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是一本蔣勳的散文集,全書將了其對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觀點,談論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蔣勳,福建長樂人,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其文筆清麗流暢,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等作品,他熱愛美學,曾說:「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孤獨,也是一種美。
說到孤獨,或許沒有人願意主動面對孤獨吧。
例如,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百般敘述卻無人理會,又如語言過於蒼白,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現實,我們無法語言我們的生命,更無法表述我們的孤獨。曾經《奇葩說》馬東說過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或許就是語言的孤獨吧。
例如,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愛戀、有緣無分的相遇、求而不得的感情或人,都是情慾帶來的挫敗感、孤獨感,但始終,情慾的本質,可能不是你求而不得的愛戀對象,而是你自己。蔣勳說,「生命裡第一個愛戀對象應該是自己」,所以,去愛戀自己吧,即時這個過程是孤獨的。
例如,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書中寫了一個革命時代的的女性——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秋風秋雨愁煞人」,革命中的女性,又何嘗不是一種特殊又深刻的孤獨
例如,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暴力,是否是人天生的,或者暴力,是否是人們潛意識裡的好奇?所以人們看恐怖電影,看災難片。我們的教育裡,一直都對暴力避而不談,但是往往愈是抗拒的,可能最也越多的藏在背後,最後帶來不好的結果,那何不,誠實面對。
例如,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思維,是我們經由大腦去思考很多事物,去推論、推理,最後下判斷。作者提到,思維無所謂好或壞,主要的是如何平和思維中的理性與感性,每一天都有許多事件挑戰著我們的思維能力,如何平衡,就是我們人生需要面對的問題。
例如,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中國人注重倫理,所以會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句子,但是我們很少談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免受到父母價值的影響,社會價值的影響,沒有足夠空間給孩子較早的形成獨立思考能力,被愛捆綁的我們,或者孤獨的點是自我與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