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呂不韋兒子?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

2020-12-12 凱風網

千年來,秦始皇的身份一直是一個謎團,有學者認為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也有人認為他和公子異才是親父子。那麼,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嗎?為何部分影視作品中,都傾向於將秦始皇默認為呂不韋的兒子?有依據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呂不韋,以及他和秦始皇的關係。

通往權力之路

歷史上,呂不韋和秦王政(呂不韋在世時,秦王政尚未統一六國,故稱秦王,下文同。秦王政為嬴姓趙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不可稱之為嬴政)的關係惡化,始於一場政變。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上位第九年後,終於舉行了隆重的冠禮,開始親政。

沒多久,秦王政接到密報,太后與長信侯嫪(lào)毐(ǎi)有染,穢亂後宮。更讓他感到難堪的是,太后竟為嫪毐生下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年幼的孩子就在雍地的宮殿裡。

告密人還稱,嫪毐與太后秘密商議,等到秦王政一死,便立刻擁戴自己的兒子為王。聽到這裡,秦王政憤怒不已。

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秦王政決意除掉這個嫪毐。而此時的嫪毐,也做了積極準備,準備先發制人。

一場兵變在蘄年宮內爆發。

叛亂的首領正是身居高位的長信侯嫪毐,他偽造了秦王玉璽與太后璽,號令京城的守衛、官騎、戎翟君公、還有自己的家臣們一起舉旗謀反。當他勢在必得,準備向鹹陽宮等地進發時,突然之間,黑壓壓的軍隊圍堵了整個宮牆。

領軍而來的是昌平君和昌文君,秦王政特意派來的人。嫪毐算盡了一切,卻漏掉了最關鍵的一環,年輕的秦王早已不是聽人擺布的幼子,嫪毐的一切謀劃盡在秦王掌握之中。

嫪毐失敗了。秦王將他的黨羽一網打盡,鹹陽城裡血流成河。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嫪毐兵敗之後,秦王將他的黨羽或車裂或誅族,最輕者也要流放。而太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則被裹在布袋裡,活活打死,手段殘忍至極。

|電視劇《尋秦記》中的嫪毐(江華飾)與太后朱姬(原型為秦王政母親趙姬)形象。

這是秦王政親臨政事後,鞏固自己政權的第一場勝利。緊接著,他還處置了另一個人,輔助先王的相國、權傾朝野的仲父呂不韋。

嫪毐政變一事,的確影響了呂不韋的政治生涯。

不過,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對嫪毐兵變和呂不韋的關係只有簡單的一句,「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就是相國呂不韋因受嫪毐叛亂牽連而被秦王罷官。

秦王本打算株連呂不韋和他的門客,但是念及呂不韋曾經輔佐先王,功勞至偉,所以僅免去了他相國的職位,逐出京城,封地河南。

過了一年多,諸侯賓客紛紛向秦王遊說試探,打算邀請呂不韋出山。

看到當下還有這麼多人為呂不韋說話,秦始皇大怒。呂不韋的門客遍及天下,而秦王最擔心的就是六國士人。這些年,秦國與六國徵戰不休,六國士人們自然懷恨在心。

|東漢畫像石,荊軻刺秦王。

秦王唯恐他們在呂不韋的集結下,發生變故,於是他親自發信函,向呂不韋問罪說: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國。」

收到措辭如此嚴厲的問罪書,呂不韋明白,自己大限將至,回天乏術。他擔心禍及親人,便服毒自殺,一代權相就此黯淡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這個質問中,秦王特別提到,你呂不韋和我有什麼關係?敢自稱仲父。

《史記》的這段記載,讓人不得不產生聯想,是啊,秦王和呂不韋到底是什麼關係?

後世猜測秦王政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影視劇也如此編排,並非空穴來風,太史公的《史記》,給了後人諸多八卦的材料。

|比起呂不韋,李斯在秦一統天下的作用要顯著得多。「知鴉」通識課《中國人物·李斯》,深度分析李斯如何布衣而卿相,他的個人命運如何與秦王朝的興亡緊緊相連。掃碼訂閱《中國人物》,了解宋仁宗、王充、黃宗羲、張載等名人在歷史關口的抉擇。

呂不韋是秦王政的生父?

