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復博物館於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准成立,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2004年實行理事會制。該館設有:瓷器館、家具館、工藝館、油畫館和門窗館。
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觀復博物館在廈門和上海、深圳(正在建設中)、天津 設有地方館。
觀復博物館現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總佔地面積八畝。觀復博物館1997年1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著名文物收藏家、鑑定家馬未都先生為創辦人和現任館長。觀復博物館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本館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文化的親和力。
下面小編帶領大家盤點一下北京觀復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
1、瓷器館中宋磁州窯的梅瓶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
磁州窯品種諸多,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
2、乾隆官窯粉彩大瓶
乾隆粉彩有一個獨有的特徵,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綠釉。松石綠釉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由於是一種低溫彩釉,釉面常常帶有細小的紋片。這一特點乾隆時首先出現後,一直延用到晚清。乾隆官窯粉彩的紋飾一般是「大內」送來的圖樣,主題紋飾按不同時節都有嚴格規定。除以粉彩繪畫為主,還常加繪料彩、金彩或黑彩,或與青花、五彩、鬥彩並施於一器,這種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種彩或同時以各種彩繪工藝製作的乾隆粉彩,可說是集多種陶瓷工藝成就於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
3、《三國演義》隔扇
此展品為攢插、透雕、浮雕工藝,高8575px ,寬1625px,此套隔扇門雕工繁美,乃至裙板也密布裝飾紋樣,反映出這戶人家的富足和風雅。整套隔扇門腰板和裙板上裝飾「三國演義」的故事紋樣,工匠們把三國中的一個個歷史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共雕刻了二百零二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