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是新區人永不磨滅的記憶,兩處圍墾文化公園講述那些年的故事

2020-12-21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謝春暉

杭州錢塘新區logo全球徵集已啟動了兩周有餘,引起了廣大網友、學生、市民和設計愛好者熱烈討論,尤其是關於拓荒精神的討論,新區的老人們紛紛向家人講起了曾經在灘涂上拓荒討生活的故事。

說起拓荒,大概是錢塘新區人記憶中永不磨滅的片段。直到如今,在錢塘新區裡,仍有兩個圍墾主題的文化公園在向新時代的錢塘新區人述說著圍墾拓荒的那些故事。

下沙圍墾文化廣場

下沙圍墾文化廣場位於下沙六號大街與沿江大道交叉口,分為兩塊,分別位於六號大街北面和南面。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是一個結合群眾休閒、集會和圍墾文化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廣場。

在這裡樹立著一座座與圍墾相關的雕塑。有的扛著鋤頭,挑著扁擔;有的拿著鐵鍬,拉著車,一座座雕塑裡描述著勞動人命全神貫注地進行築堤圍墾的場景。

圍墾廣場中,立著一塊石碑寫著「下沙圍墾碑記」。

「下沙圍墾的萬眾一心,戰天鬥地,不畏艱難,力創偉業的圍墾精神,是下沙人民的寶貴遺產和財富。」這是下沙圍墾碑上的一段話。碑上短短幾百個字講述著那段艱苦卓絕的圍墾歷史,字裡行間透露著老一代拓荒人迎難而上,只爭朝夕的拓荒實幹精神。

「手撫在碑上,一陣陣粗糲從指間傳來,紅色的字像鮮紅的血液深深地附註在碑上,就像是勞動人民圍墾時的汗水血液揮灑在這片他們世代守護著的灘涂地上,他們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一直努力著。」一位看完「下沙圍墾碑記」的市民感嘆不已。

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臨江圍墾文化園)

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臨江圍墾文化園)位於臨江街道緯五路4418號,是在原南京軍區二師六團知青兵團舊址上進行保留、改建而成。

1970年10月,來自杭州、寧波、嘉興、湖州、舟山等地的近萬名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臨江,作為南京軍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六團和第八團的兵團戰士,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激情奉獻,參與到蕭山圍墾建設上規模最大的10萬畝軍民聯圍工程中。

在知青紀念館內收集了大量知青們當年的生活用具,勞動工具以及很多值得留念的珍貴照片。紀念館裡展出的每一幀照片,每一件舊物,背後都有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故事,它們在講述著頂著朔風挑土築壩的艱辛,講述著燈下自學自強不息的堅韌,講述著相濡以沫兄弟姐妹般的情義,講述著山盟海誓忠貞不渝的愛情。

