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夏日風光之二——昆明湖美景(原創)

2020-10-19 江南好書館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據統計每年來頤和園遊覽的遊客有上千萬。而來頤和園觀賞、採風、拍攝的主要景點就是那優美壯麗的萬壽山和昆明湖風光。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因為這一帶風景優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一郡之盛觀」。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頤和園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 沿堤建有六座石橋, 造型優美, 形態各異.其中一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 橋拱高聳, 遠望如一條玉帶.湖區三個部分都有一島, 象徵蓬萊三島.其中, 南湖島風景最優美, 它的面積達16 餘畝, 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築, 據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 原有三層閣樓, 當年清代帝後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盡收眼下。
      本人特欣賞和熱衷於在夏天來頤和園採風拍攝。我愛頤和園夏天美麗的景色,這裡的樹木蔥鬱,這裡的古蹟滿園,這裡的昆明湖碧波蕩漾,這裡的群山綿延翠綠,真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冊。近年來,我多次到過頤和園,每次也就一小時左右,觀賞和拍攝幾個景點。多數是從東宮門進入頤和園的,也有兩次是從北宮門 登上頤和園萬壽山的,一次是去年的七月份上旬的一天清晨,一次是2012年5月下旬一天的下午。在去年我拍攝頤和園的美景用的還是佳能S80數位相機。曾記得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鬱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牆。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雖然說是清晨,拍攝的圖片不夠清晰,但是昆明湖的美景常留心中。

       2012年6月10日上午,本人先到空軍倉庫工地辦完有關工作後,來到原住處準備取水費票據,途徑北京大學時天空還是烏雲滿天,到原住處天空已開始放晴。從原住處返回經過西苑已是上午十一點鐘了。西苑到頤和園就一站路約一公裡。心想,今天的天氣先陰後晴,能見度極好,這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會,匆匆從東宮門進入頤和園。這次我帶上女兒新買的日本原裝佳能單眼相機,再次來到令人心曠神怡、美麗的昆明湖畔採風拍攝。這次拍攝的頤和園風光圖片是本人到過頤和園拍攝最為理想和最為清晰的圖片之一。

       雖是中午時段,來頤和園遊覽的遊客來往穿插,絡繹不絕。我先在東門拍攝了幾張照片。即直奔昆明湖東堤岸上的知春亭。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距離近 最為鮮明,對於拍攝者來說是取景的最佳地方。此處是最先柳綠花紅,向人們報春,故名知春亭。放眼望去,遠處群山起伏,古塔聳立,遠處的山叫玉泉山,盛產優質礦泉水,是專供紫禁城內的皇帝及后妃們飲用的。 遠處的古塔叫玉峰塔,看著在園內,其實是在園外的玉泉山,這種把別處的景色,借來一用的造園方法,稱為「借景」,使得頤和園山水融為一體,美不勝收。我在這裡主要拍攝了萬壽山、玉泉山、玉峰塔和知春亭的美麗風景。本文中的配圖中的前三張都是在這裡拍攝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知春亭有十多位的老年音樂隊在這裡演唱和伴奏《天路》等歌曲,嘹亮的歌聲漂蕩在昆明湖的上空,為公園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然後,我從邀月門走進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性的遊廊,沿昆明湖的北岸一直往西行,一路拍攝對面的十七孔橋、南湖島等景點,走到排雲門前又拍攝了多張佛香閣圖片。再往西走拍攝昆明湖西堤上的豳風橋和玉帶橋。本人還走到昆明湖的西北,拍攝清晏舫。萬壽山西麓岸邊, 有一隻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 上建兩層艙樓, 窗上鑲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觀。在返回途中,我趕緊拍攝了東堤上的文昌閣等景點。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段時間天氣十分晴好,有利拍攝。到了12點往後,天上的雲量急劇增加,烏雲又重新浮在昆明湖的上空。本人在12點15分拍攝的圖片可作證,放在本文配圖的最後兩張。這一次去頤和園真算走運,老天爺和時間老人真幫忙。

