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公開消息稱大型乳製品製造商已經開始對部分產品漲價,原奶供應商卻似乎沒能嘗到甜頭。
中國最大原奶供應商現代牧業1月30日公告稱,繼2016年虧損7.42億後, 2017年預虧9億。
在這個預虧9億的公告中,現代牧業指出三個虧損原因,包括2017年原料奶售價較上年下降近4%,分銷商結欠的應收帳款將延遲償還,或不能全數收回,預計虧損近5億元;以及蒙牛強制性現金要約收購後註銷現代牧業管理層購股權產生的非現金虧損。
現代牧業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運營著26個畜牧場,同時在終端銷售「現代牧業」牛奶,去年7月還與蒙牛合作推出「鮮語」純牛奶。
原奶養殖盈利難在行業內存在已久,另一家原奶供應企業西部牧業31日公告稱,2017年預計虧損3.48億元,原因之一也是生鮮乳價格持續低迷,飼養成本卻未降低。
一個星期之前有行業人士爆料,南京發生了因為奶農超出了供應計劃遭乳企拒收不得不倒奶的事件,供應計劃如何制定、為何拒收並未公開,但可以推斷的是,如果在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下,拒收事件不會輕易發生。
2018年初以光明為代表的乳企的漲價並不能讓原奶企業受益,乳業分析師宋亮分析,此輪漲價是飲料、啤酒等消費品漲價的傳遞,而在乳品成本中包括的不只是原奶成本,乳製品漲價,並不意味著原奶收購價格提高了。
進口奶是影響原奶價格的一方面 。在原料端,進口大包粉價格低廉,國內不少企業減少甚至停止收購國內原奶。在乳品終端,進口乳製品替代影響了國產乳品消費的增長,也進一步影響了乳製品加工企業對原料奶的需求。美國農業部一份報告曾預測,中國在2017年進口液態奶會繼續增長,增幅將達接近40%。
消費者選擇價格更低,且看上去更安全的進口奶,企業選擇更低成本的進口大包奶作為原料,都是市場正常選擇。而解決策略,一方面要繼續提升中國消費者對國產乳業的信心,一方面則是降低中國原奶養殖的成本。
「中國原奶價格為什麼這麼高?」宋亮分析,這些年國內原奶價格高於國際,表現為飼料、人工成本上漲,但形成根本原因有三,一是家庭牧場、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模式發展仍然滯後,二是轉型發展帶來的產業鏈「系統性」成本高,主要表現配套的飼料、防疫、擠奶、配種、運輸等沒有形成很好規模,三是規模化發展方向偏差。萬頭以上大規模養殖,因為飼料供應半徑過大,集中飼養帶來防疫、糞汙處理等問題,是典型高投入高產出。
現代牧業從誕生起就是萬頭大牧場的代言。在大牧場模式下,2005年成立的現代牧業2010年成功上市, 但大牧場的養殖安全問題也一直備受爭議,近年來公開消息上也不乏因為環保問題遭受罰款的報導。
「現代牧業的虧損,根本原因就是自身成本太高,是大牧場模式出現偏差。」宋亮稱。
為了專心經營奶牛養殖及原料奶業務,現代牧業已經選擇與大股東蒙牛合作,把乳製品業務交給蒙牛負責。根據現代牧業公告,2018年1月22日,以5604萬元的價格向蒙牛出售現代牧業蚌埠乳製品業務單位、現代牧業肥東乳製品業務單位各50%股權。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現代牧業蚌埠乳製品業務單位虧損3.1億元。現代牧業肥東乳製品業務單位虧損2458萬元。
在原奶業務上,現代牧業去年6月曾發布公告表示,現代牧業與蒙牛初步籤訂框架供應和加工協議,旗下子公司將向蒙牛提供乳製品及服務,未來三年,乳製品供應建議年度上限分別為10.61億元、18.99億元及22.23億元,合計在50億元左右。
蒙牛的採購一定程度解決了現代牧業原奶訂單的問題。但面對國際上更低廉的進口奶以及大牧場模式下居高不下的成本, 要改善原奶業務的盈利狀況,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