雖然在《史記·秦始皇本記》中,司馬遷並沒有直接說秦始皇(依司馬遷所記,此處稱秦始皇)與呂不韋有特殊關係,但是他卻寫了這樣一筆:

「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秦莊襄王喜歡呂不韋的歌姬趙姬,與她生下秦始皇。

然而,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司馬遷的說辭卻變了,他說: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子楚)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ji)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在這裡,秦始皇的身世有了第二種說法,司馬遷說趙姬與莊襄王在一起之前,就已經與呂不韋有了身孕,呂不韋打算利用這個孩子的身份來為自己的前程謀劃。

更奇怪的是,《史記·呂不韋列傳》接著說,「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同一篇文章裡,子楚夫人的身份便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豪家女與歌姬,這樣的差異實在讓人心生疑惑。

史書中筆調不一致,也難怪後世的文人發揮想像力,給這條流言再添點油加點醋了。

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就加入了秦王政並不是秦國王室之子的故事橋段,導致秦王政的兄長成蟜舉旗叛變。

根據《史記》的記載,莊襄王去世之後,太后趙姬與呂不韋的關係仍然十分曖昧,但是隨著秦王政逐漸成年、掌握實權,呂不韋不敢再與太后私下接觸,只好向太后趙姬進獻了一位奇人。

嫪毐不僅名字奇特,更有著取悅太后的特殊技巧,兩人在後宮肆無忌憚地私通。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太后懷孕了。她擔心自己的事情被別人知曉,用算卦不吉利為藉口,躲到了雍地的宮殿中。

但是,她與嫪毐的關係並沒有從此結束,太后搬遷至雍地,嫪毐即刻追隨,相伴太后左右。幾個月後,太后在秦國的宮殿裡生下了兩個私生子。

太后的勢力迅速擴展,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封地在山陽。他的經濟和政治勢力逐漸壯大,宅邸內有家僕幾千人,車馬服飾肆意揮霍,上門找他求仕途的人也多達千人,朝中許多大臣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甚至連當時的河西太原郡,都成了嫪國。

這些圍繞秦國王宮的醜聞,無疑讓世人對強秦充滿鄙夷。而呂不韋與趙姬生下秦王政,然後送其上位,這樣步步為營的權術布局,更是充滿了陰謀論的味道。

|根據黃易原著改編的電視劇《尋秦記》,對呂不韋(左)與秦始皇(右)的關係做了一個幽默處理:劇中朱姬對呂不韋說,孩子的生父是異人。與此同時,她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早在趙國時就死了,眼前的公子政其實是一個誤打誤撞冒名頂替之人。劇中的秦始皇既不是異人,也不是呂不韋的孩子。

但是,後世學者對於這段宮廷醜聞真偽的判斷非常決絕:這段歷史是假的;如果《史記》中真有這麼一段,那也是後人偽造的。

《劍橋中國史》第一卷中指出,《戰國策》中記有一則故事,一位楚國官吏向沒有子嗣的楚考烈王進獻一位懷孕的姬妾,她生下的兒子最後繼位為楚國的國君。

而秦始皇為呂不韋兒子這一說法,很有可能是後人根據這個楚國故事杜撰的。

為什麼要這樣編排呢?

因為秦統一六國,推行秦政,嚴刑峻法苛待六國之人。所以,後人特意在《史記》裡加上了「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這句話,以此來誹謗秦王,證明他出生不正統,他的政治統治也非正統。

如果對比《戰國策》裡的記載,也會發現與《史記》的差異。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在《秦漢史》中,考察了《戰國策·秦策》,他認為:

「呂不韋為子楚遊秦,已在孝文王時......若依《秦策》,不韋入秦,始皇已生十年,不韋豈能預為釣奇!」

|《秦漢史》

作者:錢穆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2年

錢穆先生說,如果依照《戰國策》的記載,呂不韋去為秦始皇的父親子楚遊說的時候,秦始皇已經出生將近十年了。他指出,秦始皇生父為呂不韋的說法,嫪毐、呂不韋與太后關係混亂的說法,通通都是無稽之談。

結論相當明確。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呂不韋與嫪毐是政敵,而太后偏袒嫪毐,所以才演變成了《史記》裡的這則醜聞;而嫪毐曾經是呂不韋門客這一說法,也無從考察。

錢穆先生認為,秦始皇忌憚呂不韋的權力,所以才因嫪毐叛變一事而牽連呂不韋。

這可能更接近於司馬遷對呂不韋的歷史定位:呂不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而不是輔佐君王的政治家。

事實上,司馬遷確實對呂不韋的政治生涯非常不恥。這在《史記·呂不韋傳》的結尾可以明顯看出:

「太史公曰:不韋及嫪毐貴,封號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聞之。秦王驗左右,未發。上之雍郊,毐恐禍起,乃與黨謀,矯太后璽發卒以反蘄年宮。發吏攻毐,毐敗亡走,追斬之好畤,遂滅其宗。而呂不韋由此絀矣。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司馬遷認為呂不韋是孔子所說的「聞者」,也就是那些「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只想著當人上人、手握權位富貴的人。

與「聞者」相對應的是什麼呢?

