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近戰火,守望和平!一起看看這位國大教員在西撒哈拉的維和經歷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編者按:「只有懂打仗、會打仗的教員,才能培養出能打仗、打勝仗的學員。」新的國防大學組建以來,積極推開「走出去」舉措,廣泛開展「院校行」、「軍種行」、「海外行」,為教研人員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各層次的礪劍平臺。3年多來,一大批教研人員走進戰區、走上戰位、走向「戰場」,不僅拓展豐富了實踐經歷,也讓三尺講臺充滿了硝煙味。剛剛結束維和任務返回工作崗位的政治學院基層政治工作系教員仲亞松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他的維和經歷,一同感受國大教員「不忘初心、向戰而行」的心路歷程。

  「主任同志,我已圓滿完成維和任務,安全順利回國,向您報到!軍事任務政治工作教研室仲亞松。」

  「歡迎歸隊!」

  隨著基層政治工作系時剛主任熱情洪亮的歡迎聲,周邊同志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歡迎仲亞松教員正式歸隊。  

  過去的一年,仲亞松受國防部維和事務中心委派,在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簡稱西撒特派團)擔任軍事觀察員,因軍事素質過硬、工作表現突出,在任務區被任命為觀察員隊隊長,經受了維和任務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考驗,展示了中國軍人的良好形象。

  常言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他卻迎著困難與危險逆行

  2019年8月22日,仲亞松等一行6名軍事觀察員從北京出發,經2次轉機後到達位於沙漠中央的西撒任務區。

  西撒哈拉位於北非,原為西班牙殖民地,領土面積26.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1萬(不含阿爾及利亞滯留的難民),屬於大中東的地理範疇。天氣屬熱帶沙漠性氣候,乾燥少雨,常年高溫,晝夜溫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7攝氏度。

  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片充滿戰亂和危機的土地。1976年西班牙結束殖民統治撤離時,當地撒哈拉威人組成的波利薩裡奧陣線(簡稱西撒人陣)、茅利塔尼亞和摩洛哥形成三方爭奪西撒的局面。1979年茅利塔尼亞因戰事不利退出戰爭,戰爭演變為摩洛哥和西撒人陣雙方的長期武裝衝突。

  1991年4月安理會690號決議提出政治解決西撒問題的方案,建立了西撒哈拉投票特派團。在該協議基礎上,聯合國分別與摩洛哥和西撒人陣籤署了軍事協議,對西撒哈拉軍事地理概念進行了界定,劃分了停火線、緩衝區、限制行動區域,提出對戰爭期間遺留的地雷、未爆物的清理義務,同時明確由聯合國授權的國際軍事觀察員履行監督停火任務期間的職責要求。

  

▲ 西撒哈拉的地理位置

  聯合國軍事觀察員不攜帶武器,但隨時可能面臨各種安全風險,必須要熟練掌握沙漠駕駛、野外求生、緊急避險、醫療救護等軍事技能。西撒特派團有著較高的職業準入門檻和系統的任期評價機制,被視為聯合國維和任務區的樣板,每名新觀察員都要經歷嚴格的入職培訓考核和巡邏隊長資格考試。

  到達任務區後,仲亞松和戰友始終牢記維和人員「為世界和平出徵,展中國軍人風採」的使命,立下「攜手勇闖大漠,堅決不辱使命!」的錚錚誓言。最終,仲亞松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周全部通過資格認證考試,全面掌握了參謀勤務、巡邏組織、撤離勘察、武器核查、監督排爆等業務,為後來擔任觀察員隊長夯實了基礎。

  

▲ 提前一周以全優成績通過巡邏隊長資格考試

  軍事觀察員的酸甜苦辣

  西撒特派團成立30年,對聯合國其它新建任務區有著重要的示範作用,我國第一位聯合國維和部隊高級指揮官趙京民少將就曾在這裡擔任軍事觀察員,俄羅斯、埃及等國家甚至把西撒維和經歷作為選拔維和人員領隊必備條件,這些都意味著這裡的工作有非同一般的挑戰。

  極端環境考驗承受極限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這裡常年的高溫和沙塵暴天氣,讓一切平常的事都變得格外困難。50多度的氣溫下開車巡邏,方向盤燙得握不住,引擎蓋上潑點水瞬間就蒸發了。

  春秋季則沙塵暴肆虐,基本無法進行戶外作業,開門經常會被拽翻在地。蠍子和蝰蛇在營區出沒,叫不上名的毒蟲隨處可見,讓人心生莫名的恐懼感。

  最危險的還是無邊無垠的沙漠和隱藏其下的地雷,交通事故和觸雷是導致任務區維和人員犧牲的主要原因。沙漠行車,本身就有陷車、翻車的危險,加之沙丘移動會導致地雷位置發生變化,即使有GPS導航,也會不知不覺開進雷區。

