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2020-12-26 齊魯微訊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

大禹治水,艱苦卓絕,經十幾年的奮鬥,腿無皮,脛無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為天下人民謀福利,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與歌頌。他兒子啟繼承他的地位當了夏朝的國王。啟的王位坐穩後,開始享起福來。他兒子太康也生活腐化。有一次帶著家小到洛水北岸去打獵,越玩越高興,竟至一百天沒回來。那時,黃河下遊有個夷族首領,叫后羿,早要奪夏王的權,他乘機阻止太康回來,立其弟仲康為王,實際上后羿抓到大權。仲康死後,他又把仲康的兒子相趕走,自己當了王。后羿是一個十分殘暴的人,他掌權後,作威作福更厲害。不久,又被自己的部下寒浞殺了。

寒浞比后羿還壞,他不但奪去統率天下的大權,還一定要殺死被后羿攆走的相。相逃到那裡,寒浞就派人追到那裡,終於殺死了相。已經懷孕的相的妻子,從牆洞裡爬出來,逃到娘家,生下兒子少康。

夏禹的後代少康,年少時給人家放牧牛羊,倍嘗艱苦。但這個孩子自小就努力學習,練就一身本領,並且胸懷大志,決心推翻暴君寒浞,立志復國。這一正義行動,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他姥娘家有仍氏(今山東濟寧),舜的後代有虞氏,夏的舊族靡(今山東金鄉)等方面的人都用各種方式支持少康。他們聯合起來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戰,終於戰勝寒浞,把王位奪了回來。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剛一建立,就出現了這麼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大戰,最後正義終獲勝利,正是孔子所說「德不孤,必有鄰」。

