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地域特色的建築的責任 —— 高知城歷史博物館

2021-02-17 株式會社日本設計

高知城歷史博物館堅定地守護著高知城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並將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傳給後世。位於城下町的歷史博物館同時需要擁有歷史、文化、傳統、品格、質量和堅固性。為了應對大地震引發的洪水和海嘯,保護人員與歷史文物及藏品的安全,設計採用中間層免震結構。

▲從高知城護城河視角眺望建築-屋簷彎曲,與高知城相呼應

 

矗立在高知城前方、守護著文化產的一艘「巨輪」

高知縣依山傍海,人傑地靈,是坂本龍馬等偉人輩出的地方。喜歡喝酒和高談闊論,樸實無華是高知人的性格特點,為了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提出打造貼近鄉土,堅實沉穩的建築。我們從保護重要藏品不被水侵蝕的船隻和鯨魚形象中獲得設計靈感,最終誕生的建築外觀與提案時的建築形象一致。由於受到太平洋上暖溼氣流的影響,高知的空氣溼度較高,所以在建築立面的設計之初就選擇了乾式工法的預製混凝土結構。

為了應對大地震引發的洪水和海嘯,保護人員與歷史文物及藏品的安全,設計採用中間層免震結構。

▲西北側建築外觀

▲區域平面圖

▲高知城天守閣視角全景-左前方是追手門

 

▲北側架空的背陰處設置了大長凳,作為節日慶典和周末集市的匯合點,是人流聚集的場所

  

土佐的工匠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

高知縣西面被險峻的山脈隔斷於瀨戶內海,東面有漫長的海岸線迎對著太平洋,在這片土地上,泥瓦匠、木匠、細木工、裱糊師、石匠、瓦匠、和紙匠等各種技藝高超的工匠們至今仍然活躍在各行各業。我們摒棄了引進城市工匠建設「城市風格」博物館的想法,注重利用當地的材料和技術,通過設計讓本地工匠大顯身手,為建築賦予傳承地域文脈的「土佐(高知舊稱)風格」。雖然現代技術在提高效率、縮短工期方面見長,但只是一味地使用現代技術的話,傳承數百年的日本傳統技藝就會失去生存空間,原先的工匠們也會失去工作。我們嘗試聘請當地工匠參與施工,不僅有效地節約了施工成本,還提高了工作現場的士氣。

 

▲左側牆面為菱形鋁板幕牆,右側為在預製混凝土上澆築出船型圖案的牆面,波浪型天花板由玻璃纖維加固水泥製成

 

通過解讀「場所的力量」而誕生的建築

原日本設計社長池田武邦遵循建築所具有的社會責任和承載的使命。通過建築傳承歷史,創造未來。建築的力量不容小覷,我們相信建造「高知城歷史博物館」的材料和技術必將為高知今後的發展做出貢獻。

▲右側牆面是土佐檜木積層牆

  

▲鑲嵌藍色海浪圖案玻璃的菱形窗

 

▲屋簷下預製混凝土,垂木頂端安裝T型鋼飛簷垂木

 

▲天然石材和淡路燻瓦鋪設的一層茶室入口道路

 

▲右三層展示大堂-天花板由預製混凝土板和檜木百葉製成

  

▲一層和室-由土佐和紙和土佐檜木製成的菱形格天花板

  

