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強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傳承文脈

2020-12-13 央廣網

  新華社重慶11月23日電(記者陶冶)重慶市規劃局11月23日發布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加強對沒有進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發揮其傳承文脈、記住鄉愁的功能。

  重慶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優秀歷史建築進行掛牌保護,是按照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出臺的具體措施,也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三層七類」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保護類型之一。此次認定優秀歷史建築的標準為:建成30年以上,能夠反映重慶發展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且未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

  據了解,本次評定出的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共176個,包括居住建築55處、商業建築10處、公共服務建築50處、宗教及祠廟會館16處、工業建築10處、軍事防禦設施19處、風景園林建築4處、市政水利設施7處和其他建築5處。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黃勇表示,對優秀歷史建築進行保護,是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擴大了對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傳統建築的保護力度,是更好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特色風貌的重要舉措。

  據悉,重慶市規劃局正在對本次發布的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進行定位入庫和掛牌工作。後期,還將組織開展優秀歷史建筑紫線劃定、規劃控制導則的制定及規劃保護和利用與管理工作,禁止拆真建假、拆舊建新。

相關焦點

  • 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是城市無價之寶
    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昨天用一整天時間調研本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應勇指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歷經歲月沉澱,是凝固的藝術,是城市的無價之寶。要尊重歷史、尊重原貌,修舊如舊,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要加強系統規劃,加大開放力度,創新方式手段,讓市民更好地了解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文化內涵,讓更多的歷史建築可閱讀、可親近。
  • 「歷史建築」傳文脈 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做成「全國典範」
    逸雲寄廬,本文圖片由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提供「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歷史建築之於城市,猶如年輪之於樹木,只有保護文化遺存、弘揚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人們才會對這座城市心存敬畏。
  • 保護歷史建築 傳承歷史文脈
    在歷史建築公布後,我市按照歸檔數據標準的要求進行入庫,實現了歷史建築信息的查詢與定位等功能,為規劃編制、審批提供了依據。  (三)組織歷史建築保護圖則編制  根據《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我市目前已全面開展已公布歷史建築保護圖則的編制工作,並積極推進歷史建築保護圖則的報批,將歷史建築保護圖則作為歷史建築流轉交易的必備附件。
  • 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重現邕州圩市繁華
    對於南寧人而言,以興寧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獅巷和銀獅巷為代表的「三街兩巷」,是傳承南寧傳統建築文化和反映老南寧歷史文脈的重要街區,其改造升級對於保護歷史文脈、重塑老南寧的記憶、實現綠城品質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 重慶恢復傳統風貌街區 讓歷史文脈綿延相傳
    編者按:5月17日,市規劃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市委書記、市規委會主任、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孫政才在會上指出,傳統風貌街區是我們城市的一張「名片」,加強保護、修繕與利用,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2002年5月,《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為該書作序中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優良傳統。」今年福州市在往年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部署完善歷史建築普查工作,其中五城區在開展歷史建築普查成果全面核實的同時,重點落實舊改地塊50年以上建築的甄別工作。歷史建築普查確定後,長效管理機制緊隨而上。福州各地根據屬地實際情況,相繼出臺相關舉措,加強對歷史建築日常保護管理。
  • 傳承歷史文脈 渝中區全力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
    資料圖片渝中是重慶「母城」,有著獨特的資源稟賦,深厚的人文底蘊。近年來,我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內在統一的認識,紮實推進傳統風貌街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同時,保持街名地名不更改、院落建築不拆遷、街巷肌理不斷裂,對部分街巷實施「針灸式」微改造,豐富優化夜景燈飾,確保功能演替與基礎配套協調。優化完善聯動共建機制,深化與產權單位合作,賦予大禮堂、金融博物館、陳列館等場館新功能,充分發揮文化體育、招商引資、國際交流合作等價值。
  • 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出活化利用歷史文物要...
    記者 戴娟 攝視覺重慶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吊腳樓、四合院……獨特的建築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巴渝風貌;歷史久遠的老鼓樓衙署遺址、巴縣衙門舊址、中英聯絡處舊址……歲月的烙印彰顯著重慶城的文脈和底蘊。11月30日,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團第二分團,就主城「兩江四岸」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視察時提出,活化歷史文物要進一步豐富傳承形態,突出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