相關焦點

  • 井岡山上的5個故事和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原標題:井岡山上的5個故事和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當他置身歷史發生的地方,發現這裡的一塊石頭、一根燈芯、一面鏡子背後都有一段悲壯、沉重又感人的難忘故事,於是他用自己的筆記錄下這些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文/鄧明輝 當筆者踏上這片紅色沃土的時候,仿佛90年前的點點滴滴再次浮現,有激情,有豪邁,有感動,有悲哀。
  • 【「5▪12」十年記憶 ⑦】央企親歷者為你講述那些永不磨滅的記憶
    2008年5月12日,這銘刻在心的日子,改變了多少家庭的模樣,影響了多少人的人生,刻下多少無法忘卻的記憶。 那是一段疼痛的記憶,也是一段充滿了人性光輝的記憶。十年之後,再憶當年,總有一些往事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些情感讓人難以平靜,總有一些身影讓人肅然起敬。
  • 鬥門將建圍海造田紀念公園 重現當年圍墾大場面
    政協委員梁一為關於興建珠海圍海造田紀念公園的提案,日前獲珠海市政府同意。這個集歷史展示、水利博物館和山頂望遠亭於一體的紀念公園將重現當年圍海造田的壯闊歷史。公園初步選址於蛛一圍。這是記者近日在鬥門區政協有關會議中獲悉的。
  •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黃海森林公園——以綠之名,拓荒最「養心」景致
    可誰曾想到,這綠,並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並不是成百上千年的滋養,而是人定勝天的偉力雕琢而成。54 年來一大批工人、知青及黨員幹部,前赴後繼地奔赴這裡,在這裡拓荒,在這裡成長,青春和汗水、夢想和希望植入了這片土地,於是才有了今天的樹木參天,才有了這4500 公頃的莽莽林海。
  • 《血色莫扎特》:用故事的方式講述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血色莫扎特》:用故事的方式講述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2020-12-25 1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巴蜀文化名家傾情講述「成都故事」
    此次活動由中共成都市青羊區委組織部(區人才辦)、中共成都市青羊區委「兩新」工委、中共成都市青羊區委社治委、青羊區歸國華僑聯合會共同主辦,邀請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為大家做主題分享,講述精彩紛呈的成都故事。成都樹德中學國際部校友會應邀參加。
  • 一步一景一故事 公園路上的那些老城記憶
    從文到商歷史可追溯至東晉初  說起公園路的歷史,溫州博物館副館長高啟新滔滔不絕,他說:「這裡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是甌越文脈的重要集中地。」  了解這段路,還得從開元寺說起。東晉太元年間,公園路上建起了溫州較早的寺院——開元寺。明朝時,一名叫王瓚的後生曾在寺裡讀書,一舉中了榜眼。
  • 溧陽歷史文化記憶——黃若舟書畫與天目湖背後的故事
    在此期間,黃若舟生平所作的189件(套)書畫作品、書法書籍、硬筆字書稿以及相關書籍吸引了全市廣大書畫愛好者蒞臨參觀鑑賞,他們在此聆聽無聲的歷史言語,接受無形的文化薰陶。 這其中有一幅作品不得不提,它與溧陽有著極深的淵源,是黃若舟老先生於1993年遊覽天目湖時所創作的作品。
  • 【文採大同】林源拓荒小故事
    【文採大同】林源拓荒小故事 2020-12-21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圍墾公園天天很熱鬧 破壞花草要不得
    本報記者朱燕  近日,熱心市民劉先生給本報熱線打來電話,反映下沙江邊的圍墾公園裡有許多花草被破壞,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有許多是帶著孩子的家長
  • 梅東村:忠孝文化滋潤民心
    「孝行天下」大牌坊、「百孝園」主題公園、孝德館……在黨灣鎮梅東村,到處洋溢著「忠於祖國、孝老愛親」的忠孝文化氣息,這是梅東村在「美麗鄉村」提升村創建中特意打造的特色文化,讓人們在一個個「梅東故事」中記住鄉愁,使「美麗鄉村」更有韻味。  「為什麼要傾力打造忠孝文化?
  • 雪山峽谷公園文化靜態展 | 徐徐展開的文化詩篇
    景區沿途更有多個主題文化靜態展,以景觀、雕塑等形態展現出麗江文化詩篇的幽韻博大。以不一樣的視角復原多樣文化歷史,為遊客奉上一場感受文化魅力的別樣體驗。行至峽谷深處,掘金礦工雕塑群像、霞客引路尋金像、掘金文化展林立。山水之間的靈動,與雕像的生動相輔相成,仿佛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水泥銅鐵,而是歷史、是文化,是麗江這座古城的古時記憶。
  • 攀枝花,永不磨滅的記憶
    攀枝花,永不磨滅的記憶——旅居攀枝花印象關振多10月25日,從米易乘坐中巴車走214省道,去攀枝花路程80公裡,票價22元。出了米易,中巴車沿著安定河左岸向南行駛著。安定河山谷比較寬闊,河面平鋪,水流平緩。經過丙谷鎮,公路開始在山崖上穿梭了,到了埡口鎮以後,山谷變窄,水流湍急,公路在山體間上下盤繞跨越著溝塹。
  • 講述「藍花」背後的故事
    在我看來,「藍花」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更是貴州大山裡連接個體與群體、村落和社會的媒介,是文化傳統和情感的連結,是精美手工和精神世界的呈現。這幾年,我到貴州各地村落四處去尋找「藍花」,傾聽每一幅作品背後的故事。
  • 家味美食,永不磨滅的親情記憶
    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飲食文化,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飲食習慣。但是很多家庭成員的飲食習慣看起來並不盡相同。比如大人喜歡吃口味重點食物,比如姜、蒜和香菜。孩子卻對此類的食物避而遠之,甚至深惡痛絕。每每不小心吃到甚至會作嘔。
  • 「講述紅色故事 記憶真情旅遊」河北省紅色旅遊故事會大賽完美收官
    大賽合影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 韓文哲)7月20日由河北省旅遊局主辦,沕沕水景區承辦的「講述紅色故事 記憶真情旅遊」河北省紅色旅遊故事會大賽在沕沕水景區隆重舉行大賽評委     本次故事會依託河北省內各個紅色旅遊景點項目,將賽事精彩內容與紅色旅遊文化內涵相結合,彰顯紅色旅遊教育功能。
  • 青島市北區大港老企業文化記憶主題公園:鑑古觀今 再續輝煌
    2018年,市北區為解決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問題,統籌規劃設計一處佔地面積4300平方米的中式園林風格的記憶主題公園。如今走進公園,植被茂盛,四季有花,移步有景;亭臺長廊,假山碧水,古韻雅風,已成為居民每天樂往的好去處。市北區大港街道位於青島市的西南部,面積6.22平方千米,是青島市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工業片區,是青島眾多名牌企業的誕生地。
  • 琴澳時光漫遊 | 穿越星樂度·橫琴碼頭驛站,尋找琴澳故事!
    在澳門回歸21周年之際,為了進一步深入挖掘百年琴澳旅遊景觀和人文故事,珠海大橫琴泛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網易珠海運營中心發起「琴澳時光漫遊」主題徵集活動,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市民徵集具有文化價值和旅遊印記的紀實性時光之旅,一起穿越琴澳百年風光,尋覓古老的記憶
  • 青草湖的圍墾與反思
    到清末,宣城之湖幾被圍墾殆盡,僅剩南漪湖、青草湖、水草湖等數處未被圍墾。太平天國期間,宣城人口損失殆盡,暫時緩解了土地的壓力。但到光緒年間,宣城人口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圍湖造田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這次,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青草湖。青草湖一名青土湖,南距縣城三十裡,水面面積一萬三千餘畝,為宣城第二大湖。
  • 網友講述那些與媽媽的記憶:「我媽的bug有點多」
    【母親節策劃】「我媽的bug有點多」  那些存放於我和媽媽內心的記憶  中安在線、安徽文明網、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人一生中最坦誠的時候往往是純真的兒時,或者是釋然的年邁,年輕時的我們藏了太多話,尤其是對家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