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延慶養螃蟹的西山溝村嗎?最近村裡發生了新變化

2020-12-21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一條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田間地頭,在山頭上建設了蓄水池,原來流水衝出來的溝坡進行了護坡工程,閒置的地方通過平原造林工程,都種了樹,建成了小公園……」近日,延慶區永寧鎮西山溝村第一書記霍高智,開心地向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講述了村裡發生的新變化。年初,鄉村頻道記者曾探訪過西山溝,這個村當時正籌劃著在大山裡養螃蟹增加村民收入。

通往山上的水泥路,一旁是改造美化後的護坡。受訪者供圖

在歷史文化沃土上發展鄉村產業

今年初,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探訪了北京的低收入村之一:延慶區永寧鎮的西山溝村。西山溝在延慶區永寧古城的邊上,從永寧向西北3公裡,5分鐘車程即可到達。

環著小山村的山叫九龍山,歷史為西山溝村留下了不少傳說故事。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北徵,路過九龍山,曾計劃選此地做陵寢,後因邊防不穩而改在昌平十三陵。這裡還有遼梁王墓、金康兵馬將軍墓、明英宗的侍衛墓。唐代薛仁貴徵高麗,路過當時叫寒江城的永寧,留下了樊梨花牧馬的傳說,西山溝村北就是樊梨花的牧馬場。評書《羅通掃北》中的主人公羅通也曾在西山溝避雨,留下了羅通避雨洞。羅通是隋唐二代英雄中武藝最為高強的,少年掛帥掃北立功,後隨薛仁貴徵西。

歷史傳說故事為西山溝村鋪墊了豐厚的文化沃土。但是傳統上,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種植一些玉米、山杏,收入不多,成了北京市低收入村。

中藥射幹種植田。受訪者供圖

2016年,第一書記霍高智在摸清村子的各種發展條件後,成立了西山溝旅遊專業合作社,邀請專家做規劃,依靠國家低收入項目資金,做起了120畝觀光果園、400畝中草藥、200畝梅園、越野運動場。今年初,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曾探訪過西山溝,這個村當時正探索開展環保無汙染的工廠化螃蟹養殖,同時謀劃高端民宿。第一書記霍高智告訴記者:「村子的產業體系基本建成。」

西山溝村又有了新變化

半年過去了,西山溝怎麼樣了?7月11日,記者採訪中得知,西山溝村又有了4項新變化。

一條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田間地頭。霍高智告訴記者,「原來村民上山勞動道路顛簸泥濘,現在好了,也方便了上山的遊客。」

西山溝村利用國家投資建設了節水灌溉工程。西山溝村黨支部書記宋利軍告訴記者,「我們在山頭上建了蓄水池,全村的耕地都能夠及時灌溉,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再也不怕旱了。」

村裡還做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把原來流水衝出來的溝坡進行了護坡工程,用花草樹木種成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幾個大字。「站在村頭一看,真是讓人振奮。」霍高智說。

閒置土地通過平原造林工程,都種上了樹,建成鄉村小公園,村裡的環境面貌大為改觀。

另外,村裡新建了衛生室,國家派來了退休的鄉村醫生為村民量血壓、打針輸液、按摩理療,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的可以不出村了。

一個低收入村,哪裡來的資金進行建設?據介紹,西山溝村域建設的資金來源由多條渠道組成。水泥路修建資金來自國家「一事一議」項目;節水灌溉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資金來自延慶區水務局節水灌溉項目;平原造林工程資金來自延慶區園林綠化局;農民得到土地流轉費,每人1100元/年;村衛生室是由延慶區衛生局出資、出醫生、出設備。

據介紹,全村140處院子,2018年翻蓋了40處,2019年有20處正在翻蓋。全村已經有一半民房成了小樓,中西合璧的二層小樓在村裡最受歡迎。「村民的收入也發生了變化,蓋房的錢多數來自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村民,每個勞動力每年有約1萬元的打工收入,日子變好了,村民都想翻蓋房子。」

那麼,山溝裡養螃蟹的項目進展如何了?據介紹,村裡經過持續摸索,如今「蟹公寓」養殖技術與流程都相對成熟了,目前準備擴大生產。不過,修路造林都可以申請政府資金,但村裡的產業摸索,還是要找社會渠道,目前遇到的難題是缺乏進一步的啟動資金,村裡也還在積極想辦法。

