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種什麼植物能吸附PM2.5?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近年來大範圍的霧霾汙染頻繁發生,有效調控和消除PM2.5等顆粒物成了呼聲最高、最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2013年1月,國家林業局適時應急啟動了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重大科研專項,開展了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功能與技術研究。這樣的應急科研項目的設立,在林業科技史上並不多見。

北京潭柘寺附近拍攝的一棵白皮松古樹

經過四年攻關,項目組全面完成了項目的預期目標和研究任務——科研人員構建了首都圈森林大氣環境監測網絡,科學地揭示和評價了森林調控PM2.5等顆粒物的機理和功能,篩選出了具有防霾治汙功能的適宜樹種,提出了針對城市典型區域高效滯塵的森林優化配置技術,集成了城市森林調控PM2.5等顆粒物的技術體系並開展示範。

到森林公園晨練應改為下午

該項目由北京林業大學負責,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100多名研究人員協同開展項目研究工作。

項目主持人、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餘新曉教授告訴記者,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18.4%。森林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在防霾治汙方面有其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研人員建立了覆蓋首都圈的森林環境監測網絡。研究發現,北京市森林植被對PM2.5的調控作用年均量為每年每平方公裡309.03公斤。其中沉降作用佔比最大,為43.57%;其次為阻滯作用,為34.80%;吸附作用為21.50%,吸入作用佔比最小,僅為0.13%。在北京地區混交林調控PM2.5作用能力最強,其次順序為闊葉林、針葉林和灌木林,草地調控作用能力最低。

一是沉降作用。大氣顆粒物通過重力沉降和湍流擴散等空氣動力作用降落到森林等下墊面中。研究發現,白天PM2.5的沉降量大於晚上的沉降量。這主要是由於白天人為活動使得大氣層擾動程度比夜裡大,顆粒物更容易通過碰撞吸附等過程沉降在植物體上。同一時間,鷲峰公園的沉降速度大於奧體公園的沉降速度,主要是因為鷲峰公園的植被覆蓋類型更有利於顆粒物的沉降。從日沉降量來看,一天中10時至14時大氣顆粒物沉降量最大,早上的沉降量大於下午。從季節來看,夏季大氣顆粒物在森林內沉降量最大。

二是阻滯作用。林帶具有複雜的枝葉結構,通過改變林帶內部大氣顆粒物的運動形態,使其運動能量和方式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顆粒物在林帶內滯留。研究發現,人工林對PM2.5等細顆粒物的阻滯效率,下午高於早上。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在城市森林的晨練應變成下午的鍛鍊。

三是吸附作用。科研人員稱,植物個體捕集到大氣顆粒物,是植物的葉、枝、莖幹等各器官表面與顆粒物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依靠植物葉表面結構和特殊的分泌物沾粘降塵。這種方式最穩定。樹種間滯塵能力的差異,由葉表面的特性、樹冠結構、枝條密度等決定。

四是吸入作用。大氣顆粒物可以經植物葉片氣孔進入植物體內參與植物代謝反應。

北京綠化最宜種雪松白皮松

科研人員按植物葉表面的吸附能力對植物進行了排序。

第一類單位葉面積吸附顆粒物能力最強的植物,有懸鈴木、構樹、栓皮櫟和杜仲;第二類吸附能力較強的植物,有紫葉李、紫葉桃和山楂;第三類吸附能力中等的植物,有欒樹、銀杏、水杉、黃檗、暴馬丁香、七葉樹、火炬樹和核桃;第四類吸附能力較弱的植物,有白玉蘭、白榆、旱柳、元寶楓、龍爪槐、絲棉木、椴樹、加拿大楊和皂莢;第五類吸附能力弱的植物,有白蠟、毛白楊、鵝掌楸、香椿、黃金樹、臭椿、刺槐、國槐和水曲柳。科研人員認為,植物葉片吸附顆粒物的能力,受到植物葉表面微觀結構的影響,植物葉片結構隨季節發生變化,影響對顆粒物的吸附。

