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重現邕州圩市繁華

2021-01-17 南寧政務信息網

位於興寧路西一裡的「三街兩巷」核心區一期項目現場一片繁忙。

  對於南寧人而言,以興寧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獅巷和銀獅巷為代表的「三街兩巷」,是傳承南寧傳統建築文化和反映老南寧歷史文脈的重要街區,其改造升級對於保護歷史文脈、重塑老南寧的記憶、實現綠城品質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連日來,深入「三街兩巷」項目金獅巷銀獅巷保護整治改造(一期)工程(以下簡稱「三街兩巷」核心區一期)現場採訪獲悉,作為南寧市迎接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重點建設項目,該項目預計2018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建設,2018年8月底前開街運營,屆時這些承載著老南寧記憶的古老街巷將展現新的風採。

  進展順利

  力爭明年春節前完成一期主體工程建設

  近日,在位於興寧路西一裡的「三街兩巷」核心區一期項目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緊張有序地施工,塔吊來回運輸著鋼筋等建築材料,現場一派忙碌景象。

  「三街兩巷」核心區項目規劃用地面積77畝,規劃範圍主要涉及當陽街、民族大道、民生路、興寧路等道路圍合的市中心傳統街區。其中,一期規劃用地面積47.07畝,規劃範圍主要涉及金獅巷片區和興寧區民族大道興寧路西一裡圍合片區。

  「目前一期項目正在進行地下室部分的施工。」項目前期業主南寧興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房亞傑說,地下室施工已採用震動小、低噪聲的靜壓鋼板樁施工工藝,開展基坑支護施工,有效避免施工震動對鄰近建築的影響及噪聲對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幹擾。

  今年以來,各部門、單位採取了多項舉措克服客觀困難,確保施工正常有序開展,力爭一期項目按計劃於今年底前如期完成地下室工程、明年春節前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延續文脈

  重現傳統院落式嶺南民居

  如何讓傳統建築和文化「保鮮」,恢復老城區、傳統街區的功能和活力?

  「三街兩巷」核心區項目便是以保護和傳承老南寧歷史脈絡為核心,對年久失修且安全隱患較大的現代大板房推倒重建、「建新如舊」;對具有文化價值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則「修舊如舊」,留住老南寧的「根」,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

  一期項目建成後將重現青磚、青瓦、清水牆的傳統院落式嶺南民居,門窗以木質為主,外立面呈現清新典雅的風格,而該區域內的歷史建築、中華電影院將進行修繕保護,並新建城隍廟、蘇緘紀念廣場、鄧穎超紀念館等,重現當年老南寧的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城隍廟擬以府城隍廟級別設計,總體布局以院落為單位,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前殿後寢,沿中軸線布置山門、城隍殿、寢殿,兩側由配殿、廊廡陪侍。同時還結合現代使用要求布置展示、管理服務等功能用房,建築風格為明清嶺南傳統建築風格,立足地域特色,輔以「三雕兩塑」建築裝飾,蘊含香火相傳的傳統文化。

  保護傳承

  打造體驗式歷史文化旅遊街區

  保護傳承不是簡單的口號,不僅要復原歷史本來面貌,保護原有歷史文化,更要深入挖掘文化靈魂,發揚文化精髓,並通過結合現代產業和賦予更多體驗式功能,推動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三街兩巷』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片區,改造的核心理念是要挖掘、保護和傳承老南寧的歷史文化。」房亞傑介紹說,除了積極挖掘老南寧歷史文化、修繕保護文物建築、恢復傳統建築風貌、建設鄧穎超紀念館及蘇緘紀念廣場等文化展示項目,更要將這一理念深深融入後期的運營當中,通過保留現存老字號、挖掘復原原有老字號、引進民間傳統打金打銀手工藝等多元化渠道和措施,致力於呈現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老南寧面貌和氛圍,讓人們漫步其中,從細節處不經意間就能了解到老南寧的歷史,感受到老南寧的韻味和觸摸到老南寧的真實生活場景。

  今後我市還將打造歷史與現代的創新複合,逐步向文化、文創、深度體驗式倚重,增加主題藝術展覽、老字號體驗式銷售、手工藝作坊、會館書院文化等綜合功能構成,逐步承載起傳承老南寧文化、南寧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功能,將「三街兩巷」打造成體驗式的歷史文化旅遊街區、城市人文會客廳,真正成為一張展示城市魅力的「金名片」。

  同時,配套設施也將進一步升級,「例如過去地下管道都是雨汙合流,很容易堵塞。通過改造後,地下管道將實現雨汙分流,並將增加公共衛生間、無障礙設施等硬體,進一步提升遊客的服務體驗,改善區域形象,促進區域產業升級。」房亞傑說。

