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受閱飛機為什麼帶彈飛行?外國記者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

2020-12-12 一壺春秋

開國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前稱北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舉行的儀式,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1949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國大陸土地。9月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與社會各界人士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國家名稱不同於中華民國的新中國,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新國家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定於1949年10月1日舉行建國儀式。

《閱兵典禮方案》中已經給出了詳盡的規劃:受閱時,如果遭到國民黨空軍飛機襲擾,城樓上的領導人立即到天安門的門洞裡躲避;現場參加遊行的群眾則就地臥倒。同時,用戰鬥機進行空中攔截,在廣場外組織高炮對空射擊。可是,在空中攔截的戰鬥機在哪呢?

受閱飛機機種複雜,性能各異。受閱飛行,隊列整齊,玄機何在?就要保證隊列整齊分秒不差。受閱的飛行一共17架,分別有九架美制P—51 「野馬」戰鬥機。另外,還有兩架英國造的「蚊式」戰鬥轟炸機。另外,有三架剛修復的C-46運輸機也上場了。 還有一架L-5通訊機。最後兩架PT-19初級教練機也上場了。

17架飛機以雙機、三機序列分為六個編隊,通過天安門上空。所有這些受檢閱的飛機和戰車團的坦克一樣,都是從各個戰場上繳獲來的。而這些飛機差不多就是當時解放軍空軍的全部家當。別看只有17架,機種複雜,性能各異。怎麼編隊、怎麼飛行,這裡邊學問可大了去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P—51 「野馬」戰鬥機的飛行時速是600公裡,L-5通訊機和PT-19教練機的時速則不足200公裡。這就麻煩了,因為天上的飛機,要和地面的坦克部隊同時通過接受受閱,怎麼辦呢?

當時,儘管中央軍委航空局已經對北平的安全,尤其是開國大典時的防空準備了各種預案,但為了給防備國民黨飛機襲擾的我方戰機爭取更多的時間,閱兵總指揮部考慮再三,還是採取了一個大膽的建議:部分受閱飛機帶彈飛行。

飛機帶彈升空接受檢閱,即便在今天看來,這個想法也是相當不可思議的。為了顯示解放軍空軍的力量,按照預定的復飛計劃,9架P—51「野馬」戰鬥機在最先通過天安門上空之後,兜了一個大圈又飛回來了,緊跟在方槐帶領的通訊機、教練機編隊後面,再次飛過天安門上空。

空軍戰鷹的出現,讓開國大典的氣氛瞬間達到了沸點。在場的外國記者,在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

在儀式中,此前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公共場合升起。升旗者(按動電鈕者)為毛澤東。 這時樂隊奏起了《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28年的光輝歷程。隨即,廣場上響起暴風雨般的歡呼聲,歡慶新中國的誕生。

