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謝春暉
杭州錢塘新區logo全球徵集已啟動了兩周有餘,引起了廣大網友、學生、市民和設計愛好者熱烈討論,尤其是關於拓荒精神的討論,新區的老人們紛紛向家人講起了曾經在灘涂上拓荒討生活的故事。
說起拓荒,大概是錢塘新區人記憶中永不磨滅的片段。直到如今,在錢塘新區裡,仍有兩個圍墾主題的文化公園在向新時代的錢塘新區人述說著圍墾拓荒的那些故事。
下沙圍墾文化廣場
下沙圍墾文化廣場位於下沙六號大街與沿江大道交叉口,分為兩塊,分別位於六號大街北面和南面。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是一個結合群眾休閒、集會和圍墾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廣場。
在這裡樹立著一座座與圍墾相關的雕塑。有的扛著鋤頭,挑著扁擔;有的拿著鐵鍬,拉著車,一座座雕塑裡描述著勞動人命全神貫注地進行築堤圍墾的場景。
圍墾廣場中,立著一塊石碑寫著「下沙圍墾碑記」。
「下沙圍墾的萬眾一心,戰天鬥地,不畏艱難,力創偉業的圍墾精神,是下沙人民的寶貴遺產和財富。」這是下沙圍墾碑上的一段話。碑上短短幾百個字講述著那段艱苦卓絕的圍墾歷史,字裡行間透露著老一代拓荒人迎難而上,只爭朝夕的拓荒實幹精神。
「手撫在碑上,一陣陣粗糲從指間傳來,紅色的字像鮮紅的血液深深地附註在碑上,就像是勞動人民圍墾時的汗水血液揮灑在這片他們世代守護著的灘涂地上,他們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一直努力著。」一位看完「下沙圍墾碑記」的市民感嘆不已。
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臨江圍墾文化園)
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臨江圍墾文化園)位於臨江街道緯五路4418號,是在原南京軍區二師六團知青兵團舊址上進行保留、改建而成。
1970年10月,來自杭州、寧波、嘉興、湖州、舟山等地的近萬名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臨江,作為南京軍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六團和第八團的兵團戰士,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激情奉獻,參與到蕭山圍墾建設上規模最大的10萬畝軍民聯圍工程中。
在知青紀念館內收集了大量知青們當年的生活用具,勞動工具以及很多值得留念的珍貴照片。紀念館裡展出的每一幀照片,每一件舊物,背後都有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故事,它們在講述著頂著朔風挑土築壩的艱辛,講述著燈下自學自強不息的堅韌,講述著相濡以沫兄弟姐妹般的情義,講述著山盟海誓忠貞不渝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