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孤獨六講》--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2020-12-11 熱愛知識大蕊大

《孤獨六講》是一本蔣勳的散文集,全書將了其對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觀點,談論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蔣勳,福建長樂人,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其文筆清麗流暢,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等作品,他熱愛美學,曾說:「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孤獨,也是一種美。

說到孤獨,或許沒有人願意主動面對孤獨吧。

例如,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百般敘述卻無人理會,又如語言過於蒼白,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現實,我們無法語言我們的生命,更無法表述我們的孤獨。曾經《奇葩說》馬東說過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或許就是語言的孤獨吧。

例如,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愛戀、有緣無分的相遇、求而不得的感情或人,都是情慾帶來的挫敗感、孤獨感,但始終,情慾的本質,可能不是你求而不得的愛戀對象,而是你自己。蔣勳說,「生命裡第一個愛戀對象應該是自己」,所以,去愛戀自己吧,即時這個過程是孤獨的。

例如,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書中寫了一個革命時代的的女性——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秋風秋雨愁煞人」,革命中的女性,又何嘗不是一種特殊又深刻的孤獨

例如,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暴力,是否是人天生的,或者暴力,是否是人們潛意識裡的好奇?所以人們看恐怖電影,看災難片。我們的教育裡,一直都對暴力避而不談,但是往往愈是抗拒的,可能最也越多的藏在背後,最後帶來不好的結果,那何不,誠實面對。

例如,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思維,是我們經由大腦去思考很多事物,去推論、推理,最後下判斷。作者提到,思維無所謂好或壞,主要的是如何平和思維中的理性與感性,每一天都有許多事件挑戰著我們的思維能力,如何平衡,就是我們人生需要面對的問題。

例如,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中國人注重倫理,所以會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句子,但是我們很少談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免受到父母價值的影響,社會價值的影響,沒有足夠空間給孩子較早的形成獨立思考能力,被愛捆綁的我們,或者孤獨的點是自我與愛吧。