根據北京市的地理氣候特點,經過對北京市綠化植物種類和生長狀況進行全面調查,科研人員選擇了最為常見的60種植物作為滯留PM2.5等顆粒物量測定的研究對象。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針葉樹種的滯塵量要高於闊葉樹種。滯塵能力較強的前十種樹種:雪松、白皮松、油松、圓柏、側柏、紅松、欒樹、丁香、山桃、刺槐。

科研人員還分南方、北方兩種地域情況,分別篩選出了不同汙染環境下的建議樹種、社區不同功能區的建議樹種,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社區綠地配置應遵循5條原則

關於社區的綠地配置,科研人員研究後提出了5條具體建議。

一是選擇滯塵能力高、耐瘠薄、耐乾旱、壽命長、病蟲害少的樹種作為居住區綠化的主調樹種。

二是將樓體四周統一成整塊綠地加以設計配置。綠地具有一定規模後,能更有效地發揮生態功能。居住區中心區域以高層、低密度的點式住宅散布,可有效提高綠地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三是居住區主道兩側應定距種植滯塵能力強、分枝較高的喬木鄉土樹種,能夠有效降低大氣顆粒物濃度、減少噪聲,有利於沿街住宅的安靜與衛生。高大喬木林下空間比較寬敞的位置可種植大葉黃楊、紫葉小檗等低矮綠籬,增強道路綠地對地面揚塵的淨化作用。道路峽谷的綠化首先應考慮通風問題,在保障行道樹遮陰效果和景觀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植被種植密度和鬱閉度,可在道路一側列植樹冠水平伸展的闊葉喬木作為行道樹。

四是樓旁綠地植物配置時應考慮建築物的朝向及室內的通風、採光等環境因素。近窗不宜種植高大喬木,多以小喬木、花灌木及宿根花卉布置;山牆及圍牆可選用美國凌霄、五葉地錦等藤本植物進行垂直綠化,增加綠量的同時起到夏季降溫的效果。樓前高大喬木與樓之間應保持大於8米的範圍,以減輕對低樓層採光及通風的影響。

五是應將居住區廣場綠地、中心綠地等開放活動空間,布置在顆粒物汙染較輕或顆粒物不易滯留的區域,並根據汙染擴散的途徑及方式合理配置綠地植物。半封閉式的廣場綠地,在汙染物來源方向以喬灌草結合可阻擋汙染物侵入。在汙染較輕的方向,留出通風口。與開放式廣場綠地和中心綠地相比,合理配置的半封閉式廣場綠地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活動空間的空氣品質。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代麗麗 通訊員 鐵錚

