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指香港應把握「橋頭經濟」機遇 釋放港珠澳大橋使用流量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研究報告指香港應把握「橋頭經濟」機遇 釋放港珠澳大橋使用流量

2019-03-27 20:23:3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丹憶

  中新社香港3月27日電 (龍曼)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27日發布《港珠澳大橋·「橋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香港應積極把握「橋頭經濟」的機遇,以「橋頭經濟」的策略思維進行長遠規劃,並最大程度釋放港珠澳大橋的使用流量。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副研究主任黃曉琳表示,「橋頭經濟」指大型交通樞紐所在的位置,被視為策略性的經濟跳板,吸引各類優勢資源聚集。港珠澳大橋的橋頭區域,具有「海、陸、空、鐵」多重優勢,連接世界各地和中國內地,是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機遇。

  針對現時制約「橋頭經濟」價值發揮的因素,黃曉琳表示,「橋頭經濟」規劃滯後,多個核心區域都沒有規劃高科技、新零售、新旅遊和其他新經濟元素。橋頭區域現成的優勢資源分布零散,缺乏點對點的交通接駁,抑制了經濟潛力的發揮。

  她指出,現時區內外交通網絡都不完善,缺乏大型鐵路運輸系統,主要由巴士和道路組成交通網絡,但公共巴士的承載力非常有限。此外,由於大橋橫跨三地,涉及到跨境通行和通關安排,存在人為的限制,成為大橋使用量和通行便利的最大制約。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在報告中提出多項建議促進「橋頭經濟」發展,包括搭建亞太區創新科技交流平臺;布局國際人工智慧開放平臺;開設新旅遊體驗中心;建設世界級航天城;建設多種交通的聯運中心等。

  同時,報告還建議最大程度釋放港珠澳大橋的使用流量,包括儘快讓所有跨境口岸的粵港「兩地牌」車輛都可以使用大橋;為符合基本條件的「香港單牌私家車」提供「自駕出行」計劃;開放所有「香港單牌私家車」經預約後進入內地;開放更多香港跨境計程車使用大橋;為三地私家車提供「泊車轉乘」計劃。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香港口岸人工島上的基建設施、機場北商業區建設大致需要5到10年時間落成,相信落成後會為整個大嶼山乃至香港的發展帶來諸多機遇,應加快「橋頭經濟」規劃建設。他亦建議香港通關口岸區可採用提前網上預約安排,以控制車流量。(完)