  

▲ 白天50多度的氣溫與沙塵暴

  歷經多年戰火,戰線一再變遷,西撒哈拉成為世界上有名的雷區,僅摩洛哥一方有記錄可查的地雷就超過200萬枚,另外還有大量集束炸彈、炮彈、火箭彈等戰爭未爆物。儘管聯合國多年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清理,但由於數量太大,成效並不明顯。尤其是雙方實際停火線——沙牆附近,雷區警示牌如灌木叢一般密密麻麻。

  雷區救人體驗生死時速

  「呼叫值班員,緊急狀態!」一天的深夜,值班室內很少使用的聯絡電臺傳來急切的呼叫聲,原來波方一名士兵不小心踩到地雷炸斷左腿,急需聯合國系統啟動醫療後送程序,轉運至後方醫院治療。

  仲亞松接到值班員報告後,立即向行動處長請示,並安排隊員分頭進行救援前各項準備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特別飛行必須由特派團團長審批,同時還要獲得摩洛哥政府同意。

  為縮短救援時間,仲亞松帶救援車隊先行進入雷區,找到波方受傷士兵時已是凌晨。救援車隊回到觀察員隊時,特別飛行仍未獲得司令部批准。仲亞松始終值守在一線,將傷情惡化的情況上報司令部,並堅持電話催問審批進程直至通過。

  擔任隊長應對特情

  憑藉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和全面的綜合能力,仲亞松擔任了軍事觀察員隊隊長。擔任隊長後,他認真履行職責,積極應對重要設施相繼發生故障的緊急狀態,參與協調西撒人陣議會選舉期間提升安全警衛等級特殊事務,完成了全隊歷史最低實力下的巡邏組織。積極高效的工作,為仲亞松贏得了各方的好評。

  

▲ 與西撒人陣第7戰區指揮官協商事宜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肆虐,軍事觀察員隊雖然遠在沙漠腹地,但隊員卻來自全球各地,而且流動性很大。不少來自西方國家的軍事觀察員還保有「只有病人才戴口罩」的錯誤認知,拒不配合相關防疫要求,有的甚至還對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很不理解。

  作為隊長,仲亞松不僅自己認真學習防疫知識,還組織隊員觀看防疫視頻,邀請孟加拉醫療分隊首席醫療官來隊開展講座輔導,並利用巡邏聊天的時機做個別隊員的說服工作。

  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仲亞松所在的隊在任務區9個觀察員隊中,率先落實了嚴格的防疫措施,戰區司令瑞漢少將專門通過視頻連線提出表揚。

  讓課堂成為走向戰場的「出發地」

  仲亞松執行維和任務的想法源自講臺上的困惑。那次講授的是想定作業課《多樣化軍事任務政治工作》,雖然有過出訪、護航等海外任務經歷,但由於對想定中的維和部隊情況了解不多,上起想定課來感覺「戰味」不夠。

  「軍校教員要耕耘好講臺,授課必須有『信息量』和『硝煙味』,從事軍事任務中政治工作的教學研究,就更應該到一線去了解戰場實情,通過執行任務來反哺教學。」

  仲亞松強烈地感到,脫離部隊一線越久,教學的底氣就越不足,只有到真實戰場去獲取第一手資料,貼近部隊、貼近實戰,才能真正做到「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

  本著這樣的想法,仲亞松奔赴維和戰場,一年來雖然離校園很遠,卻離他心中的「講臺」很近。在聯合國的體制下和不同國家的軍官共事,每日處理衝突雙方的各類事務,收集對外軍事交往禮儀課素材,錄製維和營地國慶升旗儀式短片,嘗試用國內政治課模式給外國軍官授課,思考軍事外交從跨文化交流向跨文化領導的躍遷,這一切都被他視為維和任務的一部分。

  同時,作為隊長,仲亞松注重把我軍政治工作的經驗做法運用到維和工作中去,說服隊員齊心協力開展防疫,為齋月中的穆斯林隊員準備高熱量的食品,組織集體活動幫助隊員調節生活,注重發揮儀式的凝聚作用,每項工作都閃現著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的影子,讓我軍政治工作在維和戰場得到檢驗和運用。

  

▲ 開展授勳工作

  一年的維和經歷,也讓仲亞松更加深切地明白,「戰場」的體驗是任何研究場所都替代不了的。

  

▲ 利用維和經歷充實授課內容

  回國後,仲亞松把一年來執行維和任務的經歷與思考帶到課堂,深受學員們歡迎。「這一課很有硝煙味,讓我們對軍事任務中政治工作有了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學員們給出這樣的評價。

  來源:國防大學  作者:丁盛

 

