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被火灼傷的黑暗的日子。曠世名園圓明園,夷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個半世紀,時轉物換人非。名園上空的遮天蔽日濃煙曾經三日不熄,而留給後人心頭的隱恨經年不減。這已是中國人永久的結清末人譚延愷有言於瓦礫想見庭館,於芒葦想見湖沼,於荊榛想見花樹。想見便成為國人的慰藉。自然,想像是人類飛躍時空的翅膀,她的縱橫馳騁使有限的人生變得廣闊而絢爛。清時,圓明、長春、綺春三園構築了中國園林史上的輝煌,在三園百餘景點中,圓明園四十景又素負盛名。如今景勝難覓,風光不再了,然而,這不妨礙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到圓明園中神遊一番。圓明園是御園,亦是禁園,除皇帝外,當時無人周覽全園;毀壞有150年,已成雲煙,她的包羅萬象,她的神秘莫測,令人心弛神往。念及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萬園之園毀於夷人,更不禁扼腕噓唏。今之想見,圓明盛景,宛然如存,於是,筆者身臨其地,神遊其境,結合正野史料,吸收前輩研究成果,提筆錄此,用文字再現這座曠世名園。
確切地說,圓明園應該叫圓明三園。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在北京西郊海澱掛甲屯的北面。乾隆時期有圓明五園之稱,包括圓明園、長春園、熙春園、綺春園、春熙院。公元1644年,一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滿族,金戈鐵騎,入關南進,越過長城,佔領了北京,佔領了象徵著皇權的紫禁城,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開始了長達295年的清王朝封建統治。清的締造者是滿人,他們來自中國北方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發現,雄偉壯麗的皇宮並不適合居住。高聳的宮牆影響了空氣的流通;夏天的酷熱乾燥,皇宮更像一個燒透了的磚窯,餘溫難以消散;皇宮裡院院相套,溪溝水流平緩,所謂紅牆、綠瓦、黑陰溝。習慣於北方寒冷生活的統治者很不適應,他們認為風土清佳,以園居為勝,這樣才能寧神受福,少屏煩喧,從踏進紫禁城開始,皇帝就開始尋找涼爽宜人的地方。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離皇宮20多公裡,有一片開闊地帶,明清時期,這裡風光旖旎,泉水遍布,形成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沼澤,稱為海澱。就是在這兒,帝國的第三代統治者康熙,在明代李偉的清華園舊址上終於建成了第一個大型皇家園林暢春園。暢春園建成以後,康熙一年中絕大多數的時間都住在這裡。離宮是指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宮殿,也替代紫禁城,成為帝國真正的權力中心。紫禁城則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舉行慶典,每年只是在北京最寒冷的一段日子,皇帝才會搬到這裡,住上一個多月。在暢春園的北邊,是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玄燁給皇四子胤禛(雍正)的賜園,一個以牡丹而著名的小型花園。公元1722年春天,雍正恭迎父皇康熙來此觀賞牡丹。在雍正的精心安排下,12歲的弘曆(雍正的兒子,後來的乾隆)在此受到玄燁的接見,成為佳話。而這個佳話的至深影響,是祖孫三人當時所不能想像得到的。這個花園就是日後聞名於世的圓明園。這次由牡丹促成的聚會,影響了大清帝國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這個曠世名園與大清帝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一直對祖孫三代在圓明園的這次聚會念念不忘的雍正,登基後不久,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建。大清帝國的第四位皇帝宣告天下,圓明園將成為帝國的新離宮。受傳統漢文化的影響,雍正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和超俗的審美情趣,一個名字叫如意館的皇家畫院又集中了帝國最優秀的一批畫家,他們是中國文人的精華。做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將現實和想像中所有的美麗和幽雅都匯聚到他的離宮中。以樣式雷為代表的宮廷畫師們則根據雍正的旨意來規劃設計。因此,圓明園的設計既蘊含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了幾千年的審美情趣,又處處銘刻著總設計師雍正自己的理想與意志。圓明園的設計思路主要是仿寫中國江南迷人的山色湖光,是謂移天縮地;再現中國詩歌與繪畫的意境,是謂詩情畫意;營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宮幻境,是謂人間天上。
