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丨海南島民的「愛美史」竟然能追溯到3000年前……

2021-02-08 海南日報

亞里斯多德說,愛美是人的天性。


這不,近日在萬寧的一場考古發現告訴我們,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已經切切實實有著對美的追求。


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可見清晰的紋絡。


這是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們在位於萬寧神州半島的灣仔頭村發現的一處新的史前文明遺址。從遺址中出土的陶片等文物顯示,早在3000多年前,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在編制漁網捕魚果腹的同時,已經有了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部分出土的陶片上已有了裝飾用的「刻畫紋」。


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如何「愛美」?讓我們走進灣仔頭遺址一看究竟。


偶然發現:山藥地裡的古陶片帶出大片遺址


灣仔頭遺址的發現,源於一個偶然。


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工作隊主任、副研究員王明忠介紹,2017年他率隊在神州半島進行全面考察,在考察到灣仔頭村時,考古人員無意間看到有村民在地裡挖山藥,帶出來的泥土中有一些陶片。


這些陶片馬上就引起了王明忠的注意。在仔細查看、分析了陶片後,王明忠判斷,這裡存在一個史前遺址。


位於萬寧神州半島的灣仔頭村處於一個風平浪靜的灣區,這裡不僅土地肥沃,而且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如果歷史上的環境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遷,那麼灣仔頭村的環境是適合以採摘、捕魚為生的史前人類居住的。


2019年,考古隊對灣仔頭村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勘探,初步確定了遺址的具體地點和面積:灣仔頭遺址位於神州半島正中北部,北依老爺海,勘探範圍位於遺址東北部區域,面積為1.2萬平方米,確認文物埋藏的區域面積約為9723.8平方米。


不過,在確定文物埋藏區域後,考古隊並沒有選擇第一時間發掘。


「主要還是出於保護遺址的目的。」王明忠說,一般來說,大部分的遺址,考古隊都不會主動去發掘,只有當有學術研究的目的,或有發掘的必要時,才會主動發掘遺址。發掘遺址需要經過完善的準備,包括向國家文物局申報等,「灣仔頭遺址屬於搶救性發掘,只涉及邊緣大約300平方米的範圍。」


據介紹,因為萬寧市政府對神州半島的開發規劃,劃入了灣仔頭遺址邊緣一小部分區域,考古隊不得不在開發前對這一片區域作搶救性發掘。


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陶片。


在遺址的發掘現場,若干個方形大坑裡,考古隊員們仍然在緊張地忙碌著。發掘工作從2020年11月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遺址文物中除了有石斧、紡輪等史前文物外,還發現了宋代的青瓷、釉瓷碗等。這裡出土的史前文物與此前考古專家在神州半島踏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型較為相似,可判斷它們為同一時期,距今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

文物說話:解決溫飽後對美的追求


雖然3000多年前距離現在非常遙遠,但是透過已經出土的文物,還是大致能夠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


灣仔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除了大大小小的石器、陶器碎片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器物。


比如荔枝核大小的陶球。據海南省博物館原副館長、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郝思德介紹,這個陶球應該是用陶瓷磨製成的紡輪,通過這個小小的工具,當時的居民應當能夠簡單縫製一些衣服。


在灣仔頭遺址的考古發現中,考古隊員們注意到一些陶器碎片表面有著不同尋常的紋絡。有的紋絡以豎線為主,有的紋絡以波浪紋為主,還有的呈現出斜線加波浪紋。小小的陶片上,為什麼要刻畫出這些紋絡呢?考古隊員們認為,這些花紋應當是用繩子勒成的或專門刻畫的。當時的居民為陶器上增加這些裝飾,一是能增加陶器的防滑效果,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追求美觀。


郝思德認為,在陶器的外觀上追求美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灣仔頭的居民應該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有心思有了對審美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步整理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後,考古隊員們已經能夠使用出土的陶片拼出完整的罐底。這些拼出的罐底不僅光滑平整度較高,器形也比較規則,展示出3000多年前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制陶技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蔣新榮說,這說明在3000至5000年前,海南新石器時代的原住民已經掌握了「慢轉輪」的制陶技術。


