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據統計每年來頤和園遊覽的遊客有上千萬。而來頤和園觀賞、採風、拍攝的主要景點就是那優美壯麗的萬壽山和昆明湖風光。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因為這一帶風景優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一郡之盛觀」。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頤和園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 沿堤建有六座石橋, 造型優美, 形態各異.其中一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 橋拱高聳, 遠望如一條玉帶.湖區三個部分都有一島, 象徵蓬萊三島.其中, 南湖島風景最優美, 它的面積達16 餘畝, 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築, 據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 原有三層閣樓, 當年清代帝後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盡收眼下。
本人特欣賞和熱衷於在夏天來頤和園採風拍攝。我愛頤和園夏天美麗的景色,這裡的樹木蔥鬱,這裡的古蹟滿園,這裡的昆明湖碧波蕩漾,這裡的群山綿延翠綠,真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冊。近年來,我多次到過頤和園,每次也就一小時左右,觀賞和拍攝幾個景點。多數是從東宮門進入頤和園的,也有兩次是從北宮門 登上頤和園萬壽山的,一次是去年的七月份上旬的一天清晨,一次是2012年5月下旬一天的下午。在去年我拍攝頤和園的美景用的還是佳能S80數位相機。曾記得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鬱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牆。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雖然說是清晨,拍攝的圖片不夠清晰,但是昆明湖的美景常留心中。
2012年6月10日上午,本人先到空軍倉庫工地辦完有關工作後,來到原住處準備取水費票據,途徑北京大學時天空還是烏雲滿天,到原住處天空已開始放晴。從原住處返回經過西苑已是上午十一點鐘了。西苑到頤和園就一站路約一公裡。心想,今天的天氣先陰後晴,能見度極好,這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會,匆匆從東宮門進入頤和園。這次我帶上女兒新買的日本原裝佳能單眼相機,再次來到令人心曠神怡、美麗的昆明湖畔採風拍攝。這次拍攝的頤和園風光圖片是本人到過頤和園拍攝最為理想和最為清晰的圖片之一。
雖是中午時段,來頤和園遊覽的遊客來往穿插,絡繹不絕。我先在東門拍攝了幾張照片。即直奔昆明湖東堤岸上的知春亭。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距離近 最為鮮明,對於拍攝者來說是取景的最佳地方。此處是最先柳綠花紅,向人們報春,故名知春亭。放眼望去,遠處群山起伏,古塔聳立,遠處的山叫玉泉山,盛產優質礦泉水,是專供紫禁城內的皇帝及后妃們飲用的。 遠處的古塔叫玉峰塔,看著在園內,其實是在園外的玉泉山,這種把別處的景色,借來一用的造園方法,稱為「借景」,使得頤和園山水融為一體,美不勝收。我在這裡主要拍攝了萬壽山、玉泉山、玉峰塔和知春亭的美麗風景。本文中的配圖中的前三張都是在這裡拍攝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知春亭有十多位的老年音樂隊在這裡演唱和伴奏《天路》等歌曲,嘹亮的歌聲漂蕩在昆明湖的上空,為公園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然後,我從邀月門走進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性的遊廊,沿昆明湖的北岸一直往西行,一路拍攝對面的十七孔橋、南湖島等景點,走到排雲門前又拍攝了多張佛香閣圖片。再往西走拍攝昆明湖西堤上的豳風橋和玉帶橋。本人還走到昆明湖的西北,拍攝清晏舫。萬壽山西麓岸邊, 有一隻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 上建兩層艙樓, 窗上鑲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觀。在返回途中,我趕緊拍攝了東堤上的文昌閣等景點。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段時間天氣十分晴好,有利拍攝。到了12點往後,天上的雲量急劇增加,烏雲又重新浮在昆明湖的上空。本人在12點15分拍攝的圖片可作證,放在本文配圖的最後兩張。這一次去頤和園真算走運,老天爺和時間老人真幫忙。
夏日景點何處美,請到昆明湖中來!這次遊覽頤和園,我不僅拍攝了昆明湖畔的萬壽山、佛香閣、十七孔橋等主要景點,還拍攝了昆明湖東岸上的知春亭、文昌閣、728米長的彩色長廊等景點。一個多小時的拍攝,顯然走得有點匆忙,感覺有點累,本人這次一共拍攝了100多張昆明湖的圖片,已是如願似賞,滿載而歸。現將本人拍攝的美麗的昆明湖風光圖片,特選20幅和朋友們一起分享欣賞。
這是本人在知春亭旁邊拍攝的萬壽山和佛香閣的美麗風景。
這是本人拍攝的昆明湖東堤上的知春亭。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後,,此處得春氣之先, 亭畔桃紅柳綠,最早向人們報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從知春亭向北望萬壽山景色, 最為鮮明。
這張圖片系本人在知春亭拍攝的。放眼望去,遠處群山起伏,古塔聳立,遠處的山叫玉泉山,遠處的古塔叫玉峰塔,山水塔景混為一景,天地人景和諧一體,真乃人間美景也!
