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羅馬慶典作為羅馬文化的一部分,在後世經常受到批評和摒棄,原因是其血腥和暴力的程度是不能被文明社會所接受的。但是競技慶典作為古羅馬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一種,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喜愛,主要這一場場的死亡盛宴與當時的文明觀念並不背離,他們嚴格的社會等級意識和尚武的觀念與當時的核心精神體系是相符合的。精心安排的儀式和競技慶典所展示優越種族心理,是羅馬貴族安撫平民、震懾敵人和塑造自己貴族身份,維護貴族統治的重要手段。
競技慶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儀式,包括了競技、宗教慶祝、勝利遊行和血腥表演等內容。其中血腥表演有大規模俘虜的處決,人獸搏鬥場面,角鬥士的對決,非常的野蠻,但是這種競技慶典在歷史上幾百年間都是非常流行的全民娛樂方式。在其他的文化方面都展現了高度文明的古羅馬民族,為什麼如此痴迷於死亡的視覺感受呢?為什麼墮落在這種更加冷酷、殘忍和喪失道德的氛圍中?這確實和當時的統治方式與思想觀念有重要的聯繫。
一、競技中的鬥士廝殺形式豐富多樣,角鬥競技、戰車競技、海戰競技作為三種主要的方式出現
競技作為古羅馬文化的標誌,是在古希臘、古羅馬歷史漸進過程中演化而成的,包含了民間組織和官方舉行兩種形式,其內容有外來文化的嫁接也有自己文化的繼承。最後變化成了角鬥競技、戰車競技和海戰競技三種方式。角鬥競技是拳擊和摔跤結合的一種競技項目,奴隸們經過劍術訓練,在公開的場所或者專門的角鬥場,拿著劍和盾牌,彼此相互搏鬥,或者與猛獸進行搏鬥,或者猛獸之間廝殺等方式,廝殺到對方流血來娛樂奴隸主。
戰車競技說的是在馬拉戰車之間相互競技,這項競技與孔蘇斯神的崇拜有關,戰車有兩匹馬的形式、四匹馬的形式或者六匹馬的形式進行,賽手要以非常高的速度繞賽場7圈,非常危險,獲勝的選手會有豐厚的獎金或者成為明星,失敗者則會喪命。海戰競技是一種模擬軍隊戰鬥的競技,規模非常龐大,表演者大多數是戰俘或者死囚,一場表演要在人工湖或灌水的競技場舉行,參與人數也是最多的,最多的時候兩萬人共同參與,死傷也超過真正的海戰。海戰競技因為勞民傷財、耗資巨大,皇室不堪重負,所以在歷史上也只是曇花一現,但是這種規模的賽事是古羅馬經濟巔峰時期的創舉。
最初的古羅馬競技是宗教、祭司和節日慶典的一部分,在羅馬擴張的過程中因為有了大量的奴隸和富裕的財產,羅馬人的道德開始發生轉變。古羅馬競技的娛樂性和刺激性都帶動了它成為一種可觀賞的娛樂方式,後來在統治階層推崇下,逐漸變成了一種普遍的、有系統性的娛樂方式,後來甚至出現了專門的角鬥士學校。奴隸主貴族挑選體格健壯的奴隸去訓練,然後組織表演。羅馬養老院在這一時期把角鬥項目作為公開演出的項目,到共和國末期的時候,發展成了一種全民喜愛的娛樂方式,所以成為貴族統治的工具。
帝國時代的羅馬競技表演成為了統治者的意志,古羅馬人對這一競技比賽痴迷到只要舉辦表演,都會爭先搶後的去欣賞,從皇帝到貧民,男女老少都對這種充滿血腥的表演興奮不已,角鬥士成為明星,名字被大街小巷傳頌,女性們愛慕他們,貴族夫人甚至選他們做情人,龐貝古城的城牆上雕刻著這些鬥士的名字,這種文化現象是空前的。
二、古羅馬競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同時也表達著統治者的統治意志
羅馬共和國早期,競技只是宗教性的節目,宗教儀式裡會把牲畜祭獻給神,也就是這一現象把人的搏鬥引入競技場。再後來,人獸搏鬥開始加入這種慶典,羅馬貴族通過捕殺野獸或公開獵殺其他國家的國民作為武功炫耀的方式,後來人獸搏鬥就成了官方的競技節目。圓形的羅馬競技場也是為了訓練競技選手而形成的訓練表演場所,羅馬人把集體處決作為震懾敵人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漸到後期有了一定的娛樂性,集體處決的規模就逐漸擴張了。