是那些「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高尚其志、欲平治天下、立功立德立言的「達者」。

在太史公心中,呂不韋顯然離這樣的人格要求太遠太遠。

呂不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影視劇裡,呂不韋常常是一副權謀深重的商人模樣,這個印象,其實要拜太史公司馬遷所賜。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司馬遷一開篇便給呂不韋定了型,說他是一個「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的大商人。這是一個不怎麼高的評價與定位,畢竟在重農抑商的古代社會,商人一直是被大家鄙視的身份。

秦孝公(前361-前338在位)變法時,商鞅更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事末利就是從商。如果有人從事商業活動,他本人以及他的親眷都要充當官府的奴隸。

幸好,呂不韋並非自小生長在秦國,而是生在山東衛國,不然他還沒有發跡就早已被充為奴隸。

|公元前260年,戰國主要勢力分布,韓、趙、魏、楚、齊、吳,這六國均在崤山以東,是為山東六國。

這裡的山東並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在戰國時期,以崤(xiáo)山為界,崤山以東便稱為山東諸國,以西為秦國,山東文化相對先進豐富,所以六國人對秦國人與秦國文化非常鄙視。

《史記》中還進一步說,呂不韋當時靠著在各地輾轉貿易,收穫了上千金的家產。

然而史書中,既沒有提到呂不韋的家世背景,也沒有說他的童年、少年成長經歷,他一出場便是一位腰纏萬貫的巨富,一出手便是數百金,頗為神秘。

這些錢是靠做什麼生意賺來的呢?

太史公沒有說明白。

他的生意遍及哪些地方?

太史公也沒有說清楚。

總之,呂不韋是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人。

緊接著,太史公並沒有寫呂不韋這個人,而是寫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的太子悼先他一步離世。兩年後,昭襄王的次子安國君繼任為秦國太子。

安國君獨寵正妻華陽夫人,但是華陽夫人卻沒有孕育任何子嗣,倒是安國君的姬妾們為他生育了二十多個兒子。

鋪墊了這麼多秦王室的故事,太史公就是想引出一個人,一個改變了呂不韋一生的人——異人(即子楚)。

異人是安國君的眾多兒子之一,排行在中間,母親是身份卑微的夏姬。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異人從小就沒有人庇護,被遣送到趙國作人質。趙國與秦國數度交戰,結怨甚深,異人在趙國的日子可想而知,他既要受到趙國人的猜忌和冷眼,又要忍受貧困的生活環境。

這時,正好呂不韋行商暫住在趙國都城邯鄲,在這裡,他就碰巧遇到了異人。

根據司馬遷的記述,一看到異人,呂不韋的算盤就打了起來:異人的父親是太子安國君,而安國君是秦國儲君,不出意外的話,便是秦國未來的君主。

那麼異人呢?

說不定還會有繼承秦國王位的機會。

趙國時期的異人有一個很突出的缺點,窮。

但在呂不韋看來,這恰好是他藉機利用異人的地方。異人沒錢,但是呂不韋有啊,而且有很多。但是異人有的——秦國王孫的尊貴身份,呂不韋卻沒有。

對於呂不韋來說,這種身份和他經手的各種奇珍異寶沒有什麼差別,呂不韋於是把異人當作一件值得投資的商品,一把開啟呂不韋政治仕途的鑰匙。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呂不韋評價異人「此奇貨可居也」。這便是成語「奇貨可居」的最早出處,意思是把稀有的東西收藏起來,等到時機對的時候,再把它拿出來售賣。

|《史記》

作者:司馬遷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6年

太史公專門寫下這句話,巧妙地點明了他對呂不韋的整體看法,那就是用商人的眼光把握政治脈絡,他筆下的呂不韋聰明、市儈、野心勃勃。

後來的秦國歷史發展,證明了呂不韋的投資策略是正確的,而且簡直不要太順利了。

但這是用事後的眼光來看呂不韋,如果撇開這個事後諸葛亮的看法,按照呂不韋當時的處境來看,這筆生意,怎麼看,也算不上上乘。

一來,異人的父親安國君雖然已經是太子,但是有太子悼的前車之鑑,呂不韋怎麼能保證安國君一定能登上王位呢?

如果連安國君都不能上位,何談異人的價值?

二來,安國君雖然沒有嫡子,但是他有二十多位庶子呀!而且很多庶子就在秦國,圍繞在安國君身邊。這些人繼承安國君位置的概率,怎麼看都比異人大吧?