相關焦點

  • 種什麼植物能夠吸附PM2.5?北京地區十大滯塵樹種
    原標題:種什麼植物能夠吸附PM2.5?   近年來大範圍的霧霾汙染頻繁發生,有效調控和消除PM2.5等顆粒物成了呼聲最高、最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2013年1月,國家林業局適時應急啟動了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重大科研專項,開展了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功能與技術研究。這樣的應急科研項目的設立,在林業科技史上並不多見。
  • 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吸附作用明顯
    PM2.5等顆粒物?近些年,北京地區的霧霾事件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其實,霧和霾是兩種不同的天氣:霧是在空氣中揮發的水汽,雖然會影響交通,但風一吹、太陽一曬就消失了;霾也有很多水分,但其中灰濛濛的物質主要是粉塵、化學汙染物和病菌等氣溶膠,且很容易散掉。
  • 吸附PM2.5顆粒 綠植家族誰最強室內效果蘆薈好 行道樹首選雪松
    記者張剛攝□本報記者 張曉園  最近幾年,濟南時不時就出現霧霾天,PM2.5也經常超標。因此,「家中擺放這些植物的好處」的帖子在各種圈子裡轉發,甚至也有綠植商家舉起了「植物吸收PM2.5」的牌子。不過很多人對此都有疑問,難道綠植真的能取代空氣淨化器嗎?如果能,哪種綠植最強?
  • PM2.5又來了 植物防霾哪家強?[組圖]-蔓綠絨 鳳眼蓮 植物吸收 蠟梅...
    樹葉表面具有絨毛,也是吸附顆粒物的高手。此外,構樹還是一種適應力極強的植物,在被人們廢棄的荒地上生長的第一種樹木通常就是構樹。到了夏天,它形似楊梅的紅色漿果特別吸引眼球,也為許多動物提供了美味的食物。  棕櫚  別光顧著看植物的葉片粗不粗糙,樹幹也很重要哦。
  • 科學網—PM2.5:從北京做起
    這場爭執中,一場大霧(霾)導致北京機場航班大亂,筆者恰好在外地出差,受困差點沒能及時趕回學校上課。因而花了些工夫,研究了些這其中的爭執,此處分享若干。 PM 2.5 標準是否更先進?PM 2.5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基於大量健康研究得出。因為不到頭髮絲1/20粗細的PM2.5極易侵入人體,導致心臟與肺部嚴重疾病。
  • 【PM2.5】口罩攻防戰
    而我們常說的PM2.5,就是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汙染物顆粒。2.5微米是什麼概念呢?1000微米=1毫米,所以2.5微米才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0,肉眼是不可見的。比PM2.5顆粒大點的顆粒物是PM10,肉眼也很難看到。更大的PM50,肉眼可見。在家裡,一縷陽光射進來,光柱中有無數微塵在飛,那就是PM50和大於PM50的顆粒物。
  • 不僅吸附PM2.5 綠色屋頂佛甲草讓屋頂降溫近20度
    吸附PM2.5。屋頂綠化在日本被成為「第五立面綠化」,在韓國叫「水泥板上的綠化」,這種綠化方式是人類對建築破壞自然的補償。屋頂綠化可以吸收空氣中汙染物質,降低熱島效應,有利於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培養更多的「空氣粉絲」。   收服塵魔「降妖傘」。綠色屋頂治理霧是有科學根據的。
  • 科普|我們常說的PM2.5、PM10的來源有哪些,又有什麼危害呢?
    霧霾天氣時,我們常說的PM2.5、PM10的來源有哪些,又有什麼危害呢?
  • 中國發布林業科技成果:針葉林對PM2.5等沉滯效果顯著
    其中一項關於森林對PM2.5調控作用的研究顯示,針葉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沉滯效果更顯著。近年來中國頻繁遭遇大範圍的霧霾汙染,有效調控和消除PM2.5等顆粒物是急需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在防霾治汙方面有其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釐清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作用,原國家林業局於2013年1月啟動了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重大科研專項「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功能與技術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森林植被對PM2.5等顆粒物具有調控作用,其中,沉降作用貢獻43.57%,阻滯作用貢獻34.8%,吸附作用貢獻21.5%,吸入作用貢獻0.13%。
  • 款式五花八門 哪種口罩能抵擋PM2.5
