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故事15:古時佛能以肉布施,今允刮佛身上之金救人

2020-12-12 信仰之美

榮西禪師是日本臨濟宗的初祖。他曾兩度入宋,參謁天台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後發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他還從宋朝攜回茶種,種植於筑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被尊為「日本的茶祖」。他生活的年代連年乾旱,許多百姓生活非常困難。有一天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來到禪師面前,向他哭訴道:「家裡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已經好幾天揭不開鍋,眼看快要餓死了,請師傅發發慈悲救救我們吧。」

榮西禪師雖然很想救這家人,但一時也束手無策。連年大旱寺裡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讓他拿什麼救他們呢? 突然,他看到了身旁鍍了金子的佛像,便毫不猶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將佛像上的金子刮下來用布包好後交給乞丐。說道:「這些金子你拿去賣掉吧,換些食物去救你的家人。」乞丐看到禪師的舉動,於心不忍:「我怎麼能夠用這樣的錢,這是罪過呀!讓禪師如此為難,更是讓人於心何安!」他的弟子也忍不住說道:「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師傅怎麼能拿去送人!這不是冒犯佛祖嗎?不是對佛祖的大不敬嗎?」

榮西禪師義正詞嚴地回答:「我佛慈悲,古時佛肯用自己身上的肉來布施眾生,今天他怎麼會在乎身上的衣服呢!布施這不正是佛祖的心願嗎?這家人眼看著就快要餓死了,我想即便用整個佛身施給他,也是合乎佛的願望啊!如果這樣做要入地獄的話,只要能夠拯救眾生,我情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評語:「六度」是佛教理論中的重要內涵,是學佛之法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而這其中布施是基礎,是修習善行的開端。而這個佛教小故事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布施提供了很有意思的啟示。一是布施就要懂得真正放下。佛經記載,佛祖在成佛前曾為了救鴿子,割肉餵鷹,忘掉了自我的痛苦。而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發自內心的布施,放下了自我,內心不去執著,而讓布施成為自然,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才是學佛的根本。二是學佛要懂得踐行。空有理論而沒有實踐,一切都是空談。踐行的核心是什麼呢?那就是真正掌握佛法的靈魂去實踐,而不是形上學。就如布施,內心真正的布施,就不必在於一衣一物,而是弘揚佛法的精神。三是學佛要有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偉大精神。這句話源自於地藏菩薩,佛經說他受釋迦佛囑託,在彌勒出生前,自誓渡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常現身於地獄之中以救苦難。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為了堅定自己的信仰,不管付出多少艱辛也在所不辭,榮西禪師為了救人寧願自己受罪也無所畏懼,這是學佛者的榜樣。