責任編輯:唐詩絮

相關焦點

  • 【維和追憶錄】(一)撒哈拉上的中國藍盔
    經歷了多少風吹日曬,也抵擋住了一次次戰爭的洗禮。兩年前的戰火將它逼近毀滅的邊緣,手無寸鐵的青年人用血肉之軀圍成一道堅強的人體盾牌,保護了心中的聖殿。但至今,已經罕有遊客了,這座著名的泥造建築正經歷著500年來,未曾有過的失落。在某種價值體系下,你說它落後麼?相當落後,泥兮兮、灰突突的,有傷風化,有礙市容。你說它當列為強拆麼?相當必要,年久失修、空間利用率低、抗震指數不高。
  • 任期最後「埋雷」,川普支持摩洛哥佔據西撒哈拉,或將引發戰火
    西撒哈拉的原住民們揮舞國旗反對摩洛哥的佔領。對於歷史的重演,昔日的國土再度被別國所「安排」,西撒哈拉獨立組織波利薩裡奧陣線駐聯合國代表奧馬爾發推表示,西撒哈拉的法律地位由國際法和聯合國決議決定,而摩洛哥的行為證明了「該政權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來維持對西撒哈拉部分地區的非法佔據。」
  • 西撒哈拉不滿揮軍進駐緩衝區,撒拉威怒向摩洛哥宣戰
    非洲西北邊的西撒哈拉地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而西班牙原本要讓當地人民決定前途,最後卻被迫把治理權交給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西撒人陣)則宣布建立獨立國家「撒拉威」,點燃長達15年的戰火,不過1991年停火至今已29年,摩洛哥日前揮軍進入聯合國維和部隊巡邏的緩衝區
  • 我馬裡維和部隊:在撒哈拉沙漠守護和平
    面對兩難境地,王長軍迅速和戰友一起支起圓木,並用身體死死抵住大門。18名黨員組成的突擊隊,一字排開,用身體加強防線。混亂中,王長軍和王穩被石塊擊中,鮮血直流。    「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戰位,決不能讓人從我這兒進來!」事後,王長軍如此表示。
  • 西撒哈拉:一個只存在於地圖上憋屈的非洲國家
    當然,之前提到,西撒哈拉一共有3個鄰國,也不是這3個鄰國都想要瓜分他們的,至少阿爾及利亞就是支持西撒哈拉的,並且在西撒國成立之後就迅速承認了它主權國家的地位。
  • 非洲獨立運動50年後,西撒哈拉為何還沒有獨立?80%的國土被侵佔
    全稱為薩基亞阿姆拉和裡奧德奧羅人民解放陣線,又稱為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西撒人陣),宣布單方面撕毀已實施30年、與摩洛哥王國之間停火和平協議,讓該地重新陷入濃濃煙硝味。聯合國秘書長立即通過發言人,向西撒哈拉雙邊政府喊話,希望他們能避免撕毀1991年實行至今的停火協議,避免讓當地再次捲入政治紛爭和長時間的戰火。歐盟也在第一時間與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聯繫,希望兩邊都能遵守停火協議,別讓衝突持續擴大升級。相比非洲和阿拉伯國家大多支持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是少數、從一開始就支持波利薩裡奧陣線的主要國家。
  • 西撒哈拉,宣戰!
    11月13日,為驅逐和打擊西撒哈拉地區的武裝組織「西撒人陣」(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摩洛哥宣布在該區域的蓋爾蓋拉特緩衝區發動軍事行動。摩洛哥(左)與「西撒人陣」(右)▼由於其靠近大西洋的特殊地理位置,從15世紀大航海時代到來開始,這裡就遭到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的入侵。1884年,西撒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34年又進一步成為西班牙的一個省份,當時叫「西屬撒哈拉」。
  • 撒哈拉沙漠裡的蘭臺
    當地牧民的帳篷西撒是臺灣著名作家三毛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的發生地,位於非洲大陸西北部,地處撒哈拉沙漠西部,有約1100公裡的大西洋海岸線,面積比2.5個江蘇省還要稍大一些,人口約55作為維護和推動西撒和平進程的聯合國軍事專家,我熟悉當地的軍事、社會、歷史、人文、民生等方方面面,並把工作和生活中的見聞視為獨特的風景,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如今,我轉業從事檔案工作,卻領悟到這些「風景」更是彌足珍貴的檔案。猶如神跡般的巖洞壁畫記錄了撒哈拉沙漠的滄海桑田撒哈拉沙漠是現在的世界之最,可在億萬年前,誰又能想像這裡曾經綠草如茵、動物成群?
  • 西撒哈拉,宣戰!|地球知識局
    11月13日,為驅逐和打擊西撒哈拉地區的武裝組織「西撒人陣」(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摩洛哥宣布在該區域的蓋爾蓋拉特緩衝區發動軍事行動。摩洛哥為何對西撒哈拉「情有獨鍾」?西班牙殖民的歷史遺留問題首先來了解下西撒哈拉(簡稱「西撒」)成為爭議區域的原因。
  • (維和白皮書)《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白皮書(2)
    (三)保護平民  保護平民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維和官兵義不容辭的責任、義無反顧的抉擇。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中國官兵深知和平之寶貴、生命之無價。在戰火頻仍的維和任務區,中國維和官兵用汗水和青春澆灌美麗的和平之花,用熱血和生命撐起一片片和平的藍天。
  • 非洲獨立運動50年後,西撒哈拉為何還沒有獨立?
    在世界反殖民運動的大環境下,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現非盟)等組織多次向西班牙施壓,要求西班牙儘快撤離西撒哈拉。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西班牙同摩洛哥、毛裡塔尼等國就進行討論,儘快解決西撒哈拉的非殖民化等問題。迫於多方的壓力,西班牙與摩洛哥和毛裡塔尼於1975年籤訂了《馬德裡協議》。