相關焦點

  • 解密南苑機場的接收和開國大典受閱飛行
    空中有飛機編隊受閱,會給開國大典增光彩。」那時,人民空軍還未正式成立,要進行大規模的空中受閱,從組織領導上來說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軍委航空局局長常乾坤召集華北軍區航空處和飛行中隊的負責同志開會,專題討論空中受閱飛行的具體實施工作。會議確定受閱飛行訓練由飛行中隊負責組織,受閱飛行保障則由華北軍區航空處負責。會後,方槐根據會議討論草擬了受閱組織計劃。
  • 新聞資料:開國大典時空軍帶彈受閱絕無僅有
    開國大典本應是場慶祝新生的狂歡,然而由於形勢複雜,舊敵環伺,只好提前三個月舉行,空軍帶彈受閱絕無僅有。60年過去了,記錄在影像中的開國大典依然熾烈,依然震撼,其背後的故事依然新鮮,依然動人。帶彈受閱絕無僅有10月1日下午4時35分,閱兵式掀起一個新的高潮,年輕的人民空軍受閱戰機編隊出現在天安門上空。飛在最前面的9架P-51型戰鬥機在飛越天安門後,再直飛並右轉彎,沿北城牆壁外側飛行,正好接上第六分隊,第二次飛越天安門上空,給人的感覺是前後都有9架P-51型戰鬥機,而整個飛行隊也由17架變為26架。
  • 開國大典受閱飛機從這裡起飛,北京南苑機場謝幕倒計時
    袁世凱接受建議,同意向歐洲列強借款30萬銀元,其中27萬向法國訂購了12架高德隆G3型飛機,另聘4名法國教練,在北京南苑設立航空學校,北洋政府撥款6萬銀元對南苑的機場和附屬設施進行了擴建,並修建了飛機修理廠、倉庫、校舍。1913年9月,南苑正式創建航空學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第一所正規的航空學校,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培養航空人才的基地。
  •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受閱部隊為何統一使用「三八大蓋」?
    新中國開國大典中的閱兵式,歷時兩個半小時,受閱部隊共1.64萬餘人,場面非常壯觀。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威武雄壯的陣容展現在國人面前,不僅為新中國的開國盛典獻上了一份厚禮,也給世界以震驚。這次閱兵是我國現代閱兵式的藍本。
  • 【有關國慶節手抄報資料】開國大典的資料
    【有關國慶節手抄報資料】開國大典的資料 2011-09-13 17:40 來源:zhidao.baidu.com 作者:
  • 百歲開國少將離世 開國將星僅存13人
    早年的飛行員方槐開國大典上他組織戰機編隊帶彈受閱1949年8月下旬,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總參謀長主持召開駐北平(今北京)軍事機關領導同志會議,軍委航空局局長常乾坤和方槐參加了會議會上,當聶榮臻提出軍委航空局能否組織機群編隊參加開國大典分列式,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中央領導同志的檢閱一事時,常乾坤當即表示可以組織小機群受閱。聶榮臻聽後高興地說:「好!有飛機編隊通過天安門上空參加受閱,為開國大典增添了光彩,你們回去後,要很好地做準備。」按空中受閱的需要,在飛行技術上要過硬,在政治上要絕對可靠。
  • 為什麼一夜之間手機就能在飛機上用了?
    首先就是一直以來飛機上手機必須關機的規定為什麼在一夜之間就取消了?是國內的民航一夜之間都換飛機了,還是更新了設備了?否則為什麼前一天不行,後一天就可以了呢?說實話,這種疑問其實更多地表達的是一種反問,一種質疑的態度,即多年以來解釋「飛機上手機必須關機」這個問題的理由顯然站不住腳的,認為國內民航業多年的規定純屬無稽之談,拿乘客開涮。這裡我們認為,乘客覺得受到了欺騙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知道,人的認知是有一個轉變的過程的,對新觀點的接受也是需要時間的。
  •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親歷」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北平解放》《狼牙山五壯士》等經典畫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紅燈籠……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現場,一系列經典作品和珍貴文物,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戰的革命歷程,帶你重溫70年前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時刻。
  •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開國大典文物 帶人重溫盛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開國大典文物 帶人重溫盛景 原標題: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並使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在此次展覽中亮相 攝影/記者 郝羿  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趙婷婷)「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昨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
  • 時隔70年,病房裡的那位老人說:能為開國大典奏樂是一生榮光
    躺在病床上的汪奇老人聽力不太好,溝通時必須在耳邊大聲說話,時常記憶也會模糊,但回憶起70年前開國大典的場景,他清楚地記得每一個細節。「我當時是從部隊文工隊選過去的,但到大典那天才知道是要為開國大典演奏,心裡特別激動。」他說。老人今年90歲,他有一個特別的身份——1949年開國大典演奏國歌和樂曲的小號手。「當時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之後,我們奏響了國歌,第一個音符就是小號聲部發出來的。」
  • 91歲開國大典小號手再次吹奏國歌,回憶往事:這是我一生的光榮
    91歲的汪奇老人,是開國大典軍樂團小號手。當年他和戰友每天練習,直到1949年10月1日才知道是為開國大典演奏國歌。老人說,當時高興得不得了,但不能表現出來,「高興就放在音符裡了」。今天,在節目中,老人再次吹響《義勇軍進行曲》! ​
  • 開國閱兵與九三閱兵對比
    今天(9月21日),在中央檔案館公布12分鐘開國大典彩色視頻的同時,@人民日報 微博發了一段1949年開國閱兵與2015年「九三」閱兵的對比視頻。對比視頻↓這段40秒的對比視頻一經發布,就與12分鐘開國大典視頻一起衝上微博熱搜:網友們,都紛紛留言表達自己的感動。微博截圖今年,70周年的國慶很快就要如約而至。
  • 開國大典聯合軍樂團總指揮:奏響新中國第一樂章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 李宣良、白瑞雪)在60年前的開國大典上,一支特殊的部隊出現在天安門廣場——200名年輕戰士手持管樂器,整齊地列隊在國旗杆下,在毛澤東主席親手按下電鈕升國旗的歷史性的一瞬間,向全世界奏響了激蕩人心的《義勇軍進行曲》,用雄壯的樂曲將第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送上天安門廣場上空。
  • 他是沒參加開國大典的元勳,有三個雅號,其中一個是「駱駝」
    不過在舉行開國典禮的時候,有一些開國元勳未能參加,比如葉帥、林帥,他們是因為不在北京。而這位元勳在北京,卻未能參加,當時引起很多人質疑——他就是任弼時,有三個雅號,其中一個是「駱駝」。我們且從他的婚姻和雅號說起。
  • ICU病房裡放聲歌唱的九旬老人,竟是開國大典軍樂隊的小號手
    一打聽才知道,老人原來就是開國大典上軍樂隊200人當中的小號手,還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等戰役。老人對祖國的深情,感動了大家。 因舊疾入院,用歌聲激勵病友老人是10月5日入院的。他曾在開國大典上演奏國歌汪奇老人告訴醫護人員,70年前在天安門廣場的開國大典,他就是軍樂隊200人中的小號手,還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等戰役。
  • 大紅燈籠是日本人設計的 開國大典背後事首度公開
    在國慶前夕,央視《藝術人生》欄目請來了一群特殊的嘉賓,他們全是1949年10月1日當天參加開國大典的文藝工作者,這些年過花甲的老人激動地講述開國大典當天的盛況,記者採訪了他們當中的三位,今年已經95歲高齡、當年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裝飾設計、參與者張目老人;開國大典標語的書寫者鍾靈;負責開國大典禮花施放的負責人張貴文。
  • 走進開國大典國宴的法庫「桃山白」
    日前,《瀋陽日報》報導了有著300多年悠久歷史的瀋陽老字號——法庫桃山白酒,它曾入選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開國大典的國宴用酒。他告訴記者,法庫悠久的釀酒歷史,與當地特有的地理條件分不開。釀酒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就是水,對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有一句話叫做「美酒之地,必有甘泉,泉甘而酒美」。法庫縣桃山村水質甘甜爽口,清澈透明的水源,是釀酒的上等佳水。此外,法庫的地理組成叫做「三山一水六分田」,這裡一直是農業縣,當地盛產糧食,包括一些雜糧。特別適合釀酒。這一切,成就了桃山白酒窖香濃鬱、醇厚綿甜,回味悠長的百年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