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中國」之土族:這裡的繡娘用巧手繡出了「彩虹故鄉」的驕傲

2020-12-20 央廣網



光明網訊 「向著藍藍的天空看,豔麗的彩虹掛天邊。那不是彩虹掛天邊,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這首在土族聚居區流傳甚廣的民歌,是土族服飾特點的真實寫照。

心靈手巧的土族姑娘們會把彩虹的七種顏色都應用在服飾中,利用獨特的土族盤繡技藝,製成七色俱全、鮮豔奪目的土族服裝。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也因此被譽為「彩虹的故鄉」。

李發秀,土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土族盤繡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據她介紹,土族盤繡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針法十分獨特。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同時操作,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李發秀常利用農閒時間給當地的刺繡愛好者傳授盤繡技藝,並且多次在少數民族鄉鎮開設土族盤繡培訓班,學生多達八百餘個。當地的土族婦女也通過土族盤繡實現了勞動就業,極大地改善了生活條件。

「現在來我們互助縣旅遊的人多了,我們的文化就傳播出去了。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土族文化。」李發秀說。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銀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網共同主辦的「可愛的中國」各民族優秀知識分子講述各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系列短視頻共58集,從8月6日起,將每天推出至少一集,敬請關注。(記者 趙豔豔)

相關焦點

  • 「A爆的景區」中國土族 彩虹故鄉——互助土族故土園
    「A爆的景區」中國土族 彩虹故鄉——互助土族故土園 2020-08-13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青繡印象|盤活土族盤繡,高原盛開太陽花
    翻越著一座座山間的一村一寨,疼惜著繡娘的粗糙雙手,幾千次苦口婆心一句句掏心窩的話,上萬場等待與守候,蘇曉莉就像高原上那朵熱情的「太陽花」,閃耀著奪目的光芒,在青海的高山草甸上譜寫了一曲脫貧的奮鬥之歌。盤繡,生在深山人未知一朵飛針走線下的太陽花,在青海的高山草甸上靜待了千年,因為地理環境閉塞,它的美麗沒有在更廣闊的天空下綻放。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_農視網_三農領域第一視聽互動平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
  • 這麼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的青繡!
    是人生,更是萬千牽絆的情感看過青繡作品後你會嘆為觀止用手、用心、用靈魂才能繡出一幅絕佳、超美的作品!新華網 潘彬彬攝一針一線的起落中獨具特色的青繡在這裡傳承 新華網 潘彬彬 攝互助盤繡是絲線繡用七色繡線協調配合繡出的盤繡鮮豔奪目、樣式繁多圖案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
  • 青海:八百名繡娘拼技藝 指尖盛開「團結花」
    現場,來自黃河流域八省區的刺繡傳承人、企業參加展演,青海各地的八百名繡娘同臺競技。「青繡」是青海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各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民間刺繡手工藝。數據顯示,目前該省約有30萬人從事刺繡,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為航拍「青繡」大賽現場。
  • 中國唯一土族自治縣的「新鮮事」與「外來人」
    文思睿   見到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70多歲的土族老人張達拉時,她正和土族繡娘們坐在土族盤繡園裡繡制土族盤繡。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2019年退出「貧困縣」行列。圖為6月16日,張達拉(左三)和土族繡娘們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的土族盤繡園裡繡制盤繡製品。
  • 青海互助土族民間盤繡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民間刺繡在當地婦女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炕頭、院落、地邊,三五成群的婦女利用勞動之餘,坐在一起,互繡互學,不斷豐富和發展著刺繡藝術。青海互助土族繡娘針尖上的美人們用刺繡來裝飾和美化生活,表達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民間刺繡多以服飾和棉、毛、化纖等日用品為繡物,服飾方面有辮簡、腰帶、鞋襪、領口、頭箍、圍肚等。
  • 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
    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
  • 【脫貧路上看開魯】「巧手」傳承 「繡」致富路
    【脫貧路上看開魯】「巧手」傳承 「繡」致富路 2020-06-13 0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進行馬尾繡刺繡今年54的韋應麗,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族馬尾繡繡娘,也是全縣僅有的5個省級馬尾繡傳承人之一。經過50年的努力,她用馬尾繡"繡"起了脫貧攻堅的"半邊天",也"繡"出了一條致富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三洞社區新陽村,這裡是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水族群眾的聚居地。
  • 蒙古族"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好日子
    一名蒙古族「繡娘」在向顧客介紹自己的刺繡產品(富麗娟 攝)  「蒙古族『王府刺繡』,『繡』出了咱的好日子。」  展示現場,劉玉清和她的「繡娘」姐妹們穿針引線,為客人展示刺繡手藝。  劉玉清告訴記者,自己從未想過刺繡可以「成氣候」,能夠形成產業:「我小的時候,姥姥給繡的花鞋,用的就是咱們的『王府刺繡』手藝」。回憶起往事,劉玉清很感慨:「當時年輕的姑娘都不想學,覺得這門老手藝已經過時了。現在看來還是要『撿起來』,傳下去。」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 【遇見非遺】——土族盤繡
    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少數民族土族的主要聚居地,盤繡則是土族居民獨有的刺繡方法。土族盤繡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婦女正在製作土族盤繡。新華網 潘彬彬攝  盤繡是純手工作品,針法獨特,刺繡過程中始終出現兩條線,上針盤,下針縫。
  • 土族衣衫——彩虹般的美麗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服飾。民族服飾一般都非常精緻和端莊,大家會在傳統民族節日裡穿上,參加節日慶典。在土族人的眼裡,藍色象徵藍天,紅色象徵太陽,於是愛美的土族婦女就把藍天和太陽穿在身上,她們的衣袖用紅、藍、黃、紫、黑五色布圈組成,十分美觀鮮豔。
  • 千名水族繡娘用「非遺」馬尾繡作品為祖國獻禮
    國慶節當天,記者走進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來自移民點及周邊村寨的水族繡娘聚集一堂,一幅巨大的馬尾繡作品引人矚目,幾位年長的繡娘正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繡品,進行最後的收尾封針工作,周圍的繡娘手持五星紅旗,為她們加油。這幅馬尾繡繡品歷時一個月完成,繡品的中央繡著鮮紅的「70」大字,四周蝶飛鳳舞、鳥語花香,處處彰顯著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
  • 香包大賽,青海土族群眾五彩繽紛歡度端午節
    香包大賽 青海土族群眾五彩繽紛歡度端午節(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互助6月25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牟泉)今天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舉辦「2020年端午節香包大賽」,來自全縣19個鄉鎮及金盤繡公司等21個參賽隊的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土族幸福新農村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屬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行路難、用水難、上學難,是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百姓多年來的心病。四年前,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村民們整體搬遷到山下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新村。這裡水、電、天然氣等一應俱全,太陽能路燈一字排開,房屋錯落有致,塑膠籃球場、休閒廣場、棧道花園等點綴其間。
  • 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
    原標題: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巴裡坤12月27日訊通訊員寇俊峰、竺衛玲、宋瑋報導:12月5日,對於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薩爾喬克鄉蘇吉東村村民瑪麗亞木汗·吐爾德等5名「繡娘」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她們上交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首批5幅訂單刺繡作品,經檢驗合格,每人收到製作費400元,並已打到了她們的銀行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