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到北京後,一般都是先遊覽故宮,再去頤和園。可能參觀故宮時,會有這種感覺:作為明清兩代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場所,莊嚴肅穆肯定是有的,但試想一下整天待在裡面不能出來,也難免會覺得壓抑。而到了頤和園就能恍然大悟,原來人家皇帝居住的地方不止一個,難怪明朝皇帝普遍短命,清朝皇帝長壽的居多,畢竟人家不總是呆在宮裡。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是以昆明湖和萬壽山為基址,按江南園林的手法修建的,建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康乾盛世時,當年乾隆皇帝為孝敬額娘而修建,又怕天下人說他鋪張浪費,以練水軍的名義建成,「清漪」二字就取於昆明湖在陽光下碧波蕩漾的水態。後來英法聯軍放火燒了三山五園,清漪園也付之一炬。再後來,慈禧太后打著光緒皇帝的名義重修清漪園,並昭告天下乾隆修清漪園孝敬母親,光緒帝也要重修它來孝敬後太后,重修後取「頤養衝和」之意,更名為頤和園。如今園中隨處可見老佛像當年留下的痕跡,甚至於購物點也是打著「老佛爺」的名義。
十七孔橋橋頭堡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頤和園,那就是大,所以不要指望一天能逛遍頤和園的每個角落。頤和園有4個門,每一個附近都有公交車站,跟團的旅客都是乘大巴車到達景點,交通方面不用考慮,散客或自由行的想都不用想,就坐地鐵吧。雖然公交車站距離各個門口也就幾步路,但節假日時一路都會很堵。頤和園只有北宮門和東宮門附近有地鐵站,東宮門是正門,下地鐵後從C口出,過一個大的路口後右拐再直行,北宮門從地鐵站D口出往左拐沒幾步就到了。說這麼詳細是因為除了北京人經常去,外地遊客經常會找不到門。我們此行是從北宮門進入的。
銅牛
門票信息:有北京本地公園年票的可憑年票入園,一天最多刷兩次。單次門票旺季30元/張,淡季20元/張,有半價票。聯票含門票和園中園門票,旺季60元/張,淡季50元/張,並沒有半價票一說。需要提前預約門票入園,我是在「暢遊公園」公眾號訂的門票,其他一些購票APP上也能買到。建議不要直接買聯票,因為在園內全程靠走,可能你進去之前興衝衝地想逛遍全部景點,走2、3個小時後興致過了,感到體力不支又覺得買了票不去浪費,那樣本該放鬆休閒的遊玩就會變成負擔。而且部分景點在修繕中,並不開放,還要根據具體去的時間來看。
十七孔橋
需要提醒的是:網上預約購票後,入園時並不需要紙質門票,而是憑身份證直接入園。所以一定要記得帶身份證!我們同行的人就有忘帶身份證的,半路又折回去,耽誤了很多遊玩的時間。
我們一行人從北宮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蘇州街。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蘇州街並沒有開放,好在站在橋上就能看到大部分街景,許多遊客在這裡拍照。不過現在看到的蘇州街並不是古建,原建築早已被英法聯軍焚毀,如今的蘇州街是1986年重建的。
入園後,我們並沒有按常規路線走,而是沿湖走到一個幽靜處。頤和園的景點主要集中最東邊,遊人也相對集中。我們在此一是避開人群,也為了等待回去取身份證的夥伴。碼頭上雖然有船,但這裡並未開放。然後沿著水往裡走,遊人就漸漸多了起來,沒走幾分鐘就看到兩座並排的橋。
頤和園內有很多橋,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下圖中的這座橋在地圖上卻查不到名稱,有人稱之為「雙木橋」。它和旁邊的石橋挨得很近,為什麼同一個地點要建兩座橋呢?這樣對於園林景觀極大地破壞。從圖中可以看出橋面上鋪的是漢白玉欄杆,但橋下的拱卻是鋼筋水泥,因為這是後來修建的。曾經有一位老同志在清華軒療養,每天都要走很遠的路,所以建了這座能通汽車的橋。
它旁邊的那座橋叫「半壁橋」,是座真正的古橋,半圓的橋拱下可以通過皇帝的畫舫,但橋面非常陡,即便現代人要走過也得小心翼翼,更何況清朝人穿的是靴子和「花盆底」鞋。不過後來,那位老同志並沒能享受到多少橋的便利,但兩座橋就這麼一直留了下來。
再往前視野就變得開闊起來,能看到整個昆明湖了。我們去的那天是晴天,湖光瀲灩,碧波蕩漾,漫步於長廊上微風徐徐,非常舒爽。因為大家一致決定去坐船,考慮時間因素並沒有上萬壽山。我們乘的小船按時間收費,乘船一個小時後上十七孔橋拍了些照片,同行的長輩覺得累,就從最近的門出來了。
半天時間只遊玩了整個頤和園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反正頤和園不可能一天全部逛遍,有機會還會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