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南渡江的入海口,一個文明發達的城市名稱,正是華夏南溟奇甸的首府重鎮。
如果說,海南島是大海之都,那麼,海口就是海都之都。這個都會就像長江入海口的東方明珠上海一樣,都很年輕。千百年來,她只是瓊州首府府城的外灘。但這片曾經只是「瓊州郡北十裡洲都」的外沙,卻因其迅速的崛起和豐厚的歷史人文遺蹟,於200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26年12月9日,廣東省國民政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海口從瓊山縣分出改設市政廳,稱「海口市」,委任原市籌備專員龍道孔為廳長,轄第一、第二、第三警察區。此前,這裡只是拱衛府城的衛所營鎮、交通海上的津浦港口。歷史從此,時空交錯,在這片防衛之地下碇舶腳,南北在輸納之所輻輳集散!今天我們講述的是海口的「凱旋門」———得勝沙。
「得勝沙」,這個名字像「凱旋門」,背後自然少不了一個得勝凱旋的故事。
「得勝沙」古稱「外沙」。位於今海口市得勝沙路一帶,東起新華北路,西抵龍華路北端,長520米。海口舊城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得勝沙在城門外,依溪、臨海,所以海口人也叫它外沙,取「海口外纏一片平沙」之意。據《得勝沙史話》載:「明代建的西天大士廟,當時面臨大海,後來由於海潮衝積,『外沙』出現,今富興街、外沙后街便形成河流,稱外沙河。外沙河到了民國初才逐漸填成陸地,蓋起了房子,當時主要是水上疍民居住。」而早在唐朝,「白沙津」作為古渡驛站,也是常常成為歷代海盜出沒上岸劫掠的岸口。
據方志記載,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張十五犯海口,駕船數十艘進入海口港,清兵把總黃開廣帶領海口、府城一帶軍民奮起反抗。當時,水師兵船20餘艘將出巡哨,不及防備,與海寇交戰中官兵死傷不少,而海口至瓊山大林一帶也被海盜搶掠,人心惶懼。幸有百姓加入抗賊隊伍,寇賊最終被驅趕出外沙,自此,古外沙便改稱「得勝沙」。
這次抗賊行動的具體細節雖然已杳然難尋,但其激烈艱難程度一定是歷史上罕見的。另外關於這次軍民聯合衛護抗擊海盜的故事,在民間還流傳著冼太夫人助戰的傳說。也就是說,不僅是軍民聯手,而且還是人神聯手的正義戰鬥。以這種傳說可見這次戰鬥一定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相傳,大戰海寇之夜,官兵因武器粗劣,無法抵禦大批兵賊的侵襲,死傷無數,遂退到冼太夫人神位處。瞬時,只見冼太夫人自天而降,騎白馬、執長劍,帶兵助戰。一時千軍萬馬,如飛沙巨石般給海寇以致命的襲擊,匪盜紛紛抱頭鼠竄,倉皇敗逃,外沙一戰終於反敗為勝。海口官府黃開廣為紀念冼太夫人顯聖助戰得勝之功,遂將這外沙命名為得勝沙,得勝沙由此凱旋而來。1854年(鹹豐四年)又在今得勝沙居委會址建冼太夫人廟,市民稱「外沙婆祖廟」。
「得勝沙」何以得名,雖然古史未詳細記載,後人的說法也皆是口耳相傳,大多語焉不詳,牽強附會者頗多。然在海口人民的心中,「得勝沙」作為一個凱旋的沙場已成為這座城市的人民引以為豪的印記。
海口得勝沙冼太夫人紀念館。
海南人中,鮮有人不知得勝沙的,這裡曾經是各類商品的集散地,一時繁華。
海南島四周環海,自然港口眾多,是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如此有利的地理位置,使海南各關口的對外貿易較早就繁榮了起來。
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海南設立瓊州市舶分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島內主要門戶瓊山、澄邁、臨高、文昌、樂會(今瓊海)等處均有市舶活動。自此,海南島的海外貿易日趨發達。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我國東南沿海設立海關,管理「海關貿易」。海口總口作為粵海關總口之一,大力開展經濟交流,商業貿易頗具規模,成為當時海南的商業中心。
鹹豐八年(1858年),清廷與英法帝國主義者分別締結《天津條約》,瓊州口(現海口)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得勝沙作為港口街道而迅速發展起來。各式洋行、外商辦事機構爭相興建,外資大量輸入。瓊州口一定程度上成為各類商家的角逐場所,而得勝沙則成為海口洋行最多、爭奪最為激烈的地方。一時間洋酒、洋布、洋油、洋火、「三五牌」香菸充斥街頭,海口的達官顯貴、紈絝子弟、名媛佳麗,甚至外國傳教士也紛紛出現在得勝沙。任商賈如流,車馬喧囂。
