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孤獨六講》之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

2020-12-11 麥田的鴿子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革命孤獨

託爾斯泰讓我們看到革命是對自己的革命,

他所要顛覆的不是外在的體制或階級,

而是天賦內在的道德不安感。

男性的革命者總會以決絕的姿態出走,

情緒非常悲壯,得到許多人的認同;

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壯烈的氣氛,

卻是加倍困難,

因為捆綁在女性身上的枷鎖遠多於男性,

當她要顛覆所有禮教、道德加諸在她身上的束縛時,

是一場偉大卻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

為什麼革命者大都是失敗者?

為什麼「革命者」這份角色給成功的人?

因為成功的人走向現世和權利,

在現世和權利中,

他無法再保有夢想。

在權利當中,人不見得完全沒有夢想,但他的夢想必須收斂,講得好聽一點,就是「務實」,講的難聽就是沒有夢想了。

完成沒血的詩需要孤獨感,

可是現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

所以我說「革命者」是現世的失敗者,

因為他們沒有成功而保全了革命的孤獨。

青春的美在於你決定了青春之外,

沒有任何東西了,

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

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唯有年輕才不會在意殺不殺頭,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大多二十出頭,

生命中就沒有「後來」了。

雖然有時候生命有「後來」反而是更大的難堪。

古今中外的革命者,

都是詩人,

他們用血淚寫詩,

他們用生命寫詩,

他們留下的不只是文字語言的美好,

更多是生命華貴的形式。

暴力

我們看到高空彈跳、賽車、極限表演,

都是藉助觀賞他者的冒險,

發洩自己生命潛意思裡的暴力傾向。

暴力本身就不是有對象性的,

當潛在的某一個對生命憤怒的東西

一下子無法遏止時,

就會爆發出來。

少數服從多數,

強勢是一種暴力。

人與人的落差太大時,

暴力就會出現。

經由教育、文化、媒體,

不斷去壓抑另外一個人或一個族群,

就是暴力。

悲憫

人好像不知道什麼時悲憫。

有時候悲憫是一種煽動,

為了一個不相關的領袖死亡,

可以哭得一塌糊塗,

但對於眼前的人的死亡卻沒有什麼感覺。

荒謬

人的行為經常無法統一,

荒謬指的就是這個時候的行為與下一分鐘的行為無法連接的關係。

當我們失去一樣很重要的東西,

心痛到一種讓你覺得魂牽夢縈的程度時,

它已經變成另外一種存在的狀態。

失去的東西反而變成更實際的存在,

因為你太珍惜它、太需要它的存在。

思維孤獨

【思辨】

對或者不對——是兩個極端,

中間才是思辨的空間。

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辨,

只是急著發表結論,

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一樣時,

就是舉拳頭決定了。

因為缺乏溝通的耐心,

思辨的過程完全被簡化了。

思辨最大的敵人大概就是結論吧!

任何一種結論,

來得太快的時候,

就會變成思辨的敵人。

孤獨是一種沉澱,

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結論讓思維失去意義】

當前的教育仍是以考試為導向,

而試卷上的是非題、選擇題愈來愈多,

學生不需要思辨,

整個教育系統也沒有耐心讓一個受教育的人不立刻下結論。

所有的考試都是立刻要有結論的。

可是這結論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思辨的過程是什麼?

就是一個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

不會立刻下結論,

他會從各種角度探討,

再從推論的過程中,

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哲學的起點是懷疑。

我們容易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因為我們的判斷力和思考力都越來愈弱。

作者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裡最大的孤獨。

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思考者,

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

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

他所發出來的語言,

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

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

作為一個孤獨者,

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

是很大的考驗。

【秩序】

秩序應該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意見,

但彼此尊重。

只有一個聲音的社會是有問題的。

思維不應該是學院裡空洞的理論,

而是生活在一個城市、一個社會裡的人,

對一個事件有不同角度的思考。

我們都好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莊子卻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他提醒我們說,

你可不可以扮演無用的部分百分之零點一?

