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西禪師是日本臨濟宗的初祖。他曾兩度入宋,參謁天台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後發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他還從宋朝攜回茶種,種植於筑前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被尊為「日本的茶祖」。他生活的年代連年乾旱,許多百姓生活非常困難。有一天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來到禪師面前,向他哭訴道:「家裡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已經好幾天揭不開鍋,眼看快要餓死了,請師傅發發慈悲救救我們吧。」
榮西禪師雖然很想救這家人,但一時也束手無策。連年大旱寺裡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讓他拿什麼救他們呢? 突然,他看到了身旁鍍了金子的佛像,便毫不猶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將佛像上的金子刮下來用布包好後交給乞丐。說道:「這些金子你拿去賣掉吧,換些食物去救你的家人。」乞丐看到禪師的舉動,於心不忍:「我怎麼能夠用這樣的錢,這是罪過呀!讓禪師如此為難,更是讓人於心何安!」他的弟子也忍不住說道:「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師傅怎麼能拿去送人!這不是冒犯佛祖嗎?不是對佛祖的大不敬嗎?」
榮西禪師義正詞嚴地回答:「我佛慈悲,古時佛肯用自己身上的肉來布施眾生,今天他怎麼會在乎身上的衣服呢!布施這不正是佛祖的心願嗎?這家人眼看著就快要餓死了,我想即便用整個佛身施給他,也是合乎佛的願望啊!如果這樣做要入地獄的話,只要能夠拯救眾生,我情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評語:「六度」是佛教理論中的重要內涵,是學佛之法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而這其中布施是基礎,是修習善行的開端。而這個佛教小故事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布施提供了很有意思的啟示。一是布施就要懂得真正放下。佛經記載,佛祖在成佛前曾為了救鴿子,割肉餵鷹,忘掉了自我的痛苦。而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發自內心的布施,放下了自我,內心不去執著,而讓布施成為自然,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才是學佛的根本。二是學佛要懂得踐行。空有理論而沒有實踐,一切都是空談。踐行的核心是什麼呢?那就是真正掌握佛法的靈魂去實踐,而不是形上學。就如布施,內心真正的布施,就不必在於一衣一物,而是弘揚佛法的精神。三是學佛要有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偉大精神。這句話源自於地藏菩薩,佛經說他受釋迦佛囑託,在彌勒出生前,自誓渡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常現身於地獄之中以救苦難。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為了堅定自己的信仰,不管付出多少艱辛也在所不辭,榮西禪師為了救人寧願自己受罪也無所畏懼,這是學佛者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