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
1945年4月30日中午時分,蘇聯紅軍對國會大廈發起最後總攻,13時30分,紅軍重炮開火。國會大廈內紅軍和德軍士兵在黑暗中互相試探和開火,22時50分,紅軍升起了勝利的紅旗。
元首地堡內,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將軍獲悉希特勒已死,派出特使四下尋找蘇聯人以確定投降條件,蘇聯方要求無條件投降。朱可夫元帥於5月2日6時45分接受了德國無條件投降,下午3點,紅軍停火。
上圖:希特勒最後一次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當時蘇聯紅軍並不清楚希特勒的具體藏身地點,為防止他逃跑,紅軍對機場發起了攻擊,到4月26日徹底佔領機場。
上圖:照片中左側那黑色的低矮建築就是元首地堡的入口,在地堡裡藏身的人過著一種「漫無目的的夢遊般的日子」:地圖散亂地攤開在桌上,門大敞著。戈培爾一家都搬進了地堡內,希特勒則在地堡中踱步,和所有留在地堡內的人交談,當時沒人懷疑希特勒一定會自殺,而他確實那麼做了。
上圖:慶祝勝利的紅旗飄揚在國會大廈上空。紐斯特羅耶夫上尉所在的營衝進大樓,4月30日晚第二次攻擊結束後的22時50分,中士梅利頓·坎塔裡亞(Meliton Kantariya)和米哈伊爾·葉戈羅夫(Mikhail Yegorov)在國會大廈屋頂插上勝利的旗幟。
上圖:國會大廈和柏林許多地方一樣已淪為廢墟,在國會大廈內,紅軍士兵和德軍士兵在黑暗中混戰,紅軍步兵很快就建起了防禦體系,而在城內的其他地方,大火燃燒,槍炮聲不斷,紅軍在到處圍殲陷入重圍的德國守軍。
上圖: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將軍(左二)和幕僚。魏德林很清楚柏林沒有希望了,他在元首地堡見到了約瑟夫·戈培爾(Josef Goebbels)和馬丁·鮑曼(Martin Bormann)並證實了這一點。在魏德林發誓保密後他被告知希特勒已死,屍體已被焚燒,他獲得批准可與蘇聯人就停火和投降條件進行談判。
正式投降
希特勒的繼任者、海軍少將卡爾.鄧尼茨(Karl Donitz)發現,艾森豪將軍要求德國無條件全線投降的要求很難滿足:即使他同意,也不能保證東線的的守軍會服從,因為他們害怕蘇聯人並打算向西逃亡。5月6日,他請陸軍上將艾爾弗雷德·約德爾(Alfred Jodl)在位於蘭斯的艾森豪(Eisenhower)總部提出德國的新建議,重申希望向美國投降。艾森豪堅持無條件投降,而約德爾則極力主張德國向西方投降,而不是向蘇聯投降。鄧尼茨最終妥協。1945年5月7日02:41時,德國人在蘭斯「第一次」投降。史達林立即要求重來,於是在朱可夫在場的情況下,在柏林發布了「第二次」無條件向東方和西方投降的命令。
上圖:照片是第三帝國向蘇聯為首的西方盟國投降的場面,朱可夫元帥正坐在國旗下。他右邊是英國空軍上將Arthur W. Tedder爵士,在他的左邊是Carl Spaafz將軍。在最左邊,Tedder的右邊,坐著Andrei Vyshinsky,他被指派為朱可夫的「特別顧問」。最右邊是德國國防軍陸軍元帥威廉·凱特爾(Wilhelm Keitel)籤署「投降書」。史達林要求5月8日在柏林正式籤署軍事投降書,「反法西斯聯盟最高統帥部」和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成員們都在場。
上圖:第二次。兩位老人坐在柏林城的廢墟中,第二次目睹戰敗後的殘垣斷壁,第一次是在1918年,而今天是1945年。
上圖:完了!一名德國軍官雙手抱頭,他意識到德國的戰敗就在眼前。
上圖:柏林居民排隊取水。柏林已成廢墟,沒有電話、天然氣、有軌電車、地鐵,衛生系統也壓力巨大—醫院擠滿了傷員。柏林幾乎一半的房屋被完全摧毀,另外三分之一的房屋被部分摧毀。
上圖:柏林一處德軍戰俘營地,紅軍估計在柏林戰役中共打垮不少於70個德軍步兵師和12個裝甲師。到5月2日朱可夫麾下的紅軍共俘虜德軍10萬人,科涅夫的部隊俘虜了3.4萬人,而紅軍自身傷亡人數達30萬4887人。
上圖:德國平民返回柏林。柏林戰役中平民傷亡慘重。據估計傷亡總數在10萬左右。其中至少2萬人死於心臟病發作,6千多人自殺。其餘的人喪生於持續不斷的炮擊、巷戰,或因受傷過重而死去。
如喜歡這裡的文章,歡迎點擊「轉發」或「喜歡」或「在看」,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六分儀上的地球
微信公眾號:LFYSD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