  • 國際和平日|我們,為和平而來
    9月21日,是國際和平日聯合國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舉行儀式並敲響和平鍾呼籲所有人關注、慶祝和紀念這一節日並向那些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的衛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一批又一批的中國軍人,接過守衛和平的旗幟頭戴藍盔,肩負神聖使命,向世界各任務區出徵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在槍炮橫飛的殘酷戰場中我們將身軀融進戰火,用行動兌現承諾我們,為和平而來,我們,為使命而戰
  •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為了和平 我們出發
    30年間,中國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餘人次,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30年間,一批批中國維和軍人不畏艱險,前赴後繼,為衝突地區和當地民眾帶來和平與希望  從首批軍事觀察員到首支維和醫療分隊,再到首支維和直升機分隊,一個個故事,講述著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擔當和作為,見證著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不懈努力  1990年,首批軍事觀察員——  參與維和行動的「開門紅」
  • 中國駐以使館:中國崇尚和平,中國軍隊沒侵佔過別國任何一寸土地
    93年來,人民軍隊歷經硝煙戰火,一路披荊斬棘,為中國人民求解放、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獨立、謀復興,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建立彪炳史冊的卓越功勳。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平,反對窮兵黷武。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屢遭列強侵略和戰火摧殘,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任何一場戰爭和衝突,中國軍隊沒有侵佔過別國任何一寸土地。
  • 為了和平 我們出發——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上)
    30年間,中國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餘人次,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30年間,一批批中國維和軍人不畏艱險,前赴後繼,為衝突地區和當地民眾帶來和平與希望從首批軍事觀察員到首支維和醫療分隊,再到首支維和直升機分隊,一個個故事,講述著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擔當和作為,見證著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不懈努力1990年,首批軍事觀察員——參與維和行動的「開門紅
  • 西撒哈拉的國家概況介紹
    西撒哈拉屬熱帶沙漠氣候,年降雨量100毫米以下,有的地區經常連年20年無雨。日溫差大,內地晝夜氣溫變化幅度為11℃~44℃。缺雨、乾旱、悶熱是西撒哈拉氣候的特點。
  • 亞美尼亞總理:亞塞拜然大軍出動,俄羅斯維和部隊被「包餃子」
    帕希尼揚言之鑿鑿,俄羅斯維和部隊被包圍的地點就在納卡地區,具體為嘉德魯茨基區。該地區之前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軍隊必爭之地,在和平協議籤署之後,俄羅斯維和部隊接管了此地。,局勢安穩,沒有出現戰火重燃的現象。
  • 我們在馬裡:直面生死 守護和平
    馬利共和國(以下簡稱「馬裡」)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端,是聯合國維和任務版圖裡最危險的戰區,長期的分裂與戰亂致使當地武裝衝突不斷。正是在這樣一個戰火不斷的國家,中國先後派出8批維和部隊履行維和使命任務和國際責任,他們傳遞和平信心,贏得了當地民眾和國際同行的讚譽。
  • 西撒哈拉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摩洛哥聲明對此地區擁有主權,西撒哈拉歷史上曾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離西撒哈拉,1979年,茅利塔尼亞宣布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主權,而摩洛哥與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至1991年,摩洛哥控制著西撒哈拉約四分之三的地區,並修築了沙堤長城防止波利薩裡奧陣線的滲透。
  • 維和步兵營歌曲介紹 維和步兵營主題曲插曲片頭片尾曲所有歌曲歌詞
    維和步兵營歌曲  據了解,這部維和步兵營的主題曲名叫《藍盔之魂》,是由海強填詞,徐向榮作曲,許鶴繽演唱的。這首歌曲也是海強和徐向榮特意為了這部維和步兵營創作,通過許鶴繽深情的演繹,將維和部隊那種大無畏精神,保家衛國的精神都表達出來,令觀眾們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