灣仔頭遺址發掘現場。


「初步分析,這些古陶片多來自生火煮東西的『炊器』和存放淡水、食物的儲存器。」蔣新榮表示,「炊器」含沙量較高外表粗糙,裡面光滑;存儲器裡外都相對比較光滑,陶胎較厚,更便於存儲食物。他判斷,結合現場已出土及未出土的陶片數量,這個聚落很有可能有一個制陶作坊。


這些考古發現都說明,萬寧灣仔頭區域的史前居民們已經有了相當的文明程度。

遺址鑑定:一萬年前海南島就有人居住


「灣仔頭遺址要確定具體年份,還需要做進一步的鑑定。」王明忠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灣仔頭遺址已有大約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萬寧沿海一帶的石器文明,再一次證明了石器時代萬寧區域就有較多的聚落活動,「這裡發現的文物,為我們後續研究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等有著很大的幫助。」


王明忠還表示,通過比對,此次出土的文物與此前萬寧踏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型較為相似,可判斷它們應歸屬為同一時期。這對構建和完善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南島語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對研究海南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有很大的價值。


「在外界看來,海南文化很貧瘠,但其實海南的文化底蘊是很豐富的,只不過鮮有史料記載。目前考古工作隊正在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王明忠表示,海南此前先後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落筆洞等遺址,近年來多處遺址的發掘證明,一萬年以前海南島上就有人居住。


萬寧灣仔頭遺址的發現,雖然解答了一部分關於古代海南居民生活的疑問,卻也帶來一些新的疑惑。王明忠介紹,根據土質形狀、顏色、所含雜質情況,此次考古遺址地層共分為六層,其中第一、二、三層為現代村民活動形成,四層為宋代地層,在這一層出土了一些宋代瓷器。


而令人不解的是,出土陶片的遺址第六層,和出土瓷器的宋代底層之間,又寬又厚的第五層卻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我們把這一層稱之為『間歇層』。」王明忠說,這表示灣仔頭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到宋代前存在上千年的「斷代」。


那麼,這一千年之間,這些已經基本實現果腹,有了審美需求的海南人去哪了?地質變化遷徙?還是遭遇了瘟疫災荒?一千年之後,又是什麼人,通過怎樣的方式回到這裡,再次建立人類文明?


