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歷史博物館坐落在霸州市華夏民間收藏館的一樓,2008年10月28日開館,由大堂和序廳、5個主題篇及人物輔館組成。霸州歷史博物館立體展示了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演變,收藏有歷代文物3000餘件。館內「烽火篇」中的邊境三關、「八一二慘案」、東澱大葦塘抗日根據地等一系列展區,自開館以來,吸引了眾多市民及遊客光臨。
本是水鄉繁華地
進入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正前方的青銅古霸臺,霸臺在古代是將士出徵前的點將臺,也正因此地為宋遼邊關之要塞,霸臺上置青銅古鼎,預示著霸州人祈求風調雨順盛世祥和的美好心願,上方三頂華蓋有著稟天時、憑地利、聚人和之意。
兩側八塊浮雕上刻著明代時期流傳下來的益津八景(益津八景有:霸臺朝陽、堂澱風荷、鹽河春鳥、環城煙柳、北樓山色、老堤晚渡、苑口秋濤和東廟波光)。 從中不難看出,過去的霸州是一片「波光瀲灩,魚米飄香」的繁榮景象。主要展示霸州區域由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逐水而居的生活演變,從商周春秋到秦漢唐宋元明清先民們的生活變遷,大量的歷史實物證明霸州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結合多媒體投影演示霸州風光,展現出美麗富庶的霸州風貌。一幅衛星俯視霸州地形圖,展現出霸州北依京都,東接津門,有著「帝闕下臨通萬國,行人至此望燕山」之稱,名不虛傳。
宋遼三關地
霸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到處可見先民在河邊捕魚、勞作的生活場景,館內展示著霸州出土一萬年前的文物,其中有大柏林莊的魚骨化石、河套(信安的河套)出土的鹿角化石、石龍、石斧、玉犁等。大量的遺址、遺物,展現著霸州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並隨歷史文明的進程不斷豐富和發展。
到了宋遼金元時期,霸州的邊關貿易迅速發展,當年宋遼在霸州等地相繼開設了四大榷場,主要輸出香藥、蘇木、草茶等,它類似於中蘇邊界的黑河,是兩國邊界交易的貿易市場。至元代中期,受河道變遷的影響,霸州的碼頭日益興起,成為當年重要的商埠。隋唐時代相對穩定,飽經戰亂的霸州得以休養生息。展示的釋迦牟尼佛像,通高29釐米,質地青銅,下配蓮花寶座,面目慈祥豐滿,是典型的隋唐時期佛像。
清末民初,霸州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當時不斷有外省商賈富戶來此投資置業,形成了一個商品集散之地,並很快發展成一個繁華的商貿中心。當年日益興起的水陸碼頭,形成霸州特有的商業文明,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勝芳水陸碼頭繁榮的商業景象。乾隆曾三次下江南,並寫下了南有蘇杭、北有勝芳的佳話,勝芳背靠東澱,緊傍大清河,魚肥水美,百裡荷香。
十九世紀以來,勝芳是一富庶之地。它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緣,這裡的自然資源豐富,吸引了不少外地官宦子弟及文人學士來此定居。清鹹豐十年前後勝芳的大批商家相繼發達起來,而其中八家處於領先地位,當時勝芳的「八大家」家資富足而且住宅別具一格,不亞於京城達官顯貴之宅地。
昔日的烽火
霸州屬兵家必爭之地,自古戰事不斷,在遼宋時期霸州是戰爭的前沿,也是關口,當時楊六郎鎮守三關,在三關修建了秘密地下戰道引馬洞,抵禦遼兵,創造了歷史上的奇蹟。 霸州是益津關,信安是淤口關,雄州(現雄縣)是瓦橋關,以拒馬河為界,以北就是遼國,現在的永清、廊坊都屬於當時的遼國。
「雨過水明霞,潮痕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懊恨西風吹世換,又吹我,落天崖。」在信安驛站,文天祥是宋朝國公,在與元軍交戰之中被俘五坡嶺,在押解大都途中,曾住信安驛館,外邊下著大雨,夜不成寐,在牆上題寫了《南樓令》。
展館裡還展示了霸州的抗日英雄魏大光的事跡和資料片。魏大光是八路軍第120師獨立2旅旅長,師長是賀龍,廖漢生是副旅長。201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發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局部抗戰,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他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三個階段,魏大光名列其中。
電影《小兵張嘎》裡面的外景地是在勝芳鎮拍攝的,張嘎堵的煙筒、扎羅金寶自行車輪胎地、嘎子和胖墩摔跤的大堤,鎮上許多人或扮演群眾演員,或目睹拍攝過程,一部電影見證著勝芳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水鄉芳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7000名天津接管人員在勝芳實行三個月大集結、大培訓,黃克誠、黃敬等在這裡指揮全局。天津日報社、天津廣播電臺等在勝芳成立,天津新政權從這裡走來。
霸州博物館,一部往日越千年的史冊。如今,隨著西鄰雄安新區的崛起,也將見證著霸州這座城市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