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孤獨六講》:享受孤獨,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

2020-12-11 和風姑娘啊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說: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

其實,不止在匆忙的城市中,我們生來便註定孤獨。

低級的孤獨,讓你倍感寂寞;高級的孤獨,才是一個人完滿的開始。

01害怕孤獨

大學時,我未曾感受過孤獨,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影不離,吃飯上課買東西都是全程一條龍陪伴。

我說一,她也認同一,總是能夠一拍即合。

即使我說一,她不認同,在我的軟磨硬泡下也會陪著我去做。

那時候,學習生活甚至情感戀愛都是很順利的。目標明確,沒有迷茫虛無感,4年就像滑滑梯一樣,走了下來。

我害怕孤單,我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去做很多事情。

我不想一個人寂寞的吃飯,不想一個人去看書學習,更不會去一個人逛街,害怕周圍三倆兒人異樣的眼光。

他們的陪伴在會讓我感覺到安全感,否則我的內心會處於深深的孤獨。

慶幸,有他們的陪伴,讓我愉快的像個被包容的孩子。

那時候,我以為的孤獨就是孤單;但現在看來,那只是一種低級的孤獨。

當我被這種孤獨感驅使著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那是一種很可怕的狀態。

因為你不能與自己對話,需要他人的填充,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平靜。

所以,我會盡力用語言說服他人獲得認同,盡力陪伴他來獲得同樣的陪伴,盡力對她好來獲得相同的反饋。

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從他人身上獲得一種身體或是思想的陪伴,不被落單。

每個人在獲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時,尋求的對象不同。

有的人會找尋另一半消解情慾孤獨,有的人用被控制的愛消解倫理孤獨,有的人試圖掌控話語權來消解語言孤獨,還有人試圖在認知行動上消解思維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段「害怕孤獨」的旅程,總是試圖尋找別人的聲音,這是我們成長出發時,遇到的低級的孤獨感。

所謂低級,就是依賴其他的人和事物來粉飾填充自己心靈的空虛因子。

有些人,在經歷一些事情後會幡然醒悟;有些人,可能永遠都處於這個狀態,一輩子無法逃脫。

02尋求孤獨

昨天和大學朋友一起吃飯,聊了很多,但是共同的感觸是:

在北京生活一段時間,這座喧譁的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擁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

擁擠的地鐵,匆忙的行人,鮮豔的紅唇,蠱惑的香水,掌心的手機,耳機裡的嘈雜,被粉底粉飾的面孔,被口罩遮掩的話語......

人們好像靠的越來越近,但是隔著的肚皮卻越來越遠。

無人再陪伴左右,無人再與之訴衷腸,湧現在自己內心的是巨大的虛無感,因為曾經被他人填補的位置再沒有人捧場。

但是這種虛無背後隱藏著一種成長,也是自我成長的開始。

感受到那種虛無之後,我開始刻意尋找一種孤獨,這種孤獨不再是時間空間上的佔有某些人或事,而是在自己心中尋找另一種聲音。

那種聲音,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所以我一個人運動跑步,走夜路沉思,吃飯逛街看電影,讓自己落單,然後再勇敢的接受這種狀態。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並沒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你,那只是你不敢面對自己的藉口罷了。

那種孤獨是需要自己去尋求的,它是身體內部隱約存在的另一種呼喚。

當你找尋到, 你會打開不一樣的自己。

03享受孤獨

前兩天和媽媽接視頻,她說劉阿姨家女兒結婚了,男朋友是高中同學,在一起五六年了。說完後,囑咐我,趕緊要找對象了。

我嘴上點頭答應著,但內心很平靜。

在宿舍經常調侃,女研究生的日常就是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

尤其夾在二十不惑和三十而立的中間,著實尷尬。

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一個人挺好的,不結婚生子一個人過嗎?