這些疑惑都需要未來的考古發現來解答。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聯合策劃

記者:袁宇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袁鋒

責任編輯:唐咪咪 侯賽



慢讀丨海南東方這個村,被稱作「黎族最後一個原始村落」


慢讀丨海南這些特色壁畫走出了國門,也帶去了鄉愁

覺得內容好看

點個「贊」「在看」↓↓

相關焦點

  • 慢讀丨瓊海有個「仙窟村」,去過的人都誇恍如仙境……
    湖水清澈如鏡,讓每一位到訪的遊人似乎都能感受到一種喧鬧城市中所找尋不到的清寧;而一隻只鷺鳥在停留時的溫暖相聚,更裝幀了原本繽紛的畫卷,呈現出了一派自然的風景天成。仙窟村始於明末崇禎戊寅年(1638年),據傳說先人本是中原人士,後移居到此地,以農耕為生,至今已有376年歷史了。剛剛走進村子,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汪方圓30畝的理眠塘。
  • 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如何「愛美」?
    萬寧灣仔頭史前遺址出土陶片上有了「刻畫紋」   3000年前海南島民就「愛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亞里斯多德說,愛美是人的天性。從遺址中出土的陶片等文物顯示,早在3000多年前,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在編制漁網捕魚果腹的同時,已經有了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部分出土的陶片上已有了裝飾用的「刻畫紋」。  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如何「愛美」?讓我們走進灣仔頭遺址一看究竟。  偶然發現:山藥地裡的古陶片 帶出大片遺址  灣仔頭遺址的發現,源於一個偶然。
  • 慢讀 | 海南的造船史,從這個朝代就開始了
    偌大的海南島,四面環海,自古航運業十分發達,歷史悠久。船舶作為連接島內外的唯一交通工具,其修造業便分為官用與民用,修造廠也分為官方與民間。久遠的海南造船史,凝聚在史志的記載和越來越稀少的民間技藝人手中。
  • 金沙遺址博物館——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
    金沙遺址的發現,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由此被視為成都城市史的開端。從景區南大門進入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型雕塑「中國文化遺產紀念雕塑」,該雕塑是源於金沙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黃金飾品「太陽神鳥」金飾。隨著太陽神鳥圖案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這裡也成為遊人駐足拍照合影的絕佳場地,同時,展館的各類活動也常在此舉行。
  • 慢讀丨這裡曾商賈如流,被稱為海口的「凱旋門」
    外沙河到了民國初才逐漸填成陸地,蓋起了房子,當時主要是水上疍民居住。」而早在唐朝,「白沙津」作為古渡驛站,也是常常成為歷代海盜出沒上岸劫掠的岸口。 據方志記載,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張十五犯海口,駕船數十艘進入海口港,清兵把總黃開廣帶領海口、府城一帶軍民奮起反抗。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資料圖片)傳教士資助小「神童」孤懸海外的海南島,自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籤訂後,成為被迫開放的十大港口之一。外國傳教士、商人、社會學者此時也紛紛登臨海南島,在此留下他們的足跡,而傳教士的活動也對這片土地產生了一定影響。登陸海南的傳教士中,有一位名為冶基善。
  • 慢讀丨大暑:海天雲蒸幽趣生
    伏茶,是一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煎制而成的茶品,有清涼祛暑的作用;伏姜,是在伏天把薑片或薑汁與紅糖攪拌後晾曬,能治療過食寒涼食物引起的肌體不適等情況,浙江台州地區還有吃薑汁調蛋的食俗;上伏香主要是因為這個時節農作物生長得最快,但旱澇等自然災害也最為頻繁,百姓要到廟裡燒香,祈求龍王保佑莊稼。浙江沿海一帶還要隆重地「送大暑船」,以祈求驅病消災、五穀豐登。
  • 慢讀丨海南島沿海離岸最大的島嶼,它的變遷意味深長!
    作為海南島沿海離岸最大的島嶼,大洲島扼守通往東南亞國家之航線要道,自唐宋以來一直舟楫如梭。從不同角度看,大洲島的輪廓像船,像豬,像象,因此收穫了獨洲(舟)山、獨珠(豬)山、象石(山)等諸多古稱。只是環海南島近海島嶼不在少數,往來舟楫為何偏偏鍾情於大洲島?曾供職於萬寧市史志部門的作家鄭立堅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大洲島兩嶺夾一灣,港闊水深,是船舶躲避風浪的天然屏障;二是大洲島距陸地最近不過五六海裡,商船上岸補給方便。
  • 3000多年前海南人就很愛美?探訪萬寧灣仔頭史前遺址
    3000年前的海南人愛美 12月2日,海南省博物館召集省內外媒體單位組成小型的「考古工地探訪團」來到了萬寧神州半島灣仔頭史前遺址。郝思德糾正了記者的錯誤,「當時人們的智慧和現在人差不多,只是受先天條件的限制,哪怕是把一個現代人放在那個時代,能做出來的東西也不過如此。」
  • 慢讀丨你聽說過「地下瀑布」嗎?帶你去海南這個地方一探究竟!
    海南日報記者蘇曉傑 攝俯視,讓我們見識到了瀑布的另一種美,在萬綠叢中她如一根銀鏈,恰如其分點綴著山林、崖谷。親近瀑布幾乎是每個遊客的願望,但要親近皇桐「地下瀑布」,還要費一番功夫。王運連說,到懸崖底部觀瀑有兩條路,一條是從崖頂緣繩順峭壁而下,一條是繞道爬坡而下。
