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河的水來得浪漫,每個夏天的夜晚,熱戀中的情侶在這裡執手訴衷腸。
潁河的水來得貼心,為水上的漁民帶來豐收的喜訊。
茨淮新河的水來得神奇,流淌著阜陽人民眾志成城治水修堤的傳奇故事。
水,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很多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有大水圍城、家園危在旦夕的驚險時刻,也有軍民牽手同心抗洪的濃濃深情。
1975年,蝴蝶效應引發了阜陽這場洪水。
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輕輕扇動了翅膀,也許就會引起一場龍捲風。太平洋上的一陣颱風,卻讓阜陽面臨嚴峻的水災。
1975年,李長富39歲,是阜陽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主要負責氣象觀測。當年8月初,李長富觀測到當年的第三號颱風,「颱風首先在浙江登陸,然後轉移到江西、湖北,最後竟然在河南境內形成低渦氣旋,走不掉了。」
受颱風影響,阜陽地區下了三天的雷陣雨,但是雨量並不大,並不足以引起洪澇災害。但誰都沒想到,這次的颱風最終給阜陽帶來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在阜陽的上遊,河南境內,水勢一天天嚴峻。據《阜陽地區志》記載,當年8月5日至8日,淮河上遊駐馬店、南陽、許昌地區連降暴雨,板橋大型水庫倒塌。
這場洪水事故可以說是河南史無前例的。
地處中原的河南根本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人們在面對這場災難時都慌亂了陣腳,因此這場災難所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大的。
8月9日,遭遇特大洪災的駐馬店地區黨委向黨中央發出特急電報:300多萬人被洪水包圍,困在房頂、樹上已有兩三天,萬分危急!
接到求助後,中央軍委命令北京、廣州、南京、武漢、濟南、蘭州、成都7大軍區緊急出動。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政委王六生趕到救災第一線指揮救災。
在幾萬人的努力下洪災得以控制。洪水是控制住了,但是駐馬店地區還泡在57億立方米的洪水中,當務之急是把這些水給排出去。
而排水最快的辦法就是把安徽與河南之間的阻水工程給炸開。8月13日21時,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勳含著淚讓陳惺隨中央慰問團的沙風回北京匯報,說:「你去,代表我,代表河南,只有一個請求,炸開阻水工程,解救人民。」
最終這個做法得到了上面的同意,8月14日10時,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孔慶德報告,9.5噸炸藥已經裝好。班臺閘炸開,下洩了55.13億立方米的洪水,沒有遭災的安徽阜陽地區6個縣150萬人承擔了最大的犧牲。
14日,臨泉城被淹,阜陽潁河閘最高水位32.52米,流量3120秒/立方米,王家壩水位28.71米。
「臨泉縣全縣被淹,阜南大部分地區被淹,太和、界首南部被淹,潁東區、潁泉區部分被淹。阜臨公路以北,全被衝毀,沙河、泉河全部水滿,眼看著就要漫出來。」李長富老家在臨泉縣黃嶺,大水波及到阜城後,他聯絡了幾個老鄉,趟著及膝的水,一路往家趕。
縣城的大水,淹到二樓。老家的土坯房,經不住大水的衝擊,一個個全部倒下。有些人家裡條件好,房子下面使用磚頭,上面再用土木搭建,在洪水剛到時,勉強撐住了一陣。但是被大水泡了一兩天後,這些房子也堅持不住了,「房子倒的時候,發出『砰砰砰』的聲音」。
上世紀70年代,很多人連汽車都沒見過,但為了抗洪賑災,國家當時出動了飛機空投賑災糧食。
汛情發生後,李長富的同事劉啟超被抽調到汛情巡視小組。「在船上十幾天沒有下地,在界首到阜陽潁河閘這一段來回巡視,匯報雨情、汛情、涵洞滲水的情況,遇到險情就要及時匯報。」
太和附近大壩上的一個小口子引起了他們的警惕,「千裡之堤潰於蟻穴,雖然只是一個小洞,但水流不斷衝擊,也可能會有決堤的危險。」得知汛情後,太和縣出動了200人去修補這個小洞。
劉啟超在船上時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愛人周虹麗在電話裡哽咽:「你怎麼不回家啊,你都不管我的死活,我都累死了、怕死了。」那時外圍汛情告急,城內也是全民戒備。
阜陽三面環水,每條河面都是滿滿的,一個波浪打過來,水花就濺到了橋上。泉河北面的壩子已經垮了,大水衝向了太和,才暫時保住了市區。但是沒有一個人能高枕無憂。
周虹麗是醫藥集團的會計,那時整個阜陽城的人,除了必需的工作,一概要去打壩子。
「我們單位承包的壩子是劉錡廟附近,大概有200米長。每天分兩班,一幹就是12個小時。」
麻袋裡裝滿土,靠人力一點點往上抬,很多沒幹過體力活的人都衝鋒陷陣。累點、苦點都沒人抱怨,但是最難的就是取土。
「有一段壩子附近的土挖得差不多了,找不到土,就挖到雨傘廠家屬院,把一戶人家門口掘出了一個大坑。」周虹麗說,那時隨時都有破堤的危險,只要是打壩子需要用到的材料,沒有一家人會吝嗇,隨用隨取。
夏光當年在物資局工作,大水來臨時負責物資調配,他清楚地記得領導對他們提出的要求:「要儘快摸清家底,算出缺額帳,向省裡報告,請求增撥資源。物資局要挎著籃子拄著棍出去討飯吃。」
大水圍城十幾天,終於在千千萬萬個阜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漸漸消退。據統計,阜陽地區組織100萬民工、中國人民解放軍派來8個營2個獨立團支援阜陽搶險,民航派飛機飛行142架次,空投救災物資食物72100公斤。
據《阜陽市志》、《阜陽地區志》記載,阜陽地區一直是水、旱災害交替發生的地帶。自西漢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至民國36年(1947年),共發生嚴重水災392次,其中:沿淮一帶80次,潁、茨河兩岸175次,西淝河以東56次,渦河兩岸81次。自1950年以來,共有10次較大的洪水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