  • 李先逵:新時代中國民族建築保護傳承與發展
    首先是真正保護好傳統建築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把優秀傳統建築文化精神文脈語言,融入到現代化城鄉規劃建設和建築創作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之路,並同時大力促進中國特色建築教育改革,培養懂國情的新一代建設人才。
  • 泉州加強歷史建築保護 利用舊城要改造 建築先甄別
    泉州網3月26日訊 (記者謝曦)歷史建築是城市的有形記憶,傳承著城市的文脈和底蘊。為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市住建局、市文旅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加快轄區內歷史建築的普查、認定,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對列入縣級歷史建築預備名錄庫的建(構)築物,採取措施先予保護。根據安排,各縣(市、區)要抓緊完成所有歷史建築普查名錄現場覆核;2020年6月底前,再公布一批歷史建築;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並報送相關部門備案。
  • 兩江四岸核心區:「活化」歷史資源 傳承城市文脈
    新華網重慶11月17日電(王龍博)長江與嘉陵江在重慶朝天門交匯,形成了極具山城、江城特色的兩江四岸景觀。兩江四岸核心區也是重慶城市形態的發源地,正在打造彰顯城市氣質的重要窗口。  今年5月,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工作全面啟動。
  • 重慶這些老建築當選優秀歷史建築,你同意嗎?
    本報訊 (記者 蔣豔)這些熟悉的地方,入選優秀歷史建築公示名錄了!重慶晨報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經過市民尋訪、專家推薦,重慶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名錄出爐,目前正在進行公示,共有161處老建築「上榜」,公示時間為期一個月。
  • 培養歷史保護建築修繕人才迫在眉睫
    找了有資質的施工隊伍修復保護建築,結果漏水的還是漏、脫落的還是脫落,連沒壞的老固件也被修壞了
  • 莆田北岸經開區: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傳承城市歷史文脈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月6日訊 據湄洲日報報導 筆者昨獲悉,北岸經開區新增了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港裡受符井、港裡造像塔、莆禧八卦井、梯亭石塔、西埭鄭氏民居、大參將胡公遺愛碑、西龍寺碑刻。昨日,筆者來到忠門社區西埭鄭氏民居。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要開展全區域全要素歷史文化遺產大普查。落實好保護管控措施,避免建設性破壞。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12月14日,由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委宣傳部、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8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主題,邀請相關人士座談、建言獻策。
  •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傳承中華文脈
    比如,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成為中國在世界的一張名片;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定都朝代最多、遺蹟最豐富的都城,與古羅馬城並稱為東西方文明的核心;唐大明宮遺址是盛唐時期宮廷建築思想和成就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宮殿遺址,確立了中國宮殿建築制度,對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都城和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四是影響深、貢獻大。
  • 我市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謝曦)歷史建築是城市的有形記憶,傳承著城市的文脈和底蘊。為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市住建局、市文旅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加快轄區內歷史建築的普查、認定,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對列入縣級歷史建築預備名錄庫的建(構)築物,採取措施先予保護。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弘揚城市記憶
    廣州市人民政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廣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市」,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強化組織領導 建立協同機制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名城保護工作,成立了市、區兩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由市、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委員會主任,建立起名城保護工作公開透明的審議機制。成立了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各區試點項目指揮部,加強試點工作統籌領導。
  • 重慶首批176個優秀歷史建築出爐,西山公園上榜了!
    市規劃局發布《重慶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目錄,評定出優秀歷史建築176個,包括全市民居建築、商業建築、工業建築、軍事防禦設施等九類。(居住建築代表:渝中區圓廬(一級歷史建築) 位於渝中區李子壩嘉陵新村190號的圓廬,建於抗戰初期,是抗戰陪都風貌建築。)
  • 「活」在城市更新之中,是對歷史建築最好的保護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做好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這個話題在學界引起了極大關注。  專家認為,文物的核心價值不是器物或建築本身,而是文化價值。保護利用優秀歷史建築要充分發掘其承載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讓它們「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