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空天飛機研製獲重大突破,火箭和太空梭將成為歷史

2020-12-15 騰訊網

10月21日,據國內最新發布的相關新聞報導,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又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下屬的空氣動力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已圓滿完成兩級入軌高升力體空天飛行器的的高速風洞模型自由分離試驗,兩級上下並聯的高升力體飛行器風洞模型成功實現分離,為未來國產某型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的研製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

從公布的相關視頻和圖片資料分析,該兩級入軌高升力體並聯飛行器風洞模型,明顯是為了我國將來使用的天地往返可重複使用航天飛行器而研製的。

而重複使用航天飛行器運輸系統,將實現我國航天運輸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的重大跨越,大幅提升我國進出空間的能力,為更有效和平利用宇宙空間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本文則根據國內外的相關公開資料,對我國兩級入軌並聯高升力體空天飛行器的性能和指標做一背景介紹。

實際上,早在20世紀中期,馮·布勞恩和我國的錢學森院士就共同提出了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是指:

可以重複使用的、能夠迅速穿越大氣層、自由地往返於地球表面與太空之間的多用途太空飛行器。

然而目前我國使用的長徵系列,開拓者系列,以及國外的大多數發射太空飛行器的運載火箭都只能一次性使用,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發射周期較長,隨著未來太空飛行器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人們對降低太空飛行器發射成本的呼聲越來越高。相對於一次性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行器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射成本大幅度降低。由於空天飛行器的全部或部分部件可以重複使用,可以極大地減少搭載的太空飛行器發射費用,只需擔負後期維護費用。發射周期縮短。

2、傳統的一枚運載火箭,從研製到發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而可重複使用運載器由於無需重新研製和生產,所以大大縮短了發射周期,一般而言,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可以在數周內實現再次發射,緊急情況下一個星期之內就能實現第二次發射升空入軌。

3、能夠更為靈活地完成任務。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行器既可載物,作為運載工具,也可以乘員,作為天地往返的工具,它還可以做較長時間的在軌停留和空間機動。

因此,它可以方便地為空間站予以補給、進行空間作業以及進行科學實驗,最後安全地返回地面。然而,具有上述種種優點的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行器的研製道路並不平坦,美國研製的太空梭就是一個悲劇性的範例。1981年4月12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飛成功,成功地突破了帶翼飛行器高超聲速返回的防熱、制導導航控制以及重複使用火箭發動機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了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部分重複使用。太空梭是世界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發展史的第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但太空梭並沒有實現降低發射費用的初衷,每次發射太空飛行器使用成本比一次性運載火箭還要高,原計劃1到2個月就可進行一次重複飛行也並沒有實現。特別是由於可靠性技術不過關,數次機毀人亡的空中大爆炸最終徹底斷送了其前途,而不得不全部退出現役,美國的太空人現在只能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一次性運載火箭進出國際空間站,可以說是一個絕大的諷刺。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的發展在國際上進入了低潮。

近年來,隨著美國X -37B無人可重複使用空天飛機、可多次使用的獵鷹-9型火箭的研製成功,從而再次鼓舞了各航天大國研發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激情,掀開了人類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發展歷史上的新一頁。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聯合航天和航空工業部門,共同開展了小型太空梭論證研究,雖然最終決定載人航天還是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長徵2F改進型火箭,但也沒有放棄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技術的研究。

經過近四十年的研究,已逐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重複使用航天飛行器的發展方案。尤其是「十二五」(2011至2015年)以來,我國在火箭構型重複使用、升力式火箭動力重複使用、組合動力重複使用等三種技術途徑上,均取得了重要技術進展,為後續的工程研製及應用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在可重複飛行器外形構型選擇來看,由於高升力體布局沒有機翼或具有很小的翼面,主要依靠其機身來產生飛行所需的升力,其底面一般較為平緩,上表面隆起,使得升力體具有很高的容積特性;同時由於結構簡單、機身鈍度較大,極大降低了飛行器防熱難度和熱防護系統附加質量。因此,高升力體布局逐漸成為天地往返運輸及再入機動打擊飛行器的重要選擇。

從本次公布的相關圖片和視頻來看,我國研製的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方案屬於並聯方式,即運載器和軌道器是並聯在一起。採用陸基發射、垂直或水平起飛方式,當達到一定高度時,助推器與軌道器分離,助推器無動力滑翔返回,助推器經過返回段、能量管理段、著陸段後,最終完成水平著陸,而軌道器繼續上升,進入地球低軌道,繞軌道運行並執行發射太空飛行器或載人任務,至少可將2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入軌,同時也可用於實現軌道或次軌道轟炸作戰任務。

完成任務後,軌道器無動力滑翔返回,同樣經過再入段、能量管理段、著陸段後,水平著陸。該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將採用渦輪、火箭、衝壓多種先進動力進行有機融合的組合動力方案,能在寬廣的飛行包線內為飛行器提供所需動力。與美國的太空梭相比,其發射使用成本具有明顯的優勢。