相關焦點

  • 傳承歷史文脈再現繁華邕州 聚焦南寧「三街兩巷」改造升
    老南寧「三街兩巷」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在現代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融合中,散發出濃濃的歷史文化韻味,不僅為南寧城市的發展注入了靈魂,還承載南寧千年歷史文脈,寄託南寧人深深的城市記憶,賦予了南寧城市的精神品質……目前,該城區正在推進的「三街兩巷」項目工程,將嚴格依據歷史,改造興寧路、民生路、解放路和金獅巷、銀獅巷及周邊區域;打造以明清嶺南民居及近代騎樓為主的歷史文化街區,再現繁華邕州圩市騎樓景觀
  • 傳承歷史文脈 渝中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
    近年來,我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內在統一的認識,紮實推進傳統風貌街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保護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一直以來,我區著眼重現傳統巴渝風貌、體現明清移民特色、展現抗戰陪都風格以及彰顯開埠建市、西南大區風採,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
  • 重慶加強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傳承文脈
    新華社重慶11月23日電(記者陶冶)重慶市規劃局11月23日發布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加強對沒有進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發揮其傳承文脈、記住鄉愁的功能。  重慶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優秀歷史建築進行掛牌保護,是按照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出臺的具體措施,也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三層七類」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保護類型之一。此次認定優秀歷史建築的標準為:建成30年以上,能夠反映重慶發展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且未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
  • 浙江東陽盧宅老街煥新生:傳承歷史文脈 重現江南繁華
    奚金燕 攝中新網金華12月29日電(記者 奚金燕)每一處老街,都是一座城市文脈所在。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不少老街,要麼泛濫了商業氣息,丟失了特色文化,要麼走向了沒落。老街內的打鐵鋪,歷史十分久 奚金燕 攝據了解,為讓盧宅老街在傳承悠久歷史文化的同時更多地聚集人氣,早在2012年,東陽市委、市政府便作出了關於盧宅保護利用的相關決定,拉開了盧宅改造提升的序幕。
  • 「惠州文脈」千年古商埠水東街,何時重現昔日繁華?
    統籌/策劃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文/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近日,惠州市非遺圩市暨年貨節正在水東街進行,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水東街老街開發的問題再次引發關注。水東街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橋東街道,地處東江和西枝江交匯處,曾是盛極一時的古商埠,它承載著歷史和市井文化記憶,默默訴說著惠州的千年傳奇。
  • 保護二里頭遺址 傳承中華文脈
    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承上啟下的玉禮器群,以及綠松石龍形器等特殊「重器」,表明獨具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特質的王朝禮制已經形成。  一個個「中國之最」,前無古人,開了諸多制度的先河,具有劃時代意義,續寫著二里頭的「王朝敘事」,成為打開中華文明起源的「鑰匙」。
  • 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出活化利用歷史文物要...
    記者 戴娟 攝視覺重慶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吊腳樓、四合院……獨特的建築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巴渝風貌;歷史久遠的老鼓樓衙署遺址、巴縣衙門舊址、中英聯絡處舊址……歲月的烙印彰顯著重慶城的文脈和底蘊。11月30日,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團第二分團,就主城「兩江四岸」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視察時提出,活化歷史文物要進一步豐富傳承形態,突出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
  • 重現小山叢竹之景,傳承古城歷史文脈
    同時對都督巷、模範巷、執節巷、石獅巷等街巷進行整治,整合周邊的同蓮寺、城隍廟等歷史文化資源,以帶動古城北片區景觀風貌和環境品質的提升。唐朝時泉州北部因被頂埔虎頭山一列高崗屏蔽,冬天朔風被阻,所以萼輝一帶低小叢丘氣候特溫,「溫陵」一詞由此而來,後且別稱整個泉州城。萼輝一帶低小叢丘正是後來的「小山叢竹」所在地。
  • 「歷史建築」傳文脈 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做成「全國典範」
    杭州的歷史建築,是杭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遺產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卓軍說,自2005年起,杭州已公布1047處,保護類型涵蓋了傳統民居、獨立式住宅、辦公建築、廠房、倉庫、亭、橋、祠堂等20餘類的歷史建築。「為加強歷史建築的文脈傳承,多年來杭州走出了一條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有機更新協調並進的『杭州模式』。」
  • 歷史文脈始終傳承 東陽救活百餘「文化大觀園」
