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不只是簡單地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2020-12-15 凡夫俗子說歷史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

通常我們都知道基督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並成為世界三大宗教,可能還會知道基督教徒每周都去做禮拜,甚至有的還知道虔誠的基督教徒是不允許婚前性行為發生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基督教中還有很多禮儀的存在。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簡單的了解一下基督教中常見的7種禮儀。因為在基督教中,他們的禮儀被稱為是溝通信徒與上帝之間的橋梁,不僅體現是教義還體現著信條。

其實,早期基督教的禮儀比較簡單,畢竟剛剛發展並不完善,所以在當時只有洗禮和聖餐禮兩種。不過到了中世紀,在經歷了1000多年的完善以後,13世紀時期的基督教禮儀已經增至到了7種之多:洗禮、聖餐禮、堅信禮、告解禮、婚配禮、終敷禮和授聖職禮。

洗禮現在已發展成為基督教的固定入教儀式,規定被受洗之後才能成為基督徒(類似於佛教的剃度儀式)。其實,早在新約中,洗禮就已經被被看作是成為基督教教會成員的條件和標誌了。所以,現在的基督徒們認為這是耶穌立定的聖事,入教者必須履行的禮儀。據說經過洗禮可免除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賦予上帝的恩寵。目前,洗禮有兩種形式:注水洗禮和浸禮。注水洗禮是主禮者在受洗者的額上注幾滴水,並誦經施洗。這種禮儀多用於嬰兒、年老體弱者的洗禮。浸禮則是主禮者引領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禮成出水,這種禮儀多用於成年人。兩種禮儀意義相同。

聖餐禮(亦稱聖體禮或神交聖禮)是基督教的主要儀式之一。根據聖經福音書中的記載,由於猶大的出賣,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拿起麵餅和葡萄酒對眾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和血,是為眾人免罪而捨棄和流出的。」並說應當以吃麵餅和喝葡萄酒的方式來紀念他。後來,還是到了中世紀,聖餐禮便開始由神職人員主持,而聖壇上擺上的當然也只有麵餅和葡萄酒了,在經過主禮者誦經和祝禱之後,這些東西便被口頭幻化成了耶穌的肉體和血。這就是所謂「化體說」的由來。隨後,信徒們在領受麵餅和葡萄酒的時候也叫稱作領聖體。

堅信禮(亦稱堅振禮)是對入教一定時期以後的信徒由主教對其實行的按手禮。其方式是主禮者將自己的手按在受禮者的頭上,然後開始誦經祝禱,這樣做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這可以使得聖靈降於其身,並堅定其信仰、振奮其人靈。

告解禮(亦稱悔罪禮)是耶穌為赦免教徒在領洗後對上帝所犯的罪過,使他們重新得到上帝的恩寵而訂立的聖事。信徒向神職人員私下告明自己對上帝犯的罪過,表示懺悔。主禮者為信徒保密,並指明補償的方式。這種私下悔罪的方式往往為不法之徒所利用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電視劇常常出現的一個小木屋裡面的牧師不與你見面,你需要隔著一塊大黑布向其懺悔,這種方式便是告解禮)

婚配禮是信徒在教堂內由神父主持的結婚禮儀。主禮者首先徵詢男女雙方是否願意與對方結為夫妻,在得到肯定回答後,主禮者誦經祝禱,宣布這對夫妻是「上帝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並對婚配的雙方祝福。(就像電影中經常出現的的畫面——一個神父面對新人詢問到,你願意娶對方或者你願意嫁給對方嗎?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Yes,I do)

終敷禮是在信徒臨終前由神父為其敷擦「聖油」的禮儀。所謂聖油是由主教已經祝聖的橄欖油。將聖油敷擦於病人的耳、目、口、鼻、手足,並為其誦經祝禱,意為幫助病人忍受病痛,赦免其罪過,並助其靈魂升入天堂。

授聖職禮(亦稱授神職禮或派立禮)是對經過挑選的人授以某種神職的禮儀。一般這種授職儀式由上級神職人員或世俗官員主持,按照規定將某種聖職授予領受者。(中世紀教皇與日耳曼皇帝的鬥爭就是為了爭奪這種授職權。)

就是通過這7種簡單的禮儀,中世紀的基督教會不僅在思想上、言論上、行動上牢牢地控制每個教徒,而且迫使他們不敢有自由、自主的非分之想,以便於鞏固教俗封建主的政治統治。