       夏日景點何處美,請到昆明湖中來!這次遊覽頤和園,我不僅拍攝了昆明湖畔的萬壽山、佛香閣、十七孔橋等主要景點,還拍攝了昆明湖東岸上的知春亭、文昌閣、728米長的彩色長廊等景點。一個多小時的拍攝,顯然走得有點匆忙,感覺有點累,本人這次一共拍攝了100多張昆明湖的圖片,已是如願似賞,滿載而歸。現將本人拍攝的美麗的昆明湖風光圖片,特選20幅和朋友們一起分享欣賞。

          這是本人在知春亭旁邊拍攝的萬壽山和佛香閣的美麗風景。

       這是本人拍攝的昆明湖東堤上的知春亭。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後,,此處得春氣之先, 亭畔桃紅柳綠,最早向人們報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 最為鮮明。


        這張圖片系本人在知春亭拍攝的。放眼望去,遠處群山起伏,古塔聳立,遠處的山叫玉泉山,遠處的古塔叫玉峰塔,山水塔景混為一景,天地人景和諧一體,真乃人間美景也!

          這是本人在2011年7月間的一天清晨在昆明湖畔用佳能S80數位相機拍攝的昆明湖荷花、湖面、遊船、十七孔橋、玉帶橋、練橋等景點的遠鏡頭圖片。

         這是本人今年夏天在昆明湖畔拍攝的昆明湖荷花、湖面遊船、十七孔橋和湖面上凌空飛翔的水鳥等景點的遠鏡頭圖片。
 

            這是本人拍攝的昆明湖東堤岸上的文昌閣。

          這是本人在昆明湖東堤岸上拍攝的昆明湖,寬廣浩瀚的湖面和萬壽山以及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塔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這是本人在2011年7月間的一天清晨在萬壽山頂用佳能S80數位相機拍攝的昆明湖美麗景色。

          以上兩幅圖片系本人分別從十七孔的南首和北岸拍攝的十七孔橋美景。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橋橫跨在南湖島和東岸之間。橋長150 米,像一條長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盧溝橋之作,,橋上每個石攔住頂部都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顯得精緻、雄偉和美觀。

           這是本人拍攝的南湖島風景。南湖島風景最優美,它的面積達16餘畝,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築,據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原有三層閣樓,當年清代帝後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著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廓如亭。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著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臥著一座如真牛一樣大小的鑄造精美的銅牛, 昂首豎耳, 若有所聞而回首驚顧的神態, 非常優美生動, 原取神牛鎮水之意, 現為珍貴文物. 

        以上兩幅圖片,系本人今年夏天在銅牛旁邊拍攝的可愛的小朋友天真幸福的鏡頭。

            在昆明湖北岸與萬壽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長廊是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性的遊廊.東起樂壽堂的邀月門,穿過排雲門,直達萬壽山西端的石章亭,全長728米,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簷的亭子.長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畫,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餘幅畫面溢彩流金,令人讚嘆不已。長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聯殿通閣,猶如一條彩帶.在長廊中漫步觀湖,步移景換,變化萬千。

         在昆明湖的西北, 萬壽山西麓岸邊, 有一隻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 上建兩層艙樓, 窗上鑲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觀。

         這是本人拍攝的豳風橋。     清漪園時期名桑薴橋,光緒時期為避鹹豐帝(奕詝)名諱,改為今名,取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以「桑薴」或「豳風」為橋名都是為了表明帝王對農桑的重視。

          這是本人在南湖島上拍攝的玉帶橋。這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 橋拱高聳, 遠望如一條玉帶。玉帶橋,建造於乾隆年間,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呈曲線型,宛若玉帶,故得此名。橋下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當年帝後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均過此橋。

        

 以上兩幅圖徵是本人分別於2011年夏天和今年夏天拍攝昆明湖西堤上的練橋。


  這是本人拍攝的昆明湖西堤上的鏡橋 ,鏡橋 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 
  


         以上兩張圖片系本人在返回昆明湖東堤岸上時拍攝的,時間為2012年6月10日的12時12分,天空烏雲急劇增加,籠罩在昆明湖的上空,但頤和園的美景將永遠珍藏在本人的心中。

