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總人口18.94萬人。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敦煌縣,治今市西,為敦煌郡治。十六國西涼曾一度建都於此。北周改為鳴沙縣。
2、隋大業三年(607年)復改敦煌縣,屬敦煌郡。唐屬沙州,「安史之亂」後吐蕃佔據。元為沙州路治。明置沙州衛。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復稱敦煌縣,移治今市。屬安西府,後屬安西州。
3、1913年後先後屬邊關道、安肅道,1927年直屬甘肅省。1949年屬酒泉專區,1955年改屬張掖專區,1961年復屬酒泉專區,1969年屬酒泉地區。1987年撤縣設市。2001年由酒泉市代管。
二、地名來歷
1、盛大之意。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2、來源於少數民族。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說紛紜。日本學者藤田豐八:敦煌可能是都貨羅(Tokhara)譯音,而都貨羅也就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中國學者岑仲勉:敦煌的詞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維:「敦薨」或敦煌為「吐火羅」的音譯,並推斷敦煌為吐火羅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賢則認為敦煌為古羌人語言「朵航」(義為誦經地或誦經處)的對音。
三、風景名勝
1、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它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2、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千米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鳴沙山,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積聚而成, 「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3、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長約150米,寬約50米,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4、雅丹地貌。地處敦煌西200千米處,分布區長寬各10千米,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
5、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千米。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6、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千米處戈壁灘中。
7、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千米外的陽關鎮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陽關名揚千古。
8、三危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三危山東西數十裡,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云三危」。三危山為敦煌第一聖境,在地方志中被列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東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