相關焦點

  • 基督教的流傳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是否存在必然聯繫
    護教士查士丁(Justin,100-165年)(104頁)首先提出了「基督教哲學」的概念。他認為,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基督徒,聖道之光以另一種方式在希臘以外地區傳播。他說:「摩西是第一個先知,比任何希臘著者都要早得多,」「柏拉圖的創世說是從摩西那裡學來的」。
  • 解讀基督教修道院:「黑暗」中世紀時的基督教,真的一無是處嗎?
    相信許多童鞋也有這樣的感覺:基督教思想麻痺了人的精神,使中世紀在思想文化上一無是處,除了黑暗專制,別無其他。但是西歐的近代文明,不可能跳躍出中世紀,憑空發展出來,而是需要在中世紀逐孕育成熟。那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基督教的修道院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 【歸正之窗】中世紀歐洲觀念的基督教淵源
    中世紀伊始,教會原本是宗教組織,只管精神世界、管人們的信仰,與世俗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社會性質的對立。這種精神和世俗等級體系維繫了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秩序。基督教在歐洲取得精神統治地位後,對歐洲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基督教促進了 「蠻族」和古典思想和文化的結合,中世紀宗教文化由此形成。蠻族指羅馬帝國解體以後的歐洲各民族,包括東歐各民族,古典思想和文化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遺產。
  • 稀罕的收藏:中世紀的手抄本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手抄母本是當時《聖經》等書籍的說明副本,由於當時工匠們都緬懷著敬畏的心情去製作,也由於這些手抄本承載著神聖的內容,不少手抄本被牧師收藏於禮堂中,作為布道和研經的輔助物,這才使黃金時期的手稿得到流傳至今。 為上流階層精心裝幀的祈禱書,通篇多採用哥特字體、葉漩渦飾框架、章節起首字母大寫,並配有小巧裝飾性強的象徵物,同時也會配合內容大量加入精美細密畫。
  • 廬山基督教禮拜堂:廬山上唯一開放的教堂,宋美齡曾在此做禮拜
    因廬山氣候適宜,風景宜人,自英國傳教士李德立於1885年闢廬山牯嶺為避暑地後,英、美、法、俄、意等基督教會便紛至沓來,牯嶺鎮上教堂林立,然而時至今日,這裡僅有一所基督教堂投入使用,這便是廬山基督教禮拜堂,又被稱為小禮拜堂。這座禮拜堂位於河西路438號,建於1910年,是廬山最古老的基督教堂。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歐洲中世紀藝術,基督教的夢幻與追求,造就了一脈相承的拜佔庭
    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後,這種發展一如既往並且日益興盛,最後所有歐洲國家都信奉了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中教會是最大的國際性的統治勢力,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處於教會的精神控制之下,文化和藝術尤甚。從文化傳統來看,基督教源於猶太教,但基督教是在羅馬帝國境內發展壯大的,它的神學體系也吸收了一些古典文化因素。
  • 歌唱是雙倍的祈禱-基督教聖詠概論
    可以說,這樣的詩篇詠唱,在2世紀中葉也只是一種不經意的即興念唱,而非固定的儀式組成部分(在當時的記述中並常常和讚美詩混為一談),它和4世紀晚期以後,禮拜中不可或缺的「詩篇歌」(psamoldy)是不同的。 除去《新約》和一些非基督教人士(如普林尼)的著作,3世紀以前的文獻中關於基督教儀式中音樂的記述是極為貧乏的,而教父們有關聖詠的記述大都產生於3世紀以後。
  • 中世紀基督教 對窮人權利思想形成的作用
    就西歐社會而言,儘管從基督教產生之日起就對窮人以及窮人權利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是,窮人權利理論的真正形成則是在中世紀晚期。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就曾指出:「古代和中世紀早期的哲學家都缺乏一個詞彙用來描述什麼才是權利。只有到了中世紀晚期,有關權利的概念才開始進入到歐洲政治學家的視野。」
  • 歐洲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音樂指歐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樂,有歌曲、器樂作品和禮儀音樂等種類。中世紀音樂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時代,包括用於教堂的神聖音樂以及世俗音樂、非宗教音樂。
  • 簡述歷史上的基督教異端派別
    經過 20年的戰爭(1209-1229),於1229年雷孟七世(Raymond VII)籤署摩城條約,雙方敵意結束,後又發生數起叛變,在其領導人物處以極刑後被殘酷鎮壓而失敗。其中最後也是罪血腥的一次發生於1245年的蒙茨格爾(Montségur)。1233年教宗格列高利九世指派多明我修會的宗教裁判所最終滅絕該派,至14世紀末期,該派消失。參見「阿爾比十字軍」。
