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傳文脈 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做成「全國典範」

2020-12-13 浙報融媒體

逸雲寄廬,本文圖片由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提供

「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歷史建築之於城市,猶如年輪之於樹木,只有保護文化遺存、弘揚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人們才會對這座城市心存敬畏。

杭州的歷史建築,是杭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遺產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卓軍說,自2005年起,杭州已公布1047處,保護類型涵蓋了傳統民居、獨立式住宅、辦公建築、廠房、倉庫、亭、橋、祠堂等20餘類的歷史建築。「為加強歷史建築的文脈傳承,多年來杭州走出了一條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有機更新協調並進的『杭州模式』。」

吐故納新,歷史建築管理體制和保護體系創新

卓軍,國內文博戰線上,認識他的人都會親切地稱他一聲「卓老」。

其實,「卓老」並不老,這聲「卓老」是大家對他業務能力和個人品行的真誠認可。自1986年他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後,卓軍就與杭州文博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30多年來,他堅持不懈地推動著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將杭州文物博物館事業帶向了全國前列,歷史建築保護亦是其中一項。

杭州建立歷史建築保護體系,在全國都算早的。「我和歷史建築緣分很深,2002年時,我執筆一篇調研文章,是關於『杭州歷史街區和建築保護研究』的,隨後不久,杭州啟動歷史建築保護徵程,杭州的歷史建築保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與這套體制和體系不無關係。」卓軍說。

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領導小組,2005年以來,市、區財政,相關項目實施單位,以及歷史建築保護責任人共投入100多億元專門用於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搬遷安置、保護修繕工作……還不夠,2013年杭州出臺了《杭州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管理條例》,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2017年,杭州被列為全國首批10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

作為試點城市,杭州在保護和利用中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成為全國典範。例如,創新管理體制,堅持「部門聯動,城鄉統籌」,具體做法就是:市園文局、住保房管局、規劃局通過聯席會議等方式,緊密合作,縱橫聯動,共同推進保護利用工作。

同時,創新保護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全程監管」,「對於各個時期具有一定價值的建築均不得拆除,讓古代、近代、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活態反映從古到今杭州建築的演變史,讓城市記得住鄉愁。」 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歷保科科長樓舒說。

延續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杭州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既突出文化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首先,形成「點」「線」「面」模式,全方位、立體化延續古城文脈風貌。以「點」為例,確立50年以上老房子「零拆除」原則,最大限度挖掘歷史文化瑰寶。同時,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是歷史建築保護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城市生活品質。讓原住民共享歷史建築保護的成果。例如,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工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環境良好範例獎」。

不僅如此,還能助推經濟產業發展。通過合理的功能定位,恢復了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的文化、辦公、商貿等功能,形成了五柳巷中醫藥一條街、中山南路特色街等特色街區,在恢復文化、推動經濟、增加就業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十多年不懈努力,讓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取得矚目成就。小河直街、中山南路以及與歷史建築保護結合的危舊房改善工程先後三次獲得住房城鄉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玉皇山南綜保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中國環境保護協會及中國港澳臺環境保護協會聯合授予2013年綠色中國之傑出環境治理工程獎;湖邊邨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典範項目被評為中國最佳設計酒店歷史傳承與保護獎;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古城衛士」阮儀三、文化名人舒乙等專家學者均充分肯定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已形成具有典型性和推廣價值的「杭州範例」。

歷史建築保護也助力申遺。據統計,約有近百處歷史建築位於西湖遺產、運河遺產和良渚遺址範圍內,歷史建築卓有成效的保護對打造杭州世界遺產群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原標題《「歷史建築」傳文脈》,原作者 熊豔 通訊員 梁心韻 樓舒。編輯張筱)

