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第一樓」被拍賣 古建築保護引起關注

2020-12-21 央視網

  中新社蘇州七月十四日電 題:「姑蘇城外第一樓」被拍賣 古建築如何保護引起關注

  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十三日,被譽為「姑蘇城外第一樓」的古建築——山塘雕花樓,以二千九百萬元人民幣的高價被當地一位民營企業家拍得,蘇州古城區控保建築拍賣終於有了第二例。

  二00六年三月,蘇州新滄浪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史建華拍得葑湄草堂,成為中國古建行業中古宅拍賣「第一個吃螃蟹者」,他也因此獲得了蘇州市首筆社會力量保護古建築的十八萬元政府獎金。這種以頒發政府獎金的方式鼓勵民資參與古建保護,在中國尚屬首例。

  據了解,位於蘇州山塘街二百五十號的山塘雕花樓,是清代蘇州名醫許鶴丹的家宅,曾被太平軍用作指揮部,是江南蘇派建築的典型代表。該樓建築氣勢恢弘,雕刻精美華麗,「無處不雕刻,無處不精緻」的建築特色,不僅秉承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營造法式,而且有著濃厚的江南精緻素雅的地方特色,被譽為「姑蘇城外第一樓」。

  買主代理人表示,買下山塘雕花樓是出於企業想為保護蘇州古建築出一份力,作為本地企業家有義務把蘇州珍貴的古建資源保在蘇州。而負責本次拍賣的蘇州長城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胤則認為,投資古建築具有一定風險,一般企業或者個人如果具備一定的投資能力,一般不會選擇古建築,因為古建築缺乏政府扶持經營艱難,經營成功的先例也是鳳毛麟角。

  二00五年,《蘇州市古建築保護條例》中明確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維修、置換、購買、資助蘇州古建築,一些規模較大的古建便相繼開始嘗試走上市拍賣的道路,希望能覓到「知音」,重現價值。但由於控保建築有其獨特的建築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山塘雕花樓二00七年的評估價是六千五百萬元,後來狂跌到二千萬元,但有價無市,無人問津。 