目前國內已完成組合循環發動機原理考核試驗,以機體/推進一體化為代表的關鍵技術具備一定的成熟度水平。兩級入軌重複使用運載器的一、二級的分離點高度通常為25~30千米,分離點速度通常為6-10倍馬赫數(音速)。

由於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一、二級都是高升力體、大升力面構型,且6-10倍馬赫數分離時二者之間流場非常複雜,激波與邊界層幹擾嚴重,將會產生複雜的氣動力熱效應,從而影響兩個飛行器運動姿態。因此兩級如何快速安全分離,既是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可重複使用兩級空天飛行器研製必須跨越的障礙,也為10年內實現軌道轟炸機作戰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此次試驗較完美的模擬了了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安全分離邊界,其試驗結果與數值模擬結果基本一致,為未來我國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的發展又掃平了一個重要技術障礙。

來源:小鷹說科技

相關焦點

  • 空天飛機和航空飛機、太空梭有哪些不同
    而我國正在研發的水平起降、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飛行器,是採用兩級入軌技術。實際上,空天飛機大多數會選擇依靠大型載機發射起飛,因為依靠大型載機平臺,可以實現從傳統的機場起飛,而空天飛機自身則使用火箭動力推進。空天飛機由載機攜帶,在一定的高度上釋放發射,可以大幅簡化對助推級的性能要求。
  • 中國奇特太空梭將首發,成本為火箭十分之一,或成世界首創
    近年來出盡風頭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是憑藉實現「獵鷹9號」火箭重複使用,在節約航天成本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從技術發展程度來看,可重複使用火箭只是第一步。在上世紀初70年代初,美國制定了研製太空梭的計劃,並將其列為載人航天的首要項目。美國人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一種更經濟的軌道運輸工具以取代飛船和運載火箭。
  • 我國研製出太空梭的升級版空天飛機:能摧毀太空飛行器,捕捉衛星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航空太空梭也在更新換代,自2011年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退役後,世界航空航天領域便正式進入空天飛機時代。空天飛機又名空天往返飛行器,它可以代替老一代的太空梭執行航天發射任務,並能多次使用。目前,全球對在大力研製空飛機,搶奪制空權,而我國顯然已經搶佔先機。
  • 神龍空天飛機重現江湖?速度24馬赫,系列獨創技術領先大洋彼岸
    1987年4月863—204專家組以招標方式選取了飛船、不帶主動力的小型太空梭、帶主動力的太空梭、兩級火箭飛機和空天飛機五種方案進行深入論證和對比分析。不論是招標方案還是技術分析,主張發展太空梭的立場始終佔據上風,因為帶翼太空飛行器被認為是未來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的發展方向。
  • 太空梭和空天飛機為何需要5000米以上的跑道?
    機場跑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跑道的鋪設的長度,寬度和混凝土的厚度。一般來說,越長的機場跑道,其鋪設寬度和厚度也越大,適合自重和尺寸更大的噴氣飛機降落。最簡陋的跑道只有壓得比較平整的砂石跑道。而混凝土跑道的最低鋪設厚度為20多釐米。最大的鋪設厚度則在70釐米甚至1米。鋪設厚度在20釐米的跑道一般長度只有1000多米,寬度不過30多米,只適合輕型螺旋槳飛機起降。
  • 重大突破!中國版X-37B順利返回,傳說中空天飛機離我們有多遠?
    但還是沒逃過我國科學技術人員們的「氪金寫輪眼」,「億」眼看穿後,我國也於今年秘密完成了類X-37B發射器的建造工作,並完成發射、返航工作。「新華社」9月6日報導,我國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經過2天在軌運行,於周日(9月6日)順利返回預定著陸點。該飛行器於9月4日,從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2F運載火箭抵達預定軌道。
  • 載人龍拉開新一代飛船序幕,飛船最終打敗了太空梭?
    當地時間5月30日,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升空。圖/NASA龍飛船成功載人升空,再次宣判太空梭已死?隨著5月底SpaceX公司龍飛船首次載人發射成功,美國重獲載人航天能力。在太空梭退役9年後,美國再次回到飛船的軌道上。
  • 全球最大飛機易主,6臺發動機送25萬公斤火箭上太空
    美國當地時間13號10時左右由平流層發射系統公司研製的大型雙體飛機首飛成功,該飛機也被稱為「平流層發射運載者」,其翼展長度達到了117米超越了安-225運輸機88.4米的翼展,成為全球最大尺寸飛機,平流層發射運載者之所以採用雙體布局是為了騰出載荷掛載空間。
  • 中國也有太空梭了?美媒:類似於美國X37B,可執行在軌轟炸任務
    自從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研發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獵鷹之後,國內外一片驚嘆聲,人們在感嘆這個私人公司有能力有技術的同時,忍不住要問,我國是否也有研發重複火箭或者重複使用飛船的能力呢?現在一則消息似乎給出了一個準確答案。