但其實,我不是一個恨嫁的人,也不恐婚。

於我而言,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修課,不是因為我思想傳統,只是覺得它們是人生中神聖而有趣的一種生命體驗。

但在找尋到那一半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前,我還想享受單身的孤獨,因為這種孤獨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這種孤獨會豐富自己,也能夠充盈未來的另一半,也是通往美好而快樂的後半生的必經之路。

柏拉圖曾說:」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

尋找另一半就是在找尋自己,那一半或許與自己相像,或許是不敢裸露的內心的自己。

但是世界上終究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

所以,我們活著需要體會生命賦予我們的獨特的孤獨,在理解或是瓦解別人的孤獨中尋求更高意義上的孤獨感。

那便是一種最高級的孤獨——享受孤獨。

讓自己真正的沉浸在人、事、物中,與身體心靈交織融合,理清我們身邊的紛紛人事,把最本真的內心世界從心底中喚醒,一切的掛與念在孤獨中得到解脫。

那是一個人的憂傷,也是一個人的靜謐。

我們出生時都是一個孤獨的點,在無限延伸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與我們類似的圓點或圓點構成的線,它們會影響我們前進的方向,但終究只是平行或相交的關係。

我們的使命是完成個體的生命圈,重回原點,找到最初的那個自己。

這便是人活著的意義。

04最後

莊子曾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生命和宇宙相互對話,就是生命最完滿的狀態。

蔣勳曾說:「寂寞會發慌,孤獨是飽滿的。」重新認識孤獨,學會享受孤獨,才是一個人生命圓滿的開始。

希望你不要成為孤島,而要成為一座孤獨的圖書館。

不再靜態的看著行人的匆忙,而是接納世間的一切人和物,與他們對話交流,彼此豐盈,然後成就自己生命的圓滿。

你眼中的孤獨又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蔣勳《孤獨六講》:享受自由而豐富的孤獨
    《孤獨六講》,餘香滿口,感慨頗多。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蔣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
  • 美學家眼中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和《因為孤獨的緣故》
    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這年怎麼過,怎麼過得熱鬧,但小編卻想給大家「潑冷水」,說說一些關於孤獨的話題。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話題的主角是蔣勳先生,要講的是他的兩本關於「孤獨」的書。有人怕孤獨,我也怕孤獨。但我從此書開始,對情慾、對語言、對革命、對暴力、對思維、對倫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書裡的六個論點幫我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蔣勳的文字溫雅亮麗,清澈通透,讀讀無妨。這是一位「書蟲」對蔣勳先生《孤獨六講》的推薦語,這也是我今天要推薦此書給大家的主要原因。
  • 蔣勳《孤獨六講》:孤獨很好,讓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被譽為「臺灣文化教父」的蔣勳先生在他的著作《孤獨六講》中說到:「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在《孤獨六講》這本書中,蔣勳先生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但他要談的是:「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
  • 蔣勳美學丨《孤獨六講》一:情慾孤獨
    蔣勳丨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文字僅供交流學習所用,版權歸蔣勳老師及出處所有。 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這是一本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裡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但《孤獨六講》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孤獨六講》是一本蔣勳的散文集,全書將了其對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觀點,談論了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蔣勳,福建長樂人,臺北孤獨,也是一種美。說到孤獨,或許沒有人願意主動面對孤獨吧。例如,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百般敘述卻無人理會,又如語言過於蒼白,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現實,我們無法語言我們的生命,更無法表述我們的孤獨。曾經《奇葩說》馬東說過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或許就是語言的孤獨吧。
  • 蔣勳《孤獨六講》後再推《生活十講》
    臺灣「美學家」蔣勳《孤獨六講
  • 蔣勳: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臺灣美學學者出版新作,談論文化、事業與人生哲理   蔣勳 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提起孤獨,我們總認為這不是什麼好詞兒,可是到底什麼是孤獨?一個人如果就是孤獨的話,那兩個人難道就不孤獨嗎?在臺灣美學學者蔣勳眼中,華人世界不是孤獨太多了,反而是太少了。
  • 除了蔣勳的《孤獨六講》,你還了解孤獨的哪幾面?