這是本人在2011年7月間的一天清晨在昆明湖畔用佳能S80數位相機拍攝的昆明湖荷花、湖面、遊船、十七孔橋、玉帶橋、練橋等景點的遠鏡頭圖片。
這是本人今年夏天在昆明湖畔拍攝的昆明湖荷花、湖面遊船、十七孔橋和湖面上凌空飛翔的水鳥等景點的遠鏡頭圖片。
這是本人拍攝的昆明湖東堤岸上的文昌閣。
這是本人在昆明湖東堤岸上拍攝的昆明湖,寬廣浩瀚的湖面和萬壽山以及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塔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這是本人在2011年7月間的一天清晨在萬壽山頂用佳能S80數位相機拍攝的昆明湖美麗景色。
以上兩幅圖片系本人分別從十七孔的南首和北岸拍攝的十七孔橋美景。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橋橫跨在南湖島和東岸之間。橋長150 米,像一條長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盧溝橋之作,,橋上每個石攔住頂部都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顯得精緻、雄偉和美觀。
這是本人拍攝的南湖島風景。南湖島風景最優美,它的面積達16餘畝,島上有涵虛堂和龍玉廟等古建築,據說涵虛堂的造型頗像武昌的黃鶴樓,原有三層閣樓,當年清代帝後曾在樓上觀看湖年水師操練.從島上高處向外眺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著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廓如亭。
十七孔橋東頭湖岸上矗立著一座全國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臥著一座如真牛一樣大小的鑄造精美的銅牛, 昂首豎耳, 若有所聞而回首驚顧的神態, 非常優美生動, 原取神牛鎮水之意, 現為珍貴文物.
以上兩幅圖片,系本人今年夏天在銅牛旁邊拍攝的可愛的小朋友天真幸福的鏡頭。
在昆明湖北岸與萬壽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長廊是我國南北園林中最長又最富於藝術性的遊廊.東起樂壽堂的邀月門,穿過排雲門,直達萬壽山西端的石章亭,全長728米,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簷的亭子.長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畫,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800餘幅畫面溢彩流金,令人讚嘆不已。長廊蜿蜒曲折,穿花拂柳,聯殿通閣,猶如一條彩帶.在長廊中漫步觀湖,步移景換,變化萬千。
在昆明湖的西北, 萬壽山西麓岸邊, 有一隻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體用巨大的石塊雕造而成, 上建兩層艙樓, 窗上鑲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觀。
這是本人拍攝的豳風橋。 清漪園時期名桑薴橋,光緒時期為避鹹豐帝(奕詝)名諱,改為今名,取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以「桑薴」或「豳風」為橋名都是為了表明帝王對農桑的重視。
這是本人在南湖島上拍攝的玉帶橋。這座用漢白玉雕砌的玉帶橋, 橋拱高聳, 遠望如一條玉帶。玉帶橋,建造於乾隆年間,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呈曲線型,宛若玉帶,故得此名。橋下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當年帝後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均過此橋。
以上兩幅圖徵是本人分別於2011年夏天和今年夏天拍攝昆明湖西堤上的練橋。
這是本人拍攝的昆明湖西堤上的鏡橋 ,鏡橋 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
以上兩張圖片系本人在返回昆明湖東堤岸上時拍攝的,時間為2012年6月10日的12時12分,天空烏雲急劇增加,籠罩在昆明湖的上空,但頤和園的美景將永遠珍藏在本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