獲獎經歷

2018年 第59回 BCS獎
2018年 平成29年 照明普及獎
2017年 第12回 日本泥瓦協會作品獎 

項目概要

項目名稱:高知城歷史博物館

項目業主:高知縣

項目地址:高知縣高知市追手筋2丁目7−5

建築設計:株式會社日本設計

主要功能:博物館

用地面積:2,549㎡

地上建築面積:6,220㎡

結構:RC結構、SRC結構、S結構、中間層免震結構、PC

層數:地上3層

竣工日期:2016年4月竣工

施工圖設計單位:清水建設株式會社

相關焦點

  • 兩江四岸核心區:「活化」歷史資源 傳承城市文脈
    新華網重慶11月17日電(王龍博)長江與嘉陵江在重慶朝天門交匯,形成了極具山城、江城特色的兩江四岸景觀。兩江四岸核心區也是重慶城市形態的發源地,正在打造彰顯城市氣質的重要窗口。  今年5月,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工作全面啟動。
  • 重慶加強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傳承文脈
    新華社重慶11月23日電(記者陶冶)重慶市規劃局11月23日發布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加強對沒有進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發揮其傳承文脈、記住鄉愁的功能。  重慶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優秀歷史建築進行掛牌保護,是按照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出臺的具體措施,也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三層七類」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保護類型之一。此次認定優秀歷史建築的標準為:建成30年以上,能夠反映重慶發展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且未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
  • 傳承歷史文脈 渝中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
    保護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一直以來,我區著眼重現傳統巴渝風貌、體現明清移民特色、展現抗戰陪都風格以及彰顯開埠建市、西南大區風採,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升級打造「最美街道」中山四路,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
  • 突顯歷史建築元素提煉 注重杭州建築特色營造
    不同的地域總有不同的建築特色。在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經歷過滄桑歲月的歷史建築,又能用什麼樣的詞語來概括呢?日前由市城市科學研究會開展的「杭州歷史特色建築研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三吳都會風範、江南水鄉特色、中西交融風格、東方園林典範」。
  • 「歷史建築」傳文脈 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做成「全國典範」
    杭州的歷史建築,是杭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遺產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卓軍說,自2005年起,杭州已公布1047處,保護類型涵蓋了傳統民居、獨立式住宅、辦公建築、廠房、倉庫、亭、橋、祠堂等20餘類的歷史建築。「為加強歷史建築的文脈傳承,多年來杭州走出了一條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有機更新協調並進的『杭州模式』。」
  • 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重現邕州圩市繁華
    對於南寧人而言,以興寧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獅巷和銀獅巷為代表的「三街兩巷」,是傳承南寧傳統建築文化和反映老南寧歷史文脈的重要街區,其改造升級對於保護歷史文脈、重塑老南寧的記憶、實現綠城品質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 潮州:歷史與現代交織 城市文脈延續傳承
    歷史與現代交織,城市文脈延續傳承  潮州 古城觀新潮(解碼·城市味道)  本報記者 李 剛  潮州,是一座從歷史中走來的古城。工夫茶、潮州木雕、老民居……既沉澱著古城的深厚歷史,又展現了古城的活力與魅力。
  • 鄉音鄉情延續歷史文脈 鄉土藝術唱響「保定故事」
    、傳承鄉土藝術形式……一件件鄉土藝術發展的喜事,彰顯著保定鄉土藝術發展漸入佳境。    保定具有2300多年歷史文化,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鄉土藝術資源極為豐富,傳統音樂、舞蹈、美術、喜劇、曲藝、技藝、民俗、民間文藝等鄉土藝術形式,極富地域文化特色,是當地人民的精神家園。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在已有7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已確定和公布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依法劃定的歷史地段19片。它們是福州城市的「DNA」,飄逸著獨特的福州韻味,承載著福州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張翔說,將其他地方好的做法轉化應用到我市相關工作中,創造出具有莆田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路。在學習、借鑑、重視、保護、發展的過程中,讓傳統民居烙刻時代發展的烙印,承載歷史記憶和創業見證,更好地通過這一歷史文化載體,彰顯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