相關焦點

  • 佛教小故事 | 布施了一碗洗米水
    當時婆羅門城的城王信仰外道,聽說佛要來,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給佛食物或者跟佛說話的人,都要罰五百文錢。這天,佛來到城裡乞食,全城的人都把門關起來,佛和阿難只能空手出了城。正好看到一位老婦人拿著破碗從屋裡出來,碗裡裝著已經發臭的洗米水準備倒掉。她看到佛莊嚴的相貌,拿著空缽走來,想要布施。佛知道她的心意,就把缽拿出來。
  • 佛說有4種布施,不花一分錢,也能得大福報!
    佛教修行有多種方法,最基本的有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一種方法各有側重的不同,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修行方法,也即包含佛教中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只要我們從一而終,堅持不懈,不斷的精進,就會有成功悟道的一天。
  • 佛說:學會布施,就有大福報
    佛教禪宗文化有漸悟和頓悟的法門,而在生活中我們去學習佛法,不能馬上領悟佛法之要,那麼到底該怎麼樣去學習佛法,可以關注阿德經以前所寫的文章互相交流佛法。本文論述如何在生活中應用佛法,確切的說法只要得到佛法的加持就有大福報。
  • 佛教:佛前供花,功德與意義
    在佛教中,在佛前供奉殊勝、美妙、莊嚴的物品,比如鮮花、水果、香、燈等,會有無量的功德。但許多初學佛的人,對佛前供花、供果的意義比較疑惑,佛前供花、供果的因緣和意義。佛前供花,植物結果前必先開花,所以花是因,果實叫做果。是將鮮花用器皿供於佛前,為佛門儀式之一。
  •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
    佛教:為什麼要供佛,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在民間,素有初一、十五十齋日供佛的習俗。有些人,還會特地跑到寺廟,給佛菩薩供養瓜果。當然,對於佛教的善信而言,供佛禮佛則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難道真的是佛菩薩要吃我們的東西嗎?其實不然。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是對佛陀表達內心的尊重與恭敬。佛法有云:「上報四重恩」,其中有一恩就是師長恩。學佛之時,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方向的指引者。而我們的關係,自然也是師生之情。在佛陀與佛菩薩的指引下,我們才能夠點亮心燈,求得自在、灑脫與解脫之心。所以,我們不光要給予他們禮敬、讚美,還要進行供養。
  • 泰國佛牌之星期佛/七日佛詳細介紹
    之上再包五百毛氈裝入金棺,棺內澆麻油,把金棺納入鐵槨中,外繞旃檀香廓,上堆名香,四周放鮮花....我可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毗,你們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給過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不久後,佛陀進入拘屍那迦羅城,吩咐阿難〔你去為我在娑羅雙樹間敷座設床,頭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傳,未來也會盛行在西方.我於今夜將入涅盤〕2月15日午夜明月時分,慈祥向諸比丘弟子做最後叮嚀〔你們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體的生命活上數千萬年,和你們共同在一起,但有會合就有別離,這是不變道理!
  • 佛教:供養佛時,能供養梨等水果嗎?
    供養,是佛教中的專詞,意指一個人發心,將自己有的東西,用來供養佛。佛經中講,供養佛的功德,是諸供養中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只要一個人能誠心供養佛菩薩,他所獲得的功德,就會無量無邊。一般在寺廟中,總有人帶些花果,供養在佛的跟前。
  • 佛教:佛前供燈,牢記這3點,功德無量!
    也看到了佛前快要熄滅的燈,於是就用手中的劍將燈柱挑正,使佛燈恢復光明。而這些燈光也非常明亮,直接照到了佛像的面容。當這個小偷看到了莊嚴的佛像之後,感到毛骨悚然,就想「這些東西都別人拿錢財來供養的,我怎麼能夠私自盜取。」就發願從今以後不再偷盜,洗心革面。而就是這一念清淨,令他累劫的罪障逐漸消除,福報也越來越大。而他就是佛陀時期「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
  • 佛教:佛前供花很重要,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但是不是最殊勝的供養
    佛前供花寓意也很深,花代表的是因,果是表果報,花好,因好,果一定好;果好,因一定好。早期,佛前供花主要採用的是蓮花。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說,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為它生長於汙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汙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蓮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佛教中有三種布施,但只有一種布施方法,能得到大福報
    相信很多信佛的人都關注一個問題,佛教中常說的福報從哪裡來,福報會不會在拜佛求佛之後,很快降臨到我們身上。其實,按照佛在經綸裡的說法,我們世間人的福報都是前世修來的。首先,我們要了解真正布施的含義,《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不求回報、不著相的布施才是功德無量;而著相,求回報的布施就變成有限量的福報。對於福報,佛家認為,不管錢財放在自己身上、還是放在銀行統統都靠不住,只有把它布施出去,讓一切眾生共享,才是真實永遠不壞的金剛福報。
  • 佛教:大乘佛法的三種布施,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布施