為什麼呂不韋信誓旦旦地把寶押到了這位遠在邯鄲的異人身上?畢竟他非嫡非長,又不曾賢名遠揚。

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呂不韋下定了如此大的決心,孤注一擲地把身家投在異人身上。

與異人結識之後,呂不韋立即出錢相助,一出手就是五百金,讓他用這些錢來結識邯鄲的權貴望族。異人也沒有讓他失望,有了錢之後立即遍結天下名士,迅速贏得了不錯的聲望。

但是,僅僅在趙國獲得名聲遠遠不夠,要想繼位秦國,異人更加需要秦國的認可。呂不韋思來想去,終於為異人的未來發展鎖定了突破口——安國君的妻子華陽夫人。

在這裡,太史公對呂不韋的事跡記載,與其他史書出現了分叉。《史記》中稱,呂不韋直接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而《戰國策·秦策》則稱他先找的人是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

先來說說《史記》中的記載。

|司馬遷小像。

呂不韋非常了解華陽夫人的心思。即將芳華老去,而膝下仍然無子是身在權力中心的女人最恐懼的事情。

他帶著自己的財寶與華陽夫人姐姐相約見面,讓她勸說華陽夫人:

「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蚤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為適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

華陽夫人怎會沒有想過以後的出路呢?等到某個庶子登上王位,她的地位就會十分危險。扶持其中一個庶子上位是不錯的策略,但周圍這些人,她哪一個都不放心。

而呂不韋的傳話給了華陽夫人一個妙計

「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為適,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

再來看看《戰國策·秦策》中的記錄。

呂不韋在求助華陽夫人之前,先找到了她的弟弟陽泉君。一碰到陽泉君,呂不韋就劈頭蓋臉地告訴他:「陽泉君啊,您還在逍遙快活。您的罪過可太大了,好日子馬上就要到頭了!」

陽泉君聽完又是驚訝,又是疑惑。呂不韋走近一步,悄聲說:「您看看您的周圍,美女如雲,遍地珠寶,與您結交的人哪個不是身居高位,您就沒有想過太子作何感想?一旦他登上了王位,您一定會被認作別有異心,到時候您可怎麼辦?還是早作打算為好。」

陽泉君聽罷,一時語塞,正襟危坐,要呂不韋為他出對策。呂不韋立即告訴他,「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太子繼承人身上。我知道安國君有個兒子名叫異人,在趙國作質子,這個人頗有賢名,而且他的母親沒有什麼背景,如果讓華陽夫人認他作兒子,他日繼承王位,陽泉君您與華陽夫人,豈不高枕無憂?」

兩部重要的史書出現了前後兩種不同說法,且都言之鑿鑿。呂不韋到底勸說動了誰的心意呢?沒有結論。

但有一點很明確,就是他有洞察人心的本事,而且巧舌如簧,長於應對。

最終結果是,華陽夫人答應了呂不韋的計劃。與安國君見面時,華陽夫人歷數異人的種種優點,描述他在眾人間的威望。安國君有所心動時,她立即向他哭訴,自己雖受恩寵,但可憐半生無子,老來沒有依靠,希望立異人為嫡嗣。

看著夫人落淚,安國君一口答應了她的要求,並刻下一枚玉佩當作給異人的信物。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異人成為秦國儲君的事,算是完成了一大半。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派遣將軍王齕(hé)攻打趙國邯鄲,這兩個曾經發生過無數戰事的國家,關係再次緊張。憤怒的趙孝成王突然想起來,秦國的質子異人還在趙國境內呢,滿腔的怒火正好沒有地方發洩,不如殺了他壯一壯聲威,洩一洩憤。

聽到這個消息的呂不韋明白,成敗在此一舉。他大手一揮,眼也不眨地拿出六百金來,買通了守衛趙國都城的官吏。異人順利地通過了趙國的關卡,回到了故鄉鹹陽。

此時,異人回歸的戲碼還剩下最後一幕,與華陽夫人和安國君相見。呂不韋格外強調,異人要身著楚國人的衣服出場,因為華陽夫人的娘家就是楚國。

一身楚衣的異人出現在華陽夫人面前,華陽夫人看到多年未見的家鄉服飾,頓時感動不已。

隨後,她將異人的名字改為「子楚」。「子楚」這個名字,不僅意味確認了異人的繼承人身份,同時也意味著他獲得了強大的來自母族的支持。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做了十幾年儲君的安國君終於繼位,這就是秦孝文王。

蹊蹺的事情還在後面,昭襄王的喪期還沒有過,當了三天國君的孝文王暴斃了。

隨後,子楚順利當上秦王,世稱「莊襄王」。秦莊襄王(前251-前247在位)繼位後,呂不韋順理成章地被確立為「相國」,封「文信侯」。

如果按照行商作賈的標準來看,走到這一步的呂不韋,已經大大超出了普通商人的限度,把自己投資的商品推上了一個國家最高的位置。

但是,歷史的蹤跡謎團重重,剛剛當了三天君主的秦孝文王怎麼會突然薨了呢?這怎會不引人猜忌?