相關焦點

  • 專家建議香港發展「橋頭經濟」
    新華社香港3月27日電(記者朱宇軒)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27日發布研究報告稱,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橋頭經濟」的策略估值更加突出,香港應抓住港珠澳大橋帶來的機遇,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推動「橋頭經濟」發展。
  • 梁振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橋頭經濟」價值極高
    原標題:梁振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橋頭經濟」價值極高  中新社香港4月4日電 (記者 李焯龍)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4日乘船視察港珠澳大橋(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工程進度,他說,口岸人工島鄰近香港國際機場,是香港和珠三角西部之間的門戶,有極高的「橋頭經濟」價值。
  • 港媒盛讚港珠澳大橋開通 冀港把握機遇更好融入大灣區
    港媒盛讚港珠澳大橋開通 冀港把握機遇更好融入大灣區 2018-1010月24日電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
  • 綜述:連接港珠澳大橋 香港大嶼山將駛入發展快車道
    來源:中新社隨著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香港最大的島嶼——大嶼山將不再是香港西部的盡頭,而是通往世界和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橋頭經濟」潛力蓄勢待發,大嶼山東部大規模填海造地亦勢在必行,將助力大嶼山駛入發展快車道。
  • 香港跨境巴士公司開拓新路線 把握港珠澳大橋機遇
    中新網9月3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廣深港高鐵香港段9月23日啟用,港珠澳大橋也將於今年內通車。面對高鐵競爭,有香港的直通巴士公司無懼挑戰,把握大橋帶來的機遇,不減班次增聘過百人手,結合多家公司,開辦往來香港、澳門市區或珠海海泉灣景區路線,以票價低至100元(港幣,下同)吸引中低端客源。資料圖: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
  •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 珠海將面臨類似深圳的發展機遇
    珠海將面臨類似深圳的發展機遇」……12月12日,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舉辦「2017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規劃發展,港珠澳大橋將帶來哪些改變等熱點話題,眾多專家、學者坐而論道,進行思想碰撞。
  • 港珠澳大橋開通「滿月」了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上月24日正式通車,在大橋開通滿月之際,交通運輸部表示,港珠澳大橋運行總體上實現了「安全、便利、有序、通暢」的預期目標。截至11月20日24時,港珠澳大橋客運量共約179萬人,平均每日約6.4萬人次,最高約10.3萬人次。
  • 香港跨境巴士業界看好港珠澳大橋機遇:「行業將飛躍式發展」
    香港跨境巴士業界看好港珠澳大橋機遇:「行業將飛躍式發展」 20189月12日電 (記者 李焯龍)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香港跨境巴士業界12日表示,港珠澳大橋將會為粵港澳大灣區創造大量跨境巴士的旅客需求,整個行業將迎來「飛躍式發展」。
  • 香港倡善用「橋頭經濟」效應 建設大嶼山都會區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港珠澳大橋內地工程極速推展,進度理想,其中珠澳口岸人工島工程已完成70%,相反港方工程卻處於起步階段,仍須趕工爭取2016年通車。「大嶼山經濟發展聯盟」表示,港府應善用大橋通車帶來的「橋頭經濟」效應,把大嶼山發展成全新都會區,否則,香港將被鄰近城市搶去人才及投資機遇。
  • 港珠澳大橋時代 怎麼看深中通道?
    加上正在穩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屆時珠三角與港澳之間將形成「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的「8」字形交通大環線,重構粵港澳的區域發展格局。在這個過程中,珠江西岸崛起有望迎來更大的機遇,而珠海正位於「港澳-深圳」環路的中間點上,區位優勢進一步強化,作為珠海西岸核心城市的地位也將進一步凸顯。
  • 45分鐘、150萬車次、2000萬人次:港珠澳大橋這一年
    回顧過去一年,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工程師張旭無不感慨。她介紹,春節假期,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香港單日最高人次接近16萬,目前保持在工作日每天5萬人次、周末日均7萬人次的客流量水平。  今年3月底,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5個月,經大橋出入境香港的旅客人次突破1000萬,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正式邁入「千萬級」口岸行列。
  • 香港政界人士高度評價港珠澳大橋開通意義
    香港政界人士高度評價港珠澳大橋開通意義:以大橋溝通人心增強對國家向心力中新社香港10月23日電 (阮曉)港珠澳大橋通車儀式23日在廣東珠海舉行,標誌著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歷經8年成就的大型跨境基建工程正式啟用
  •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報告造假案,判了
    (觀察者網訊)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混凝土報告造假一案終於塵埃落定,此前拒絕認罪的12名被告也被判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 圖源:香港「東網」2017年,港珠澳大橋香港段被發現混凝土壓力測試涉嫌造假。19名土木工程拓展署承包商前職員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涉嫌篡改報告結果,同被控一項串謀詐騙罪。其中7人早前認罪,其餘12人此前在受審中拒絕認罪。該案件於11月20日開審,經審訊後,香港西九龍裁判法院最終裁定12人罪名成立。
  • 港澳臺媒體關注港珠澳大橋帶來旅遊新機遇
    正是這樣的精益求精,才使得港珠澳大橋以令人驚豔的面貌出現。據統計,自2003年前期研究工作開始至今,港珠澳大橋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134項,累計投入近6億元。科研成果的影響已超出項目本身,多項工藝與裝備已在其他工程上得到了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 [分享]港珠澳大橋合同管理資料下載
    跨海工程發展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城市之間的交通往來。東南沿海一些城市目前還主要靠渡輪來解決交通問題,一旦發展跨海橋梁工程,將會給這些地區帶來很大的便捷,同時能夠促進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跨海橋梁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 港珠澳大橋開通,哪些事情你該知道?
    被稱為「世紀工程」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9時正式通車。這座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景」的大橋,問鼎多項「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老婦認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不合格告環保署(圖)
    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或許無法如期完工。  香港東湧66歲的老太朱綺華認為港珠澳大橋工程沒有評估臭氧、二氧化硫及懸浮微粒的影響,因而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於去年通過申請法律援助入稟香港高等法院,就大橋香港段環評報告申請司法覆核。4月18日下午,香港高等法院裁定香港環保署2009年完成的環保報告無效,敗訴的環保署更需支付朱綺華1/3訴訟費。環保署表示,會研究高等法院的判詞,並就下一步行動徵詢法律意見。
  • 港珠澳大橋通車,專家建議盡多開放停車吸引自駕車使用 |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10月24日上午,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
  • 香港財團揭竿籌資150億 港珠澳大橋欲浮水面
    第二天,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省分會牽頭舉辦的「粵港臺經濟合作論壇」在香港拉開帷幕。會上,粵港臺政壇商界高層人士再次熱烈討論跨海大橋方案。消息人士透露,港珠澳大橋計劃有望在2002年年底至2003年春季浮出水面。
  • 香港高鐵西九龍站及港珠澳大橋出入境人次再創新高
    中新社香港2月8日消息,農曆新年期間,香港高鐵西九龍站及港珠澳大橋迎來客流高峰。香港入境處8日公布數據顯示,2月7日大年初三,香港高鐵西九龍站及港珠澳大橋的出入境人次均打破大年初二(2月6日)的紀錄,再創新高。香港高鐵西九龍站。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資料圖數據顯示,7日經各口岸出入境共有約119.3萬人次,其中入境約65.1萬人次,出境約54.2萬人次。