  • 臺灣嘉義特色複合式書店,承億小鎮打造慢讀空間
    這時郭姐又傳來推薦的夢露冰果室,安妮一查才發現這是先前有看過的承億小鎮慢讀,一間特色複合室書店。有著書本、冰果室、乾燥花、咖啡,真的是雨天、夏天的好去處。承億小鎮慢讀,是由承億文旅集團所經營,集團底下有著「承億文旅」與「承億輕旅」兩品牌旅店,在嘉義算是頗負盛名的。承億小鎮慢讀也是一間老屋,其實小郭與安妮前天正經過這裡,卻都沒有發現這裡呢!
  • 70年前,我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
    50年前,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指揮的10萬大軍,是怎樣面對驚濤駭浪的大海,在敵人海軍、空軍的攔截和轟炸下,用雙手搖著古老的木船,劈波斬浪,飛渡瓊州海峽,登陸海南島,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驚天震地,史無前例的「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 四川又一重大考古發現,中國人的這個成語,將能追溯到3200年前
    其中的一些我們找得到依據,比如說守株待兔、狡兔三窟、南轅北轍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有著詳實且明確的歷史記載。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成語,我們卻沒有史料或者確切的考古發現,來說明他們的起源,比如說龍鳳呈祥,就是一個這樣的成語。
  • 8個在水底發現的失落城市:帕夫洛佩特裡可以追溯到大約5000年前
    帕夫洛佩特裡:考古學家相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沉水古城,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約5000年前。凡湖城堡:2016年,一個由水下攝影師Tahsee Ceylon帶領的潛水員小組,在一個名叫Aldi savez的古老城鎮港口附近的火雞湖底發現了一個堡壘,這座堡壘可能是在3000年前建造的。
  • 網絡時代:刷屏式「速讀」、捧卷式慢讀各得其所
    網絡時代:刷屏式「速讀」、捧卷式慢讀各得其所   20年前的1994年4月20日,一條64K帶寬的國際專線讓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
  • 出埃及(下)丨十一天的路程,那一代以色列民為什麼走了四十年
    聖經出埃及記的主題是「救贖」,以色列民在埃及地遭受奴役四百年,正如耶和華曉喻亞伯蘭的!耶和華應許亞伯蘭「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此地,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創15: 16]。耶和華興起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離為奴之地,這是一項極其重要且艱辛的大使命!
  • 慢讀丨歷代遊記中的瓊州勝景
    清代《瓊黎風俗圖》在宋之前,海南島景觀的遊記大多沒有保存下來,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海南遊記,是南宋淳祐年間(1241年~1252年)崖州知州毛奎的《小洞天記》,其中記載了他與幾位屬下與二位僧人,一起到崖州南山的踏查的過程,遊記中,細緻地描繪了其中的幾個景觀,比如石船、石室、釣臺、摩崖石刻等,作者說:「世界小有洞天之佳境也
  • 海南省博物館策展還原海南島原住民的生活世界
    光明日報海口12月25日電(記者王曉櫻)德國學者漢斯·史圖博被稱為中國黎學奠基人。因為80多年前,他先後兩次赴海南進行民族學調查,為後人留下了黎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日前,海南省博物館策劃了「燈下故人——一個德國人與海南島的故事」展覽,將史圖博的調查成果再現,還原了87年前海南島原住民的生活及其精神世界。  史圖博於1885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1908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10年任教於耶拿大學。1924年春,史圖博應邀到同濟大學任教,就職於醫學院,擔任醫科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館主任。直至1951年,史圖博才從中國返回德國。
  • 以馬內利丨約書亞憑著耶和華的應許,帶領以色列民進入迦南美地
    最後,摩西和以色列眾人聽從了沒信心的多數探子的意見,由於那一代從埃及出來的以色列民對耶和華的應許存有不信的噁心,開始了四十年的曠野飄流,最後全部倒斃在曠野。摩西只能站在耶利哥城對面的毗斯迦山頂遠眺迦南,卻不能進去,預表了律法不能使人得救,沒有一個人因行律法稱義!歷史書的第一卷是約書亞記,記載了新一代有信心的以色列民在約書亞的帶領下,憑著信心和順服進到迦南美地!
  • 聖經丨橄欖樹代表以色列民與耶和華的關係
    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這句話也同樣說明耶和華並沒有棄絕以色列民,祂沒有將橄欖樹連根拔起,栽種上野橄欖,只是把野橄欖枝接到橄欖樹上,祂沒有廢棄與猶太列祖所立的約。蒙福的外邦人不可驕傲誇口,他們比猶太人好不到哪兒去,這完全是基督豐富的恩典。他對外邦信徒發出警告「神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每一個蒙福的人都要認識到「神的恩慈和嚴厲」,祂「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