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啥布施後還是很窮很倒黴?

2020-12-12 紅塵禪緣

佛說越是懂得布施,福報越是很深,布施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業障,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布施以後還是會遇到諸多的不順心,還是很倒黴呢?其實大多數都是源於這個原因,布施的心不誠懇,布施的念頭不純!

布施後多久能獲得果報?

《地藏經》裡,地藏菩薩觀察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芸芸眾生,布施的果報有輕有重,有的是一生受福,有的是十生受福,有的是百生千生都能受大福利。布施後獲得果報的時間不一樣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人獲得果報多,有的人獲得果報少,所以有的人布施修福後依舊還是很倒黴,不是布施沒有結果而是果報沒有你想像得來的那麼快,如果你布施後能感覺到有效果,但是依舊還是感覺很倒黴,那就是可能你自己的業障比較深的緣故,布施可以積福消災,別因布施後現狀沒有改變就認為布施不靈,有的效果不會那麼快,有的是布施的福報沒有那麼深抵不過你的業障,還有的就是業障和福報沒辦法相互抵消,業障消除完後,福報才會顯現!

布施得福報和什麼有關?

布施的功德和什麼有關呢?一部分和布施的多少有關,一部分和布施的發心有關,有的人一邊又想布施,一邊又擔心布施沒有得到果報計較得失,還有的因為布施有功德才去布施而不是因為發心憐憫而去布施,布施的心不求回報,因為發心而去布施,而非求功德去布施,求功德布施雖然有功德,但是功德會減半,甚至更多!還有你親手布施和授人布施的功德也是不一樣的,你布施時候善惡的念頭讓布施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地藏經》裡也是這麼說的: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布施因緣,其事如是。布施的心為眾生不為自己,果報就很大!

布施要心有慈悲、心有眾生,只有這樣才能有最大的福報!每個人的心念不一樣所以布施的果報也就不一樣,布施的心不為自己,為眾生你布施的果報就會很大!