    雖然口罩也能增添時尚效果,但其基本功能還是衛生防護。在霧霾天氣裡,普通市民該如何挑選口罩來抵禦PM2.5的侵襲呢?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口罩品種眾多,總的來說有民用口罩、醫用口罩和工業口罩三大類。目前醫用口罩和工業口罩都有專業標準,但民用口罩還沒有專門的安全標準,讓人挑選起來有點糾結。
  • 你只知道PM2.5,但你知道什麼是VOC嗎?
    正所謂經歷越多,了解越多,空氣汙染中的霧霾這個「老朋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關於空氣汙染,你只知道PM2.5之類的顆粒物,但你知道什麼是VOC嗎?VO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準確的說,關於VOC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普通意義上的VOC,只說明什麼是揮發性有機物,或者是在什麼條件下是揮發性有機物;但是從環保角度來看,它是指活潑的一類揮發性有機物,即會產生危害的那一類揮發性有機物。
  • 北京環保局美國使館PM2.5「空」戰
    一分鐘倒計時結束,PM2.5  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北京空氣汙染監測報告的推特(Twitter)帳戶「BeijingAir」,這天共發布了16次AQI,其中10次的讀數超過了「危險」值300。  這是10月31日,星期一,北京連續第二天發布大霧天氣黃色預警。
  • 惹眾怒:農村燒飯取暖產生大量PM2.5汙染,致人死亡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陶澍教授的一項研究:中國農村燒飯和取暖產生大量PM2.5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天哪,這是什麼樣的教授,怎麼樣的研究才能得出如此結論?pm2.5很高?導致了更多人的死忙?在城市成活的我,每次回鄉下老家,總是忍不住的多呼吸幾口新鮮空氣,再感慨一句:農村空氣真好。出生農村的我,深知農民的疾苦。
  • PM2.5時代的清華「攻略」
    「若想儘快拿到PM2.5『攻略』的『全景圖』,關鍵在於跨學科。清華有這樣的綜合學科優勢,每個相關學科都是其中的一塊『拼圖』。只有不斷攻克最前沿的難題,最大化集成各項科研成果,才能找到解決這一環境難題的更好方法。」 賀克斌說。 「對手」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是與PM2.5汙染最先展開「正面交鋒」的院系。
  • 十面霾伏,PM2.5連續爆表怎麼破?!空氣淨化器、N95口罩已經不夠用了!
    而淄博更是直接翻倍,PM2.5指數高達880!再到北京霧霾上空驚現藍天!言歸正傳,霾到底是個什麼鬼?在呼吸淨化已受汙染的空氣和隔離汙染空氣的被動抗霾舉措之外,能直接享用毫無汙染的澳洲新鮮空氣了!Question time! 我有問題新鮮空氣運輸過程中霸氣側漏了怎麼辦??如果打開空氣罐被霧霾汙染了的空氣亂入了該如何是好??要是壞蛋空瓶亂裝假冒澳洲新鮮空氣,小夥伴們是否會一臉懵逼??
  • 燒烤炭爐圍城 PM2.5數值飆升(組圖)
    PM2.5治理  取締燒烤成藥方  6月中旬,北京市城管執法局表示,將聯合環保部門加強對市內燒烤攤的嚴打,違規者最高將被處以5000元罰款,並沒收燒烤用具。  一個月前,北京的燒烤攤再一次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
  • 真能防PM2.5?8款熱銷口罩防護大對比
    2013年,中國各地霧霾肆虐,74個監測城市近半數PM2.5數值高達300,1月的北京僅有五天不是霧霾天。中國的華北、華東、華中全部和北非已經成為全球PM2.5最高地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14年初,並且情況沒有得到好轉,甚至更加惡劣。
  • PM2.5在前,PM0.3在後...
    蘇一峰在圖片中介紹,PM2.5可以直接進入支氣管及肺泡,被人體吸入後會損害血紅蛋白的輸氧能力,而且進入肺泡的懸浮顆粒能直接進入血液循環。  他在整理的資料中也提到,臺灣的PM2.5有1/3是境外移入,2/3則是燒垃圾、汽車尾氣等自產而來。
  • 臘八,雍和宮香客雲集煙霧騰騰,pm2.5肯定爆表,這事誰來管?
    首都北京原來霧霾特別嚴重,經過對黃標車、小鍋爐,高汙染企業的綜合治理,現在達標天數不斷增加,在北京看藍天白雲不是一件難事了。北京的大環境在不斷變好,但有些時候也會出現燈下黑的情況。雍和宮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會有很多香客來燒香跪拜,特別是臘八和正月初一,北京雍和宮會有幾萬香客來上香,那場面太壯觀了。
  • 在自己家裡種一面植物牆,還怕什麼霧霾沙塵暴啊!
    現在空氣品質總是不怎麼好,經常來個霧霾,又是pm2.5報表,不如在自己家裡造個植物牆吧,和差空氣說再見!「植物牆」混泥土上的花園先來說說正宗的植物牆,植物牆是用綠色植物編植成的牆體,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對生長環境的超強自適應能力,使自然界中棲息於平地上的植物永久地生長於垂直的建築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