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落後,向來強調「穩健」的福建房企融僑也提出了自己的千億計劃。
1月20日,融僑集團首席投資官鄭偉公開表示,融僑已經將「2020年實現千億合約銷售額」寫進公司的戰略目標,這是他們首次對外公開千億目標。根據第三方統計機構的數據,融僑在2017年的合約銷售額在562億,在房企中排名35左右。按照權益銷售額來看,融僑的546億排名第29,甚至要高於綠城。
融僑是由華僑、印尼富豪林文鏡創立。他在印尼擁有規模很大的水泥廠,麵粉廠,參與創辦了世界最大液晶顯示器公司。1985年回到福建福清探親之後,這位名震東南亞的富豪決定回到中國發展。
融僑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林文鏡長子林宏修擔任總裁、副董事長;長孫林開啟擔任執行總裁,另一位三代林開傑也是公司董事,掌管創新業務,負責為融僑開拓多元化發展道路。在企業發展上,融僑歷來標榜「穩健」,表示自己是福建房企中負債最低的企業。
過去的兩個月,融僑的首席投資官鄭偉去了廣州深圳五次,也考察了周邊的佛山,惠州等城市,為公司未來進入珠三角做準備。「千億規模是以後兩到三年的門檻,這是行業內的普遍共識。接下來兩到三年裡面,一個企業如果沒有達到千億規模,應該說他存在出局的可能性,或者是以後只能做一些小事,在整個行業裡面沒有太大的話語權」,鄭偉表示。而在兩個月前,融僑高管還明確表示並不急於追求千億規模。
事實上,儘管布局的城市80%都在強調限購政策, 2017年融僑的銷售額還是同比增長了64.8%。一線四大城市中,融僑只進入了上海,之前的布局一直遵從著「省會+強二線」的策略,從業績分布上來看,省會級城市從銷售業績城市能級分布來看,省會級城市(福州、廈門、南京、鄭州、天津、武漢、合肥)貢獻佔比68%,而強二線城市(福清、龍巖、淮安、無錫)貢獻佔比32%。
鄭偉表示,融僑將通過四方面的努力來實現千億。
首先,融僑將擴大自己的布局,提出「3+5+X」的架構——三大區域,五大核心城市以及機會型城市。三大區域包括融僑的大本營福州區域,華東和華南。華東區域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輻射周邊的衛星城和城市地郊;華南以廣州為中心,輻射周邊。五個二線城市指天津、合肥、鄭州、武漢、閩南。
布局中的「X」,指的是正在布局中的西南區域——西安、重慶、成都和昆明。融僑對西南城市並不陌生,2005年到2010年,融僑與金輝的全面合作主要在重慶展開,是重慶排名前列的房企,後來雙方分手,融僑才撤出重慶,不過雙方合作的樓盤都以融僑命名,為融僑在重慶留下了品牌基礎。
其次是對這些區域和城市進行深耕。「千億目標中,三大區域我們每個區域必須做到一百到兩百億,五大中心城市整個的銷售額要做到五十到一百億,然後機會型城市是三十到五十億,對每個中心城市,包括區域我們是有要求的,我們進入一個區域,我們一定是看好這個城市的發展機會」。
第三,融僑會加強與其他房企的合作。第四方面則通過產城融合加大布局,包括舊城改造。鄭偉透露,融僑將通過舊城改造途徑進入華南區域,」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三年或者五年後,希望可以在華南達到200億。
但是現在,融僑顯然需要更多獲得外界的支持。目前作為福州銷售額排名第三的企業,融僑和碧桂園,陽光城和首開展開合作,對於提高自己的流量顯然有很大幫助。融僑的高管在發布千億目標的時候,並沒有宣布相應的資本拓展計劃。
融僑高管也沒有披露目前的負債率。界面記者獲悉,2013年到2015年,融僑的負債率在72%到76%之間,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從公開資料來看,融僑的企業債和信託計劃並沒有暴增的趨勢,2017年其資本化的亮點莫過於在2月發布了購房尾款證券化項目。2017年之前,融僑每年的拿地金額都在150-180億之間,這顯然無法支撐未來千億的規模。未來融僑在資本方面的動作值得關注。
在福晟和正榮相繼上市後,融僑成為了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閩系規模房企。對於上市的計劃,融僑的高管多次對外表示,並沒有時間表。
鄭偉此次也表示,不一定要上市,尤其是對於希望成為百年老店的企業。他表示,公司已經進入第二代掌門人時代,「我們現在的總裁從小在新加坡長大,講英文比中文更流暢,他的經營理念中把企業負債率看得很重,不願意以賭博的心態經營企業,更多的是希望做成百年老店的願景」。
如何一邊控制負債,一邊衝擊千億,恐怕是融僑在未來三年要解決的最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