先會做自己,然後你對社會的「有用」才有意義。

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

只是被社會機器利用,

沒有思考的能力的角色,

對社會的貢獻只是「小用」。

莊子長期以來保持一個高度,

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他幾乎從未成為文化主流,

大概只有在魏晉時期昌盛一點,

其重要性亦不如儒家。

可是他追求個人的解放、追求個人的自由、追求個人在孤獨裡的自我覺醒,

都是非常重要的思維。

作者更相信,

我們的心靈一旦不那麼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

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

是狂喜,是一種狂喜。

就像氣球,

被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其他充滿,

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了起來,

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孤獨是一種沉澱,

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回清明的心。

因為不管在身體裡面或外面,

雜質一定存在,

我們沒辦法讓雜質小時,

但可以讓它沉澱,

雜質沉澱之後,

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

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所以當心裡太繁雜時,

我就會建議試試靜坐,

不是以宗教的理由,

而是讓自己能夠得到片刻的孤獨,

也就是莊子說的「坐忘」。

現代人講求記憶,要記得快,記得多,

但莊子認為「忘」很重要,

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澱,叫做「心齋坐忘」。

忘是一種大智慧,

把繁瑣的、幹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

老子說空才能容,

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沒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

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

而不是實體的部分。

一棟房子可以住人,

也是因為有空的部分。

老子一直在強調空,

沒有空什麼都不通,

沒辦法通,就沒辦法容。

倫理

孤獨

群體的同義詞是出走,

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

需要對自我很誠實,

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當我們在倫理的網絡之中,

很難自覺到孤獨,

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自我,

而這個自我的失去,

有時候我們稱之為「愛」,

因為沒有把自己充分完成,

這份愛變成喪失自我主要的原因。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

我們還是孤獨的,

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

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絡,

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

就像柏拉圖說的,

人註定要被劈開,

去尋找另一半,而且都是找錯。

大團圓的文化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

以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

可是只要你清醒了,

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

但不要誤會著就沒有愛了,

而是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下,

他的愛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

也不會是依賴。

成熟的愛是依靠不是依賴,

依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

休息一下,依賴則是賴著不走了。

一個真正完整快樂的人,

不需要藉助別人的隱私來使自己豐富,

他自己就能讓生命豐富起來。

相關焦點

  • 美學家眼中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和《因為孤獨的緣故》
    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這年怎麼過,怎麼過得熱鬧,但小編卻想給大家「潑冷水」,說說一些關於孤獨的話題。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話題的主角是蔣勳先生,要講的是他的兩本關於「孤獨」的書。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有人怕孤獨,我也怕孤獨。但我從此書開始,對情慾、對語言、對革命、對暴力、對思維、對倫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書裡的六個論點幫我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蔣勳的文字溫雅亮麗,清澈通透,讀讀無妨。
  • 蔣勳《孤獨六講》--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孤獨六講》是一本蔣勳的散文集,全書將了其對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觀點,談論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其文筆清麗流暢,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等作品,他熱愛美學,曾說:「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孤獨,也是一種美。說到孤獨,或許沒有人願意主動面對孤獨吧。
  • 蔣勳美學丨《孤獨六講》一:情慾孤獨
    蔣勳丨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文字僅供交流學習所用,版權歸蔣勳老師及出處所有。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之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革命孤獨託爾斯泰讓我們看到革命是對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顛覆的不是外在的體制或階級,在權利當中,人不見得完全沒有夢想,但他的夢想必須收斂,講得好聽一點,就是「務實」,講的難聽就是沒有夢想了。完成沒血的詩需要孤獨感,可是現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
