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雲寄廬,本文圖片由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提供
「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歷史建築之於城市,猶如年輪之於樹木,只有保護文化遺存、弘揚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人們才會對這座城市心存敬畏。
杭州的歷史建築,是杭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遺產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卓軍說,自2005年起,杭州已公布1047處,保護類型涵蓋了傳統民居、獨立式住宅、辦公建築、廠房、倉庫、亭、橋、祠堂等20餘類的歷史建築。「為加強歷史建築的文脈傳承,多年來杭州走出了一條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有機更新協調並進的『杭州模式』。」
吐故納新,歷史建築管理體制和保護體系創新
卓軍,國內文博戰線上,認識他的人都會親切地稱他一聲「卓老」。
其實,「卓老」並不老,這聲「卓老」是大家對他業務能力和個人品行的真誠認可。自1986年他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後,卓軍就與杭州文博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30多年來,他堅持不懈地推動著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將杭州文物博物館事業帶向了全國前列,歷史建築保護亦是其中一項。
杭州建立歷史建築保護體系,在全國都算早的。「我和歷史建築緣分很深,2002年時,我執筆一篇調研文章,是關於『杭州歷史街區和建築保護研究』的,隨後不久,杭州啟動歷史建築保護徵程,杭州的歷史建築保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與這套體制和體系不無關係。」卓軍說。
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領導小組,2005年以來,市、區財政,相關項目實施單位,以及歷史建築保護責任人共投入100多億元專門用於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搬遷安置、保護修繕工作……還不夠,2013年杭州出臺了《杭州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管理條例》,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2017年,杭州被列為全國首批10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
作為試點城市,杭州在保護和利用中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成為全國典範。例如,創新管理體制,堅持「部門聯動,城鄉統籌」,具體做法就是:市園文局、住保房管局、規劃局通過聯席會議等方式,緊密合作,縱橫聯動,共同推進保護利用工作。
同時,創新保護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全程監管」,「對於各個時期具有一定價值的建築均不得拆除,讓古代、近代、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活態反映從古到今杭州建築的演變史,讓城市記得住鄉愁。」 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歷保科科長樓舒說。
延續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杭州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既突出文化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首先,形成「點」「線」「面」模式,全方位、立體化延續古城文脈風貌。以「點」為例,確立50年以上老房子「零拆除」原則,最大限度挖掘歷史文化瑰寶。同時,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是歷史建築保護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城市生活品質。讓原住民共享歷史建築保護的成果。例如,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工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環境良好範例獎」。
不僅如此,還能助推經濟產業發展。通過合理的功能定位,恢復了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的文化、辦公、商貿等功能,形成了五柳巷中醫藥一條街、中山南路特色街等特色街區,在恢復文化、推動經濟、增加就業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十多年不懈努力,讓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取得矚目成就。小河直街、中山南路以及與歷史建築保護結合的危舊房改善工程先後三次獲得住房城鄉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玉皇山南綜保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中國環境保護協會及中國港澳臺環境保護協會聯合授予2013年綠色中國之傑出環境治理工程獎;湖邊邨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典範項目被評為中國最佳設計酒店歷史傳承與保護獎;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古城衛士」阮儀三、文化名人舒乙等專家學者均充分肯定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已形成具有典型性和推廣價值的「杭州範例」。
歷史建築保護也助力申遺。據統計,約有近百處歷史建築位於西湖遺產、運河遺產和良渚遺址範圍內,歷史建築卓有成效的保護對打造杭州世界遺產群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原標題《「歷史建築」傳文脈》,原作者 熊豔 通訊員 梁心韻 樓舒。編輯張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