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 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被孤立

2021-01-07 禪文修

文/禪文修

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些人他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一呼百應,有很多人願意配合他;但有另外一部分人,無論他做什麼都沒有人願意配合他,所以他覺得自己被孤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孔子在《論語》中說過一句話:「德不孤 必有鄰」。就是一個道德修養特別高的人,他是不會被孤立的。所以我們即便現在被孤立了,只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為,當我們得到提升的時候,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出現在你身邊。

01

有人說:「我在一個團隊中被孤立了;我在一個家庭當中值被孤立了;我在朋友之間被孤立了」,想想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德行,因為你從來沒有主動的想要去幫助過別人,甚至還做到了視而不見, 所以你被孤立是正常的。

老話講:「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你不要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總是孤芳自賞,總是覺得自己最好,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要知道,真正的好人不會孤單。

「德不孤 必有鄰」這個「鄰」就是親近的意思,如果你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一定不孤單,也不會被孤立,一定會有人來親近於你,你有多大的德行就會有多少人來親近你。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必定同氣相求」。人們都在尋找同類,你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自然就有有德之人向你靠攏,你就發現滿世界都是好人;反過來,你若發現滿世界都是壞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好人了,那就糟糕了,原因就是,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壞人。

你之所以是一個不成功的人,本質上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你沒有德行、沒有本事,所以你周圍都聚集著無能的人,使你把握不住機會、也看不見機會。當你覺得這個社會上的人都是壞人,本質上你是一個壞人,你把這些人都吸引在了你的周圍。

當你覺得這個社會上都是好人,本質上你也是一個好人,你把優秀的人都吸引到了你的周圍。這就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好自己,自然就會有人支持你,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

02

《論語》中講的:「德不孤 必有鄰」,還告訴我們 ,不要因為沒有人支持就放棄做正確的決定,因為只有你做正確的事情,就一定會找到志同道合知音。

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自己朋友少,或者沒有朋友而焦慮,鬱鬱寡歡,見到那些:今天有酒友一起喝酒;明天有牌友一起打牌;後天有釣友一起垂釣;隔天又有驢友一起遠行的人就非常羨慕,覺得別人的生活世界豐富多彩,而自己的生活面卻狹窄到可憐。

如果你真的朋友少或者沒有朋友,你要明白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那些天天主動或被動參加各種活動的人,他們的精力被分散到四分五裂,想靜下來做點自己的喜歡的事情都很難。要知道,當一個人的精力被過多分散的時候,平庸就開始了。

而你不一樣,可以不被打擾的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我們常說:「心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專注是卓越的開始,如果在你的領域專注十年、二十年,那麼你就會從默默無聞到優秀、從優秀再到卓越。這個時候你會獲得大眾的認同,又何患無友呢。

相關焦點

  • 2021寧夏省考申論好句積累:「德不孤,必有鄰」了解一下!
    好句積累   「德不孤,必有鄰。」   1.好句解讀   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鄰」可以引申成為鄰居之間互相親近的關係,在古人看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朝著與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動的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總會走到一起的,所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裡的類和群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的。   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產生共鳴,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 大禹治水,艱苦卓絕,經十幾年的奮鬥,腿無皮,脛無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服了洪水,為天下人民謀福利,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與歌頌。他兒子啟繼承他的地位當了夏朝的國王。啟的王位坐穩後,開始享起福來。他兒子太康也生活腐化。有一次帶著家小到洛水北岸去打獵,越玩越高興,竟至一百天沒回來。
  • 菏澤人物:菏澤骨傷醫院院長謝鶴展——德不孤 必有鄰
    美麗的中國牡丹之都,有這樣一家醫院聞名遐邇,知名度高是因為許多人因醫院而結識他,並因其人格魅力而認知他,乃至津津樂道地甘願為他口口相傳,他就是菏澤骨傷醫院院長謝鶴展。從醫二十餘年,這名皮膚略顯黝黑的漢子,雖已過知天命之年,可親切的笑容,睿智的話語,讓初識他的人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多的人則是從相識到相知從而有感而發地予以褒讚。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大禹治水,艱苦卓絕,經十幾年的奮鬥,腿無皮,脛無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為天下人民謀福利,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與歌頌。他兒子啟繼承他的地位當了夏朝的國王。啟的王位坐穩後,開始享起福來。他兒子太康也生活腐化。有一次帶著家小到洛水北岸去打獵,越玩越高興,竟至一百天沒回來。
  • 德不孤,必有鄰……耐得住寂寞
    老子所說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與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鄰」,道理相似。修道的人,自然會與修道的人在一起,因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悽涼,縱然不得之於一時,也得之於萬古」。南懷瑾先生笑言,做人做學問,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啊!
  • 讀論語:裡仁第四·德不孤,必有鄰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會有同伴。】一談到道、德、仁,總感覺高大上,似乎遙不可及,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來,先不管德的高低,一個人說話做事,其親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軟體上的陌生人當中,一定會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發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亂語,說話在理,做事合理,總有朋友點讚。
  • 人無德,必有災
    德薄而財厚,財必移其位古人云:「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一個人得到了和自己品德不相符的財富,只會讓這些財富壓垮自己。因為沒有品德的人,在過多或者來得容易的財富面前,會迷失自己的心智,讓欲望吞噬自己。
  • 人有德,必有福!
    有德自然香,這句話道出了許多的人生哲理,也關乎你的道德水準和做人的品質。有德行的人,講究道德修為,自然是德高望重,會贏得人們的敬佩;不講德行的人,做事不能堂堂正正,損人利己,這樣的人,不招人待見,到哪裡都不受歡迎。因為這種人的行為自私自利,目中無人,為多數人所不齒。
  • 《道德經》: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氣,可以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一帆風順。 古人說,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人的福氣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來的,或者說,是自己修來的。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所追求,或榮華富貴,或恬淡自由,或安於現狀,或奮鬥不止。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孔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令人深思受用
    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晚,賓客散,問:"兒子,你咋了,不舒服?""沒有,爸爸,只是有點不安。""不安?""嗯,今早出門:乘飛機,頭等倉;下飛機,大奔馳;住賓館,總統套。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與他的地位不匹配,那麼就一定會有災禍出現。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有一點迷信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這句俗語的威力。
  • 《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清華大學有個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事實上,「厚德載物」這個成語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君子的品德應該如大地般厚實,這樣才可以承載萬物。具體到每一個人,「物」則是指的福報、享受和待遇等。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厚德載物」的意思就是: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夠承載萬物,才能夠有資格享受福報。而與之相反的就是「德不配位」,每個人的品德和所享受的社會地位一定要相匹配,相反則違背了自然規律而遭受災難。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那麼就必然會招致災禍,出自《周易·繫辭下》。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