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業委會參與者平臺「眾蟻社區」上參與「對豐巢說不」的上海小區已有116個。眾蟻社區的負責人韓冰表示:聯名對豐巢說不,並非要抵制豐巢,只是希望能溝通。
此前,4月30日,豐巢宣布推出新政策,稱普通用戶可以免費保管用戶包裹12小時,超時後,每12小時0. 5元,3 元封頂,節假日期間不計費,並享兩次免費超時取件體驗。同時,豐巢還推出會員服務,月卡5元/月,季卡12元/季,有效期內不限保管次數,7天長時存放。雖然只是超過12小時收費5角錢,豐巢科技突然宣布的收費規則還是觸動了不少消費者的神經,同時將快遞業長期存在的末端配送矛盾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
快遞櫃收費之爭不是「5毛錢」的事
豐巢快遞櫃日前突然宣布進入「會員時代」,普通用戶保管包裹,超過12小時就要按時長交費0.5元到3元。一石激起千層浪,多地小區、業主紛紛表示將「棄用」快遞櫃。雖說豐巢一方很快做出解釋,也拿出了紅包激勵政策,但大夥的不滿情緒並未因此平復。
快遞櫃並非新鮮事物,隨著電商日漸火爆,其物品「中轉站」的作用也愈發重要。很多時候,消費者來不及馬上去拿包裹,暫時找個寄存之地,既免去了物品輾轉,又能幫快遞小哥節省時間體力。可與此同時,這項服務也衍生出不少問題。除了惡性競爭、場地費紛爭、故障失靈等硬性弊端,有些快遞員總是未經同意就將包裹放在快遞櫃,發個簡訊就算「默認籤收」。消費者稍不留意,或是過於繁忙,很可能會忘記取件。作為免費服務時,上述問題尚可忍受,可眼下企業動了「按時收錢」的心思,這些矛盾就再也掩藏不住了。
當然,小區與消費者的不滿,所爭的遠不止「5毛錢」的事,更關注的是服務標準和收費理由。未經業主同意就使用快遞櫃,擅自將合同約定的「門到門」服務打折,還要帶來強制收費,這一點於情於理恐怕都說不過去。當然,更有消費者在憂慮,一旦其他企業「有樣學樣」,最後「受傷」的必然還是廣大用戶。
快遞櫃是為了便利消費而存在的一種增值服務,既是服務,就不能強買強賣,價格也不能只由企業單方說了算。從行業法規來看,《快遞暫行條例》中早有規定,快遞公司必須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投遞到代收點或快遞櫃都需收件人同意。作為企業,做生意的前提是遵守契約、保證服務質量。進行員工培訓也好,提升用工成本也罷,這個代價不應由末端消費者和快遞員來承擔。在此基礎上,想提高效率、改變模式,也少不了協商過程。無論是紅包激勵,還是適時收費,都要充分兼顧各方利益、尊重用戶習慣,進而採取統一標準。
小小快遞櫃是行業的「最後一公裡」,也連接著企業與消費市場。有爭議不怕,關鍵是要在爭議中學會溝通和傾聽,一味和消費者「算」、和小區「撕」,註定是沒有結果的。
豐巢收費風波,真不是五毛錢的事兒
豐巢快遞櫃單方面宣布實施超時收費後,一周時間,上海、廣州、杭州、蘇州、青島等地,都出現了小區業主集體抵制該條款、停用豐巢快遞櫃的案例。
按豐巢的方案,超過12小時的,就要每12小時收取0.5元超時費。錢雖然不多,但正如網友所言,大家較這個真,還真不是為五毛錢的事兒。
隨著各種新興商業模式的崛起,豐巢事件代表了一種新型消費糾紛的出現,未來或許還會出現更多。它考驗企業、消費者和監管部門的智慧,更是對法治社會商業倫理、基層治理水平的檢驗。
快遞櫃做的是快遞小哥與收件人之間的生意,創造一個自動收發的集中地點,帶來方便和時間差的餘裕。這一樁生意原本於三方都有利:快遞小哥不用辛苦聯繫、逐一上門;收件人一時不在家也無妨,有空了再取;豐巢一面從快遞公司收取中介費,一面靠著屏幕和櫃門上的廣告再掙一筆收入。
若是成本高昂、利潤難以為生,企業當然可以尋求更好的生存方式,畢竟沒有人會要求企業虧本做慈善。然而這「尋求」的過程,卻至少要保證起碼的公正:與快遞公司談妥價格、籤署合同;對消費者事先告知、徵得同意。
在超時收費這一新條款實施前,豐巢並未向全體用戶通知這一新規,更別談徵得什麼同意——事實上,與其說是「豐巢用戶」主動選擇了豐巢,不如說是小區住戶和快遞小哥都不得不使用豐巢。
快遞小哥是物流行業裡相對弱勢的個體,行業大頭的利益通通歸屬資本,而他們每日承擔辛勞、吞下抱怨,還要由他們個人來支付豐巢提高數次的託管費(據媒體報導,有快遞員一周自掏50元交寄存費);而用戶則毫無選擇的權利,在「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這一底線被突破後,被迫接受了又一霸王條款。
目前,已經有包括浙江省郵政管理局、山東省郵政管理局、福建省消委會在內的多地政府部門發聲,直指未經通知投入快遞櫃、中間保存方二次收費等行為,屬於不規範投遞,並構成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
杭州東新園小區上周率先宣布暫停使用豐巢,並對設備斷電。豐巢方面回應稱該小區業委會「既無契約精神,也缺乏誠懇解決問題的態度」、「單方面斷電構成違約」——這回應中的每一句,而恰恰都適合用來形容豐巢自己。
未經允許就投放,已是違反法規;而如今未經允許就收費,大有「我的地盤我做主」、不給錢就不放走包裹之勢。這正是仗著一家獨大,隨意施行霸王條款。
收到破損包裹,收件人可以直接拒收,這是合理合法的程序,無爭議、不擔責,保護個人權益。面對霸王條款,我們亦應如此——從消費者到監管部門,一起堅決「拒收」各種霸王條款。
【來源:中國小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