  • 基督徒不去做禮拜的5個原因和做禮拜的3個好處
    「就算不去做禮拜,不也一樣也可以做基督徒?」事實上,「主日禮拜」是教會的傳統。主復活後,門徒們常在「七日的第一日」聚集紀念主的復活。直至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皇帝信主後,把禮拜天定為「國民休假日」。因此,「做禮拜」只是一個說法,它的實際意義是信徒參加教會禮拜天的聚會,奉主的名進行禱告、唱詩、講道、奉獻、聖餐等一些列的信仰活動。
  • 哥德式建築對基督教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哪些影響?
    除了重要的技術因素之外,這是因為市民文化已經改變了基督教,也改變了教堂在城市裡的作用。市民文化改變了基督教,是從信仰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耶穌改為崇拜聖母。耶穌是嚴厲的裁判者,人們在他面前懷著犯罪感,怕被罰進地獄。羅曼時期和以前的中世紀基督教使人恐懼。
  • 精神救贖-掠奪戰爭,西歐中世紀朝聖觀為何猶如過山車般轉變?
    西方的宗教神學對於信仰的要求、對於朝聖的禮儀有著更為嚴格的規定,這在西歐的中世紀表現得最為明顯。同時,伴隨著基督教在世俗的發展,人們對朝聖的觀念也開始了不斷的變化。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千年裡,在西歐基督教朝聖的觀念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變化。這裡面的變化是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因素使得西歐中世紀朝聖觀念不斷發生變化。
  • 建築的瑰寶——中世紀拜佔庭建築和哥特建築
    事實上,在「羅馬」這個簡單的國名下存在著眾多的亞文化支流,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支:大致以義大利半島為分界,地中海東部的希臘語文化區和地中海西部的拉丁語文化區長期以來共同引領整個國家的文化潮流。文化風潮上的分野,為羅馬帝國政治上的分裂,以及接踵而至的中世紀宗教文化的分道揚鑣提供了便利。
  • 中世紀的人們怎麼慶祝聖誕節
    有哪些風俗一直流傳至今?聖誕節的起源與異教傳統在早期教會中並沒有專門的聖誕節。聖誕節的出現,一方面是教會神學的發展,尤其是對耶穌「天主子-救世主」身份的確認,另一方面也深受歐洲原始宗教傳統的影響。 穿法袍的德魯伊教士進入中世紀以後,基督教迎來了新一輪的傳教運動,主要針對歐洲北部的部落。格裡高利一世就曾在給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的信中強調,儘可能地利用原先異教的習俗,使其基督教化而非將其徹底剷除。逐漸地,許多異教的習俗也就被賦予了基督教的含義。
  • 讀蘇菲:基督教壟斷的中世紀,哲學討論的是些什麼呢?
    約凌晨三點:遭到禁止的基督教,在公元313年已經被羅馬帝國接受。約五點半:教會關閉柏拉圖學園(公元529年)。修道院逐漸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現在時候四點過五分,正是歐洲的中世紀。「中世紀」一詞源於15世紀後期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指的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
  • 中世紀前期英國鄉村養老被基督教「束縛」,後期為何能轉向多樣化?
    一、基督教神學的影響,宗教型養老方式曾經為主導(1)中世紀基督教勢力的發展,英國以宗教養老為主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勢力迅速膨脹,成為影響了歐洲地區最為重大的宗教勢力。同樣的,它的影響範圍也包括了英國這一片區域。出於對宗教權威的維護和肯定,人性中的真善美的需要,基督教對於老養老這一行為進行了正面而強烈的肯定。
  • 歐洲中世紀為什麼要把女巫燒死?
    但相比於張三偷了李四家的斧頭,這樣需要抓賊抓贓的事來說,把一個你不喜歡的、覺得神神叨叨的人說成巫師,更簡單、也更具有報復性。但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定要是女巫?從本質上看,還是社會心理在左右。從以往歷史變遷來看:一個社會的變革,往往從女性群體地位開始。和我們普遍的認知相反的是,中世紀的女性地位其實沒那麼低。
  • 在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神聖羅馬帝國教堂音樂的主要特點
    保羅強調說,教堂音樂的基礎是無保留地獻身上帝,對上帝的敬仰之情通過歌唱表達出來。另外,正像他所寫的那樣,他還強調音樂所產生的莊嚴效果,要在追求中發展音樂。因此,從原始基督教開始,唱詩就是禮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教堂音樂的保留和特蘭託宗教會議的意義在天主教的禮拜中,仍然一如既往地保留著中世紀教堂音樂的形式。這是一種很早以前就演唱的格裡高列聖詠和齊唱聖歌,可以是單聲,也可以多聲部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