誰都知道,孝文王死,莊襄王上位,呂不韋便成了最大贏家。這個突發事件,在後代野史小說家筆下更是描寫得繪聲繪色。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傳》中,「揭露」了孝文王之死的「內幕」:

「孝文王除喪之三日,大宴群臣,席散,回宮而死。國人皆疑客卿呂不韋欲子楚速立為王,乃重賄左右,置毒藥於酒中,秦王中毒而死。然心憚不韋,無敢言者。」

不管當時的輿論如何,一代權相呂不韋就此上位。

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關係,可以看做是互相成就的合作夥伴。莊襄王的身份成了開啟呂不韋政治生涯的契機,而呂不韋用自己的金錢和才智一手將莊襄王送上了最高王位。

然而,政治運行的準則遠比商業買賣更複雜,呂不韋不能用自己的算盤算出一個國家全部的走勢。秦莊襄王即位後,立公子政為太子,可莊襄王同樣命短,在位僅僅三年便去世了。

於是,公元前247年,王子政登位,成為秦王政。他尊稱呂不韋為「仲父」。仲本意為「父親年齡最大的弟弟」,仲父一詞後來專指君王對重臣的尊稱。

這樣的尊稱,也呂不韋與秦王政的關係增添了一絲八卦的意味。

不管真相如何,《史記》中對呂不韋的記載,都生動地向世人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呂不韋善於計算的商人本性,從他登上歷史舞臺到謝幕,都貫穿無遺。

可是,呂不韋真的就是這樣一個毫無政治智慧的人嗎?他的政治主張真的毫無可取價值?

呂不韋政治智慧如何?

儘管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於秦始皇和呂不韋關係崩裂的原因記錄得非常清楚,就是政治權力鬥爭。

但後世的眾多學者卻另有不同的看法,他們選擇從「政見主張」來入手,考證二人失和的原因是政治主張的差異。

考證的根據,便是呂不韋主持選編的著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集釋》

許維遹撰 / 梁運華整理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9年

在千古名篇《報任安書》一文中,太史公將呂不韋的名字與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等先賢並列,稱讚他們前期歷經磨難,才得到了後期的成功。他說: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意思是,呂不韋被貶謫到蜀地之後,他所編纂的《呂氏春秋》才得以傳世,《呂氏春秋》在成書之時名為《呂覽》,後改名為《呂氏春秋》。

其實,這是司馬遷身陷囹吾時,自我勉勵的說法。實際上,早在貶到蜀地之前,呂不韋還任秦國相國的時候,《呂覽》就已經流傳開來了。

在《呂覽》成書當天,呂不韋充分發揮了他的宣傳本事。他將這本書懸掛在鹹陽城的城門上,當著鹹陽城內眾多行人的面,高聲宣布:只要有人可以增添或者刪減書中的一個字,立即賞賜他千金,絕不反悔。這就是流傳已久的「一字千金」的故事。

呂不韋非常自信,他認為天下沒有人能過對這個書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

春秋戰國是戰事頻仍的時代,但在學術上,它也是「王官之學」向「諸子之學」轉變的時期,大批傑出的士子人才浮出歷史地表,成為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代。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氛圍東方繁榮,西方衰弱,秦國地處西方邊陲,文化發展遠不如東方列國,六國人也經常譏笑秦國人文化底蘊淺薄。齊國士人魯仲連評價秦國:

「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這句話是對秦國國民性一個很低的評價。他認為,秦國拋棄了禮和義,而只知道崇尚功利,好戰喜功。這不僅是魯仲連的個人觀點,同時也代表了六國人對秦國的普遍看法。

呂不韋向來仰慕恩養門客、廣交天下賢人的戰國四公子,於是他也效仿起來,遍交有識之士,門下的門客最多時可達三千人。

「三」這個數字在古文中僅僅是一個虛指,表示數目眾多,三千門客的說法不一定是說呂不韋就有三千個門客,而是說他門客非常之多。

編書時,呂不韋聽取了各家學術派別的意見,採納了許許多多人的言論,查閱了各國各地的資料,將眾人的意見彙編為一本《呂氏春秋》。《呂氏春秋》的體例為八覽、六論、十二記,共一百六十篇。

錢穆先生對《呂氏春秋》在秦國的地位有極高的評價,在《秦漢史》裡,他說:

「秦則自呂不韋後乃有著述。」

意思是,秦國在《呂氏春秋》之前是沒有私人著述的,秦國的學術發展從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開始,他改變了秦國沒有私人著述的局面,是東方的學術思想向西方傳播的重要人物。