相關焦點

  • 想要發財一定要財布施,而財布施一定要功在平時
    想要發財一定要財布施,而財布施一定要功在平時,定業一旦出來,布施是事倍功半的。這個原則,在疫情困難期,至關重要。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結合生活常識,我們也知道在倒黴的時候一般真的要結結實實倒黴一陣才會過去。
  •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布施,是佛教中的經典術語。布施是一種行為,是指將自己的金錢、實物分享給別人,尤其是那些有需要的人。在大乘佛法中,布施的種類有三種,一種是財布施,一種是法布施,另外一種是無畏布施。不過,對於眾生而言,一般最常見的還是財布施。不過,在進行財布施裡,往往也有些人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布施的東西越多,質量越好,所得到的功德和福報也就越大。相反,功德和福報也會變小。那麼,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經典的故事吧!
  • 佛教:大乘佛法的三種布施,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布施
    大乘佛教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從布施開始的,學佛要想悟道,成道,是需要兩種本錢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一個人無論使用智慧,智力還是體力,以及財力等等幫助別人,利益別人,讓別人接受你的布施,並從中受到好處,都是布施。佛教中的布施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 佛教:布施有哪些功德福報?
    常言道「越布施,越有福」,無論是我們的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都是如此。在《地藏經》、《業報差別經》、《大智度論》等多部佛經中,都講到布施的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佛陀在講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時,布施也排在修菩薩行的第一要位。這是為什麼呢?布施是什麼?布施有哪些殊勝功德福報?我們又應該如何做到真正的布施呢?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佛教故事:什麼才是真正的布施 並不是只有財物才是布施
    這一年恰巧是百年一見佛祖的日子,老人很想供奉一盞油燈,可是老人真的很窮,僅有的幾文錢也就只夠買一點點的燈油,老人買了燈油拿著一盞很小的燈,跟隨在那些富有的信徒身後,一同來到了佛祖跟前,虔誠地點燃油燈後恭敬地頂禮參拜。
  • 從比爾蓋茨講的一個故事看佛教布施
    兩三個月後,比爾蓋茨再一次來到這個報刊亭,很巧的是零錢居然又沒帶夠,但小販又一次毫不猶豫地把報紙免費送給了他。過了將近20年,這時候的比爾蓋茨已經成了名人,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那個小販。於是比爾蓋茨就去找那個小販,讓他很意外的是,那個小販居然還記得他。
  • 佛教中有三種布施,但只有一種布施方法,能得到大福報
    相信很多信佛的人都關注一個問題,佛教中常說的福報從哪裡來,福報會不會在拜佛求佛之後,很快降臨到我們身上。其實,按照佛在經綸裡的說法,我們世間人的福報都是前世修來的。比如,今天我們看到世界上有許多的商業巨子、大企業家,他們擁有的財富,就是前世修來的,而且有一些是經過很多世累積起來,然後在這一生當中機緣成熟後,才得這樣殊勝的因果好報。但也有一部分人,擁有財富之後,喜歡享受榮華富貴,因此被福報所迷惑,從而導致不願意繼續修福。這樣的人,縱然在社會上從事一些慈善福利事業,但得到福報會很小。
  • 佛教:七種布施方法,不花一分錢,就可得大果報!
    在佛教經典《雜寶藏經》中記載了很多關於因果的故事,我們聽過的很多佛教故事也是出自於這本書。例如,師父知道小沙彌命不久矣後讓他下山回家在途中救了一群螞蟻因而增長了壽命等。而在本書的卷五《七種布施因緣 第七十六》中記載了關於布施功德的因緣,其中就介紹了七種具體的布施方法,以及所得到大果報。「貧窮苦楚從慳貪吝嗇中來,榮華富貴從布施助人中來。」因果規律絲毫不差,積德行善也要從當下做起。可是很多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我們沒辦法及時的做到財布施,錯過了很多成就善果的機會。
  • 佛教的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
    佛教文化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佛教文化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倡導自利利他。佛教文化中的布施思想中蘊涵了豐富的利他,助人為樂,為其慈善事業提供了價值基礎,同時也為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甚多利益的啟示。如尊重弱勢人群、慈善不分階層、關注心靈成長等。
  • 布施的五大功德
    你平日仍然持續布施嗎?」 師子大將軍回答:「是的,世尊!我還是常在四城門外及城內各處布施,讓眾生無有匱乏。需要飲食的人就布施飲食,另外還有衣服、香花、車馬、坐具,只要對方有需求,就提供給他們。」 佛陀讚嘆師子將軍:「你能如此勤於惠施,心中不懷慳吝,非常難能可貴。
  • 佛教:布施如何才能獲得福報?最簡單有效的五個方法!
    就是在布施之時,以「恭敬心、清淨心、虔誠之心」去廣行布施,方能圓滿布施之功德。在佛教之中有很多的公案與故事,其有關於布施方面的故事也有很多。如「貧女供燈、布施一粒米、布施成王」等等。在這些故事之中,其無差別,皆以清淨心、恭敬心、虔誠之心而出發,最終獲得無量福報和當下現世善果等等。在以上這些小故事之中,雖其布施並不多,但所收穫的善果,亦是最為殊勝的。為什麼?
  • 佛教:即使你身無分文,也可以布施,也可以助人積善德
    事實上,除了錢財、物品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算得上是極好的布施,如教導別人點兒知識,對他人表現自己的一份熱情,這都是布施。有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跑到佛祖面前哭訴:「佛祖啊佛祖,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呢?」佛祖告訴他:「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布施,不懂得奉獻的道理啊。」
  • 道家的三等布施是什麼?
    但是真正提出「布施」觀念,應該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道二家文化交流碰撞之後的結果,因為「布施」一詞本是佛教六度萬行的專有名詞,佛道二家的文化交流最終使得雙方都從中受益,所以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有自己的「布施」觀念。
  • 佛教高僧:人為什麼會「倒黴」?把這因果搞明白,就都知道了
    導語佛教有言,種諸善因,得諸善果。因果二字對佛教而言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的。佛經中就認為,無論是誰,種了因必得果,因緣果報,絲毫不差。不管我們的行為如何,最終都會承擔相應的後果。因此對於佛教而言,如果你一段時間很"倒黴"那便是你前一段時間裡面種下了這種"倒黴"的因。
  • 布施有什麼功德利益?
    布施,在佛教中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一個,無論是法師們的法布施,還是信眾的財布施,亦或大眾的無畏布施。可以說都是天天可以見到,可以看到。那麼布施有什麼功德利益呢?足以讓這麼多人「瘋狂」的進行布施。談到布施的功德利益的殊勝之處,有很多佛教經典都曾說過,其意也八九不離十。《大智度論》譬喻:「好施之人,為人所敬,如月初出,無不愛者……如是果報,今世所得,譬如樹華,大果無量,後世福也。」此段話的大意想必大家也懂,布施不僅能獲得人家的尊敬,不僅今世能獲得大量果報,也能給子孫後代積攢很多的福德。
  • 佛教:怎樣無私的布施?這個故事,給你答案
    01開篇語佛家布施分為對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贈人衣食,法布施教人佛法,無畏布施化解人們中恐懼,其實,不管哪一種布施都是德的布施。今天便為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其中這位禪師無私的布施,以愛止惡,勸人向善的方法值得學習。
  • 佛教小故事15:古時佛能以肉布施,今允刮佛身上之金救人
    突然,他看到了身旁鍍了金子的佛像,便毫不猶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將佛像上的金子刮下來用布包好後交給乞丐。說道:「這些金子你拿去賣掉吧,換些食物去救你的家人。」乞丐看到禪師的舉動,於心不忍:「我怎麼能夠用這樣的錢,這是罪過呀!讓禪師如此為難,更是讓人於心何安!」他的弟子也忍不住說道:「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師傅怎麼能拿去送人!這不是冒犯佛祖嗎?不是對佛祖的大不敬嗎?」
  • 海南客居記(布施)
    藏民信仰佛教。佛教六波羅蜜,第一就是布施。你對那些向你伸手的人布施,不僅有益於人,更有益於己。和定居帝都的同學王生一起轉拉薩八廓街,凡遇磕長頭者,王生一律布施一張百元大鈔。我提醒王生,有些人是表演,他們看到有人布施時才磕頭。
  • 佛教故事:善良公主 廣為布施
    昔日,在頭伽羅城,城中有一戶人家,非常的樂於布施窮苦人和出家的僧人,這戶人家雖然也不富裕,但是還是依然供養僧眾們來家食用齋飯,從來沒有間斷過。其中有一位僧人每天都會到這戶人家託缽乞食,接受供養。每一次僧人吃飯的時候都會有一條狗圍繞在僧人的腳邊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