彼此獨立的競技方式逐漸形成綜合競技慶典,在羅馬的政治文化中心佔有主要地位。公元前一世紀的時候羅馬軍國主義失控,各大軍隊統帥開始想要最高權力,共和政體非常危險。各大統帥在這一時期開始炫耀自己的武力,威懾對手,籠絡下層,龐培和凱撒在歷史上都留下了凱旋遊行,也進行了角鬥士對決、人獸對決、集體處決和模擬戰鬥等項目,創造出了這種盛大規模的競技慶典。內戰結束後,凱撒的慶典活動上午是人獸搏鬥,中午是集體處決,下午是角鬥士對決,甚至動用了四百頭獅子。
帝國時代的競技納入了統治體制,屋大維立法讓慶典活動只能通過官方舉辦,他的手段和規模以及舉辦的頻率都超過了前人。所以在他之後羅馬的統治者都把競技慶典作為和前代攀比的重要內容,慶典的規模一下子膨脹起來。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的假日和慶典時間重疊,所以舉辦慶典的日期也就放假了,到後來竟然比半年還要長,幾乎可以說羅馬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成了觀看競技慶典。
在這種生活方式中的羅馬人為何如此痴迷?是在什麼樣的道德標準下允許他們認可這種屠殺行為呢?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用宗教解釋這一行為並不能說得通,因為羅馬人並不用活人進行祭祀,所以從軍事角度說明更加合理,屠殺本就是國家強盛的象徵,羅馬任何階層都對血腥的屠殺行為給予縱容,他們也非常痴迷這樣的暴力活動。
「競技慶典從本質上說是為生者舉行的儀式, 而不是為死者舉行的獻祭。」——普拉斯
仁慈這一道德標準是羅馬人崇尚的,但是沒有過大規模的抵制行為,反而是下層民主向國王抱怨,參加血腥表演的野獸和人數太少。從羅馬人享受死亡慶典的過程來看,能夠確認的對這些人或野獸沒有人道關懷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競技的都是主要是俘虜、罪犯或者奴隸,他們被看作有害的人,對於奴隸主來說他們也僅僅是交易的剩餘產品,在羅馬並沒有任何公民待遇,所以在羅馬任何階層都不能引起同情,也不能觸碰到羅馬人的道德底線。
三、強大的經濟基礎,上層的制度保障,羅馬競技慶典逐漸興盛
在物質基礎上,長期的對外戰爭豐富了羅馬的奴隸制度,奴隸主把戰俘、被徵服的居民、海盜掠來的人口都變成了奴隸,每次對外戰爭勝利都會有大量的奴隸進入羅馬。最初羅馬在勝利時會對敵人的俘虜屠殺,後來把戰俘帶到國內後變為奴奴隸,逐漸形成了競技鬥士的培養制度,這些奴隸還在競技服務和修建競技場的活動中成了勞動力,為羅馬補充了人力資源。除此之外,每次戰爭之後,大量的金銀財寶都會流入羅馬,通過財富掠奪,帝國初期的羅馬社會政治穩定,貿易發達,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了羅馬慶典興盛的財力基礎。
「觀賞活人變成屍體的過程是羅馬人的一大樂事, 上午他們把人扔給獅子和熊, 中午他們把人扔給觀眾。」——塞內加
建築藝術則是另一種角度的財富,羅馬競技場所是展示它宏觀、偉大場面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此基礎上羅馬的建築藝術發展起來,劇院的複雜設計,大小的區別,建築技術的提高,都成為了後世追溯這一時期歷史的很好的遺產。競技場是融合辦公、養獸、角鬥士居住、儲藏等多項功能的建築,因此地下的強大排水系統是值得後人學習的,為了海戰競技,角鬥場還有灌水的功能,所以這種藝術相當可觀。
總結
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古羅馬帝國後期已經減少了軍事活動,沒有了軍事的宣洩,整個羅馬好鬥的氛圍無法使社會安定,所以在此基礎羅馬政府為了保障社會穩定,通過消耗人力、財力和物力來舉辦競技慶典,籠絡民心,促進了羅馬競技活動的興盛。所以在政治方面競技活動是非常有保障的,角鬥學校的興盛也說明了政府的支持。除此之外,羅馬人的殘忍本性、享樂腐化的風氣都是競技場盛行的原因。但是這一切都在絢爛之後不可避免的衰落了,羅馬的競技慶典也為其衰落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古羅馬角鬥研究》
《古代羅馬史》
《歐洲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