更新的好消息是,西山溝村和一家專業田園旅遊公司協作,同時爭取到國家低收入項目資金,正在建設6處民宿,今秋完工,「到時候,西山溝的旅遊服務體系就算是配套了。」霍高智說,「建成後,山上可以看花,採摘,越野,村裡能住,希望那時還能吃上村裡自己的螃蟹宴。」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平北紅色後七村之延慶大莊科鄉沙塘溝村 建立平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
    2017年6月30日訊,延慶大莊科鄉沙塘溝村是平北紅色後七村之一,走進村子轉一轉、看一看,總能聽到抗戰年代驚心動魄的故事。平北紅色後七村之延慶大莊科鄉沙塘溝村中國共產黨最早在沙塘溝村播下火種,建立了平北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並以此為起點,建立了平北抗日根據地。
  • 還記得海寧西山公園動物園的大蟒蛇嗎?現在它在這裡
    那麼,動物園裡的小動物們都去了哪裡? 大家一定很好奇吧!帶著這些問題,小編輾轉找到了曾經西山公園的動物園園長.......1995年 西山公園的動物園開園照片中的人就是曾經西山公園動物園的園長王利忠,今年47歲,從1995年到2014年,他在西山公園養了20年的特種動物,海寧的「明星」大蟒蛇、小猴子都是他的小夥伴。
  • 黔南自駕遊 茂蘭國家自然保護區 洞穴探險 螃蟹溝找螃蟹
    堯古布依寨村裡的民居>木結構的房子村旁邊的小溪離開堯古布依寨之後,我們開車到螃蟹溝螃蟹溝以螃蟹多而著名翻了很多的石頭,沒看到什麼螃蟹,工作人員說螃蟹要到傍晚才出來螃蟹溝看完,我們再開車到青龍澗,晚上就住在五眼橋旁邊的家庭旅館。放好行李之後,和店家點好晚餐,然後我們直奔青龍瀑布。
  • 平谷有個梨樹溝村 村裡有個「錯長城」
    村裡盛產紅果、梨等多種農產品很多遊人只知平谷區有個挑戰玻璃棧道的景區——石林峽景區,卻不知道距離這個著名景區五六公裡的地方,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梨樹溝村。而今,村裡只有百餘戶村民在此生活。梨樹溝村地處兩山峽谷之間,山上為松柏、灌木叢,山下則栽種著各種果樹,村裡80%收入來自林果業。
  • 祁連縣:喜看白楊溝村新景象
    11月11日,記者來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八寶鎮白楊溝村,一邊是龍鱗白楊、林地等自然景觀,一邊是依地形而建、錯落有致的房屋和紅磚鏤空的文化圍牆。讓人們強烈感受到這個村莊的休閒區和生活區規劃合理科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滿了新農村的魅力。
  • 靠養螃蟹摘得國家級「招牌」!溧水這個網紅「螃蟹村」,你了解多少~
    靠養螃蟹摘得國家級「招牌」!螃蟹特色產業 成村民致富「金飯碗」自從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後,「富財圩螃蟹」吸引了不少專業研究所進駐村裡,其中江蘇省淡水研究所成功與村裡達成合作協議,不僅承包了1000畝蟹塘做實驗養殖,建設「現代漁業示範基地」,同時還免費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
  • 懷柔對角溝門村:垃圾分類指導員走街串巷,村裡大變樣
    食物殘渣應當先倒入廚餘垃圾桶,再將塑料碗放入其他垃圾桶……從去年開始,在懷柔區喇叭溝門鄉對角溝門村,家家門口放置了分類垃圾桶,村裡還有垃圾分類指導員教村民如何將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這一年,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院門口裝著分類垃圾桶的鐵箱。
  • 北京延慶西裡溝—鳳凰坨(鳳坨粱)—杏樹臺一日徒步攻略
    目的地: 北京 延慶活動強度:1.0吧,行程10公裡左右,最高海拔1159米,最低海拔662米,累計上升590米。線路小Tips:三要什麼時候都需要,要背合適的背包,要穿合腳的登山鞋,要戶外四寶一個都不能少(頭燈、充電寶、雨衣、手臺),山不是很高,主要是天越來越冷了,所以建議大家最近出行
  • 揭陽揭西縣鯉魚溝村 窮困「鯉魚」躍龍門 成為聞名「網紅村」
    談起村裡的變化,村民王少渠感慨,「我們鯉魚溝村的發展好比『鯉魚躍龍門』的故事。」   自2016年開始,東莞市橋頭鎮組成的扶貧工作隊進駐鯉魚溝村,當時的駐村隊長鄧沃新通過調研發現,基礎設施薄弱是村裡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解決村容村貌以及生活用水短缺問題的呼聲最高。
  • 復興區澗溝村:千年古村添了新韻