《漢書·藝文志》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它將《呂覽》收在「雜家」的行列,此後我們讀到的《呂氏春秋》是雜家的說法,都是從《漢書·藝文志》開始。因為它突破了各家學說的限制,吸納了各種說法,但是「雜」也暗含雜亂的意味,它既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或道家,但是又兼有各家學派的優缺點。

處在周秦巨變,中國由封建走向大一統的轉變時代,《呂氏春秋》與秦國大一統新政到底有什麼聯繫?這一直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歷史學家呂思勉在《秦漢史》中,把《呂氏春秋》稱作「不合時宜」的作品,認為它的許多言論都與秦國大一統新政背道而馳,這才導致了呂不韋與秦始皇關係的崩裂。他說:

「(呂不韋)果能深觀世變,則必知法隨時變之義,一統之治,與列國分立不同,正當改弦易轍。」

|《秦漢史》

作者:呂思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

意思是,呂不韋如果真能敏銳地察覺時事的變化,就該知道法律隨著時代變化的道理,大一統的制度與先世封邦建國的制度不同,呂不韋應當改變自己的政治理念,與時俱進。

而當代學者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一書中,則將《呂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視作「新儒家」,認為它吸收了法家思想的部分內容。

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最深呢?當然是秦國,呂不韋也在秦國執政。李澤厚舉了《呂氏春秋》裡面講解「孝」的句子:

「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

李澤厚認為這本書裡講的「孝」與儒家原典中「孝」的出發點已經明顯不一樣了。儒家「孝」的出發點是氏族貴族個體成員,用孝來鞏固宗法紐帶,而《呂氏春秋》的「孝」則是從專制君王的統治出發。

他還認為,書裡標榜的「天下必有一天子」,就是要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尊崇天下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君王;而「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就是說,要是國家的治理要聽取許多庶民的建議的話,國家就有危險了。

這些主張,都是相國呂不韋為大一統帝國統一言論、統一思想的舉措做鋪墊。

總的來說,李澤厚認為,《呂氏春秋》跟秦國的大一統新政是非常契合的,呂不韋編的這本書是盡到了他相國的職責,為秦國的意識形態建構出謀劃策。

那麼,《呂氏春秋》到底傾向於法先王,沿襲周的制度,王道至上;還是法後王,廢除周制,提倡霸道呢?

歷來的學者們都各執一詞,沒有定論。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呂氏春秋》的用意絕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秦王的個人統治,它的政治批評是非常嚴肅的,因此才招來了秦王政的忌憚。

比方說,它宣揚「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用天下共治的理想來限制君權。

明代學者方孝儒也認為,《呂氏春秋》對秦國歷代君王的政治批評非常之多,而且態度直接坦率、毫無顧忌。在後世,能夠直接對本朝政治提出直接批評的書籍太少了。

我們可以將《呂氏春秋》的內容,跟秦始皇信任的丞相李斯的法家之道對比一下:法家統治有三個基本方略,就是「法、術、勢」。

「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極力彰顯君王的個人權力,將天下牢牢掌握在君王的掌握之中。

而《呂氏春秋》則唱起了反調,反對「一人之天下」。法家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上,提倡「弱民」,藉此愚弄百姓,以求統治長久。但是,《呂氏春秋》站定了以民為本的立場,提倡「虛君」。

這兩種不同的治理方式迎來了它們不同的結局,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各項提議,進一步強化皇帝的個人權威,將四境之內的百姓都置在自己的直接統治之下,而將呂不韋及其門客的諫言徹底遺棄。

嫪毐兵變後幾年,呂不韋已經被罷黜了,秦始皇對呂不韋的門客還是十分忌憚,永不錄用。

呂不韋這一生,從家財萬貫的巨商,到風光一時的秦王「仲父」,再淪落到飲鴆自盡的「奸佞權相」,可以說是起起伏伏,經歷了天下大勢的巨大變動。

呂不韋見證了秦王政的成長曆程,看著他登上王位,又看著他親臨政事,但是接踵而來的宮闈之亂、朝堂政變、政治分野將二人的隔閡越拉越大,最終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流傳到後世的《呂氏春秋》,打開了人們認識呂不韋的另一個窗口,他不僅是《史記·呂不韋列傳》中那個只求一世功名的商人,他也同樣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民本和虛君的訴求,在今天看來,也依舊有重要意義。

回顧國朝三千年歷史,呂不韋和秦始皇給後人的教訓,大概可以用《尋秦記》中的歌詞來概括:

