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縣城開窗見綠。
樂至縣川中丘陵區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田雪皎
5月14日早上9點,資陽市樂至縣雙河場鄉52歲的李大強又走進了檸檬林,修枝、除草,他欣喜地說:「今年是個好收成。10月,檸檬就能豐收了。」種植檸檬樹,是樂至縣林業提檔升級帶來的項目。光去年一年,「檸檬大王」李大強的收入就超過500萬元。
1989年,我省首次啟動「綠化全川」行動,樂至大面積開展人工造林,從前的「石頭城」變成了如今的「綠色城」。
時隔27年,2016年8月,我省重啟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人工林質量提升成為重點。成安渝高速即將全線開通,地處川中、離成都一小時車程的樂至備受關注,這裡有川中最早的人工柏木林區,曾是川中植樹造林典範。伴隨全省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行動」,樂至正規劃10萬畝林業科技示範園,再造一片「人工綠海」。這一次,樂至將再探一條平衡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效益的人工造林新路。
「石頭城」變綠
老縣長帶頭,樂至成造林典範
樂至縣地處涪江與沱江的分水嶺嶺脊,是川中丘陵的「龜背」。過去因缺水少樹,水土流失嚴重,被人戲稱「石頭城」。
上世紀80年代,王隆瑛擔任樂至縣縣長時,縣城的淺丘覆蓋著一層紅土,連續晴日下,山丘上灰塵騰起,像一座座「火焰山」,全縣水土流失面積超過80%。年過八旬的老縣長王隆瑛回憶,當時老百姓家裡吃飯用石桌子,學校上課也用石桌子、石板凳,縣內難以找到一根木扁擔,老百姓戲稱樂至縣回到了「石器時代」。
「草根都被農民挖走當柴燒了,更別說找到一棵樹。」王隆瑛說,到森林覆蓋率僅1%的樂至主政,省委主要領導說,「能把紅苕煮熟,就是立了大功。」
1981年,樂至開始嘗試造林,王隆瑛帶頭上山。「我打著光腳,戴著鬥笠,一幹就是一天。」王隆瑛說,當時要讓新植的樹活下來,十分困難。
1986年左右,在他帶領下,樂至人轟轟烈烈開展起大育苗、大造林活動。因為發現了一種能快速成活、具有固土作用的柏木,樂至縣當年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樂至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楊雪說,通過長防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等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3500多個光禿禿的山頭終於穿上了「綠衣」,樂至縣有了第一片森林。1989年,樂至縣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省號召向樂至學習。
2014年,一家電視臺來樂至拍攝一組荒山鏡頭。「找了幾天,都沒有找到,最後才去外地取景。」樂至縣一名宣傳工作人員介紹說。
據統計,樂至森林覆蓋率從1975年的1.37%上升到了現在的43%,森林面積從1975年的9.11萬畝達到了現在的88.2萬畝,林木蓄積從1975年的13.46萬立方米上升到了現在的230萬立方米。
如今,滿山披綠疊翠的樂至成了有名的「天然氧吧」,「綠色樂至」也成了樂至的一張響亮名片。
窮得響叮噹
守著滿山柏木林,卻沒富起來
樂至縣雙河場鄉村民李大強,上世紀80年代曾參與造林。房前屋後的柏木林,許多樹都是他當年親手所栽。「綠化是好了,但是沒有產生多大經濟效益。」李大強面對這房前屋後的柏木林,內心複雜。
李大強曾想過砍樹賣錢,但是種下的柏木生長十分緩慢,而且林業政策規定,他自己種下的樹都不能進行商業砍伐。
樂至縣林業局造林股股長楊天興也坦言,30多年過去了,當初種植的綠化林木負面效應開始顯現,成為了如今的低效林。由於栽種時樹種單一、密度過高、群落結構簡單,這些樹木生長不良,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我修復能力也較差,對森林病蟲害等各類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也很弱,「如果僅靠自然生長,甚至還可能發生逆向演替和惡性生態循環。」
樂至並不是孤例。據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提供的數據,我國人工林面積0.62億公頃,居世界首位,但由於純林、結構簡單、過密、過稀或不適生等原因,形成了大面積的低效林。四川省人工林面積480萬公頃,佔林地面積的35.6%,其中70%分布在丘區,撫育和改造難度大。
富了咱山鄉
培育特色經濟林,年收入500萬元
2009年,看到鄰縣安嶽縣檸檬產業發展起來,李大強向樂至縣林業局提出申請,流轉了800畝山坡地,全部種上檸檬。
「林業局給予種苗補助,一片檸檬林造了起來。」李大強說,當年他組織成立了合作社,許多村民跟著種起檸檬來。截至2016年,雙河場鄉檸檬面積達到8000畝,李大強這一年收入超過500萬元。
孔雀鄉的川中丘陵區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三年前,數千畝土地上種植著水稻、苞谷和鐵核桃。由於產量和品質低,不少土地都被撂荒。
2012年,正在尋找培育種植基地的省林科院來到樂至孔雀鄉調研。很快,省林科院就從農民手中流轉了1600畝土地,作為引進經濟林的培育和種植試點。
「勢力」最大的果林是核桃,種植面積接近1000畝。村民馬開元介紹,以前當地也有村民嘗試種過核桃,但種出來的都是「鐵核桃」,「殼又厚又硬,果仁很小,賣不起價。」
2013年初,省林科院經過研究論證,決定引進優質核桃苗,在鐵核桃長至十多釐米時進行嫁接,經過幾年的培育,去年下半年,嫁接的核桃樹長出的核桃不僅個大,還是薄殼大果仁,「拿到成都展銷會上試銷,賣到了每公斤近60元,比一般核桃高一倍。」
27年後,「綠化全川」再出發
改造全省首批人造林 樂至將推新標準
1989年,我省大規模開展「綠化全川」行動,樂至等一大批縣綠了起來。時隔27年,2016年,我省重啟「綠化全川」行動,規劃未來5年,實現全川推窗見綠。
5月13日,四川省林業廳造林綠化處處長童偉介紹,未來5年,我省將開展九大具體行動,特別是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行動,針對川中人工柏木林、盆周山區人工杉木和馬尾松林、攀西地區飛播雲南松林及川南竹林的分布情況和特點,實施森林提質2000萬畝。
樂至作為曾經的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川中植樹造林典範,在新一輪「綠化全川」行動中,又將有什麼作為?
樂至縣林業局造林股股長楊天興說,在柏木林改造中,他們實施的「川中丘陵柏木林經營培育技術應用示範研究」項目,成為適用於川中丘陵的新標準,一個月前剛剛獲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以前柏木林密度最高的林地高達300株每畝,國家改造標準為150株-160株每畝,我們對地形、土壤等進行了調研後,確定了70株-80株每畝的密度,並對林下喬灌木、草本植物的種植等確定了一系列撫育和改造標準。」楊天興說,監測數據顯示,試驗組柏木林平均每年的生長量比對照組高5%-8%,水土固化情況和喬灌木生長、草本植被覆蓋率都明顯優於對照組。
4月13日,資陽市林業局局長蔣顯超在向市委提交的工作匯報中建議,將樂至川中丘陵區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原定規劃的3萬畝核心區6300畝,擴大為規劃面積10萬畝核心區3萬畝。目前,該園區申報國家級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工作已提上日程,正積極準備申報材料。可以想像,成安渝高速旁,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內,起伏的丘陵間將再現一片新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