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動物的、植物的都有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資料圖 新華社發 2019年10月30日黑龍江海倫發現罕見古生物群

這是記者從12月18日在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發布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調查成果。他說,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植物化石3大類,5科8屬,包括登普斯基蕨科、紫萁科和桫欏科等;動物化石主要可分為4大類,分別為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第四紀哺乳動物猛獁象和野牛。

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表示,經考察調研發現,黑龍江是國內唯一出產登普斯基蕨的地區,海倫產出的登普斯基蕨數量多、個體大。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的發現表明,當時松遼盆地北部植物群落中該樹蕨在局部地區可能是優勢類群。同時,該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峽谷上接小興安嶺餘脈,下至海倫市東方紅水庫上遊,谷長10餘公裡。2018年以來,海倫市先後三次邀請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等國家權威機構的古生物學專家前來考察,發現了罕見的白堊紀生物群化石,極具科研、考古、收藏、文旅和經濟價值。

(原標題:黑龍江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來源:新華網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黑龍江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動物的、植物的都有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資料圖 新華社發 2019年10月30日黑龍江海倫發現罕見古生物群這是記者從12月18日在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原標題: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進行。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黑龍江省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李蔣銘 攝中新網哈爾濱12月18日電 (記者 王妮娜)12月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谷長10餘公裡。
  • 黑龍江省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18日,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隆重舉行。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
    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是研究東北地區恐龍時代植被、古環境、古氣候,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群關係的重要依據。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 ...足跡,大面積,生物群,行跡,化石,黑龍江,鴨嘴龍,陳秉麟,-中國...
    原標題: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邱亮、醜春永、王董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等學者共同參與。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地質學知名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上。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自貢4000多平方公裡的地域內,至今已發現了161個恐龍化石點,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少見的。」江山介紹,20日發現的這個恐龍化石點,是第161個。而在大安發現的恐龍化石,佔全市將近四成。延伸閱讀黑龍江發現罕見化石!
  • 遠古的記憶-黑龍江古生物化石(伊春地區之嘉蔭恐龍)
    早在1902年,嘉蔭縣的恐龍化石就被發現了。幾名俄國地質學家在嘉蔭縣龍骨山上挖出一具高達4.5米、長達8米恐龍骨架化石,被稱為神州第一龍「鴨嘴龍」(鴨嘴龍為「科」,「屬」為滿洲龍),這一重大發現在當時曾經轟動全球考古學界。但這具恐龍化石被運到俄國並被專家裡亞賓寧組織組裝,現在保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全俄地質博物館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喜:遼西發現新翼龍化石 白堊紀何等興盛(組圖)
    喜:遼西發現新翼龍化石 白堊紀何等興盛(組圖)Kellner)和坎普斯(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教授合作研究的論文,報導了我國著名的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兩類新的翼龍化石。這一重要發現以及對熱河生物群已知翼龍化石的分析,顯示我國遼西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龍化石產地,翼龍動物群具有驚人的多樣性,可能是白堊紀許多重要翼龍類群的起源中心。
  • 寒武紀化石寶庫——清江生物群
    研究的結果越來越令人興奮 初步研究發現109個屬,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 即便是找到了林喬利蟲和納羅蟲,在華南、華北還是有很多有潛力的化石產地需要去研究。「最開始我們還是全年巡迴踏勘的,每年大約去清江兩三次,都是等老鄉告訴我們水位下去、河床露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趕緊去,下雪也不例外。
  • 煙臺海陽郭城鎮發現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
    近日,在煙臺海陽郭城鎮就發現了兩處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該區域存在大量白堊紀植物化石以及令人驚嘆的炭質頁巖。專家認為,在郭城發現的萊陽群地層厚度大、各組層位出露齊全,具有重要的巖石地層學研究價值。11月初,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金秉福團隊到海陽考察,在郭城鎮垛崖底村的鎮龍旺莊組下部含礫砂巖中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經初步判斷,這些化石來自白堊紀,並且含有許多植物碳化成煤的化石。在郭城鎮姜家村水南組,專家還發現了兩處保存完整的炭質頁巖和泥質頁巖及古生物化石集聚區。
  • 黑龍江嘉蔭化石產地
    黑龍江嘉蔭地區晚白堊世地層十分發育,並產有以恐龍為代表的豐富的動、植物化石。自1902年馬納金髮現化石及俄羅斯專家裡亞賓寧正式命名黑龍江滿洲龍以來在龍骨山先後發現了鴨嘴龍類化石、霸王龍類、馳龍類、白鯊齒龍、福井盜龍化石等。
  • 海倫大峽谷生物群化石之植物化石詳讀
    海倫市植物化石分3類5科8屬3類——蕨類、蘇鐵類、松柏類;5科——蘇鐵科、杉科、登普斯基蕨科、桫欏科、紫萁科;8屬——蘇鐵屬 落羽杉屬 原始落羽杉屬 紅杉屬 桫欏莖屬             黑龍江莖屬 革葉紫萁屬 登普斯基蕨屬;3類5科屬關係和區別
  • 江西南昌出土103件白堊紀時期恐龍骨骼化石
    「江西省至少有幾十個地方都發現了恐龍蛋化石,目前以贛南的信豐、南康和贛州數量最多。」餘家棟說,從已有的恐龍蛋化石特徵分析,蛋形有長圓形、扁圓形、卵圓形等形態;蛋殼表面紋理有粗、細等微細特徵區別,蛋殼有厚、薄之分,可以劃分出20餘種特徵不同的蛋化石。也就是說,江西在白堊紀晚期恐龍的種群至少有20餘種。
  • 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伊薩西奔龍體長4米喬裡略組位於阿根廷南部,代表了距今70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生物群,地層中包括有植物、無椎動物及脊椎動物化石,構成了一扇通向白堊紀的神奇窗戶。喬裡略組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之前南美洲的生態和動物組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蜥腳類恐龍行跡近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此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邱亮、醜春永、王董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等學者共同參與。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地質學知名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上。
  • 西北大學「清江生物群」成果領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科研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入選,並在十大進展中排名首位。「清江生物群」復原圖「清江生物群」為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科研人員在湖北長陽地區發現並命名的一個距今5.18億年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寶庫
  • 世界罕見!河北傳來重大發現!這裡竟是座「侏羅紀公園」……
    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陳寶雲攝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蹟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快來看看專家在承德避暑山莊都發現了哪些「小可愛」恐爪龍類足跡在世界上的發現較少,目前僅有我國山東的馳龍足跡、四川的伶盜龍足跡、韓國的哈曼馳龍型足跡等。這些足跡都發現在白堊紀早期,而土城子組此前發現過猛龍足跡,是這個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