別高興

別以為叫始祖

萬歲千歲都會依你意願來營造。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駕崩之前,遇到的三個奇異事件是確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驗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兇兆。有一顆隕石落在了東郡這個地方,興許是有百姓在石頭上刻字說:「秦始皇駕崩之後,國家就會滅亡。」
  • 《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生父是呂不韋?司馬遷:錯,那是別人說的
    自相矛盾的司馬遷很多人都曾聽說嬴政又叫「呂政」,從父姓,是呂不韋的兒子。但更多人卻聽說嬴政是嬴異人的兒子,母親趙姬,呂不韋只是他的「仲父」。這兩種自相矛盾的說法源自何處呢?其實,就源自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始皇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在秦始皇的人物傳記中,司馬遷說莊襄王嬴異人在趙國做質子時,十分喜歡呂不韋的一個姬妾,就向他索要,最後生下了嬴政。
  • 呂不韋是不是秦始皇的生父?大秦賦含糊其辭,《史記》卻言之鑿鑿
    秦始皇嬴政是呂不韋還是子楚的兒子?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的內容,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秦始皇的身世可能真的有問題。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給人們再現了那段「禮崩樂壞」的戰國亂世。「賤商」呂不韋以過人的眼光,投資了原本在秦國不受重視的公子子楚,並扶持子楚及其兒子嬴政先後成為了秦國的國君。
  • 呂不韋才是秦始皇親爹?秦異人的棺材板蓋不住了
    秦始皇登基之後殺了他的仲父呂不韋,而更有傳聞呂不韋就是嬴政的親生父親。  在中國古代皇帝中,秦始皇雖然有著「千古一帝」的光輝。不過,根據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的說法,嬴政的出身並非秦國王族,更偏向於是呂不韋的兒子。而且,嬴政及其父親子楚能夠登上秦國國君的寶座,呂不韋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 《大秦賦》呂不韋:姜子牙後代,一妻一妾,秦始皇是他兒子?
    《大秦賦》的主角,除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外,還有天下第一奇男子——呂不韋。歷史上的呂不韋,絕對是一個奇男子,他的一生,堪比很多牛人的一生,是無數人所羨慕的對象,達成了無數人無法觸及的成就。而後又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被嬴政尊稱為「仲父」,權傾天下。在文學書籍上,有呂不韋的傳說。他招賢納士,麾下有三千門客,並主持編纂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的巨作——《呂氏春秋》。在野史八卦上,有呂不韋的傳說。
  • 呂不韋努力一生,為何因為秦始皇短短30字的信,而飲鴆酒自盡?
    戰國末年的商人呂不韋努力一生,做到了一國宰相,在秦始皇年幼之時,把握秦國朝政,權侵朝野,最後卻被有可能是自己「兒子」的嬴政罷權流放,最終呂不韋看了嬴政寫給自己簡短的一份信後,便喝下毒酒自盡而亡,這是為什麼呢?
  • 曾經控制秦始皇的呂不韋 最後為何飲鳩自盡
    說起秦始皇,我們不得不提的一位歷史人物便是呂不韋。他幫助秦始皇父親登上王位,然而秦莊襄王卻只當了三年的國君就去世了,王位就落到了秦始皇手中。因秦始皇登基時年齡較小,他曾控制著秦始皇,掌握著秦朝的權力,最後為何飲鳩自盡了呢?呂不韋,戰國末期著名商人,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年輕時曾經在河南禹州地區經商。
  •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呂不韋還是嬴異人?且看我慢慢分析
    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這不僅是對於秦莊襄王智商的侮辱,也是對於秦莊襄王男性自尊的踐踏。他在看到自己的兒子不像自己的時候,都不知道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兒子。試問一個「智商有問題」的秦莊襄王,呂不韋作為投資人為何要投資?
  • 呂不韋選擇自殺,真是因為秦始皇的一句話嗎?
    賜爵封侯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是發現了有人謀反並告發,告奸者即可賜爵封侯。但秦代這樣的案例似乎並不多見,到了漢朝就很稀鬆平常了,如「慎陽侯(樂說),為淮陰舍人,告淮陰侯信反侯,二千戶。」秦漢時,從舍人到封侯,就是如此簡單。
  • 秦始皇只是讓呂不韋遷到蜀地去,並沒有殺他,為何呂不韋要自殺?
    呂不韋看了這一眼,便先去見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和妹妹,告訴他們,秦孝文王已老,他死後,妹妹華陽夫人也將失去權勢,他們倆的處境也將危在旦夕,生死未卜。在陽泉君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之後,呂不韋趁機勸導他,讓陽泉君說服華陽夫人承認異人為自己的兒子,這樣,秦孝文王死後,異人可以繼承王位,華陽夫人母子貴,仍能保有權力。