相關焦點

  • 杭州為歷史建築保護工程設計立規矩
    本報訊(通訊員 樓舒 任黎 記者 熊豔)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日前,由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牽頭,聯合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浙江風土設計有限公司、浙江省長三角標準技術研究院共同編制的《歷史建築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規範》(T/ZS 0126-2020)正式發布,進一步提升了我市歷史建築標準化保護水平。
  • 重慶加強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傳承文脈
    新華社重慶11月23日電(記者陶冶)重慶市規劃局11月23日發布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加強對沒有進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發揮其傳承文脈、記住鄉愁的功能。  重慶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優秀歷史建築進行掛牌保護,是按照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出臺的具體措施,也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三層七類」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保護類型之一。此次認定優秀歷史建築的標準為:建成30年以上,能夠反映重慶發展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且未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
  • 保護歷史建築 傳承歷史文脈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要求,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我市積極謀劃,按照「保護為先、活用為要、特色為重、惠民為本」的指導思想,以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為抓手,完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地方標準,探索修繕模式、管理機制的創新,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效。
  • 【城市案例分享】保護歷史建築
    在杭州,對建成50年以上,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體現城市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且尚未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的建築物可被確定為歷史建築;建成不滿50年的建築,具有特別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的,經批准也可被確定為歷史建築。
  • 歷史建築修繕保護工程_2020年歷史建築修繕保護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
    一座城市的文與景凝固在城內如繁星點點的歷史建築中,它們清晰地記錄著城市曾經的輝煌,而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杭州的歷史文化根據《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和《廣州市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的規定,每批次歷史建築都要在公布後編制保護規劃,明確保護利用原則,劃定保護範圍,分類提出保護利用要求。2016年廣州公布了第一批398處歷史建築保護規劃,本次審議通過的歷史建築保護規劃,共涉及第二批80處和第三批88處歷史建築。
  • 突顯歷史建築元素提煉 注重杭州建築特色營造
    不同的地域總有不同的建築特色。在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經歷過滄桑歲月的歷史建築,又能用什麼樣的詞語來概括呢?日前由市城市科學研究會開展的「杭州歷史特色建築研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三吳都會風範、江南水鄉特色、中西交融風格、東方園林典範」。
  •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福州路徑
    古城總體格局「三山兩塔一條街」未湮可辨,古城中軸線保留至今(全國唯一),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歷史文化街區保存較為完整……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福州帶來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澱,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古蹟。目前,全市擁有19處歷史地段,已確定和公布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
  • 標準賦能 規範保護 杭州力推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再上新臺階
    2003年9月,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作為省會城市,杭州應在保護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弘揚歷史文化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做得更好。」2004年杭州市正式啟動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工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搶救並保護了1611處、88.68萬平方米的歷史建築和26條、416.82公頃的歷史文化街區,帶動改善了183萬平方米、近4萬戶的老舊房屋更新,走出了一條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更新發展協調並進的「杭州路子」。
  • [分享]歷史建築保護與修復資料下載
    上海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上海所具有的獨特而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海派文化,充分體現在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的上海外灘近代歷史建築上。隨著上海城市建設在近年來的開發與發展,上海越來越重視歷史建築的保護與修繕。
  • 保護歷史建築有何意義?
    歷史建築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它們是城市之根、文脈之本、風貌之基,承載歷史,不可再生。所有見證過歷史的建築,都帶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北京,不僅朱牆金瓦的故宮在講述著城市興衰,那胡同深處的四合院,也交織著一代又一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氣息。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在已有7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已確定和公布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依法劃定的歷史地段19片。它們是福州城市的「DNA」,飄逸著獨特的福州韻味,承載著福州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
  • 杭州歷史建築價值評估體系研究成果通過課題驗收
    杭州是1982年國家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底蘊。2005年以來,杭州住保房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牽頭啟動了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程,圍繞「找出來、保下來、用起來」,通過開展搶救性挖掘、實施科學修繕、推進活態利用、構建保障體系等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走出了一條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更新發展協調並進的路子。
  • 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地域特色的建築的責任 —— 高知城歷史博物館
    高知城歷史博物館堅定地守護著高知城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並將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傳給後世。
  • 「活」在城市更新之中,是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做好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這個話題在學界引起了極大關注。  專家認為,文物的核心價值不是器物或建築本身,而是文化價值。保護利用優秀歷史建築要充分發掘其承載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讓它們「活」在當下。
  • 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是城市無價之寶
    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昨天用一整天時間調研本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應勇指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歷經歲月沉澱,是凝固的藝術,是城市的無價之寶。要尊重歷史、尊重原貌,修舊如舊,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要加強系統規劃,加大開放力度,創新方式手段,讓市民更好地了解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文化內涵,讓更多的歷史建築可閱讀、可親近。
  • 相約湖邊邨「歷史建築-時光裡」知名設計師為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
    杭州日報訊 在上城區長生路與蘄王路交叉口,有4幢青磚黛瓦的裡弄式建築很是引人注目——清水磚牆、屋頂露臺、百葉窗等,無不透著濃鬱的民國範兒,這就是湖邊邨建築群。為助力杭州市歷史建築復工復產,今年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發起「歷史建築-時光裡」系列活動。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樓舒說:「我們將在每一期活動中選取一處極具特色的歷史建築,邀請歷史建築文史專家、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等行業大咖,來聊聊如何讓歷史建築與現代化的設計理念更好地融合和發展。」
  •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模式
    歷史建築是「活體」文化遺產,是城市之根、文脈之本、風貌之基,承載歷史,不可再生。然而,保護和利用、繼承和發展之間的平衡並不容易把握。  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近70%還在發揮居住功能  據介紹,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確「拆、改、留」向「留、改、拆」轉變後,保護歷史建築、延續城市文脈也越來越得到廣大市民的熱情關注和參與,依法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
  • 保護上海建築的歷史底色
    2009年,在同濟大學一場關於城市與建築的論壇上,蔡永潔呼籲上海不要再像國內其他城市那樣「在每一個建設項目中拼命追求個性」。在他看來,這個城市本有的優越地理條件和文脈資源都是「上天的賜予」,值得被好好珍惜、保護。同期,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盧永毅教授開始思考「上海『長高』以後」的問題。
  • 保護歷史建築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歷史建築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它們是城市之根、文脈之本、風貌之基,承載歷史,不可再生。所有見證過歷史的建築,都帶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同樣,在水鄉烏鎮,那黛瓦白牆的幽深小院承載著江南的歷史變遷;順德古城裡的宗祠,也在細膩傳遞著嶺南地域文化的靈性……假如這些歷史建築蕩然無存,我們去哪裡尋找這樣的感覺?又如何將這種感受,真實地傳遞給我們的後代?但是,人們對居住和生活的理解也是不斷轉化的。建築工藝也一定會迭代演變。新工匠如何真實保持老工藝?
  • 2020年第二屆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學術年會召開,杭州活態遺產保護...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的發展,提高建築技術水平,12月3日-4日,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共同探討「更生中的復興」這一宏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