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昌寧發布"↑免費訂閱本刊
得老驍河發源於昌寧最高的松子山東麓,從天堂山天然闊葉林中款款而來,腳步輕盈,溫柔婉約,走過沿江溼地,穿越鵝頭山的美麗風光,一路向南,以其不屈的堅韌和豪情,遇崖穿石,逢石開路。一路歡歌,灑下兩岸的翠綠;一腔柔情,種下沿途的金黃。
當這條清幽幽的河水到達天堂山以東的大西山腳下時,她回眸一笑,曼妙的身姿舞動出一條曲折宛轉的弧線之後便一頭扎入了河西水庫的懷抱。就在她以舞蹈家的動作一迴轉間,成就了這個不染世塵的峽谷間唯一的平壩——大石頭街,就在這個詩意的平壩上孕育而生了。得老驍河將它所有的鐘靈毓秀與文運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賜予了這個美麗的峽谷,大石頭街這個不大的石頭旮旯裡因而走出了一個個名震一時的才子,留下了一段段值得探究的傳奇歷史。
當熊氏祖先帶著他的兒孫到達這個遍地是石頭,潮溼的沼澤長滿蘆葦和老苦蕁麻的蠻荒之地時,便以石頭般的毅力一刀一斧,一揪一鋤的開始了生存和創業,硬是在這個亂石灘上種上了玉麥和豆子,而且,得老驍河峽谷的玉麥長得好是出了名的。當地人不叫這自然純淨的峽谷為「峽谷」,而是稱其為「槽子」,所以人們說,「得老驍河槽子的玉麥,不問給(是不是)好,只問給(是不是)倒」。言下之意是說,只要不被風吹倒,就一定是個豐收年。憑著這種石頭般的創業精神,熊氏家族便在這個美麗的峽谷安了居,樂了業。因這個地方石頭多,而且寨子中間又有一個形如小山的大青石,便命名為「大石頭」。
隨著熊氏家族一代代對大石頭的開發,民國元年(1912年),這個離昌寧縣城只有17公裡的村寨便有了集市,像模像樣的趕起了街子,這個在石頭上趕集的地方也就名正言順的稱之為「大石頭街」。
清宣統二年(1910年),熊維肱在大石頭街寨子以南的山神廟山辦起了學堂,開始了文化啟蒙教育,(後學校搬遷於浪壩寺,即現在翠華小學的前身)。在這以後的熊紹昌等人,他們開門辦學,不僅僅限於在大石頭街,還有九道河、達丙新寨等。這些學校培養了一大批不僅在大石頭街,而且在永昌、順寧乃至全省都很有影響力的人才。
族譜是大石頭街的文化遺產之一,是家族的文檔,除了記載子系圖以外,還有地形圖,族規族訓,以及家族中的文獻,其中大量的詩詞文章包含了創基立業的記載、對家園的讚美、對歷代英才的歌頌、渴望報國的心情。熊世清保存至今的一套原始家譜,成了熊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書。
在熊氏家譜中,我看到了熊文旺、熊式忠父子等二十多個文生、武生、貢生、稟生、監生的顯赫身世和文採。熊氏家族文風勃興,名人輩出,科甲題名之士位列全縣前茅。這些人不僅學識淵博,為地方的發展和建設獻計出力,而且對昌寧的建設和發展所作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時為北路團團長的熊鮮陽為昌寧建縣、辦學竭力上書,奔走呼籲;為建造瀾滄江大橋他違抗上命,頂住了上級不給資金等種種壓力,多方籌措資金,終於架起了這座聯繫滄江兩岸的通道;熊臣中參與設計和建造了安瀾橋、習謙大橋等多座大橋,僅憑一棵五尺杆,雄偉的大會堂便在他心中醞釀,通過自己的模型實驗,建造了令後人稱奇的滇西最大的大會堂……
得老驍河峽谷不僅有綠樹掩映,泉水叮咚的自然風光,更有貯藏豐富的「翠華大理石」,在這裡,山、水、石、林相互組合,形成一處處奇觀妙景。身居石頭叢中的大石頭人,自古以來就與石頭相依為命,同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每一堵石崖,在他們眼中,都是一道風景,每一塊石頭,對大石頭人言,都賦予特別的意義。古樸的村莊,隨處可見的就是石頭,一堵堵石牆圍著庭院,一條條石板路交錯縱橫,一道道石階伸入農戶。進入農家,石缸、石槽、石磨、石臼、石盆、石桌、石礅應有盡有,大小不一,做工各異,真是「石頭的世界,藝術的海洋。」