    大乘佛教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從布施開始的,學佛要想悟道,成道,是需要兩種本錢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就是以慈悲之心,無條件地服務社會,利益他人;猶如天降甘霖,每一個眾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能夠得到滋潤和利益。一個人無論使用智慧,智力還是體力,以及財力等等幫助別人,利益別人,讓別人接受你的布施,並從中受到好處,都是布施。佛教中的布施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 信佛、學佛、念佛、修佛,你在哪一層?
    信佛無論你信不信佛,佛都在那裡;無論你修不修,總有人能脫凡成聖。佛不是讓人來信的,讓人來信,搞個人崇拜那就是迷信。佛言:人有二十難。現今佛不在世,善知識代佛弘法,親近之也能解脫,但善根淺薄的會善知識也難。縱有緣見面聞法,不明所說之義,也無益處。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因貧窮的雖欲布施,有心無力,勉強布施,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為難,並且心有不舍。豪貴人家,有力布施,也不能放下身心去學道,也是為難。
  • 佛說:命好福深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吉兆」,看看你有嗎?
    「諸行無常,因果不空」,學佛之人更要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誰也搶不走。萬事皆是因果,唯有改變自己,命運才會有轉機。自己是自己人生的擺渡人,命好福深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吉兆」,看看你有嗎?一、內心清淨,心無掛礙佛家有句話我非常喜歡:願有一法,能安汝心。人這一生所求,不過心安。
  • 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佛不遠人,本性即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儘是不識自心是佛。如果你能認識到你的本性就是佛,不應當去尋找一個心外的佛。佛不會度佛,用自己的心去尋找一個外在的佛的人往往不可能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佛,但凡是心外求佛之人,全都是沒有真正認識的你的自心就是佛的。
  • 佛教之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簡介毗盧遮那佛,意為「光明遍照」、「大日」等,所以也叫大日如來。在密教裡,根據此佛的無量功德和法力,它還被稱為「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盧遮那佛是中國佛教寺院中常見的一尊佛像。對它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解釋。天台宗將毗盧遮那作為法身,與盧舍那(報身佛)、釋迦(應身佛)合為三身。
  • 佛教: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
    佛教裡有多種供養方式,每一種供養行為都代表一定的法義,是幫助眾生精進修行的善巧方便法。比如佛前供花果,「花」代表善因,「果」代表善果,這意在告誡眾生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佛前供香,香為「戒定真香」,香支一燃,三界受益,佛法之利益傳遍虛空法界,令一切眾生燻修。佛前點燈,寓意照破世間無明黑暗,點亮智慧心燈。那麼,佛前供水又是何表法呢?如何供水才如理如法呢?本篇文章,小編為您解答。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首先,佛前供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象徵著平和、清淨、無我利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 東南亞很多國家佛教信徒都用金箔貼佛,寮國佛教信徒卻用糯米貼佛
    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是信仰小乘佛教,因此在小小的東南亞各種寺廟林立,在東南亞旅遊會看到當地信眾給佛像貼金箔,裝飾佛像。在那些貧窮的人家裡,即便餓一頓,也要省出錢來買金箔給佛像貼金。但是這寮國的糯米飯除了出現在餐桌上意外,大家還會在佛像身上看到。當地信眾會帶著糯米飯去祭佛,然後會將糯米飯搓成小團,貼在佛像身上。糯米是寮國人民日常吃用的主食,糯米養活了他們,對於寮國人來說,糯米是他們最寶貴的東西,因此將自己活命的寶貴糧食供奉給他們所信仰的佛祖,這份誠信如貼金箔裝飾佛像一般可貴。
  • 泰國佛教聖物之-行走佛(帕邦裡拉)
    表達了佛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的情懷,更說明了泰國佛教對佛法的領悟與其傳承下來的佛教精神。    行走佛的功效主要為招各方財源、人緣、擋險、守護、保平安方面。佩戴者會有事事順利、財源不斷的運勢。因此很多人也稱行走佛為「順利行走佛」。     而泰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行走佛莫過於佛曆2500年的超級大法會上出的行走佛了。
  • 佛教:佛前十種供品的寓意和果報,您不可不知
    而我們修行的終極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得到一顆清淨之心,所有五毒六塵都洗淨了,重見光明本心,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心淨則佛土淨」,一旦真正有了清淨心,根本都不需要阿彌陀佛接引你去極樂世界,你所在之處皆為淨土。
  •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花錢,也能得大福報!
    布施是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之一,通過布施可以廣結善緣,破除我們內心的慳貪,培植善根福報。布施分為三種: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其中以法布施最為殊勝究竟,但大家最熟悉的還是財布施。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但我們現在一般人經常講的是外財布施,而忽視了內財布施,喜歡用自己的衣食財物布施眾生,而不知很多布施其實是不用花錢的,沒有一分錢,也可以照樣修布施。布施重在發心,佛曾經講過,即使再貧窮的人,也可以修下面七種布施,同樣具有無量的福報和功德。一,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