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深夜愛報社 ,作者海南日報
深夜愛報社
每一道美食都是有故事的。愛吃的人,一直關注我。
府城,是海口不折不扣的老城區。縱橫交錯的巷道兩側,滿是各式各樣的民房,小飯館、茶店、服裝店讓這些巷道充滿了人間煙火味。讓人驚喜的是,在這些巷道裡轉悠,你會冷不丁發現旁邊就是一處文物,每一條巷子都充滿了歷史厚重感。
草芽巷,沒有忠介路、文莊路那樣讓人耳熟能詳,但是藏在這條巷子裡的清代進士、《四庫全書》編修吳典故居,絕大部分海口人都知道。這座300多年前建設的宅院,其同時期建築早已蕩然無存,而她依舊留存在這條被改建了無數次的巷道深處。
吳典故居房屋之間的寬闊庭院顯得宜居,能夠給人安全感。黃一笑 攝
老宅歷經歲月洗禮
從忠介路中間路段向東可拐入草芽巷。在不到4米寬的巷道裡步行兩三百米,爬上一座現代民居的二樓,整座吳典故居就呈現在記者的眼前。屋頂沒有太多裝飾,跟瓊北民居屋頂並無太大區別。佔地面積達6000多方平米的吳典故居,深藏在一片新建的現代民居中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推開老宅大門,在正屋神龕之下,吳典夫婦的畫像掛在上面,正屋兩側掛著兩幅出自其後人之手的書法作品。
歷經歲月的洗禮,吳典故居已不復從前。但是大宅門上銅製的把手,屋簷精巧別致的雕花,屋角造型獨特的擺件,古色古色的八仙桌,無不仍在展示老宅曾經的輝煌。
據瓊山區旅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吳典故居屬於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海南典型的清代土木建築,原有四座路門,呈一字形連排在一起,坐北向南;東西兩座路門,每座左右各有門房一間,中間兩座每座各有一間,每座路門自帶小花園。每座路門之內,各有一列正屋3間,正屋的左右和最後邊的一部分地面有橫屋環繞;每排正屋的前庭和後庭左右皆有拱門相通,從而構成了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是各立門戶自成系統的個體。這在海南古建築住宅設計中是少有的。
目前,吳典故居保持最為完好的一棟要屬第四座,約佔地1200平方米。門上是考究的雕花,主梁堅實耐用,石磚紋理細膩,屋脊龍飛鳳舞,可謂是清代海南宅院的活化石。據老宅內的吳典後人介紹,吳家大宅異常牢固,建成以來經歷了颱風摧殘,卻連一條檁一根桷都沒換過,基本保持原貌不變。梁柱烏黑髮亮,可見當年材質的上乘。
高空俯瞰吳典故居。海南日報記者張茂 特約記者龍泉 攝
歷經300多年
坊間傳聞,吳典故居主體大約於乾隆五年(1740年)完工,後世屢有增建。時間已經過去300多年,這座古宅至今還在發揮著其居住功能,幾乎每一間保存完好的房間都住著人。這些住戶中,有的是吳典的後代,有的是外來租客。
大部分吳家後人都到外面去謀生了,但是這些房子一直有人在住。今年80多歲的周妚尾,在吳典故居住了70多年。在周妚尾的記憶中,這座古宅每年春節是最熱鬧的,吳典子孫後代回到老屋,祭祀先人。
據當地村民介紹,吳典故居第二座宅院右邊房門的上廂房,是吳典出生的房間。吳典中進士後,在府內加蓋「寶墨樓」「賜硯堂」等,但幾經戰亂,早已蕩然無存。在海南島被日本佔領期間,吳典故居一度被日本軍隊當做馬廄。海南島解放後,吳典故居被當地政府接管,成為瓊山紡織廠的廠房。如今,已有一部分的房屋交回給吳家管理。
2011年10月,海口市將吳典故居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佔地面積5200平方米;2015年11月,宅院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對於這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海口市文物部門已啟動吳典故居現狀調查工作,未來將對其展開修復。