    澗溝村的變化,是市第五屆旅發大會復興區「魅力邯鄲 生態復興」這一定位的又一體現。「我帶著朋友逛了園博園裡的城市展園,又轉到這邊的澗溝水街,沒想這小村莊如今環境這麼好,真是有吃有玩有看頭。」從叢臺區開車過來的劉玉萍稱這趟遊玩著實扮靚了心情。
  • 來南陽磨溝村,暢遊綠水青山,體味紅色文化
    鄉村振興 魅力南陽 8月11日上午,網易直播走進桐柏磨溝村,暢遊綠水青山,體味紅色文化。磨溝村地處革命老區、蘇區,桐柏山淮河源的源頭,曾因交通不便而發展滯後。近幾年,磨溝村致力於美化環境、治理塘堰,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垃圾遍布、淤泥滿塘的面貌不見了,磨溝村變成了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旅遊「新寵」。
  • 延慶白河堡村:「舍」小家,「得」小康
    出延慶城區往東北方向約20公裡,白河堡村靜臥在縉山之麓,白河之濱,扼守著「百裡山水畫廊」西側門戶。村裡洋樓成排、景致盎然,美麗庭院間不時飄出歡聲笑語。 離開了祖輩生活的沃土,靠水又不能「吃」水,白河堡村謀生乏術,經濟發展陷入困頓。 「剛回來那時候,村莊實在破舊得讓人心疼。」趙慶中回憶說,2012年,他當選新一任黨支部書記,發現30年前倉促蓋起的老房已成危房,冬天透風夏天漏雨。全村126戶的人均年收入僅為6800元。
  • 烏金山麓的美後溝
    有人說:「村裡冷冷清清,只有10個老人加一條狗」;有人感嘆:「村子已破敗到最低了」,村子如果只剩空殼,那就失去了靈魂,幾近消亡。 現在村裡人回歸,土地集中到一起,還開墾新增了四百多畝。大家以土地分紅,還可在三個公司打工,可作些小買賣。村裡不僅成了旅遊地,村外還新建了康養中心,吸引著城裡人不斷前來。
  • 小坡村裡看變化|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
    「感謝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謝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小坡村繼續發展?小坡村人應該做些什麼?這是許多小坡村人在思考的問題。依託引進的龍頭企業求發展,盤活資源提升造血功能,村民積極發展養殖業……如今的小坡村村民,正在經歷著從「要我富」到「我要富」轉變。
  • 梭欏溝印象
    我家在孟津縣小浪底鎮,對梭欏溝自小就有耳聞,說可以捉螃蟹,想像中就是一個偏僻清幽,溪流潺潺的小村子。而真正去梭欏溝,卻是2016年秋了,因一個戰友家在梭欏溝村,和他一起回老家辦事,村子確實是一個古老的村子,因為交通不變,年輕人都不願在此生活,村子裡人很少,也基本沒有新房子,但村子有他的亮點,就是村北的梭欏溝了,一條清涼的小溪在溝底潺潺流過,一條古老的石板橋跨過小溪,是村裡百姓過溝種地和到附近村子的必經之路,偶爾有老人婦女蹲在石板橋下的石頭邊用棒槌捶洗衣服,溝底是幾十年來村裡老百姓種下的楊樹,只種不出
  • 脫貧攻堅 | 真情灑滿黃土地 ——記吳起縣廟溝鎮三合掌村第一書記...
    這是吳起縣廟溝鎮三合掌村村民的口頭禪。村民口中所說的「藺書記」就是藺文淵,他是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選派到廟溝鎮三合掌村的第一書記。 「去年豬肉價格好,讓我多收入了近萬元,今年我還想多養幾頭豬。閒了你來幫我好好參謀一下,還想讓你再幫我聯繫買幾隻豬崽。」正在果園進行春季果樹管護培訓的藺文淵接到建檔立卡戶牛世金的電話後回復道:「沒問題。」
  • 長城腳下「國際文化村」懷柔區北溝村掠影
    「每兩周,村裡要給保潔員開一次例會,歸納最近的衛生死角、保潔難點,村幹部、保潔員坐在一起,大傢伙兒一塊兒想主意解決。剛開始打環境整治翻身仗時,一天清掃好幾遍,村裡仍舊顯不出整潔;現在一天掃一遍就能保持住。」王全說起來底氣十足。
  • 橋西區稍道溝村:隱於山谷間 一步一風景
    稍道溝村位於橋西區東窯子鎮,距大境門5公裡、距安家溝景區2.5公裡,在峽谷中依山而建,共有286戶村民,860人。站在稍道溝村四岔梁山上,早晨九點的陽光柔和且明媚,光芒照進,山勢秀美、環境幽靜。
  • 河南日報客戶端:「產村融合」老家莫溝
    國慶中秋長假,孟州市西虢鎮「老家莫溝」遊客紛至,村裡的望舒民宿負責人何翠萍和她的「莫溝大嫂雙創基地」的大嫂們,每天忙著為客人準備農家美食、打掃庭院。原本這片地是荒草叢生的廢棄舊窯洞,去年她帶領村裡23名婦女籌集二三百萬元,歷時八個月修復、改造而成。「修復後的窯洞保存了傳統窯洞的面貌,填補了窯洞潮溼的缺陷,還保留了窯洞冬暖夏涼的優勢。」何翠萍說,9月23日召開的焦作市文化旅遊大會上,望舒民宿被評為焦作市精品民宿。她的愛人、莫溝村委主任苗東武介紹,窯洞民宿成了莫溝村發展鄉村旅遊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