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客戶端記者 高玲 羅希 通訊員 田園 文/圖
8月27日下午5時許,淡橘色的餘暉打在老西門的矮城牆遺址上,讓深灰色的城牆頓時有了一種肅穆之感。
老西門已經成為常德市民的網紅打卡地。
這段始建於1373年的明城牆,在1943年常德會戰的炮火中幾乎損毀殆盡,只剩這點斷磚殘垣,成為歷史的見證。矮城牆遺址旁邊,孤單地站立著一座碉堡。這座碉堡和當年常德城內大街小巷的碉堡一起,構成了1943年常德城的防禦體系。配上當時國民革命軍第74軍出類拔萃的火力,形成了強大的據點。走進碉堡內部,射擊孔和彈匣格清晰可見,而渾厚的牆體,則是採用當時同盟國援助的高標號水泥摻以碎石澆築,受彈面厚度約為70釐米,在守衛常德城的戰爭中重創了進犯日軍,經歷了炮火的考驗。歷史記載表明,眼前的矮城牆抗戰碉堡,是常德守城戰中堅持到最後的幾個重要陣地之一。
矮城牆遺址。
當時光行進到2010年,身處常德老商業區的老西門暴露出它的侷促,街巷狹窄擁擠,房屋破舊不堪,居民出入不便,與下南門大商圈的繁華舒展相比,顯得極不協調。
2011年,常德天源住建有限公司啟動了老西門棚改項目,包含葫蘆口、光明巷、矮城牆及一水廠四個棚改點,總投資21億,要在這片130畝的土地上描繪藍圖。
敞開護城河、復建矮城牆、修繕抗戰碉堡、再現窨子屋,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老西門片區獨有的地理記憶,又同時展現出其現代城市的魅力與氣質,天源公司大開大闔,把老西門變身為常德的「城市大客廳」,打造成具有常德歷史文化地標意義的「文化旅遊街區」。《建築學報》這樣評價老西門項目:在創造性地延續古城肌理和歷史建築類型方面,已經介入了當下關於歷史、遺產和遺產研究保護問的爭論,暗示了一種多元的、人文的、藝術的、非原物的歷史遺產保護的新思路。
抗戰碉堡與矮城牆。
在這個清晰的歷史保護與人文元素的思路中,有我們今天所見的抗戰遺址、窨子屋、護城河,也有缽子菜博物館、老西門劇場、止間書店,還有四季花街、情景水街和二十四橋,樸素的居民樓與現代城市文化街區融為一體。常德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就連回遷房的設計都完全考慮了原居民的生活習慣,每隔幾層有一個公共平臺。老西門文化旅遊街區的建成,給了市民一種嶄新的生活體驗,市民可以在這裡追溯過往,也可以在這裡享受當前。這裡既是他們招待遠方親朋的會客廳,也是他們生活的四季與日常。
缽子菜博物館。
護城河裡有小船在清理水面,花橋上有人在拍照,一位老人坐在樹蔭下閱讀《常德晚報》,常德老西門抗戰文化展示館內有市民正在參觀,止間書店內不少人正在認真讀書。這就是你看到的老西門的平常一天。
老人在閱讀「常德晚報」。
2018年1月正式開館的常德老西門抗戰文化展示館,毗鄰矮城牆遺址和抗戰碉堡,內有與抗戰相關的遺物、文件、報紙等300餘件,目前已成為市民了解常德會戰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軍號、死難者名單、戰爭照片、報導常德會戰的報紙…… 一張張看過去,仿佛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就在眼前。
老西門抗戰文化展示館。
與抗戰碉堡面對面的就是止間書店。這座2017年底正式營業的書店,在實體書店經營普遍低迷的大勢下,卻為老西門積攢了大量的人氣,不到三年時間,70多場讀書活動,每天200多人次進出,每周六免費播放的經典電影,為學生精心打造的「止間自修室」,都讓人不知不覺地把步子邁向她。一座書店,就是一個人在這座城市裡,除了家之外的另一個精神歸所。
止間書店內景。
在老西門,很容易與自己的內心相遇。尋找現代的人,可能會遇見歷史。尋找美景的人,可能會遇到美食。不管哪一種遇見,都讓人感到欣喜。對生活在武陵區的女詩人陳小玲來說,老西門是她向外地朋友推薦常德時的首選之地,更是她們與一段歷史「短兵相接」的懷想之地,她在《我看見70多年前的那場戰火》中寫道:我得屏住呼吸,得把腳步放慢/我要好好撫摸,這長滿青苔的老城牆/一道閃電,劃破歲月,砸開時光的隧道/撕開歷史的長河,我一眼就看見70多年前的那場戰火/看見硝煙四起,彈片濺飛,處處焦垣斷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