相關焦點

  • 夏日陶然更風光(二)原創
    說夏日裡的陶然亭公園充滿詩情畫意,一點也不過分。整個陶然亭公園包括東湖、西湖和南湖和中心島,而遍布全公園的名亭就有36座之多,還有各種樓臺軒宇,湖上遊船穿梭來往,岸上遊客趣味盎然。每一個亭,就是一處景;每一個亭,都充滿詩情。
  • 「共賞古時光」 探尋頤和園(二)
    前身是著名的清漪園,於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大火,後光緒重新修建,更名為頤和園。那麼,頤和園和前身清漪園又有什麼異同?從正門進入,又應走哪條線路,賞美景,看宏偉建築?不同殿宇與當朝皇帝之間又有哪些淵源?
  • 賞北京頤和園夏日風光 荷花滿池荷香四溢
    北京近期降雨頻繁,頤和園昆明湖內湖水充盈。6月28日,西堤及暢觀堂一帶荷花長勢良好,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交相呼應,微風中還傳來陣陣荷香。(圖/王曉)北京近期降雨頻繁,頤和園昆明湖內湖水充盈。(圖/王曉)北京近期降雨頻繁,頤和園昆明湖內湖水充盈。6月28日,西堤及暢觀堂一帶荷花長勢良好,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交相呼應,微風中還傳來陣陣荷香。(圖/王曉)北京近期降雨頻繁,頤和園昆明湖內湖水充盈。6月28日,西堤及暢觀堂一帶荷花長勢良好,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交相呼應,微風中還傳來陣陣荷香。
  • 今日頤和園景色宜人,泛舟昆明湖,信步玉帶橋(點看圖集)
    頤和園是北京攝影人最愛去的打卡地,每一次總能捕捉到不同的照片,一步一景,景景唯美。一艘遊船靠近棧道,恰與萬壽山構成一個「之」字構圖細看十七孔橋,如白玉臥在昆明湖上。十七孔橋頭南北各有一尊石雕異獸,謂之「鎮水之寶」從北側的異獸看過去,可以遙望到萬壽山和佛香閣
  • 【攝影】冬之美-頤和園昆明湖
    由於金光穿洞的火熱,很多網友都知道在每年的冬至,頤和園的十七孔橋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冬至前後,一些攝影愛好者和很多遊客都會來的頤和園一睹為快。 除了金光穿洞,忽略了橋下的湖,湖面結冰,景色別致,這就是昆明湖。昆明湖位於頤和園園內,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
  • 頤和園裡的國寶——銅亭(話說北京之六十三)
    ,集自然山水與人工園林之美。2005年秋,我在頤和園檢查導遊講解工作,遇到了來自杭州西湖之畔的遊客,當我問到西湖與昆明湖哪個更美?他們居然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是昆明湖啦!」這樣的回答未必具有權威性,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頤和園秀麗的風光依然和西湖風景相媲美!
  • 您所不知道的頤和園傳說——昆明湖東岸的大銅牛
    去過頤和園的人眾多,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側,有一個大銅牛,關於這個大銅牛可有件趣事。您所不知道的頤和園傳說——昆明湖東岸又傳說,當頤和園全部工程竣工後,慈禧曾經派她身邊的親信大太監李蓮英替她先行巡視一番。到了夜晚,整個頤和園燈火通明,他來到全園的中心建築排雲殿前,面對從未見過的這一美景,他得意忘形。在美景中,他看得眼花繚亂,忽然間好像看到水面上浮出一隻大烏龜,居然動起來,仰起了它那十七節長長的脖子,將頭高高地伸向了東岸。不僅如此,李蓮英還感到一時間昆明湖波濤洶湧,狂風大作,有的大樹眼看著就要被大風颳倒了。
  • 五一節來了,泛舟到頤和園昆明湖,賞水天一色美景
    綠瞳 久違的五一節來了,閉關修練的人們終於可以親近大自然,欣賞春光美景,隨著疫情持續穩定向好,頤和園也逐步恢復常態。 為了讓因限流或其它原因不能到頤和園現場遊玩的人,也推出了雲暢遊:尋脈頤和園,在5月1日至3日,可以在家網上聽專家解讀頤和園的文化內涵!
  • 漫遊頤和園:從蘇州街到長廊,最後泛舟昆明湖(附交通門票攻略)
    而到了頤和園就能恍然大悟,原來人家皇帝居住的地方不止一個,難怪明朝皇帝普遍短命,清朝皇帝長壽的居多,畢竟人家不總是呆在宮裡。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是以昆明湖和>萬壽山為基址,按江南園林的手法修建的,建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康乾盛世時,當年乾隆皇帝為孝敬額娘而修建,又怕天下人說他鋪張浪費,以練水軍的名義建成,「清漪」二字就取於昆明湖在陽光下碧波蕩漾的水態。
  • 【原創】美麗的頤和園雪景
