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只有懂打仗、會打仗的教員,才能培養出能打仗、打勝仗的學員。」新的國防大學組建以來,積極推開「走出去」舉措,廣泛開展「院校行」、「軍種行」、「海外行」,為教研人員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各層次的礪劍平臺。3年多來,一大批教研人員走進戰區、走上戰位、走向「戰場」,不僅拓展豐富了實踐經歷,也讓三尺講臺充滿了硝煙味。剛剛結束維和任務返回工作崗位的政治學院基層政治工作系教員仲亞松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他的維和經歷,一同感受國大教員「不忘初心、向戰而行」的心路歷程。
「主任同志,我已圓滿完成維和任務,安全順利回國,向您報到!軍事任務政治工作教研室仲亞松。」
「歡迎歸隊!」
隨著基層政治工作系時剛主任熱情洪亮的歡迎聲,周邊同志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歡迎仲亞松教員正式歸隊。
過去的一年,仲亞松受國防部維和事務中心委派,在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簡稱西撒特派團)擔任軍事觀察員,因軍事素質過硬、工作表現突出,在任務區被任命為觀察員隊隊長,經受了維和任務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考驗,展示了中國軍人的良好形象。
常言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他卻迎著困難與危險逆行
2019年8月22日,仲亞松等一行6名軍事觀察員從北京出發,經2次轉機後到達位於沙漠中央的西撒任務區。
西撒哈拉位於北非,原為西班牙殖民地,領土面積26.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1萬(不含阿爾及利亞滯留的難民),屬於大中東的地理範疇。天氣屬熱帶沙漠性氣候,乾燥少雨,常年高溫,晝夜溫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7攝氏度。
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片充滿戰亂和危機的土地。1976年西班牙結束殖民統治撤離時,當地撒哈拉威人組成的波利薩裡奧陣線(簡稱西撒人陣)、茅利塔尼亞和摩洛哥形成三方爭奪西撒的局面。1979年茅利塔尼亞因戰事不利退出戰爭,戰爭演變為摩洛哥和西撒人陣雙方的長期武裝衝突。
1991年4月安理會690號決議提出政治解決西撒問題的方案,建立了西撒哈拉投票特派團。在該協議基礎上,聯合國分別與摩洛哥和西撒人陣籤署了軍事協議,對西撒哈拉軍事地理概念進行了界定,劃分了停火線、緩衝區、限制行動區域,提出對戰爭期間遺留的地雷、未爆物的清理義務,同時明確由聯合國授權的國際軍事觀察員履行監督停火任務期間的職責要求。
▲ 西撒哈拉的地理位置
聯合國軍事觀察員不攜帶武器,但隨時可能面臨各種安全風險,必須要熟練掌握沙漠駕駛、野外求生、緊急避險、醫療救護等軍事技能。西撒特派團有著較高的職業準入門檻和系統的任期評價機制,被視為聯合國維和任務區的樣板,每名新觀察員都要經歷嚴格的入職培訓考核和巡邏隊長資格考試。
到達任務區後,仲亞松和戰友始終牢記維和人員「為世界和平出徵,展中國軍人風採」的使命,立下「攜手勇闖大漠,堅決不辱使命!」的錚錚誓言。最終,仲亞松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周全部通過資格認證考試,全面掌握了參謀勤務、巡邏組織、撤離勘察、武器核查、監督排爆等業務,為後來擔任觀察員隊長夯實了基礎。
▲ 提前一周以全優成績通過巡邏隊長資格考試
軍事觀察員的酸甜苦辣
西撒特派團成立30年,對聯合國其它新建任務區有著重要的示範作用,我國第一位聯合國維和部隊高級指揮官趙京民少將就曾在這裡擔任軍事觀察員,俄羅斯、埃及等國家甚至把西撒維和經歷作為選拔維和人員領隊必備條件,這些都意味著這裡的工作有非同一般的挑戰。
極端環境考驗承受極限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這裡常年的高溫和沙塵暴天氣,讓一切平常的事都變得格外困難。50多度的氣溫下開車巡邏,方向盤燙得握不住,引擎蓋上潑點水瞬間就蒸發了。
春秋季則沙塵暴肆虐,基本無法進行戶外作業,開門經常會被拽翻在地。蠍子和蝰蛇在營區出沒,叫不上名的毒蟲隨處可見,讓人心生莫名的恐懼感。