  相關古建築保護專家稱,鼓勵民營資本加入到保護控保建築的隊伍中來,對蘇州眾多控制性保護建築來說,意味著找到新的生存之路。出售古宅不失為一條值得嘗試和探索的保護之路,但珍貴的古宅一經售出,雖然產權發生了變化,但政府責任依然存在。「只許美容不許整容」的要求,讓古宅在政府和個人之間矛盾重重,上市拍賣之後的古建築保護仍步履維艱。(完)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寒山寺內無寒山,寒山是寺內一得道高僧的法號,為了紀念寒山和尚而命名寒山寺。張繼也不是詩歌盛行的唐代排的上號的詩人,但卻因一首《楓橋夜泊》也留名於世。一九八二年寒山寺已經成為省裡保護文物任何一個讀過小學的人都知道寒山寺,可想而知寒山寺的名氣到底有多大。
  • 拍賣是否行得通 蘇州古建築保護任重道遠
    八月十五日,位於蘇州古城幹將西路的一幢控保建築突然發生火災,大火將辦公樓二樓的三個房間徹底燒毀。  據了解,被人拆毀的古廟與同裡古鎮區僅隔一河,還有一座古橋連著。蘇州市文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控制保護建築,任何人都不能想拆就拆,普通民居也不能隨隨便便拆除。而那幢被毀老宅名為吳宅,是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築,為清代中後期所建,磚木結構,距今已有百年歷史,然而一場大火把這座古宅燒得面目全非。
  • 6首描寫鐘的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6首描寫鐘的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1、《聽蜀僧濬彈琴》李白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聽著蜀僧彈奏著琴弦,如同山中的松樹都在搖動,如此優美的歌曲,像是流水一樣,引起了客人的思鄉之情。只覺得那聲音好像在寺鐘裡環繞。因為當時時節為秋天,因此稱為霜鍾。2、《題清習閣》聞人符清曉卷書會,開簾揖遠峰。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外是楓橋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著。如今流行歌手毛寧的《濤聲依舊》又把楓橋和寒山寺紅了一把。
  • 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寒山寺這個蘇州城外的小寺院出了名。寒假,我來到蘇州,有幸遊覽了寒山寺。清晨,陽光像千萬把利劍透過樹梢。我踏著晨曦,順著石徑,來到寒山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蠟黃色的山牆,配以黑灰色的簷子,顯得清幽淡雅。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
  • 詩詞鑑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賞析】一個清涼的秋夜,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落月、啼烏 、滿天霜、江楓 、漁火,不眠人,一系列密集的意象,在巧妙的安排下呈現出幽靜的意境。
  • 姑蘇城外寒山寺,寺名的由來
    寒山寺位於江蘇蘇州城外的楓橋鎮,該寺始建於六朝的梁代天監年間,最初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名僧人寒山、拾得從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到這裡住持,後因僧名寺,故稱寒山寺。當寒山和拾得來到這裡之後,為了由誰來做當家和尚,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呢!
  • 【唐詩】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注釋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 姑蘇城外寒山寺,值得一去的朝拜聖地!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聲名鵲起。「寒山寺十二景」之一的寒拾殿暨藏經樓的屋脊上刻有「唐僧師徒取經」雕塑。白龍馬居中,師徒四人分立兩邊,袈裟等部分細節還上了顏色。整組雕塑的體積不算小,非常惹眼。寺內水池清澈見底,供養了數百尾錦鯉,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 姑蘇城外寒山寺,新年撞鐘
    現存的殿字為清末重建,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碑廊、鐘樓等。寺外河流映帶,石橋高聳,寺內曲檻迴廊,綠樹黃牆,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境。寒山寺向以夜半鐘聲聞名於世,名剎聽鍾為其一大特色。相傳唐代天寶年間,詩人張繼趕考落第,催舟返鄉,途經蘇州,夜泊楓橋,偶聞鐘聲,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走,跟著古詩去旅遊,姑蘇城外,江楓漁火寒山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寫的是古姑蘇城外的楓橋夜景和寒山寺鐘聲。現在來說就在蘇州市的姑蘇區了。 今天我正好興致也來了,上海直接自駕去蘇州,直奔楓橋景區和寒山寺,一個小時的車程,也算是蘇州一日遊了。
  • 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寺
    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這裡的古蹟甚多,是著名的祈福勝地。很多人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源於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應該歸功於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裡有一個關於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
  • 浮生記-蘇州遊記-姑蘇城外寒山寺,七裡山塘到虎丘
    姑蘇城外寒山寺,七裡山塘到虎丘。山塘街布局緊湊,古建築風格的房屋主要臨河而建,店家們為了招攬生意,還會布置上紅燈籠和招牌,人在船中,船在景中,河水搖動,看著兩邊的白牆青瓦紅燈,真的會相信,也許會在穿過某個橋洞後,遇見一個翩翩公子。
  • 青聽· 清雅國風|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二〇二〇年二月二十一日青·聽歡迎到網易雲音樂關注@共青團中央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江南躲避安史之亂時所作。整首詩以「愁」字為中心,描繪出一幅秋夜江畔、羈旅客臥、靜聽鐘聲的場景。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孤寂的夜!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注釋(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2)霜滿天:空氣極冷的形象語。(3)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 箏與詩的對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由作曲家王建民根據此詩創作的古箏曲,以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基礎,並採用了獨特的技巧和方法,緊緊圍繞著一個「愁」字,使作品既有古樸典雅的意境,又有現代音樂作品的時尚,體現出了當代人對詩歌這一傳統藝術的尊重、理解和創新。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首句寫了與夜晚有密切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第二句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四句寫詩人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聽到了夜半鐘聲,仿佛是聽到了家鄉親人的呼喚一般。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楓橋夜泊》聞名——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寒山寺所寫。 提到這首詩,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畢竟是教科書是有的。《楓橋夜泊》中說的寒山寺,是中國四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始建於公元502年,到唐朝的時候,唐朝的僧人寒山因曾在必寺居住,所以改名為感山寺。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開始的名字為「妙利普明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