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一條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田間地頭,在山頭上建設了蓄水池,原來流水衝出來的溝坡進行了護坡工程,閒置的地方通過平原造林工程,都種了樹,建成了小公園……」近日,延慶區永寧鎮西山溝村第一書記霍高智,開心地向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講述了村裡發生的新變化。年初,鄉村頻道記者曾探訪過西山溝,這個村當時正籌劃著在大山裡養螃蟹增加村民收入。
通往山上的水泥路,一旁是改造美化後的護坡。受訪者供圖
在歷史文化沃土上發展鄉村產業
今年初,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探訪了北京的低收入村之一:延慶區永寧鎮的西山溝村。西山溝在延慶區永寧古城的邊上,從永寧向西北3公裡,5分鐘車程即可到達。
環著小山村的山叫九龍山,歷史為西山溝村留下了不少傳說故事。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北徵,路過九龍山,曾計劃選此地做陵寢,後因邊防不穩而改在昌平十三陵。這裡還有遼梁王墓、金康兵馬將軍墓、明英宗的侍衛墓。唐代薛仁貴徵高麗,路過當時叫寒江城的永寧,留下了樊梨花牧馬的傳說,西山溝村北就是樊梨花的牧馬場。評書《羅通掃北》中的主人公羅通也曾在西山溝避雨,留下了羅通避雨洞。羅通是隋唐二代英雄中武藝最為高強的,少年掛帥掃北立功,後隨薛仁貴徵西。
歷史傳說故事為西山溝村鋪墊了豐厚的文化沃土。但是傳統上,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種植一些玉米、山杏,收入不多,成了北京市低收入村。
中藥射幹種植田。受訪者供圖
2016年,第一書記霍高智在摸清村子的各種發展條件後,成立了西山溝旅遊專業合作社,邀請專家做規劃,依靠國家低收入項目資金,做起了120畝觀光果園、400畝中草藥、200畝梅園、越野運動場。今年初,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曾探訪過西山溝,這個村當時正探索開展環保無汙染的工廠化螃蟹養殖,同時謀劃高端民宿。第一書記霍高智告訴記者:「村子的產業體系基本建成。」
西山溝村又有了新變化
半年過去了,西山溝怎麼樣了?7月11日,記者採訪中得知,西山溝村又有了4項新變化。
一條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田間地頭。霍高智告訴記者,「原來村民上山勞動道路顛簸泥濘,現在好了,也方便了上山的遊客。」
西山溝村利用國家投資建設了節水灌溉工程。西山溝村黨支部書記宋利軍告訴記者,「我們在山頭上建了蓄水池,全村的耕地都能夠及時灌溉,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再也不怕旱了。」
村裡還做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把原來流水衝出來的溝坡進行了護坡工程,用花草樹木種成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幾個大字。「站在村頭一看,真是讓人振奮。」霍高智說。
閒置土地通過平原造林工程,都種上了樹,建成鄉村小公園,村裡的環境面貌大為改觀。
另外,村裡新建了衛生室,國家派來了退休的鄉村醫生為村民量血壓、打針輸液、按摩理療,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的可以不出村了。
一個低收入村,哪裡來的資金進行建設?據介紹,西山溝村域建設的資金來源由多條渠道組成。水泥路修建資金來自國家「一事一議」項目;節水灌溉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資金來自延慶區水務局節水灌溉項目;平原造林工程資金來自延慶區園林綠化局;農民得到土地流轉費,每人1100元/年;村衛生室是由延慶區衛生局出資、出醫生、出設備。
據介紹,全村140處院子,2018年翻蓋了40處,2019年有20處正在翻蓋。全村已經有一半民房成了小樓,中西合璧的二層小樓在村裡最受歡迎。「村民的收入也發生了變化,蓋房的錢多數來自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村民,每個勞動力每年有約1萬元的打工收入,日子變好了,村民都想翻蓋房子。」
那麼,山溝裡養螃蟹的項目進展如何了?據介紹,村裡經過持續摸索,如今「蟹公寓」養殖技術與流程都相對成熟了,目前準備擴大生產。不過,修路造林都可以申請政府資金,但村裡的產業摸索,還是要找社會渠道,目前遇到的難題是缺乏進一步的啟動資金,村裡也還在積極想辦法。
更新的好消息是,西山溝村和一家專業田園旅遊公司協作,同時爭取到國家低收入項目資金,正在建設6處民宿,今秋完工,「到時候,西山溝的旅遊服務體系就算是配套了。」霍高智說,「建成後,山上可以看花,採摘,越野,村裡能住,希望那時還能吃上村裡自己的螃蟹宴。」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