吳典故居是如何建成的?至今是府城當地百姓津津樂道而又有些疑惑的事情。在府城地區,至今還流傳有「白馬引路」「堪輿大師報恩」等傳說。據傳,吳典的祖父吳福,原是瓊山地區十字路馬定村人,平時除了做農活,還製作豆腐到墟市上販賣,為人善良,樂善好施。有一年,一位自稱堪輿名師的江西人,在十字路集市設攤算卦,日子過得很窘迫,欠債落難,吳福救助了他。這位大師臨走時鄭重囑咐吳福,要他離開此地來府城謀生,必有大福。
清乾隆年間,吳福舉家遷至瓊山府城,在縣衙荒坡一間年久失修的「報恩寺」暫時安家。一邊割草替人飼養馬匹,一邊製作豆腐販賣。有一天夜裡,吳福聽到窗外有馬蹄聲,恍惚看到窗外有一匹馬在喝大缸裡的豆腐水,便趕忙出門趕馬。這時白馬跑到一個草堆上就消失不見了,而野草裡卻露出了許多金銀財寶。以製作豆腐為生的吳家就此發達,加上吳典之父吳必位善於經商,他的雕刻技藝也遠近有名。有了資本的支撐之後,吳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富甲一方。
吳典故居內部梁架結構。許晶亮 攝
大宅走出大學問家
府城地區自古就是瓊臺福地,人才輩出,吳典是其中之一。1740年8月,吳典出生,家中排行第二。據《瓊山文史資料》記載,10歲的吳典頑劣卻又聰穎過人的個性,名聞府城地區。貪玩、逃學、罵人、打架,樣樣少不了,家人曾對他深感失望。幸得塾師周繼才的耐心教導,吳典終於改掉惡習,刻苦攻讀,學業大進。1754年,吳典參加童子試,名列第一,吳典「過目成誦,一目十行」的美名也由此傳開。
1765年,26歲的吳典遇到一個對他的科舉之途起著重要作用的人物,時任廣東學政使的翁方綱來瓊設考,選拔人才。據說翁方綱覽其文後驚嘆道:「虎子有食牛氣!」於是,吳典有幸成為拔貢。這年8月,吳典第一次跨越海峽,參加廣東鄉試,中試舉人。1769年,而立之年的吳典,赴北京參加禮部的己丑科考試,他不負眾望,殿試名列二甲第47名,賜進士出身。
1773年,清乾隆皇帝啟動編纂《四庫全書》工作,當時擔任翰林院編修的吳典被選拔參加編纂工作,成為唯一參與纂此書的海南人。1782年2月,與其他出色的編纂者一樣,吳典被「賜宴文淵閣」,賞《文淵閣賜詩》、筆10管、墨10笏、龍尾硯一方、玉如意一柄、文綺10副、龍緞二匹(為父母各製衣一襲)。據吳典後人介紹,吳家至今流傳《賜派詩》就是由吳典獲賜而來的。吳典一生除了參與編纂《四庫全書》外,還參與了《國史》編纂和《永樂大典》的補編工作。
吳典之所以能讓家鄉人念念不忘,還要歸功於他不遺餘力奉行的善行。1771年吳典第一次回鄉省親時,曾協助其父吳必位、其叔吳必祿募捐白銀對家鄉的雁峰學社進行一次大規模修復。吳典在京都任職時,他與海南同鄉好友、進士王鬥文等聯絡瓊籍在京人士,在北京籌建了瓊州會館,為海南人建立一個立足京城、擴大對外交流重要落腳點。1787年,吳典在家居喪(其父1784年去世)期間,曾出巨資為恩師周繼才的家鄉邕陽村修建三座大橋,又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東橋、西橋兩座。
1789年,吳典因積勞成疾而卒,時年49歲。
原標題:
《四庫全書》編修吳典故居 巷道深處隱古宅
(編者註:本文原載於2019年7月8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記者:張期望 通訊員:黃一笑 許晶亮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李國棟
原標題:《慢讀丨海口這條巷子裡,藏著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宅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