海口得勝沙老街的「五層樓」。李幸璜 攝
二十世紀初葉,中法醫院、郵政局、民國政府中國人民銀行設辦事處、海南醫院、「海口大廈」、海口海關。
等於得勝沙相繼落成,尤其是「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的建成,幾乎成為海口的標誌,在當時最為出名。因其位置顯赫,商賈紳士頻頻光顧,「五層樓」作為他們商洽生意、從事社交的主要場合,夜夜笙歌,宛轉迷醉。而能夠在「五層樓」裡住宿、喝茶、品酒也曾一度被認為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此時,隨著航運、貨棧、商店等商業蓬勃發展,昔日海田河畔的外沙,已成為20世紀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華的主要街道之一,引領著海南現代化的步伐。
1937年,海口海關從中山路遷至得勝沙,使得原本繁榮的街道更加興盛。新中國成立後,城建突飛猛進,靠帆船駁運的得勝沙碼頭被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秀英碼頭和新港碼頭取代,後來建起的長堤西路,因其寬敞筆直,更是直接代替了得勝沙的主要交通地位。「文革」期間,得勝沙因早年對外商的開放,曾一度更名為「反帝路」。直至改革開放後,得勝沙商城林立,又重新繁榮起來,人們熟悉的「得勝沙」也恢復了原來的名字。
如今,得勝沙街已由海口市政府投資600多萬元改建成了一條步行街,使這條原本全長500米的街道基本保留了歷史的餘韻。
海口得勝沙路,曾經是各類商品集散地。
歷史的車輪沒有帶走這一席繁華,凝固的記憶,為海島人民留下了曾經的喧囂與熱鬧。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沉澱的歷史。作為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海口的騎樓老街無疑成為人們對海口文化變遷記憶的生動載體,得勝沙的騎樓下亦沉澱著昔日凱旋門外的點點滴滴。
漫步騎樓街區,或許你對滿街的方言片語不懂,但滿街涵蓋著的歷史、建築、藝術、園林,若肯留心,可見處處彰顯聲色。外表看似斑駁古拙的騎樓,待仔細欣賞便不難發現這些建築上所布滿的優雅、洋派的裝束。柱廊、敝廊、尖頂、雕花門窗和百葉窗,無不顯示其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南洋華僑的愛國熱情。
這裡有海南華僑的印記,據《海口文史資料》記載,原粵軍第一軍獨立旅旅長兼任瓊崖善後處處長的鄧本殷為搞好市政建設,誠邀海外華僑回鄉投資建房。「這批瓊籍歸國華僑,因為衣錦榮歸或落葉歸根,回到海口後紛紛效仿南洋建築風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騎樓式的建築。」「僅二年,爭相修建有騎樓的新式樓房計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煥然一新。」
得勝沙老街的騎樓,一般是兩層,也有少數三四層,最為特殊的要數「五層樓」了,曾經的燈紅酒綠或許值得紀念,然還有一份溫暖實在讓人掛懷。一位作家曾寫道「在國外,一個祖籍海南的老人問我,五層樓還在嗎,話裡的口氣,像問候鄉音久絕的一位親人」。騎樓儼然成了海南僑鄉文化的歷史,承載著一代海南華僑的濃鬱鄉情,打開騎樓每一扇門,你能說它裡面沒有隱含著或多或少的南洋故事?
這裡也有得勝沙老街自己的印記。「耆耄鐘樓見滄桑,得勝沙有『第一關』;……海南的老街海南的魂,海南的騎樓代代傳」。騎樓,不僅僅是一代人的記憶,更是一條老街自己的時代印記,雖歷經滄桑,卻依舊傲立,現代化的城市淹沒不了這座老城的風骨。
得勝沙,曾經的輝煌,是每個經歷它的人心裡永遠的「凱旋」。由凱旋而來,一時繁華,老騎樓終於留下它的印記,任百年歷史在其樓下靜靜流淌……
(本文原載於2011年9月5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見刊略有刪減)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聯合策劃
撰文:周娟 周泉根
攝影:李幸璜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袁鋒
責任編輯:黃敏
慢讀|看完12億票房的電影,再來看看我們的家鄉——海南慢讀丨海南海北 一衣帶水
覺得內容好看
點個「贊」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