人們常說「天下好人多」,天下幹好事的多,天下堅持真理的多。因為幹好事是對人、對己有利的事。堅持真理、說實話、說有利於人的話,對事物發展有好處。孔子倡仁政、德治,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的思想與行為,是有利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自然會得到很多人的擁護、支持。孔子對此事持有信心,故說出這句精闢的話。此話在當今世界也很適用,故推薦為送給北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格言禮品之一。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 大禹治水,艱苦卓絕,經十幾年的奮鬥,腿無皮,脛無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服了洪水,為天下人民謀福利,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與歌頌。他兒子啟繼承他的地位當了夏朝的國王。啟的王位坐穩後,開始享起福來。他兒子太康也生活腐化。有一次帶著家小到洛水北岸去打獵,越玩越高興,竟至一百天沒回來。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國古代《呂氏春秋》及《孔叢子》等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正與《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似。春秋時魯國定公當政時,國勢衰落,經濟蕭條,他重用的大臣季桓子心術不正,對內殘酷剝削人民,對外出賣主權,投靠一些強大的諸侯。
  • 儲亞軍陶刻藝術 德不孤,必有鄰;砂蘊玉,則成器
    德不孤,必有鄰;砂蘊玉,則成器初見儲亞軍,是在其紫砂陶刻工作室;溫文俊雅,親和謙遜,是我對他本人的第一印象。泡上一壺普洱,我們開始攀談交流,關於茶壺、人生,以及其紫砂陶刻作品。不論是茶壺還是賞瓶,儲亞軍都會將器形與圖繪文字相匹配結合,不同的器形,搭配不一樣風格的繪畫或文字。如同心中的某種契約,無影無形,卻自成信仰。儲亞軍雖剛過而立,卻一貫注重藝術與品行雙修,在創作理念上融古鑄今,物致知。
  • 讀論語:裡仁第四·德不孤,必有鄰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會有同伴。】一談到道、德、仁,總感覺高大上,似乎遙不可及,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來,先不管德的高低,一個人說話做事,其親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軟體上的陌生人當中,一定會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發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亂語,說話在理,做事合理,總有朋友點讚。如果自己永遠和親人、朋友統一不了觀點,問題可能就是自己了,畢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 德不孤,必有鄰……耐得住寂寞
    老子所說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與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鄰」,道理相似。修道的人,自然會與修道的人在一起,因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悽涼,縱然不得之於一時,也得之於萬古」。南懷瑾先生笑言,做人做學問,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啊!
  •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故事原文如下——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呂氏春秋·貴公篇》強調了個「公字,並為此編出了一個故事。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後說:「如果丟掉那個『荊』字,成為:人丟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嗎?」老子聽後又說:「如果再把『人』字去掉,變成:丟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嗎?」孔子的這一說法,比楚人又進了一步。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教出弟子三千。他教育的方式很靈活,隨時隨地進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書中均記載了「觀欹論道」的故事,就是一例。有一天,孔子帶幾個弟子到魯桓公廟參觀即實地學習。孔子感到奇怪,走向前對守廟人深施一禮,問道:「這是什麼器皿。」守廟人說:「這叫宥坐之器,就是有意放在坐位之旁的器皿。」經守廟人一提,孔子恍然大悟,馬上追憶起來,說:「想起來了,我聽人家說,這種懸掛在座右的器皿,空著掛時傾斜,盛滿了水就要翻倒過來,只有放一半水的時候才能懸掛正當。是不是這樣?」守廟人點了點頭。
  • 每天學點箴言:修德講學
    【原典】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春秋 《論語·述而篇第七》)【註譯】徙(x洗):遷移,以身赴之。全句譯意為:孔子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合乎道義的事不能去做,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改正,這都是我所憂慮的。」
  • 邏輯學普及|「在德不在險」與充分必要條件
    然後舉出三苗、夏桀、商紂據天險而亡國的例子,得出了「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的結論,告誡武侯要施行善政。這是《戰國策》裡記載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裡也寫了這個故事,只不過略有出入。在那個故事中,魏武侯還是泛舟西河,也看到了周圍的景象,忍不住感嘆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記孔子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認為河裡的流水流過去不再回來了,這是一種發展的觀點。有人說孔子思想陳舊,是頑固派的代表。其實不然。孔子不是那種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人,他也有一些發展的觀點。《論語·為政》中他對夏、殷、周禮曾作過這樣評價:殷朝學習夏朝的禮儀,進行過改革發展,有增加有減少的部分。周朝學習殷朝的禮儀,也進行過一些改革、發展。也有增加和減少的部分。至於日後如何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再過一百年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論語·八佾》中他又說過:周朝的文物制度,都是向夏朝、商朝學習來的。
  • 善讀「論語」8.9:政以德民可使由,帥以正何慮難知
    「泰伯篇第八」9【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因為認識到了民智「下愚」這一客觀事實,因此儒家才主張士人以弘道為使命,要以教育、文化和藝術來開啟民智,從根本上消弭「智愚」之別,最終實現孔子「有教無類」的教化目標,也就是「成於樂」。由於認識到了民眾的這種可以引導卻難以理喻的「下愚」特點,因此儒家的施政特別注重「身教勝於言教」。
  • 蔣公的「姓名奧秘」早已藏在《周易》之中,「繫辭」下篇第二講
    孔子舉了一大堆例子來解釋易經的經文含義,並且順理成章的兜售私貨「君子之道」。講著講著,就出現了蔣公的名字。也不知道這篇能不能過審,會不會被河蟹。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鹹」卦的九四爻,爻辭說,交際往來,朋友樂於相伴。孔子解釋說:天下萬事萬物,何必費心思慮。都是殊途同歸罷了,朋友們的謀略各異,而目標一致,那又何必費神呢?
  •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①其如予何?」」的意思及翻譯
    「原文」: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①其如予何?」「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上天賦予我如此的德行,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注」:①桓魋(tuí):宋國的司馬向魋,主管軍事行政事務,因為是宋桓公的後代,所以又稱為桓。他曾有謀害孔子的想法,學生們得知此事後,馬上告知孔子,並勸孔子暫時避開,但孔子並不在乎,遂發此感慨。「解讀」:《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說,孔子去往宋國的途中,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於是拔其樹。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
  • 行善修德重在自覺,而不是急於求的回報
    孔子說:「見到善的行為,就像怕趕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見不善的行為,就像手伸進了沸水中那樣趕快避開。我看見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語。隱居起來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義的原則行事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樣的話語,卻沒見過這樣的人。」結合商業解讀,今天這句論語主要講企業家老闆行善修德應該重在自覺。
  • 孔子論語中最經典的六句話,歷經2500年至今仍是真理!
    大家應該都是知道孔子吧,他創建的儒家學術可是十分的有名的,但是卻是依舊有很多人覺得中華文明的保守都是因為他的緣故,有一些清史學家就認為中國的落後也是當年孔子造成的。但是則會現實究竟是不是如此呢?其實這也只是找了一隻替罪羊而已。甚至很多孔子的言論那也是十分的經典的。
  • 德不孤 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被孤立
    孔子在《論語》中說過一句話:「德不孤 必有鄰」。就是一個道德修養特別高的人,他是不會被孤立的。所以我們即便現在被孤立了,只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為,當我們得到提升的時候,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出現在你身邊。01有人說:「我在一個團隊中被孤立了;我在一個家庭當中值被孤立了;我在朋友之間被孤立了」,想想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