  • 司馬遷在《史記》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身世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然而,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卻是這樣記載的:「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秦莊襄王)從不韋飲,見而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大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 嬴政,趙姬,呂不韋已經夠亂了,《秦時明月》還讓麗姬,荊軻亂下去?!
    嫪毐 呂不韋 趙姬 麗姬 秦始皇 荊軻,你最熟悉誰?荊軻,夠耳熟能詳了。「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大概是每個人小學課本裡面的必背章節。再有更多的,好像便不知道了。這不怪後人,只因為荊軻死的早,再有便是歷史中對於荊軻的記載實在太少,荊軻刺秦王一戰成名,而後後人才將他的祖籍家鄉查出來傳頌一番,但是卻連最基本的生辰八字都沒有搞清楚。也正是因為此,《秦時明月》和盤託出一個大戲。荊軻死於公元前227年,這時距離秦國統一六國還有六年的光景。荊軻本衛國人,此去刺秦王乃奉了燕國太子之命,一責成全了知己義氣,二來報滅國之仇。
  • 輾轉呂不韋、子楚、嫪毐!《大秦賦》中秦始皇母親趙姬的悲劇
    秦始皇的親生母親趙姬,總體來說是個可憐人,輾轉於三個男人之間,沒有一個是真愛,正如那首讓人落淚的歌曲寫照:我的人為我痴心不悔,我卻為我愛的人甘心一生傷悲!趙姬的人生很悲劇,司馬遷說她「淫不止」,將其永遠釘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而她還沒法爭辯,畢竟那個時代,寡婦是不該有愛情的。
  • 秦始皇並沒有殺呂不韋,只是讓他遷到蜀地去,為何呂不韋要自殺
    呂不韋看準了這點,他先去見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和姐姐,告訴他們,秦孝文王已經年邁了,他去世後,其姐姐華陽夫人也就會失去權勢,他們兩人的處境也會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間。陽泉君擔心起自己的未來後,呂不韋乘機勸說他,讓陽泉君說服華陽夫人認異人為自己的兒子,這樣秦孝文王去世後,可以讓異人繼承王位,華陽夫人母憑子貴,依然能保住權勢。
  • 呂不韋送嫪毐進宮,是怕秦始皇發現姦情?網友:主要是身體吃不消
    其中呂不韋、秦始皇嬴政、太后趙姬、嫪毐是其中的主人公。 呂不韋是嬴政(秦始皇)的丞相,更是他的恩人。這位人物從一個小商人走到大秦朝堂,可謂是足夠的傳奇。而呂不韋和太后趙姬的事情一直都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電視劇中,圍繞四個人的權力鬥爭和感情糾葛也進行了不少的精彩演繹。
  • 呂不韋奮鬥一生,為何看了秦始皇一封僅30個字的信,最終飲鴆自盡
    呂不韋通過一生努力,從一介商人成功逆襲為秦國重臣,不僅有功於秦國,更有功於秦始皇父子。然而,自秦始皇九年(前238年)「蘄年宮之變」後,呂不韋的處境卻急轉直下,最終因為秦始皇一封短短的書信,最終飲鴆自盡。那麼,呂不韋為何因為一封短短三十字的信,就甘願赴死呢?
  • 《大秦賦》不能繞過的問題:秦始皇是誰的兒子?答案在這4個字中
    這件事,不僅在民間流傳很廣,而且在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同樣採取了這種說法: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 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
  • 被呂不韋認為奇貨可居,從落魄質子到大秦之王,嬴異人真的窩囊嗎
    嬴異人是代父去趙國為質的,安國君光兒子就有二十多個,在眾多的兒子當中,他並不出色,沒什麼存在感,所以被送去趙國為質並不奇怪。可不容易的是,嬴異人在趙國多年,雖然過得很艱難,但是他活下來了,要知道,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以交換人質形成的約定,是相當的不靠譜,所以身在他國的質子的性命很難得到保證,事實上因為各種原因死在他國的質子數不勝數。
  • 《大秦賦》:呂不韋投資贏異人,押注華陽夫人,養成一代秦始皇
    安國君雖然有20多個兒子,但都不是正宮娘娘華陽夫人所生,沒有為安國君生下一個子嗣來繼承王位,是她最大的遺憾。機緣巧合的是,趙國惱怒秦國屢屢向趙國開戰,就將氣撒在質子異人身上,呂不韋帶著異人在戰火紛飛中逃出了趙國。
  • 呂不韋怎麼死的 嬴政為什麼要殺呂不韋
    呂不韋最後是怎麼死的?呂不韋是一個精通人情世故的人,而且也是一個非常善於謀劃的人,他一生精明,但也因為做了一件錯事,而導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劇,那就是讓嫪毐進宮伺候趙太后。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原本是呂不韋的妾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