最危險的還是無邊無垠的沙漠和隱藏其下的地雷,交通事故和觸雷是導致任務區維和人員犧牲的主要原因。沙漠行車,本身就有陷車、翻車的危險,加之沙丘移動會導致地雷位置發生變化,即使有GPS導航,也會不知不覺開進雷區。
▲ 白天50多度的氣溫與沙塵暴
歷經多年戰火,戰線一再變遷,西撒哈拉成為世界上有名的雷區,僅摩洛哥一方有記錄可查的地雷就超過200萬枚,另外還有大量集束炸彈、炮彈、火箭彈等戰爭未爆物。儘管聯合國多年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清理,但由於數量太大,成效並不明顯。尤其是雙方實際停火線——沙牆附近,雷區警示牌如灌木叢一般密密麻麻。
雷區救人體驗生死時速
「呼叫值班員,緊急狀態!」一天的深夜,值班室內很少使用的聯絡電臺傳來急切的呼叫聲,原來波方一名士兵不小心踩到地雷炸斷左腿,急需聯合國系統啟動醫療後送程序,轉運至後方醫院治療。
仲亞松接到值班員報告後,立即向行動處長請示,並安排隊員分頭進行救援前各項準備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特別飛行必須由特派團團長審批,同時還要獲得摩洛哥政府同意。
為縮短救援時間,仲亞松帶救援車隊先行進入雷區,找到波方受傷士兵時已是凌晨。救援車隊回到觀察員隊時,特別飛行仍未獲得司令部批准。仲亞松始終值守在一線,將傷情惡化的情況上報司令部,並堅持電話催問審批進程直至通過。
擔任隊長應對特情
憑藉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和全面的綜合能力,仲亞松擔任了軍事觀察員隊隊長。擔任隊長後,他認真履行職責,積極應對重要設施相繼發生故障的緊急狀態,參與協調西撒人陣議會選舉期間提升安全警衛等級特殊事務,完成了全隊歷史最低實力下的巡邏組織。積極高效的工作,為仲亞松贏得了各方的好評。
▲ 與西撒人陣第7戰區指揮官協商事宜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肆虐,軍事觀察員隊雖然遠在沙漠腹地,但隊員卻來自全球各地,而且流動性很大。不少來自西方國家的軍事觀察員還保有「只有病人才戴口罩」的錯誤認知,拒不配合相關防疫要求,有的甚至還對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很不理解。
作為隊長,仲亞松不僅自己認真學習防疫知識,還組織隊員觀看防疫視頻,邀請孟加拉醫療分隊首席醫療官來隊開展講座輔導,並利用巡邏聊天的時機做個別隊員的說服工作。
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仲亞松所在的隊在任務區9個觀察員隊中,率先落實了嚴格的防疫措施,戰區司令瑞漢少將專門通過視頻連線提出表揚。
讓課堂成為走向戰場的「出發地」
仲亞松執行維和任務的想法源自講臺上的困惑。那次講授的是想定作業課《多樣化軍事任務政治工作》,雖然有過出訪、護航等海外任務經歷,但由於對想定中的維和部隊情況了解不多,上起想定課來感覺「戰味」不夠。
「軍校教員要耕耘好講臺,授課必須有『信息量』和『硝煙味』,從事軍事任務中政治工作的教學研究,就更應該到一線去了解戰場實情,通過執行任務來反哺教學。」
仲亞松強烈地感到,脫離部隊一線越久,教學的底氣就越不足,只有到真實戰場去獲取第一手資料,貼近部隊、貼近實戰,才能真正做到「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
本著這樣的想法,仲亞松奔赴維和戰場,一年來雖然離校園很遠,卻離他心中的「講臺」很近。在聯合國的體制下和不同國家的軍官共事,每日處理衝突雙方的各類事務,收集對外軍事交往禮儀課素材,錄製維和營地國慶升旗儀式短片,嘗試用國內政治課模式給外國軍官授課,思考軍事外交從跨文化交流向跨文化領導的躍遷,這一切都被他視為維和任務的一部分。
同時,作為隊長,仲亞松注重把我軍政治工作的經驗做法運用到維和工作中去,說服隊員齊心協力開展防疫,為齋月中的穆斯林隊員準備高熱量的食品,組織集體活動幫助隊員調節生活,注重發揮儀式的凝聚作用,每項工作都閃現著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的影子,讓我軍政治工作在維和戰場得到檢驗和運用。
▲ 開展授勳工作
一年的維和經歷,也讓仲亞松更加深切地明白,「戰場」的體驗是任何研究場所都替代不了的。
▲ 利用維和經歷充實授課內容
回國後,仲亞松把一年來執行維和任務的經歷與思考帶到課堂,深受學員們歡迎。「這一課很有硝煙味,讓我們對軍事任務中政治工作有了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學員們給出這樣的評價。
來源:國防大學 作者:丁盛
責任編輯:唐詩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