躍參與者的新角色,推動傳統博物館重回聚光燈。
傳統博物館的改造並不拘泥於形態的更改、或者是某些功能的增減,而是更多元化的文化表達。於是,傳統博物館的改革,從敞開大門開始,從古老文物離開展櫃開始,從傳統文化鑽進普通人的口袋開始。
2014年,故宮推出雍正硃批「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朝珠耳機、「奉旨旅行」行李牌等文創產品,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萌系姿態迅速躥紅。2017年,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正式進駐天貓。在這裡,木乃伊棺材為文具盒提供靈感,12世紀的路易斯棋被做成冰箱貼,古老的埃及女神奈斯成了玻璃杯上的獨特形象,神秘古埃及文明與現代生活方式產生的神奇化學反應,也為大英博物館吸引了69萬粉絲。東京國立博物館以埼玉縣熊谷市野原古墳出土的人物陶俑為原型設計的「陶俑襪」,目前已售出1萬多雙。臺北故宮以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為靈感設計的翠玉白菜傘,至今仍是臺北故宮最受歡迎的文創商品之一。
精心陳列的文物、束之高閣的藝術品,博物館對古老歷史記憶和文物憑證的小心收藏,也使得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被注視。文創產品的興起,恰恰打破了這種定式,當古老文化遇上現代文明,當深閨文物走進煙火生活,歷史便有了更美的樣子。
器物因用而美:人民日報聯合故宮將紫禁城搬上書桌
「文明古國應該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把人類漫長歷史中凝練的智慧運用到現代生活中。」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這一句話,適用於全球任何一家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策略。縱觀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館,最受遊客歡迎的紀念品並非那些龐大繁複的複製品擺件、雕塑、畫作,而是那些融合了古老文化元素的、在現代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物件。
目前,故宮研發的文創產品已經超過10萬件。浩如煙海的文物藏品意味著故宮這個超級IP擁有無數種可供挖掘的元素,也正因如此,故宮文創的想像力不會止步於10萬種。
2019年,人民日報將首次聯手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文具系列產品,在傳播中國傳統文房文化的同時,與具有厚重歷史底蘊的紫禁城相呼應。文房用具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代表,也是古代雅致生活意趣的投射。
青玉山峰的筆架,是案頭放置的一抹翠綠,又暗含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文脈;琺瑯彩侍女圖人物筆洗裡,漾著一汪清水,毛筆在筆洗裡輕蕩,墨就氤氤氳氳地散了開去,仿佛案頭的勞苦也隨水消解;17世紀的紫禁城文房美學,傳統文化裡那些細小的通感,若在三百年後繼續被豐滿和塑造,與現代生活呼應,能展現出什麼樣的生命力?故宮博物院所藏文房用具跨越千年,單霽翔院長用了近十年時間才把故宮文化裝進了大眾的口袋。這一次,人民日報和故宮博物院又將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把紫禁城搬上現代人的書桌?即將面市的故宮文具會告訴我們答案。讓古老文明在幾千年以後的今天還能因「被使用」而煥發出更大的價值與活力,這也是作為文化樞紐的博物館使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