    孤獨這個詞一直都被人們提及,每個人對待孤獨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有人覺得,孤獨,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機會。但有的人,差點在孤獨中滅亡。對於孤獨這個多樣化的話題,我覺得沒有一個非常統一化的論證。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大概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認識孤獨。
  • 學者蔣勳談「孤獨美學」: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試圖用語言與人溝通,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可以孤獨嗎?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2010年初,臺灣學者蔣勳以新書《孤獨六講》叩響了喧囂而荒蕪的內地書市。以《孤獨六講》,蔣勳創造新的美學流派——孤獨美學。或許,美學的本質就是孤獨。昨日,記者對話作者蔣勳。  為何寫孤獨?  為儒家找點缺少的部分  壹·華西都市報:為什麼會想到以孤獨為主題成書?  蔣勳: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
  • 蔣勳《孤獨六講》之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
    在權利當中,人不見得完全沒有夢想,但他的夢想必須收斂,講得好聽一點,就是「務實」,講的難聽就是沒有夢想了。完成沒血的詩需要孤獨感,可是現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 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一個人吃火鍋
    想起去年在網上看到的一張「十級孤獨表」: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快餐廳、一個人去咖啡廳、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吃火鍋、一個人去KTV、一個人去看海、一個人去遊樂園、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做手術。據說,孤獨的最高境界是獨孤求敗。你的孤獨,到哪一級了?
  • 孤獨的最高境界:享受孤獨
    孤獨感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存在的開始可能來自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可能來自親朋好友的冷嘲熱諷,可能來自身邊人的虛情假意。 其實,人從一懂事開始,孤獨就開始伴隨我們一生。
  • 有一種孤獨叫做華晨宇的音樂,他的孤獨並不蒼白,而是繁華
    自言自語,悱惻在孤獨的邊緣。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次聽到華晨宇《我們都是孤獨的》,你是不是更加的感同身受。歌曲中的詮釋,讓我不由得記起了那句話:其實,最深的孤獨是站在人群中,卻啞口無言。若說孤獨,在《我們都是孤獨的》中的旋律刻畫出了一個鮮明的畫面,一種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描述出自我孤獨」的畫面。村上春樹曾經在《挪威的森林》中說過:哪有人會喜歡孤獨,不過是人們害怕失望罷了。
  • 身處人群之中,為何還是感覺孤獨?
    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生而孤獨。 而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試圖擺脫孤獨,但最後又不得不與孤獨相伴。 那麼孤獨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在《孤獨六講》中,作者蔣勳將孤獨的本質劃分為情慾孤獨、暴力孤獨、語言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革命孤獨。 書中的六種孤獨,你是否找到自己產生孤獨感的原因呢?
  • 孤獨,是一個人靈魂的自由
    熱鬧是別人的狂歡,孤獨是自己的自由。一個人左右逢源,未必能和自己好好相處;和別人打成一片,未必能忍受一人時的孤獨。有智慧的人,都喜歡獨處,內心清靜,便是自由。相聚短暫,孤獨綿長,學會與孤獨為伍,才能找到浮世清歡。《莊子·天運》中講:「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 享受孤獨芭提雅
    享受孤獨,享受被浪花追趕的孤獨,享受售賣炸蟹和春卷的孤獨,享受冷靜的香蕉船的孤獨,享受留下一塊老虎紋身的孤獨,享受一個人讀書一個人站在街邊的孤獨,享受兩個人攜手走入大海的孤獨。享受過於喧囂的孤獨。好像是一切的高潮來臨之前的沉默,在夕陽沉入高樓與矮山之間,閃耀的燈火刺痛雙眼之前,享受芭提雅一天裡最後的孤獨。
  • 蔣勳: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孤獨六講》,蔣勳著,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9年12月出版,定價:26.00元 □本報記者 鍾華 集美學家其中,《漢字書法之美》以身心靈感知的視角切入書法這個古老話題,將書法之道與現代人身心靈調適相結合,尋找逐漸遺忘的漢字記憶;而《孤獨六講》則被稱為蔣勳文筆最好,也是最私人化的一本書,全書探討了六種不同的孤獨美學,在當下這個越來越孤獨的現代社會中,定能引起都市人的心靈共鳴。
  • 蔣勳新書袒露心歷路程
    他是臺灣知名作家蔣勳。蔣勳從198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至今,他創作已有三十餘年。近日,《蔣勳散文》由湖北的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月23日,《蔣勳散文》編輯雷蕾接受了全國媒體群訪。從《孤獨六講》開始,蔣勳的散文似乎一直在述說一個主題——孤獨,這本新出版的《蔣勳散文》的封面也寫著「獻給孤獨心靈的至美獨白」,蔣勳在這本書中對孤獨的闡釋有何特別之處呢?
  • 你最喜歡的描述孤獨的句子是什麼?
    6.有一種孤獨,不是做一些事沒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沒有人理解。7.風決定了蒲公英的方向,你決定了我的悲傷。8.一個人,或許真的孤單。或許,一個人的孤單,只是一種生活。14.習慣一個人,習慣寂寞,習慣孤獨。但是害怕。害怕這一切會發生,逃避,不停的逃。15.孤獨是一種狀態,孤獨是一種心境,孤獨不是可憐,孤獨不需要人認同。孤獨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