  • 美學家眼中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和《因為孤獨的緣故》
    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這年怎麼過,怎麼過得熱鬧,但小編卻想給大家「潑冷水」,說說一些關於孤獨的話題。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話題的主角是蔣勳先生,要講的是他的兩本關於「孤獨」的書。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有人怕孤獨,我也怕孤獨。但我從此書開始,對情慾、對語言、對革命、對暴力、對思維、對倫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書裡的六個論點幫我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蔣勳的文字溫雅亮麗,清澈通透,讀讀無妨。
  • 孤獨六講:蔣勳闡釋「孤獨美」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昨天透露,臺灣著名美學學者蔣勳的新書《孤獨六講》已由該社引進出版。蔣勳認為,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他渴望孤獨,並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才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在《孤獨六講》中,蔣勳以美學家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美學,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該書共分兩大章——《情慾孤獨》《語言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孤獨六講》是一本蔣勳的散文集,全書將了其對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觀點,談論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其文筆清麗流暢,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等作品,他熱愛美學,曾說:「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孤獨,也是一種美。說到孤獨,或許沒有人願意主動面對孤獨吧。
  • 蔣勳美學丨《孤獨六講》一:情慾孤獨
    蔣勳丨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文字僅供交流學習所用,版權歸蔣勳老師及出處所有。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自由而豐富的孤獨
    《孤獨六講》,餘香滿口,感慨頗多。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蔣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講述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末,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孤獨六講》確實是一本好書,一本當你走過一段孤獨的人生歲月後,回過頭來讀一讀關於「孤獨」的這個我們逃不開的人生話題,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啟發。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在《孤獨六講》這本書中,蔣勳先生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但他要談的是:「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孤獨六講》:孤獨的新註解
    點擊建國閱書關注我們圖|蔣勳《孤獨六講》【壹】生命的常態是孤獨上一次體會到孤獨,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他在他的作品《孤獨六講》中說道:「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孤獨六講》
    蔣勳著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17年4月第1版簡介:從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以及倫理等六個方面探討孤獨之美
  • 孤獨六講
    編輯推薦  · · · · · ·十年:《孤獨六講》跨越十年,已經成為一代人的文化經典。有人從中看到孤獨,也有人看到屬於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時長達兩年,於初版十周年之際,以全新面貌重磅回歸。新版:蔣勳創作全新長序「不完整的自己」,並親作修訂全部內文。從裝幀設計到全書品質,均親自把關。
  • 《孤獨六講》:孤獨的新註解
    蔣勳《孤獨六講》【壹】生命的常態是孤獨但你是否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在人群之中,可我們還是孤獨。為了對抗這種孤獨感,我們讓自己更加合群,去認識更多的人,可孤獨感仍如跗骨之蛆,久久不散。看起來是個無解的局面。蔣勳卻不這麼認為。他在他的作品《孤獨六講》中說道:「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孤獨,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說: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其實,不止在匆忙的城市中,我們生來便註定孤獨。低級的孤獨,讓你倍感寂寞;高級的孤獨,才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有的人會找尋另一半消解情慾孤獨,有的人用被控制的愛消解倫理孤獨,有的人試圖掌控話語權來消解語言孤獨,還有人試圖在認知行動上消解思維孤獨......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段「害怕孤獨」的旅程,總是試圖尋找別人的聲音,這是我們成長出發時,遇到的低級的孤獨感。
  • 《孤獨六講》:孤獨或許是人生美學
    --empirenews.page--]   再度思考「什麼是革命孤獨」的問題時,我們會把革命者視為一個懷抱夢想卻最終無法實現夢想的人。在這個意義上,我歆服蔣勳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這是我翻看蔣勳新著《孤獨六講》前內心最迫切的猶疑。孤獨,當下好似流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患染過。
  • 《孤獨六講》:我們因何孤獨
    都不是,孤獨可能只是內心的一種需要,我們需要在喧鬧的時刻靜下來,我們想要切斷與世界的聯繫,同自己聊聊天。《孤獨六講》是蔣勳老師的經典之作,書中一共講述了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以及倫理孤獨。蔣勳將孤獨分門別類不是為了講述孤獨,而是為了告訴我們孤獨並不是一種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