大石頭街人使每一塊石頭都發揮了最好的功能,除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石具,他們對大理石的開發很早就有了商品意識,大石頭街許多人家,代代鑿石為業,不少人家就靠這一錘一鏨養家餬口,建家立業。如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大石頭人就在這錘鏨的叮鐺聲中,創造和傳承著大石頭街獨具特色的「石頭文化」。大石頭人在創造和發展著其獨具特色的「石頭文化」的同時,在人生的走向及定位時,把懷念銘刻、表現在其精湛的石頭工藝之上,作為一種習俗,一種傳統,一種美德來延續傳承。在這裡,不僅有最早的石制古墓,而且其墓碑中最早引入了東巴文化的歷史記載,把大石頭街的歷史發展推向了久遠。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石頭街的發展史,便是熊氏家族的創業史。「石頭文化」,是大石頭人幾百年以來在延續或謀求著的一種生活。
然而,古樸的村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固守,鄉土文化的傳承並非因循守舊,古樸的村莊,在傳承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同時,不拒絕外來文明,大石頭街雖深居峽谷,卻從來都是開放的,過去是這樣,如今更是這樣。緣於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識,美麗的峽谷迎來了外國人,中英合資環境保護項目的實施,讓這個峽谷深處的村子點上了洋人的節能燈。可是,這並不是樸實的村民第一次與「洋人」打交道。早在二戰時期的1944年,由於盟軍飛機與敵機在空戰中墜落,大石頭街人便見識了白皮膚,藍眼睛,黃頭髮的高個兒美國人。並且在幫助他們抬運物資,熱情款待後,於第二天把兩位美軍飛行員安全送達昌寧國民政府。
大石頭街前有流水、後靠青山,河兩岸的楊柳、河裡的魚兒、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誰要是砍了一柳一木,就要受到公眾的譴責和鄉規民約的處罰。也就是說,熊氏家族在開發大石頭街的同時,一直非常注重對得老驍河及峽谷周邊生態環境的美化和保護,他們栽花種樹,植柳固堤,森林覆蓋率達到70%。由於開發者這種最早的生態保護意識,才有了得老驍河沿岸綠樹成蔭的峽谷,清澈甘洌的河水,才有了河西水庫的碧波蕩漾和昌寧壩的萬畝糧田。正是有了得老驍河的水,有了得老驍河帶來的靈氣,也才有了得老驍河兩岸的生機與繁榮。
如今,源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大石頭街那延續多年的錘鏨聲已經消失,那些雕梁畫棟的古老建築也因空間和採光等方面受限的原因而被一座座水泥平房佔去了位置,那些曾經在房簷上氣宇軒昂的雕龍刻鳳,也被落寂的堆在房屋一角,有的已經當作柴禾化為灰燼;曾經歷盡滄桑的石板路,也穿上了水泥的外衣而沒有了原樣,先前從村子中間歡暢流過的小溪已經換成了自來水管……古樸的村落已經變了樣,走在這個初具「現代化」的村子裡,讓我有絲絲的失落從心裡瀰漫。可是,當走進村寨中心的娛樂文化室,看到那些詳和歡快的老人和孩子在讀書看報,休息聊天,喝茶談心時,我的那份失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古文明沿襲的震憾。
大石頭街,一個以石頭命名,利用石頭建家立業、發展致富的地方,是一部石頭的史書,這裡居住著近700戶2800多石頭一樣的民族,繼續創造著石頭一樣堅實的事業。
「遊時盡覽峽中趣,遊罷長思世外天」。這,就是大石頭街留給你的印象。
責任編輯:吳再忠 / 編輯:李婭芳
投稿郵箱:cnxcbj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