  • 高超音速空天發動機首飛,速度3倍於殲20,空天飛機何時問世?
    今年上半年隨著長徵五號B型遙一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進入太空能力突破22噸,正式躋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隊。9月上旬一款被稱之為「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則預示著我國進入太空能力進入新紀元。
  • 中國空天飛機「騰雲」和運載火箭搭載的太空艙有何不同?
    就在前不久,媒體記者從航天科工集團獲悉,我國正在加緊研發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而該項目有一個頗具中國風的名字:騰雲。空天飛機是各個擁有航天能力的國家都感興趣的項目之一:空天飛機可以重複使用,而現在具有同樣功能的太空梭已經退役,而載人火箭用一次就不能再用,可以節省很多的開支。
  • 飛行速度高達24馬赫,中國空天飛機終於不再隱藏,全球僅1國擁有
    當時可供選擇的載具分別是載人飛船和太空梭,太空梭實際上就是一種帶翼太空飛行器,雖然當年在載具選擇的討論會中,支持太空梭的人佔大多數,但由於研發太空梭的條件不充分,最終還是選擇了載人飛船。
  • 圖文:歐洲開始研製自己的太空梭
    Astrium公司4月4日宣布,它們將在德國的不萊梅研製歐洲自己的太空梭,該太空梭被命名為「霍坡爾」(Hopper,意為「單腳跳者」)。  計劃中的「霍坡爾」歐洲太空梭,外形與美國太空梭相似,可以將4噸以下的有效負載送到130公裡的高空。但是,在起飛時它不是如同美國太空梭那樣由火箭發射,而是從一條4公裡長的滑板跑道上水平起飛,如果此項技術成功,這將是太空梭技術上的一次突破。Astrium公司計劃在2015年將「霍坡爾」太空梭投入使用,發射場在法屬蓋亞那的庫魯(Kourou)火箭發射中心。
  • 中國版空天飛機成功發射,不只像美軍X-3B7那麼簡單
    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應該就是軍迷朋友稱的空天飛機,美國的X37B就是最早發射和使用的空天飛機。
  • 背景資料:世界各國太空梭計劃
    它既能垂直發射,也能使用當時和法國聯合研製的協和超音速飛機的跑道起飛。而另外法國人也構想過一種小型的太空梭其外形和美國的太空梭外形一樣只不過外形比美國的太空梭更小,只有一對小型引擎,由法國研製的「阿爾麗娜」型火箭發射。
  • 中國空天飛機是「俄羅斯套娃」?美國人:在太空放出神秘物體
    這次發射非常神秘,從火箭發射升空到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收回沒有傳出一張照片,對事件的報導也非常簡短。外界普遍推薦,中國此次發射的是與美國X-37B相似的一款無人太空梭,也可能是幾年前曝光的「神龍」空天飛行器。使用長2F火箭發射說明其重量在9噸以下,大小也與X-37B相當,不公開照片說明其執行的任務非常保密,甚至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技術方案,X-37B就被俄羅斯人稱為「太空戰鬥機」。
  • 中國10馬赫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獲突破,將實現天地穿梭飛行
    10馬赫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點火成功近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在官網透露 ,中國10馬赫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獲突破,將實現天地往返飛行,並在網上公布了實驗視頻以及風洞結構,非常震撼。注意,這個風洞與以前公布的超聲速激波風洞不一樣,以前網上曝光是對飛行器結構吹風的,如今這個新風洞是對超燃衝壓發動機進行實驗的,意味著中國在超燃衝壓發動機方面研究已經快實現理論驗證即將突破階段。想當年,美國首先突破,但至今實驗多次未有獲得實際突破,後來蘇聯包括俄國也有重大突破,但總的說來,誰都沒有實現真正突破。中國現在建立風洞,點火成功,意味著離世界先進水平更進一步了,也可能實現後來居上!
  • 中國航天再次發起衝擊,空天飛機離我們有多遠?
    在此之前,我國進行的各類航天發射中有著各種用途,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會在發射後公布相關的火箭升空圖像信息,其中不少重要的航天發射還會進行包括現場直播在內的各類報導,而這次航天發射雖然也有公開的新聞報導,但有關的圖像資料卻是難覓蹤影。
  • 美國X-37B空天飛機內部曝光,最高可達25倍音速,可裝載雷射發射器
    X-37B空天戰鬥機是由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無人且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機。這種飛機由火箭發射進入太空,是第一架既能在地球衛星軌道上飛行,又能進入大氣層的航空器。
  • 中國研製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載器 預計2020年首飛
    按照重複使用的比率,可分為部分重複使用和完全重複使用(例如太空梭、獵鷹九號火箭等屬於部分重複使用,英國正在研製的「雲霄塔」空天飛行器屬於完全重複使用);按主動力形式分為火箭動力和吸氣式組合動力;按級數分為單級入軌和多級入軌(一般以兩級入軌為主);按起降方式分為垂直起飛/垂直降落、垂直起飛/水平降落以及水平起降。 陳洪波表示,我國正在研製的重複使用運載器兼具太空飛行器和航空飛行器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