    歷史文脈始終傳承 東陽救活百餘「文化大觀園」 www.zjol.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8:02:46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三年來,東陽市尊重群眾的意願和要求,建設與保護並舉,使得市內百餘所有歷史價值的「文化大觀園」得以保存,發揮著傳承文化記憶的獨特作用。  以「工藝美術之鄉」著稱的東陽,文化遺存豐富。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市有關部門除加強對市內國家、省級10家文保單位的保護和維修外,還請城鄉群眾與專家一起評選出市文保點302處、文化名村14處,使長期深藏鄉村的百餘所「文化大觀園」終於走出了歷史塵埃。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要開展全區域全要素歷史文化遺產大普查。落實好保護管控措施,避免建設性破壞。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12月14日,由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委宣傳部、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8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主題,邀請相關人士座談、建言獻策。
  • 潮州:歷史與現代交織 城市文脈延續傳承
    歷史與現代交織,城市文脈延續傳承  潮州 古城觀新潮(解碼·城市味道)  本報記者 李 剛  潮州,是一座從歷史中走來的古城。工夫茶、潮州木雕、老民居……既沉澱著古城的深厚歷史,又展現了古城的活力與魅力。
  • 保護歷史建築 傳承歷史文脈
    現將歷史建築試點的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建立保護利用試點領導小組  為有序推進試點工作的開展,統籌各方資源,成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區縣(市)政府分管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於市規劃局。
  • 熱熱鬧鬧赴圩啦!梅州梅江區舉行金山圩日,重現昔日熱鬧
    1月18日,梅州梅江區舉行金山圩日,希望重現喧鬧的圩日場景,讓人民找回舊時的記憶,記住濃濃的鄉愁,讓梅城圩日在新時代換上新顏、煥發新姿。 圩日即「集市開市的日子」。舊時,客家人受交通、信息技術等因素的影響,需要通過步行、騎自行車或搭車趕在圩日到鎮上赴圩,採集生活所需的物資。
  • 打造精神家園 傳承歷史文脈
    內容提要preview小公園開埠區是汕頭歷史文脈的發源地,海內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園,蘊藏著商埠文化、華僑文化、潮汕文化等諸多內涵,見證了汕頭從小漁村到百載商埠的時代變遷。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市考察調研時,就提到小公園開埠區的騎樓,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這讓人對小公園開埠區更充滿期待。近段時間,小公園開埠區總是很熱鬧,不少市民遊客來到這裡,重走習近平總書記在汕考察調研路線,重溫總書記的諄諄教誨。
  • 守護吳地風貌 傳承梁溪文脈 無錫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特色之路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豐厚,歷經上千年發展,無錫城至今保留著「龜背形」的格局,地址始終未遷,成為古城文脈延伸的符號。守好來路,才能走好前路。「十三五」期間,無錫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探索實踐一條文化遺產保護的特色之路,展現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的歷史擔當,在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上奮勇爭先。
  • 重慶恢復傳統風貌街區 讓歷史文脈綿延相傳
    編者按:5月17日,市規劃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市委書記、市規委會主任、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孫政才在會上指出,傳統風貌街區是我們城市的一張「名片」,加強保護、修繕與利用,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
  • 日本京都對歷史文脈的保護
    原標題:日本京都對歷史文脈的保護  在歷史地區和文化財保護方面,有1976年頒布的《京都市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條例》、1981年頒布的《京都市文化財保護條例》等。  如今,京都地方法規體系已經相當健全,涉及市政議會、選舉、監察、經濟、文化以及市民生活的條例、規定及細則達1150多項。有關歷史文化保護的條例主要有《京都市文化財保護條例》、《京都市文化財保護事業資金融資規則》、《京都市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條例》等。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2002年5月,《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為該書作序中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優良傳統。」全城的普查工作結束後,福州市及12個縣(市)區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根據歷史建築價值標準,在實地勘察普查、專家評審及多輪部門和公眾徵求意見後,確定公布了歷史建築430處,並完成掛牌、定線落圖和保護圖則編制工作。
  • 福建泉州:文物志願者用愛呵護歷史遺產 保護城市文脈
    清理垃圾,保護歷史遺產。在福建泉州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一群在洛陽橋畔長大的居民,組成了文物志願服務隊,將洛陽橋的周邊設施、花草樹木,橋南街上的石板路等,一一進行「認養」,用愛呵護古橋古街。今年6月13日,泉州市在洛陽橋中亭舉辦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來自泉州文物志願服務隊的近30名志願者到場開展了文物保護的相關宣傳活動。南安石井同樣有一支文物保護志願服務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鎮村幹部、作家、老師,也有個體工商戶、社會工作者等。他們利用各種節假日、活動,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弘揚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保護石井珍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