公元1725年,雍正正式搬進圓明園,這裡從此成為大清帝國的第二個離宮。自新正郊禮(到天壇祁年殿祈禱五穀豐登)畢,即移駐圓明園,至冬至大祀(天壇祭天)前夕,始還大內,一年中,除了夏季去承德避暑山莊暫住外,2/3的時間在圓明園居住,自雍正以後的乾隆、嘉慶、道光直至鹹豐的幾代皇帝都是如此。園居生活成為了他們的慣例。擴建後的圓明園,有了宮廷區,建了朝署值衙,新闢了大宮門,擁有將近200座宮殿,面積達到了3000畝,基本形成了圓明園的格局。在它的周圍,皇家衛隊日夜巡邏,沒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嚴禁入內。雍正當政13年後,即公元1735年暴亡在圓明園。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是雍正死於丹藥中毒。與父皇雍正一樣,乾隆對圓明園充滿感激、依戀之情。剛剛即位,就下令擴建圓明園。擴建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圓明園的東面。將近一個世紀的積累,帝國的財富在迅速增加,圓明園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數百名最優秀的畫師雲集如意館,無數工匠日夜勞作,為離宮的設計建造奉獻他們的智慧和汗水。
從乾隆即位開始,新一輪的圓明園擴建持續了9年,乾隆為園中的每一處景觀寫詩命名,並命沈源、唐岱等人繪製四十景圖,安放在九州清宴清輝閣內。雍正時期,宮殿的外觀都比較樸素,而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間還是仙境,所有的美麗和奇蹟他都應該擁有。18世紀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帝國擁有世界1/3的人口,糧食產量和工業產值,也佔到了世界的1/3。財富大量積累,國庫日益充盈,海宇昇平,人民樂業,空前絕後的圓明園,就是在這樣一個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來的。為了感激祖先的恩賜,乾隆修建了一座皇家祖祠鴻慈永祜(安佑宮),來紀念康熙和雍正。這是圓明園中規模最大的建築,龐大的宮殿與周圍的環境很不協調,圓明園一直追求的和諧境界正在喪失。但這並不妨礙圓明園整體的成功,成為曠世名園。18世紀中期,在西方沉迷於中國園林的同時,自負的乾隆不自覺地接受著一些來往於大清宮廷的歐洲人傳送的西方信息。他漸漸知道,法國凡爾塞宮的水法名聲顯赫,並被西方繪畫中的歐式噴水池所吸引。在他看來,大清是天朝王國,理應擁有媲美於凡爾塞的水法,他想在圓明園東邊一塊狹長地帶(屬於長春園),建造一座豪華的西洋花園。
西洋花園是雷氏家族惟一沒有參與主持的皇家工程,替代他們的是以義大利畫師郎世寧為首的幾個西方傳教士(法國的蔣友仁和王致誠等)。漫長的工程持續了十多年。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這就是俗稱的西洋樓。這時的圓明園已經具有了國際的影響。西洋花園之後,皇家建築工程並沒有停止。根據乾隆的旨意,皇家畫院和樣式雷家族,陸續地將江南幾乎所有的園林,如南京的瞻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小有天園,以及海寧的隅園等,都移植到了圓明園。主要營建在長春園和綺春園內。一個半世紀的修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六個朝代,這個曠世園林,擁有150餘景,將近1000座宮殿,佔地5200多畝,是名副其實的萬園之園。天寶地靈之區,帝王遊豫之地,無以逾此(乾隆語)。作為東方文明的一種象徵,一直為天下人所推崇。公正的說,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是有才識有作為的,他們所當政的三朝,達到了政權穩固,社會安定,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的局面。當時中國的版圖北抵西伯利亞,南跨臺灣和南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西達蔥嶺,邊界直至中亞的巴爾喀什湖,形成了一個空前的大帝國。這就是國人洋洋自得的所謂的康乾盛世。而圓明園的形勝,正是象徵著一個中國的縮影,大清王朝統治九州八方。
這個空前的大帝國,舉國之富,舉國之力,建造了這個曠世名園。造園的窮奢極欲,卻顯現了帝國由盛入衰的端倪,道光初年,因財政虧空,圓明五園易為圓明三園;而此時的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18世紀蒸汽機的誕生,導致了工業革命的爆發。公元1860年(鹹豐十年),用鴉片和槍炮敲開中國大門的英法聯軍終於逼近北京,鹹豐帝從圓明園起駕逃奔熱河。史書記載,10月18日,這個規模宏麗的博物院裡的文物珍寶被盡情劫取後,付之一炬,大火三日不熄。這個曠世名園終成廢墟。曾經的康乾盛世早已成為往事,曾經的繁華再也不會復返,風雨中飄搖的大清王朝從此逐漸走向了滅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