相關焦點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孤獨,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說: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其實,不止在匆忙的城市中,我們生來便註定孤獨。低級的孤獨,讓你倍感寂寞;高級的孤獨,才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於我而言,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修課,不是因為我思想傳統,只是覺得它們是人生中神聖而有趣的一種生命體驗。但在找尋到那一半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前,我還想享受單身的孤獨,因為這種孤獨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 美學家眼中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和《因為孤獨的緣故》
    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這年怎麼過,怎麼過得熱鬧,但小編卻想給大家「潑冷水」,說說一些關於孤獨的話題。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話題的主角是蔣勳先生,要講的是他的兩本關於「孤獨」的書。有人怕孤獨,我也怕孤獨。但我從此書開始,對情慾、對語言、對革命、對暴力、對思維、對倫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書裡的六個論點幫我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蔣勳的文字溫雅亮麗,清澈通透,讀讀無妨。這是一位「書蟲」對蔣勳先生《孤獨六講》的推薦語,這也是我今天要推薦此書給大家的主要原因。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自由而豐富的孤獨
    《孤獨六講》,餘香滿口,感慨頗多。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蔣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在《孤獨六講》這本書中,蔣勳先生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但他要談的是:「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蔣勳美學丨《孤獨六講》一:情慾孤獨
    蔣勳丨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文字僅供交流學習所用,版權歸蔣勳老師及出處所有。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
  • 蔣勳: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臺灣美學學者出版新作,談論文化、事業與人生哲理   蔣勳 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提起孤獨,我們總認為這不是什麼好詞兒,可是到底什麼是孤獨?一個人如果就是孤獨的話,那兩個人難道就不孤獨嗎?在臺灣美學學者蔣勳眼中,華人世界不是孤獨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
  • 蔣勳《孤獨六講》之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
    在權利當中,人不見得完全沒有夢想,但他的夢想必須收斂,講得好聽一點,就是「務實」,講的難聽就是沒有夢想了。完成沒血的詩需要孤獨感,可是現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作者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裡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的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
  • 蔣勳《孤獨六講》後再推《生活十講》
    臺灣「美學家」蔣勳《孤獨六講
  • 除了蔣勳的《孤獨六講》,你還了解孤獨的哪幾面?
    孤獨這個詞一直都被人們提及,每個人對待孤獨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有人覺得,孤獨,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機會。但有的人,差點在孤獨中滅亡。對於孤獨這個多樣化的話題,我覺得沒有一個非常統一化的論證。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大概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認識孤獨。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試圖用語言與人溝通,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可以孤獨嗎?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2010年初,臺灣學者蔣勳以新書《孤獨六講》叩響了喧囂而荒蕪的內地書市。以《孤獨六講》,蔣勳創造新的美學流派——孤獨美學。或許,美學的本質就是孤獨。昨日,記者對話作者蔣勳。  為何寫孤獨?  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壹·華西都市報:為什麼會想到以孤獨為主題成書?  蔣勳: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
  • 葉遠泊:孤獨是生命的圓滿
    沒有將就、虛偽,沒有委曲求全、忍辱負重,作為一個個體,舒展又暢快,活潑又自在,就像一掛炸開的鞭炮,噼噼啪啪,好不痛快!這,是葉遠泊眼中的圓滿。但是想要圓滿,必經孤獨。在《孤獨六講》中,蔣勳先生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圓滿的入口處,寫著的,是孤獨兩個字。「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
  • 身處人群之中,為何還是感覺孤獨?
    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生而孤獨。 而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試圖擺脫孤獨,但最後又不得不與孤獨相伴。 那麼孤獨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在《孤獨六講》中,作者蔣勳將孤獨的本質劃分為情慾孤獨、暴力孤獨、語言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革命孤獨。 書中的六種孤獨,你是否找到自己產生孤獨感的原因呢?
  • 蔣勳:我們在不同的年齡,就要面對不同的孤獨
    我們在不同的年齡,就要面對不同的孤獨 | 蔣勳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人本來就是孤獨的,猶如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有時候你以為找到了,有時候你以為永遠找不到。柏拉圖在《饗宴》裡用了這個了不起的寓言,正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
  • 蔣勳: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孤獨六講》,蔣勳著,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9年12月出版,定價:26.00元 □本報記者 鍾華 集美學家其中,《漢字書法之美》以身心靈感知的視角切入書法這個古老話題,將書法之道與現代人身心靈調適相結合,尋找逐漸遺忘的漢字記憶;而《孤獨六講》則被稱為蔣勳文筆最好,也是最私人化的一本書,全書探討了六種不同的孤獨美學,在當下這個越來越孤獨的現代社會中,定能引起都市人的心靈共鳴。
  • 「名家」蔣勳:不要躲避,孤獨並沒有什麼不好
    孤獨和寂寞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蔣勳,被林青霞稱為「半顆安眠藥」的男人,他這三本書不得不看!
    或許就是本著這樣的心意,蔣勳老師會通過作品將他對於生活、對於美的感悟記錄下來。《蔣勳三書》,包括《品味四講》、《孤獨六講》和《生活十講》,每一本書都是他以溫柔的文字,寫下的對於文化與美、與生活的感悟。《品味四講》:美可以是生活本身蔣勳老師在《品味四講》中告訴我們,美不等於藝術,而是可以回到生活本身,甚至可以是最平常的食衣住行,只要你用心觀察,認真感受,你所認知到的和感受到的就是美。
  • 蔣勳新作出版 用經典畫作解密達·文西
    美學大師蔣勳的「藝術美學」系列第一本《蔣勳破解達文西之美》最近出版。「藝術美學」是蔣勳的經典系列作品,解讀了世界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達·文西、凡·高、米開朗其羅、莫奈、高更等人。跟隨蔣勳走進美學探索之路,洞悉藝術史上最真實的理性與感性,呈現最精彩的美學觀點及經典畫作。
  • 有一種孤獨叫做華晨宇的音樂,他的孤獨並不蒼白,而是繁華
    自言自語,悱惻在孤獨的邊緣。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次聽到華晨宇《我們都是孤獨的》,你是不是更加的感同身受。歌曲中的詮釋,讓我不由得記起了那句話:其實,最深的孤獨是站在人群中,卻啞口無言。若說孤獨,在《我們都是孤獨的》中的旋律刻畫出了一個鮮明的畫面,一種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描述出自我孤獨」的畫面。村上春樹曾經在《挪威的森林》中說過:哪有人會喜歡孤獨,不過是人們害怕失望罷了。
  • 世界讀書日|蔣勳《孤獨六講》:現代人還有孤獨的詩性美嗎
    壞的是,我們不在有孤獨了,我們即使發出聲音,也是躲在人後,隱藏在芸芸眾生中,那種革命者的悲壯,革命者的孤獨,革命者的詩性美消失了。我們成了遊擊隊員,這裡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躲起來。每個人都可以革命了,而每個人也都失去了革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