    今天,我還是和往常一樣,從東門到長廊到排雲殿,折返來到知春亭,沿昆明湖的東岸一直到十七孔橋,並基本上走到南如意橋北端,再折返返回東宮門,花費不到一個半小時(平時只需一個小時因雪天路滑,不得不放慢速度),我於十一點十分已經乘坐473路公交車返回,經過40分鐘的行程,
  • 頤和園,昆明湖與南湖島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
  • 北京最會「哄人」的景點——頤和園,詩意般的蘇杭風光,竟在北京
    頤和園有著北京最大的觀景湖,有著浪漫的名字,還誕生火爆多年的流行歌曲。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之首,世界文化遺產,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為清漪園,後被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重建為頤和園,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北京旅遊的必去之地。
  • 北京頤和園|找神樹?昆明湖才是真香
    「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昆明湖泛舟》這首詩將昆明湖的美景描述的淋漓盡致在當時昆明湖是北京最大的水域還將蘇杭一帶的江南景致帶到了頤和園要說頤和園裡有沒有神樹?我眼中的顆顆都有靈性 隨處都是美景偶然間抬頭 都會被驚豔到遊玩時間:宜上午入園,最後昆明湖邊等日落園內吃喝:小賣部的熱狗我吃了兩個!搭配熱巧好滿足
  • 北京頤和園,園林風光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裡,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開啟「速凍」模式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2日,北京天氣漸寒,平原地區平均風力3~4級,北風凍臉,最低氣溫跌至0℃以下,頤和園昆明湖開啟「速凍」模式,湖面已大面積結冰,冬韻十足。(圖/中國天氣網王曉) 編輯 搜圖
  • 國家5A級景區(三),北京頤和園
    國家5A級景區(三),北京頤和園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西北,佔地290公頃。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 頤和園昆明湖的前身您知道嗎?講述京西天然加溼器甕山泊的故事
    經過700多年的變遷,昔日作為調蓄湖的甕山泊,已經成為世界遺產,今天的昆明湖美景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62歲的王敏英對頤和園和昆明湖有著特殊的情感。「目前昆明湖的水面面積220公頃,佔了公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頤和園公園管理經營部主任梁軍對昆明湖的檔案張口就來,因為如何保護好這盆水是他日常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
  • 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與遠在千裡之外的昆明有何關係?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為了解決京城的供水問題,開始著手疏浚西湖(昆明湖在明朝的稱謂)。乾隆十五年,西湖疏浚完畢,恰逢皇太后壽辰,乾隆皇帝便命人在此建造一個皇家園林,為母親祝壽,並且給湖山正名,山改名為萬壽山,湖則改名為昆明湖。十五年後,清漪園(頤和園在光緒皇帝之前的名字)修建完工。
  • 2020年回顧園林之頤和園,大雪之後的昆明湖冰面
    繼去了景山和北海之後,第二天來到了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頤和園地處海澱三山五園地區,這裡的人們,也和城裡北海景山一樣,一片歡樂的海洋,因為頤和園昆明湖冰面開放了,加上之前下了一場雪,把雪後皇家園林壯點成銀裝素裹。
  • 昆明湖背後的故事
    此為金朝人記載的古甕山泊水域,位置在今昆明湖以西。元明的西湖元初郭守敬引玉泉濟運,擴建壩河,都是引用甕山泊之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開通惠河時,引白浮泉入甕山泊。郭守敬在甕山泊水庫修築的具體情況,史料並沒有明確記載。從元末失於治理的甕山泊情景看,水面銳減,說明湖堤已經殘破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