  • 保護歷史建築 傳承歷史文脈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要求,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我市積極謀劃,按照「保護為先、活用為要、特色為重、惠民為本」的指導思想,以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為抓手,完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地方標準,探索修繕模式、管理機制的創新,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效。
  • 六大主題博物館品牌 彰顯地域特色
    2016年,武漢將進入全國博物館第一方陣。昨日,記者從市文化局獲悉:我市建設「博物館之城」工作已經啟動,,達到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並著力打造和形成凸顯地域特色的「六大主題博物館品牌」。
  • 傳承歷史文脈再現繁華邕州 聚焦南寧「三街兩巷」改造升
    老南寧「三街兩巷」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在現代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融合中,散發出濃濃的歷史文化韻味,不僅為南寧城市的發展注入了靈魂,還承載南寧千年歷史文脈,寄託南寧人深深的城市記憶,賦予了南寧城市的精神品質……目前,該城區正在推進的「三街兩巷」項目工程,將嚴格依據歷史,改造興寧路、民生路、解放路和金獅巷、銀獅巷及周邊區域;打造以明清嶺南民居及近代騎樓為主的歷史文化街區,再現繁華邕州圩市騎樓景觀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弘揚城市記憶
    廣州市人民政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廣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市」,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強化部門聯動、協同管理,一方面,細化明確規劃、住房城鄉建設、文物、更新、城管等相關部門責任分工;另一方面,注重壓實區政府作為保護屬地的主體責任,形成了「橫向到邊、協同聯動,縱向到底、層層落實」的工作機制,讓名城保護和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具體工作任務可以快速、準確、高效地落實在基層。
  • 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出活化利用歷史文物要...
    記者 戴娟 攝視覺重慶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吊腳樓、四合院……獨特的建築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巴渝風貌;歷史久遠的老鼓樓衙署遺址、巴縣衙門舊址、中英聯絡處舊址……歲月的烙印彰顯著重慶城的文脈和底蘊。11月30日,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團第二分團,就主城「兩江四岸」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視察時提出,活化歷史文物要進一步豐富傳承形態,突出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
  • 銅梁:安居古城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美麗鄉愁
    諸多會館是安居古城內一大特色。早在清代中葉,安居就修建了福建會館天后宮、湖廣會館禹王宮、廣東會館南華宮、江西會館萬壽宮、湖南會館濂溪祠等。這些建築風格各異,特地鮮明,千百年傳承下來成為鄉愁和記憶的承載之所。以江西會館萬壽宮為例,它是江西民居建築與巴渝山地建築相結合的典型範例,兼有宗祠建築莊嚴肅穆的氣派與山地民居細膩空透的風韻。
  • 日本京都對歷史文脈的保護
    原標題:日本京都對歷史文脈的保護    當遊人陶醉於京都優美的自然風景、多彩的傳統活動時,千萬不要忘了京都市通過歷史景觀保護立法和城市景觀精細化管理,在保護、創生地域環境特色和文化景觀方面所做的實踐探索。在日本,京都是較早開展歷史景觀保護立法的城市,在1966年施行《古都保存法》後的次年就制定了《古都保存法施行細則》。
  • 留住城市記憶 傳承歷史文脈
    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切實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堅決制止破壞行為,莆田市仙遊縣自12月5日至2021年2月5日,全面開展歷史文化遺產普查認定,明確落實9項保護工作機制,強化傳統建築保護利用,全面推動城市功能和品質大提升。
  • 環球建築周報 | 浙江龍遊博物館,回應歷史,秩序傳承
    /龍遊博物館// 回應歷史,秩序傳承/建築設計:   中聯·方曄·左右建築位置:浙江攝影師:楊光坤 博物館的設計自然得順應了城市視線對景觀的遠眺趨勢。圍合。解構「四水歸堂」的方形建築總平,增強博物館公眾開放的屬性。
  • 捧讀70處「可閱讀」的浦東建築 探索城市歷史文脈
    旅遊節期間,市文旅居推出涉及500多個點位的102條精品線路和品質產品,日前還發布了參與「建築可閱讀」項目的全市1039處開放建築,涵蓋70處「可閱讀」的浦東建築,讓市民遊客更立體地了解歷史、品味文化,感受「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的城市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